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郭成志创意法科研课题网>> 各组 拜师与研究>>正文内容

课题论文:教师的行为艺术建构与个人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目前,很多老师在聊天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越来越不好学,越来越不好教!”,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的行为艺术和个人魅力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  

  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主导者教师,在每一堂课上如何表现,也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设计一堂课如同设计一台节目,节目的演出成功与否,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自然很重要,但教师个人的行为艺术如同演员的演技一样,不仅需要先天性的天赋,更需要后天学习造就的素质和涵养,例如知识的广博程度、幽默诙谐的技巧、随机应变的能力、创造性的生成能力、个人的气质修养与着装艺术等,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想的深度,要对学生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一、思想的艺术  

  独生子女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淡化、知行统一程度不高、个性心理品质淡薄、行为习惯养成较差。教师首先要对社会有一个清楚的比较全面的认识,对人的学习动机要始终很清楚,儿童的纯洁和天真无邪像一张白纸,他们对社会和人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尤其对于3-6岁的儿童来说,探知欲极强,父母的关注和引导程度决定了他们对人生的、对社会最基本的看法,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直接决定了性格中最重要的方面,对儿童的影响力仅次于遗传因素,可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多父母都忽略了这一点,让孩子的童年一晃而过。现代幼儿园教育的缺陷在于过早地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这种群体的教育方式没能满足儿童个性形成过程中的需要,我观察过很多幼儿,他们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求知欲极高,要满足这些不仅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激发,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正确的回答。这一时期儿童的教育需要显然超过了一个家庭对物质和经济的需求,可问题是,很多年轻的夫妇不是在自己情感的漩涡中焦头烂额就是在生活的压力下不堪重负,忙碌于自己的工作,每天给予孩子的时间太少或者直接没有。而现在的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很多孩子认识一些动物或者植物的形象都来源于书本图片或者电视,根本留不下什么真实的影像和深刻的感触。所以孩子的童年很迷茫。他们的童年估计可能很少有对美好大自然的人文印象。所以,中小学的教育需要有思想的教师、有较高人生感悟能力的教师用自己的思想艺术去弥补他们童年的空白。  

  二、爱的艺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职业品质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深厚的爱,这种爱来自于教师真正为孩子的成长而奉献的精神,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的休戚与共。传统的教育思想很值得借鉴,但受班级授课制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爱始终以严肃为主,缺少了严慈相济的成分,过多地注重了智商的开发和运用,忽视了学生情商的发展与需求。毕竟古今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不一样,古人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更加残酷,生存竞争更为激烈。古人的一生中要面临很多次的生死抉择,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最后是适者生存,可现代人类就大不相同,尤其在今天以人为本的社会,人们面对更多的问题已经不是能活着,而是怎样么个活法。尤其是在90后生存的这个消费型社会,如果教师还在用传统的说教思想和体罚式教育,势必激起起更多学生的反感。而需要在平等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探索理解。这种爱不同于以往的爱,需要更多对事业的投入,更需要爱的艺术和极高的奉献精神。例如我们今天我们学校面临的学生带手机的问题,太让我们的教师和校长苦恼了,有些家长也很烦心,可这是社会发展的成果和极其人性化的东西,作为教师如何应对?学生该是被手机绑架了还是被老师控制了?是爱是恨?都需要艺术。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他们渴望得到周围的人,尤其是教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单调地进行知识“发售”,而要投入炽热的感情,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爱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产生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在因素,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感情上接近起来,从而架起师生相互信任的桥梁。  

  三、语言的艺术  

  教学语言的运用当中,专业术语必须精准,除此之外,和学生的对话交流语言对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与一个人的语言和生活习惯有关,更与一个人的学识和为人处事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而这一点恰好是很多老师不太注意的方面。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具有自我特色的语言结构决定了你不同于一般人的教学语言,这需要不断地思考与提炼,犹如演员的台词一样,要有意编排,无意吐露,让学生感觉不到刻意修饰,与教育内容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教学语言要有节凑、有质感,实实在在,幽默诙谐,让学生耳目一新,感觉清新愉快。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让语言产生一定的人格魅力。这方面大家可以多看于丹教授的讲座,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四、着装的艺术  

  我见到过许多乡村教师,由于长期的乡村生活习惯,不仅生活饮食习惯简单不讲究,衣着更是不入流,真正是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更有许多老师的衣着还不如农民,好像很颓废落伍,这当然与老师的收入来源单一有关,但我认为更值得注意的是自己的思想行为,首先我们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学生要从你那里学习什么,如果学生觉得你是他眼中最贫穷最落伍与时代的人,那么他们要学什么?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否也会落到时代的最后。还有一些老师经常参与一些不该参与的社会活动,这些都大大降低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当然,不是说着装一定要前卫时尚,我觉得教师的着装确实需要思考,最简单的要求应该是简洁大方,每天都让人有耳目一新的精神状态,统一的校服和运动服还是比较好,可很多人都不爱穿。如何自己选择着装,需要思想涵养,更需要对时尚的了解和一定的文化艺术底蕴,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五、交流的艺术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不仅是语言的交流,要通过交流完成一系列的教育教学过程,对每一个交流环节都要有思想准备。课堂上的交流要完成知识的传授,这是第一层次,这是一个综合性的交流过程,除了语言艺术之外还有肢体表达、目光交流、情感的融合,有些老师则把这个过程只当着简单的知识讲述过程。第二层次是生活的交流,就是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出勤和情绪状态、健康状况等。第三个层次应该是信息交流,包括教具的使用和课外信息,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内容,哪些话该说,该怎么说,哪些话不该说,如何回答学生意外提出的问题,都应该有一定的艺术性。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你的课,才能跟随你的思维接受学习的内容。  

  此外,教师的言行举止、处理问题的方法、待人接物的态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力。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指出的:“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要求教师:“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所以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灵交流沟通的沃土,是加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共同创造性实践的催化剂。因此,我们应该转变“长幼有序”“师道尊严”的观念,蹲下身子,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他们的个性想法,给予他们最及时最必要的帮助。  

师生间温馨的小事很多,如:主动向学生问好,下课后细心地关上灯,随手拾起地上的纸屑,给答出问题的学生一个赞赏的微笑,给调皮的孩子一个亲切的抚摸……我们只有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注重细节行为,随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才能引导孩子扬长避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注每一个细节,就是关爱每一个生命。关注细节,研究细节,善待细节,我们才能将教育做到极致。”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