您现在的位置:郭成志创意法科研课题网>> 各组 子课题申报>>正文内容

创意法教育学案

创意法教育下“课本剧”的编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研究

 

 

创意法教育学案

 

徐艳云

 

 

 

 

 

 

莒南县洙边镇新华中学

 

 

 

 

 

 

 

 

 

 

授课时间   2018.9

班级 7、3(4)

授课教师:徐艳云

学  科语文

课题   《皇帝的新装》 《石壕吏》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3.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复述课文、理解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2.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以前都读了些什么童话?在童话世界里,我们认识了“灰姑娘”,知道了勤劳善良互助是一种美德;我们认识了“小红帽”,知道了面临困难和敌人时要冷静、机智;我们还认识了“丑小鸭”,知道了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也不能放弃……童话世界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获益匪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来自童话王国的皇帝,他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一、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皇帝)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内容。

描述了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讥刺统治阶级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行。

2.全文围绕皇帝的那件“新装”写了哪几个片段?

明确: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议新装—揭新装

二、把握人物

1.主人公——皇帝已粉墨登场,让我们走近他,了解他,请大家用“一个____的皇帝”的句式,为这篇文章加一个副标题(板书)并陈述理由。

要求自由朗读,独立思考并完成,然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如:

“一个愚蠢的皇帝”:根本没有布,根本没穿衣服都不知道。

“一个虚伪的皇帝”: 天天换,时时换,刻刻换,只为追求外表美。

“一个昏庸的皇帝”:不关心国家百姓,只知道穿新衣服。

“一个无能的皇帝”:听信大臣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

……

2.  这个可怜的一国之君真是丑态百出,他之所以会赤条条地在大街上游行,除了他自己的责任外,还有谁的原因? (引出第二批人物:两个骗子和大臣们。)你们如何去评价他们?(要求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如:

大臣们:不敢说真话,极不称职。欺上媚上,只为保住乌纱帽。既是受骗者又是行骗者。

骗子:骗子行骗,是为了捞取钱财。

    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安逸不理朝政,设下骗局教训他。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他做个好皇帝。

    作者在文章结尾没有写骗子的结局如  何,其意可能是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痛恨的不是骗子。

3.俗话说“纸是包不住火的”,不管骗子如何吹嘘这布料的神奇,不管大臣们如何吹捧布料的鲜亮光彩,真理总是会像黎明之星,出现在黑色的夜空。是谁第一个戳穿了这个骗局,扯下众人的面具?

(小孩子)

4.为什么让一个“小孩子”道出真相?

这里是教学的难点,需要教师点拨讲解。

明确:正所谓“童言无忌”,让一个小孩说出真相符合实际。其次,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百姓的意见,以致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在这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混浊世界里吹来一缕清风。真理之星火开始燎原。让新装失去了神奇,让官员掉下了面具!童话的神奇色彩与现实意义同时呈现了出来!

5.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领会童话的深刻内涵。

(可以读片段。针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朗读语气,引导学生朗读)

如:旁白:自然、平缓

    皇帝:傲慢、自负

    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大臣们:语调迟缓,故作镇定,毕恭毕敬

    小孩:天真

……

三、创新阅读

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目睹这场荒唐的骗局游戏,这个游戏的各角色回宫将会如何呢?我们来个现场采访:

请同学扮演:皇帝一人,骗子一人,大臣一人,小孩一人,其他同学扮记者。记者要合理设计要提的问题,被采访者作答。

如(问皇帝)大街上都传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这句话,对此你有何想法?

(对骗子、大臣 可以同样提这个问题)

(问小孩)大家都说衣服很美,你怎么说他没穿衣服呢?你不怕大  家说你愚蠢吗?

四、体会感悟

当我们初读《皇帝的新装》时,我们会为皇帝赤裸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滑稽丑态而发笑,笑声过后的现在,我们不由得深思,想一想,你在这篇童话中收获了什么?

如: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能像皇帝、大臣般不称职。

    要敢说真话,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

    要把聪明用在正道上 ,为集体、国家做贡献。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迷惑……

总结语:

在现实生活中,诱惑、虚荣总会有的,只要我们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只要我们多一份责任心,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率真,世界就会更美好!

