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郭成志创意法科研课题网>> 各组 拜师与研究>>正文内容

《利用纸牌游戏创意开发儿童数学思维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3-8岁是人一生中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其数学思维能力也异常活跃。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幼儿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
  
  蒙台梭利说过 “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 ;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了解人类学习的过程,就是由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所以在面对“数学”这种抽象概念的知识时,唯一让孩子觉得容易学习的方法,也只有通过操作活动,将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儿童易于理解。那么有没有一种材料能满足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数学思维的需要呢?
  
  60后的我学数学的第一课就是数小棒。几十年后小棒依然是我们在幼儿园、小学低年级中学习数学的重要学具。在教学中我发现通过摆小棒可以形成数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这也就是小棒有如此生命力而存在的硬道理。如今的孩子一睁眼看到的就是五彩缤纷的世界,小棒单调、变化有限、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很容易让儿童失去新鲜感。如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学习不同的数学概念就要用不同的教具,似乎增加教学具的品种和数量是不二的选择。
  
  2、“数量”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儿童是先认识整体还是部分?
  
  完形心理学是探讨人类对于图像的认知反应的一种学问。一般人在欣赏一幅图画或一张照片时,阅读的也是由不同色彩、色调、造形、轮廓和形式组成的完整图像,并非彼此毫无关联的独立区域。当一个人从你面前一闪而过,在茫茫人海中去寻找,你是找一张脸容易还是找一个鼻子容易?
  
  基于上述两个问题的提出和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资源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让我想起有一年春节,我和几个同事带着孩子去朋友家打牌。当天朋友四岁的儿子收获了好多种不同类型的玩具,还有我们几个人家的孩子陪他玩,本以为他会对那些玩具感兴趣,想不到的是他总是伸手去抓桌子上的牌。无奈,他妈妈就顺手扔给孩子一副旧牌,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津津有味地拿着纸牌玩起来了。他一会儿教其他小朋友认数字,一会儿把牌摆成长方形,并在两条边各留了一个口,并命名为一个是进口,一个是出口,玩起了猜牌(猜牌上数字)的游戏。一个游戏刚结束,小家伙又拿出一张红牌,一张黑牌对小朋友们说:“我举黑牌你们就跑,我举红牌你们就停”我看着孩子旁落无人的玩耍,看着手中的牌,突然发现纸牌上有太多未知的信息。原来纸牌也可以是数学学习中的最大教学资源之一。把纸牌带进课堂的想法由此产生了。
  
  纸牌最早起源于中国叶子牌,据说这是纸牌的雏形。十二世纪时,马可波罗把这种纸牌游戏从中国带到了欧洲。西方人在中国纸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最后演变为现在的纸牌。纸牌在平时生活中极易获取,使用率高。
  
  一副纸牌几乎囊括了学前儿童及小学低年级的所有数学知识。纸牌好比一把钥匙,教师要能引导孩子用好这把钥匙,方可开启对数学兴趣的大门。
  
  二、研究意义:
  
  1、社会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纸牌游戏开发儿童数学思维,培养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儿童去思考、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更新的不是教学具,而是不断更新思维学习的内容。
  
  2、教育价值。
  
  本课题《利用纸牌游戏创意开发儿童数学思维的研究》有助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纸牌的取材简易,轻巧、易操作,大大减少了教师制作各种数学操作材料的时间,节约办学成本。适合城市和农村的各类幼儿园和小学校。
  
  3、办学价值。
  
  本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意,更注重创新精神的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它既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学校创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声望。
  
  三、理论依据
  
  1、创意法教育理论
  
  创意法教育理论倡导教育者运用自己的创意思维,对受教育者的创意思维进行展示、修复或激活,从而使受教育者的左右脑思维得到和谐发展。创意法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平等的同时,认为教育是基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这样一种环境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结果的。利用纸牌游戏创意开发儿童数学思维的研究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把家庭的参与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很多家长说不知道怎么陪伴孩子,不知道陪孩子玩什么,怎么玩。纸牌游戏提供了最好的亲子交流,增进了亲子关系。
  
  2、生活教育理论
  
  卢梭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教师则应该在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育水平以便更好的实施教学的基础上,将课堂营造出一种自由的氛围。这种自由并不是散漫,而是他们思维的自由。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把自己所讲的知识生活化,把他们还原到大自然当中。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3、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提出“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权威、知识提供者和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支持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说,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4、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
  
