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郭成志创意法科研课题网>> 各组 拜师与研究>>正文内容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大兴沟镇中心小学管延秀《创意法教育下学前班中班语言教学方法的探究》开题报告

《创意法教育下学前班中班语言教学方法的探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  

 创意法教育是一种教育者运用“创意法”思维,对受教育者的“创意法”思维进行“展示、激活和修复”,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和谐发展的创意教育体系。“创意法”将揭示事物的更重要的另一面——“最差即最优”! “差”,其实是困扰着每个孩子、家长和教师的严重问题!  

学前班中班学生学习语言始于口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言交往的核心能力。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使幼儿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有效地与他人交流沟通。
5
岁以后,幼儿大脑发育迅速,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相应成熟,能分辨和模仿成人的语言,具备了语言迅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口头语言进入迅速发展和完善时期。因此,5-6岁是学前班学生口语发展的关键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学前班的一日生活中,学生缺乏自由、宽松、自主交流的机会和条件;  

    二是学前班班级语言环境的创设相对静态、单一,缺少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不能产生语言交流的愿望;  

三是教师、家长对学生的口语表达缺乏有效的回应和指导,与学生之间的言语交流质量不高;  

四是部分教师、家长自身的语言素养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模仿学习条件。  

    创意法教育下的学前班中班语言教学研究是指:通过前班中班语言教学组织与实施,研究适合前前班中班语言教学内容、材料及有效的组织方法和策略。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学前班语言教育学理论、实习场理论是本课题研究所依据的主要理论基础。
1.
学前班语言教育学理论
 周兢 教授在解读《我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几个新的发展趋向》中指出:儿童的语言运用是指儿童在学习和获得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操作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儿童在没有会说话之前,就出现了用手势、体态和表情,伴随言语声音表达自己的情况,这样的语言交流行为的萌发获得成人的即时反映,因而在交往中逐步发展起真正用语言交流的行为。因为儿童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建立起与他人的交流情景,产生社会性交往和互动过程,也就因此学到了更多的真正有用的语言。
杜威的“儿童中心”观点也认为,语言要在真实使用的情境中发展,而不是靠在课堂中反复的练习。
2.
实习场理论
 虞永平 教授在《实习场与幼儿园课程》中指出:直接经验是幼儿最重要的经验。实习场反映的是“做中学”的基本理念,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环境,而是幼儿在做中学、教师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环境;这种环境与真实的环境相似,或者就是真实的生活环境,因此,学生对此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进入状态;这种环境是动态的、关联的,有很多有利于达成活动目标的相关材料,有与活动相适应的规则,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明显的或隐藏的联系;这种环境隐含了学习者当前最需要的知识经验、技能及情感,这种活动的过程需要幼儿在知识、经验、技能等方面作出努力,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的挑战。。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班级语言文化与口语发展相关性的理论探索。
2.
班级语言文化对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共同价值观的建立。
3.
以把握学生语言发展特点为核心的教师课程知识的有效建构。
4.
教师生活化语言的有效运用。
5.
教师文学化语言的有效运用。
6.
教师结构简化语言的有效运用。
7.
教师情境性语言的有效运用。
8.
教师指向性语言的有效运用。
9.
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接纳的语言交流方式。
10.
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理解的方法策略。
11.
教师与学生之间准确、积极的语言反馈策略。
12.
维护和推进学生之间平等、自主语言交流的方法策略。
13.
生活性实习场中学生口语学习和运用的教育指导。
14.
探究性实习场中学生口语学习和运用的教育指导。
15.
交往性实习场中学生口语学习和运用的教育指导。
16.
演艺性实习场中学生口语学习和运用的教育指导。
17.
体验式亲子语言互动的有效方式。
  

四、预期的目标  

统整班级语言教育资源,构建积极的班级语言文化,促进学生主动、轻松、连贯、适当地表情达意,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具体目标有:
1.
丰富关于班级语言文化的理论思考,构建基本的班级语言文化体系。
2.
探寻形成教师使用专业语言习惯的方法途径,为学生口语发展提供范例支持。
3.
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接纳——理解——反馈”的言语互动模式,提高口语交流的积极性、有效性。
4.
研究维护和推进学生之间平等、自主言语交流氛围的方法策略,增进幼儿语言交流的机会。
5.
建立以实习场为核心的语言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活动场所。
6.
探索以体验式为主体的亲子言语互动模式,提升家庭语言教育水平,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提供家教支持。
  

五、课题研究任务分工   

    本课题属于独立课题,主持人管延秀来完成。又聘请相关的专家、领导对本课题进行指导,课题组负责人管延秀,大专学历,小学一级教师,学校教学能手,多篇论文在教育类刊物上发表,有多年的实际课堂教学经验,善于学习,善于专研,能为人师表,无私奉献,本人有信心有能力完成这一课题的研究任务。  

六、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4.1——2014.6
1.
成立课题组,查阅和整理国内外近五年来学前班班级语言文化及口语表达能力的研究成果,熟悉幼儿语言发展特点的基础理论,把握现状,确定研究方向及具体内容。
2.
对教师关于班级语言文化的理解、家庭幼儿口语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摸底。
3.
进行课题研究的开题论证及报告,聘请专家对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进行科学性、可行性论证。
(二)全面实施阶段
2014.7——2014.12
1.
对学生口语发展现状进行测查。
2.
制定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3.
根据计划进程开展研究活动,定期组织全园性的大教研活动,展示和交流阶段性研究的成果及策略,对研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攻关,调整补充实施计划
4.
每学期末总结、整理学期内研究成果,反思研究过程的得失。
5.
聘请专家对阶段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诊断,根据专家的指导意见,调整、完善研究的实施方案。
(三)总结阶段
2015.1——2015.12
撰写结题报告,整理出版研究成果,接受专家鉴定。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1.
创意法教育下学前班中班语言教学方法的探究》的学案集
2
、相关论文
  

七、课题组织  

1、实验教师要加强学习,增强课改意识,不断强化责任感和事业心。  

    2、课题组成员都有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积累了较好的科研成果,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全部胜任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3、课题组采取分层管理,定期召开阶段反馈会议,及时调整工作安排与进程。  

4、课题组有计划地搜集有关教学,教科研等方面的资料。编制专题目录、索引、文摘、剪辑等资料,以多种形式为教师学习提供信息支持。  

5、课题研究是一项重要内容,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研究教师经常把利用业余时间用在课题研究上。
八、参考文献  

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
虞永平:《实习场与幼儿园课程》
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儿教育》
周兢:《我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几个新的发展趋向》
周兢:《全语言教育与中国幼儿语言教育的本土化》
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
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郑佳珍朱炳昌:《语言教育指导》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