《皇帝的新装》课本剧

人物: 皇帝 宫女 侍从 老大臣 官员 骗子甲 骗子乙 观众甲 观众乙 小孩

(台上布置:台右角放一报架作织机,台正中置一坐椅,台左角立一衣架,架上挂满各式衣服。立一镜子,皇帝正对镜试衣,镜边立一宫女。)

   第一场

(老大臣上)  

侍从:(立于椅旁)老大臣求见!

宫女:皇帝正在更衣呢!

(老大臣立于台侧,官员上)

侍从:官员求见!

宫女:皇帝正在更衣呢!

(官员立于大臣旁,两骗子上)

侍从:两裁缝求见!

皇帝:快快宣见!(离开更衣处,坐上椅子)

骗子甲乙:参见陛下!(行礼)

皇帝:你们有什么特殊的本事吗?

骗子甲:我们是从遥远的东方专程赶来为陛下效劳的。

骗子乙:我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料来。

骗子甲:这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地美丽,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

骗子乙: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皇帝:那可真是理想的衣服!我要有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哪些人愚蠢,哪些人不称职了。来人呀!多多地给他们金子,让他们马上开工!

大臣、官员:遵旨!(众人退场,皇帝回更衣室继续试衣)

第二场

(两骗子上场,来到织机前,做织布的动作。老大臣上场)

大臣:啊?(吃惊地,用手扶眼镜)我怎么什么也没看见?

骗子甲:哎呀,老大臣来了!请进!请请请!请走近一点,仔细地看。

骗子乙:这花纹美丽不美丽?这色彩漂亮不漂亮?

大臣:我的老天爷!难道我愚蠢吗?难道我不称职吗?我可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一点!

骗子甲:嗳!您还满意吗?

大臣:满意满意,非常的满意!

骗子乙:您一点儿意见也没有吗?

大臣:没有没有。我一定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实在太满意了。(大臣下)

 骗子甲乙:我们非常高兴!您老慢走!(官员上)

官员:咦?(吃惊,张嘴,揉眼)我并不愚蠢呀,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的!我决不能让人看出这一点!

骗子甲:你看这布料美不美?

官员:美!美!太美了!

骗子乙:你还满意吗?

官员:满意!满意!太满意了!我一定如实向皇上呈报。 骗子甲乙:多谢你啦!(官员下,两骗子继续作出织、剪、缝的动作)

第三场

侍从:老大臣、官员求见!

皇帝:(从更衣室走出,回到椅上)宣!

大臣、官员:参见陛下!

皇帝:新衣服做得怎么样啦?

大臣:很快就完工了!

官员:美丽得很,漂亮得很啦!

大臣:陛下要能穿上它去参加游行大典,让所有的百姓都开开眼界,那可再好不过了!

官员:天下的人都要赞不绝口啊!

皇帝:嗯,好!太好了!

侍从:裁缝求见!

皇帝:宣!(两骗子作手托衣物状,上)

骗子甲乙:参见陛下!衣服做好了,请陛下过目。

骗子甲:这是裤子。

骗子乙:这是袍子。

骗子甲:这是外衣。

骗子乙:这些衣服轻柔极了,像蜘蛛网一样。

骗子甲:穿上的人会觉得像什么也没穿似的。

骗子乙: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皇帝:怎么回事?我怎么什么也看不见?难道我愚蠢吗?我不够资格做一个皇帝吗?这可太骇人听闻了!

大臣:陛下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

官员:瞧瞧,多美的花纹!多美的色彩!

皇帝:我十二万分的满意。我要封你们为御聘织师,我要重重地奖赏你们!

骗子甲乙:谢陛下。(退场)

大臣:皇上赶快更衣吧!

皇帝:好!好!(众人来到镜前为皇帝脱下外套,穿上“新衣”)

侍从:游行大典现在开始! (官员持刀在前,大臣举华盖在后侧,侍从托“后裙”在后,绕场慢行)

 (观众甲、乙,小孩上场)

观众甲: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漂亮呀!

观众乙:看!他的后裙多美丽呀!