  完形心理学是探讨人类对于图像的认知反应的一种学问,一般人在欣赏一幅图画或一张照片时,阅读的是由不同浓淡、色彩、造形、轮廓和形式组成的完整图像,并非彼此毫无关联的独立区块。而观众在欣赏一部电影时,所接受的讯息也是由连续的画面与声音等组成的叙事情节,而不是一连串各自独立的停格片段。纸牌上的数字、颜色、图形等相互关联。数字是抽象的概念,图形是量的表现形式。数字和数量同时呈现在儿童面前,儿童通过形象的图形来理解抽象的数字变得简单、容易。由此可知,知觉过程中最自然也最关键的工作项目,就是将不同时间与空间之讯息作一次整合。唯有如此,才得以让讯息的接受者能从容不迫地接收并处理随时涌入的大量讯息。
  
  四、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本课题研究的主体是3-8岁的儿童,利用纸牌创意游戏的无穷组合,为孩子开发出9大受益一生的能力训练游戏:空间感知能力、识数能力、分类能力、排序能力、图形认知能力、对应能力、比较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旨在利用纸牌游戏在“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儿童理解掌握概念、法则、运算等知识,引导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
  
  六、课题研究内容
  
  纸牌游戏的开发从感官教育、操作实践,日常生活等方面入手。
  
  具体研究内容:
  
  1、感官教育:
  
  1)、训练儿童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
  
  2)、训练儿童辨别力及手眼协调能力。
  
  3)、训练儿童观察、分类能力,培养注意力。
  
  4)、帮助儿童建立几何图形意识,自由拼组,全部由纸牌完成。
  
  5)、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
  
  2、数学教育通过操作活动,将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儿童易于理解。
  
  1)、培养儿童初步的数量概念。
  
  2)、培养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
  
  3)、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4)、学习空间概念。
  
  3、日常生活教育
  
  1)、培养儿童掌握认识事物的方法。
  
  2)、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
  
  3)、培养儿童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自信心。
  
  4)、引导儿童学习礼貌用语。
  
  5)、培养儿童初步的自控能力。纸牌是有规则的游戏,是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化的方式。
  
  6)、培养儿童交往、合作意识,在规则游戏中学会处理矛盾和冲突。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核心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运用文献研究、调查法等,结合个案研究、案例分析、儿童、家长访谈等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记录,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通过阶段小结和评价,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促使课题扎实有效地开展。
  
  1.文献研究法: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和各种教育期刊,检索、收集相关论著,仔细研读大量资料,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分析,理清线索。使论文的撰写建立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2.调查问卷法:编制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儿童学习数学所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3.行动研究法: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胆尝试,课后进行深入地分析与反思。进而改进并指导我们的工作。
  
  4.个案研究。确立个案,针对“后进生”形成的前后进行个案跟踪。
  
  八、课题研究计划
  
  2016年9月开题,九月底开始实施。
  
  1、将3-8岁的儿童分为3-4岁小班,4-5岁中班,5-6岁大班,小学低年级
  
  2、按照创意法的横向模式:
  
  (1)、把“最差生”的创意思维“展示”。
  
  (2)、把“一般生”的创意思维“修复”。
  
  (3)、把“最优生”的创意思维“激活”。
  
  3、  按照创意法的纵向模式:
  
  (1)、零起点教育阶段。从零开始,认识一个全新的自己。
  
  (2)、简易教育阶段。用一副纸牌开启幼儿的数学学习之门
  
  (3)、平等冒尖教育阶段。找到儿童学习的切入点,数学思维训练。
  
  4、子课题的进度安排
  
  (1)、2016年9月按照不同的年龄段招生
  
  (2)、2016年10月完成《利用纸牌游戏创意开发幼儿数学思维的研究》的论文。
  
  (3)、20116年9月—2016年10月完成专著《3-4岁幼儿数学思维训练》定稿。
  
  (4)2016年11月—2017年1月完成专著《4-5岁幼儿数学思维训练》初稿
  
  (5)2017年2月—2017年6月完成专著《5-6岁幼儿数学思维训练》初稿
  
  (6)2017年9月完成专著《4-5岁幼儿数学思维训练》和《5-6岁幼儿数学思维训练》的定稿工作。
  
  (7)2018年1月完成专著《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训练》定稿工作。
  
  4、2018年9月完成研究报告。
  
  5、2018年12月结题。
  
  九、研究成果形式
  
  专著和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相关材料:
  
  1、    课题工作报告
  
  2、    论文
  
  3、    学生成果作品展示。
  
  4、专著《3-4岁幼儿数学思维训练》、《4-5岁幼儿数学思维训练》、《5-6岁幼儿数学思维训练》、《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训练》。
  
  十、参考文献
  
  1、《最差即最优——创意法教育文集》,郭成志主编,2012年出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让孩子爱上数学的扑克游戏》,(新加坡)阿德里安著,2010年出版  哈尔滨出版社
  
  课题主持人:杨云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