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郭成志创意法科研课题网>> 各组 拜师与研究>>正文内容

陕西榆林市神木县第十一中学贺明雄《创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践研究 》课题论文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十一中学     贺明雄  

《创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践研究》  

如何让学生“享受”数学  

数学老师们可能都有这样一个体验:大多数学生上体音美课就欢呼雀跃,兴致勃勃,而上数学课就垂头丧气、兴趣全无,甚至还有学生会产生畏惧情绪。为何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呢?究其原因,恐怕离不开以下几点:1、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再加上应试教育,导致了教师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还好一些,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就苦不堪言了。体音美相对来说好接受一些,同时也不受应试教育的压迫,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2、数学课堂学生大多正襟危坐,先听教师分析讲解,再做大量习题巩固新知,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苦涩、难懂的感受,进而产生畏惧情绪。体音美课则有相对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3、为保证准确率,数学解题方式强调固定统一,忽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体音美课上学生可大胆想象、创造,学生的思维有驰骋的空间。那么数学究竟应该给孩子的童年和明天留下什么呢?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在奇妙的数学世界中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探索者、体验者,用自己的策略探索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神奇与价值。让学生徜徉于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快乐生活之中。  

  一、以爱心激发学生学好数学信心  

1、创设平等的师生关系。爱心是老师实施有效性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教师,必然也喜欢这个教师上的课。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像主持人一样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有“向师性”。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差距,教师应摒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思想,倡导师生人格平等。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的学习伙伴。  

2.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课堂上教师要力求改变优等生和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教师可以把提问分成几个层次,较难的题目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题目让普通学生回答,容易的题目让能力差的学生回答,也可以让他们把别人的回答重复一遍,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程度上得到相应提高,让学困生也感受到老师是关注他们、关心他们的。  

二、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通过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兴趣。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感兴趣,所以教学中如果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唤醒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  

3.开展游戏竞赛,提高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可适当开展一些竞赛和游戏活动。如:口算大王比赛,登山夺红旗比赛,小组对抗赛,“找朋友”“送信”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所有学生比,学,赶,超,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4.加强操作,提高兴趣。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三、注重学生学习技巧的培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我们知道,技巧来自于坚实的基础,但容易忽略的问题是有些学生有坚实的基础而没有解决问题的技巧。通常情况下会被大家归结为此生只会“死”学。长久下去,他们会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更有甚者会自暴自弃。有没有好的方法可以改变呢?我认为这跟学生个人擅长的思维类型有关,但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则是外力影响的产物,大部分应该来自老师的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提醒,强化这种意识,可以使学生少走许多弯路。即使对于数学学得好的学生,必要的技巧指导会使他们的学习更深入,更透彻。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热情。何不以“享受数学”的理念帮助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呢?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