小孩:咦!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

观众甲:上帝哟!你听听这个天真的声音,有个小孩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

观众乙:他确实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皇帝:(惊恐,颤抖)我一定要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摆出更骄傲的神气,下场)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诵读至堂上背诵。

4、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诗作,提出疑问;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1、出示一组伊拉克的新闻图片,问:战争给伊拉克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2、师过渡到新课: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课件显示:杜甫,唐朝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他历经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尤其在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兵败邺城后,在他从洛阳到华州的途中,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首诗是杜甫著名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中的一首。公元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等地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城。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六十万大军围攻邺城。唐肃宗害怕九节度使“难相统属”,因而不置元帅,只用宦官鱼朝恩充当“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这样,围攻邺城的六十万大军便陷于“进退无所禀”的无政府状态,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体”。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兵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创造了“三吏”、“三别”这两组优秀的现实主义诗歌。(课下注释1)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并思考:

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2、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指名读,其他同学听:是否全读对了;

齐读。注意:逾   戍   妪   咽

3、自读课文,交流文意。

①    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句子,理解大意。

②    同桌交流,探讨不理解的字义。

③    学生质疑:不理解的字义,教师补充。

④    指名学生说说大意。

⑤    学生积累:要注意哪些重点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4、师小结课文大意:(多媒体展示)

三、品读课文,分析中心:

1、再读课文,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遭遇,并简单分析其内涵。

明确: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分析:三男戍:三男都去应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

         二男死: 三男死二男,可见战争之惨烈。

         媳无裙:衣不蔽体、食不裹腹、贫病交加,可见战争破坏严重。

         翁逾墙: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更何况老妇已年老力衰,儿媳衣不蔽体没有出门,家中需要劳动力来把锄犁,来养家糊口。)

妇夜往:无奈的选择。多么可悲的老人多么可敬的人民!

2、分析文章的中心。

师过渡:好,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么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呢?(参考:以老妇人给吏致词为重点,也就是本文的第二、三段),那让我们抓住重点,往前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种可能。

提问:为何作者直接点出吏捉人,而不写征兵、点兵?

(参考:如实描绘之中寄寓了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手段的狠毒,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

这一句话点名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规的时代气氛,为后面老妇的致词埋下伏笔,也交代了致词的由来,是事情发展的开端。)

(2)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对比分析。

师生讨论: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时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A、生分小组对话练习,

B、师小结:这二、三两段是本文的重点,就是老妇致词的内容,事件在这里也达到了高潮。

(4) 提问: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5)师小结: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只得也去应征。

 (6)赏析“独”字:

一个“独”字,意蕴丰富。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7)归纳结构。板书:

开端(1):              致词的由来:有吏夜捉人

发展、高潮(2—3):     致词的内容   重大牺牲

                                     家中现状

                                     自请应役  结局(4)                致词的结果:独与老翁别

(8)归纳文章主题。

a、请同学用词语形容石壕吏这篇文章的主题。

(参考:残暴、无情、令人发指)

      b、师生小结:这首诗主要是批判了像石壕吏的官吏,对人民的冷酷无情,凶暴。这种官吏就像禽兽一般,一点人性没有,简直是丧失了天性。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和冷酷无情,并不就是对整个封建统治的揭露,但对于人们认识的封建统治的阶级本质,的确会有启发。这首诗也就是抒写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c、归纳主题:—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课件板书: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四、深思明辨,展开想象。

1、有人认为老妇人的致词一段是老妇人一气呵成的抒情独白呢,有人认为老妇人的致词是在官差的步步紧逼下断断续续的说出来的,你认为呢?(引导学生结合诗作的背景来谈,善于从诗作中找到依据:译练通有答案)

2、师过渡问:老妇人的话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

3、过渡:既然是在官差的步步紧逼下断断续续的说出来的,请你发挥想像,官吏会逼什么,老妇怎么应答?准备表演。(教师提示注意分配好角色,每一小组为6人,注意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腔调、神态动作等。学生分组准备5--10分钟)

4、分组上台表演:师生点评,结合诗作指出哪些表演到位,与诗作描写不符,哪些表演逼真,与诗作描写的不相符合。以后上台的小组注意克服前面的不足。约10—20分钟,3—4个小组表演。

5、向你挑战,改编故事。

温馨提示:应该保留哪些内容?

应该加进哪些内容?

应该重点写什么?

老妇人走后,留下老弱病幼的一家人在兵荒马乱中又该怎么办?

五、当堂背诵,情感熏陶。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结构齐背课文,并感受杜甫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

师小结: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让硝烟远离地球,让和平永驻人间!(播放背景音乐)

七、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好。

《石壕吏》课本剧

 幕启

 时间:一个冬天的黄昏

 地点:石壕村的一户人家门前

人物:杜甫、老头、老妇人

场景:远山西边,晚霞正浓近处是一座破破烂烂的旧草房,周围还有一圈篱笆栏园子里,一个老妇人正坐在石头上,无精打采地看着那道篱笆栏,口中还念念有词,不过声音太轻了, 根本听不清楚不远处,杜甫正慢吞吞地朝旧草房走去

 杜甫: (慢吞吞地走到篱笆门前,看见一位老太太坐在里面,便停住了脚步,问道)老太太, 我可以进来坐一下吗? [老妇人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人在呼唤,便转头一看,见到杜甫站在门口,就起身来给他开门]

老妇人: (走到门前)你是过路的吧?进来坐一会吧!

杜甫: (听到老妇人有气无力的话语,问到)这位老夫人,请问您为何说话如此的有气无力 呢?是……

老妇人: (叹了一口气)唉!哪来的精神呀!都两天没沾东西了! [老头拿着两个窝窝头,高兴地上场了]

老头: (对老妇人)哎!哎!老伴你看我给你带什么来了?窝窝头!哈……哈……(刚走到门前,看见有一个人站在自家门前,便上前问道)你是谁呀?干吗站在我们家门口? 杜甫: (回过头)哦!我叫杜甫,是个诗人

老妇人: (插话道)哦,你是想在我们这儿借宿吧?

杜甫: (彬彬有礼地回答)哦,是的(看看晚霞)现在天色已晚!我能否借宿一晚呢?

老妇人: (走到老头身边,跟他商量道)老伴,我看还是你决定吧!

老头: (答应着)那……好吧你可以在我们这儿借宿一晚,不过……我们家里已经没有多余 的食物可以给你吃的……你看……可以吗?

杜甫: (面带愧疚)啊,没关系,没关系!其实能借宿一晚,已经很不错了!在下感激不尽!

老头: (打断他的话语)那就别站在这儿了,进去坐会儿吧! [说着拉杜甫进门了]

[时间: (接上幕)当天夜晚

地点:老头的家里

场景:老头、老太对坐在桌旁谈话,杜甫坐在窗前看月色,准备作诗]

杜甫: (诗兴大发)啊! (刚说一半)…… [只听见外面有人在敲门,还大声叫着“开门”]

杜甫: (疑惑)咦?这么晚了,怎么还有人来?会是谁呢?…… [只听外面传来敲门者气恼的声音]

兵卒甲:快开门!快开门!老子是官差!

老头: (一听是官差来了,吓得全身都发抖了)哎呀!这可怎么办好呀?(定了定神)哦! 对了!我得先躲一躲杜甫呀,我看你还是跟我一块儿走吧,不然连你也会被他们抓走的!

老妇人: (焦急地)对对对!你们要一块儿走!快从墙那边走!快呀!要来不及了

杜甫:哦,我没关系!

大爷,老头: (一边走一边说)那你自己小心点! [老头急急忙忙跑到后院,翻墙逃走了]

兵卒乙: (咬牙切齿地大声叫道)快开门!再不开,老子就自己进来了!

老妇人: (一边答应着一边示意杜甫躲一下)来了来了!

兵卒甲: (气愤地)怎么回事?这么慢才来!

老妇人: (赔笑道)这不!刚才家里乱成一团,得收拾一下才好来见官爷呀!

兵卒乙: (笑里藏刀)哼!你不用在这里给我赔笑脸, (恶狠狠地)没用!你还是乖乖地把家里的男人交出来吧!免得劳烦我们兄弟几个哪!

老妇人: (哭了起来,一边用袖子拭泪,一边说)这位官爷,不满您说,我们家已经没有男人了我那三个儿子, 都已经去防守邺诚了昨天, 我那小儿子托人捎信回来, 说他那两个兄长, (越哭越厉害)……已经在战乱中不幸身亡了! [呜呜,哭声持续了好久,好久……]

兵卒甲: (看老妇人哭得如此凄惨,不禁产生了同情心,想要算了)唉!两个儿子都死了, 说起来也挺可怜的要不……就算了吧!

老妇人: (一听到这话,高兴了点,脸上带着晶莹的泪珠,笑了笑)唉,还是这位官爷心肠 好!懂得体谅我们穷苦人家的苦衷……

兵卒乙: (打断她的话)你别急着高兴!我可没说过不要人!

老妇人: (向兵卒甲使了个眼色)这位官爷……

兵卒甲: (向兵卒乙劝道)唉,你就算了吧!看人家那么可怜……

兵卒乙: (打断他的话,凶神恶煞的样子)她可怜?!……难道我们就不可怜吗?如果今天她不交人,回去死的就是我们!我说你找死呀?!

兵卒甲: (想想看也是,于是为难地对老妇人说)你看……我也没办法了……

兵卒乙: (对兵卒甲)别磨磨蹭蹭的, (对老妇人大吼)交人!

老妇人: (可怜地说)唉!其实……我还有个孙子……

兵卒乙: (对老妇人,恶狠狠地)好啊!你敢骗老子!还不快把人交出来! (对兵卒甲)我就说用不着可怜他们的嘛!你看,不是给我逼出来了吗?

老妇人: (为难地)唉,他出不来呀!

兵卒乙: (急迫地)你他妈敢骗老子!说!他人在哪?

老妇人:他……他……他……还在……还在……吃奶呢!

兵卒甲:我就说嘛……

兵卒乙: (懊恼地)你他妈就别给我烦了! (对老妇人)我告诉你!今天你必须得给我交出个 人来!不然,我要你好看!

老妇人: (惊慌地)哎呀!我们家实在是没人了!……哦,对了!我们家还有个媳妇!…… 但是……她不能去呀

兵卒乙: (气死了)为什么?你若不给我说出个理由来,我今天跟你没完!

老妇人: (又哭了起来)她没有一件象样的衣服呀!出不了门那!而且……

兵卒甲:而且什么?你就直接说了吧!

老妇人: 而且……我那小孙子还要吃奶呢! 如果他妈走了, 我的小孙子可怎么活呀?…… (说着又哭了起来) [这时,一个衣衫破烂不堪的少妇正抱着一个吃奶的小孩从里屋出来了]

兵卒甲: (又起了怜悯之心)唉!算了吧!你再这样下去也是个没结果

兵卒乙: (反问道)算了?今天她们若不交个人出来,那明天去邺城的就是我们了!

老妇人: (看实在没有办法,又怕他们会出什么事,便哭着说)如果实在不行的话,要不…… 我跟你们去邺城吧?还是您先走吧!

兵卒乙: (不屑地说)就你?别还没到邺城,我们就得先给你收尸了

兵卒甲: (给兵卒乙使了个眼色)你就别这么说了你看人家都那么一大把年纪了,你就别为 难人家了嘛!

老妇人: (心里害怕极了,担心他们不肯放过自己的小孙子和媳妇,只好说)你们别看我年纪大了,但我骨子可硬朗着呢!我看你们还是快带我走吧,到了那儿,我说不定还可以给你们做点儿好吃的呢!

兵卒乙: (得意洋洋地)你看,是吧!她自己都说要去,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对老妇人) 哎!那就别磨蹭了,快跟我们走吧!

 [老妇人恋恋不舍地跟他们走了,留下那年轻的少妇和还在吃奶的小孙子,走了……]

[时间:第二天的黎明

地点:老妇家门前

人物:杜甫、老头

场景:杜甫肩上背着一个包袱,手中拿着一把纸扇,和老头道别]

杜甫:老人家,杜甫真是深感惭愧哪!

老头: (摆摆手,遗憾地)唉!这又不怪你都是那些没用的官员弄的,要不是他们只顾贪图享乐,不顾我们百姓的死活,我们也不会弄成现在这样啊!

杜甫: (感慨万分)啊!这真是莫大的悲哀啊! (转过话题)哦,我该上路了,告辞!

老头:兄弟啊,你以后可得自己照顾好自己啊!老头我就不再送你了

杜甫:告辞! [杜甫迈着很沉重的脚步走了老头目视着杜甫远去,直到他消失在路的尽头,才转身回到屋里]

剧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