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郭成志创意法科研课题网>> 各组 拜师与研究>>正文内容

汪梦宁全国创意法教育研讨会课堂教学实录《学会宽恕》

课堂教学实录

课题:《学会宽恕》

作者:汪梦宁

时间:2019年7月

课题:《学会宽恕》

教材版本:选自校本教材《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第五章第一节第2课

教学背景介绍:我校是广东西北部的一所山区中职为学校,山区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学校的生源大多是留守学生,长年缺乏父母关爱的家庭教育,使得这些学生盲目、自私、孤僻、自我;长年的隔代教育,使得这些学生放纵、任性、性情暴躁、社会习性重。这样的学生过于关注自身感受,不懂得忍让、不懂礼、不守礼、斤斤计较,同学之间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怀恨在心或大动干戈,人际关系紧张。中职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技能人才,学校在培养学生知识素养、技能素养的同时,更有责任提升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必须具备的“软”素养,针对我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生涯发展需要,设计了本课题——《学会宽恕》。我校课堂教学是两节连堂的,本课题用时80分钟。

学生情况:本班共有学生30人,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将学生分为6个学习小组,各小组长1名。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围绕四个问题、层层递进进行课题讲授,即:何谓宽恕?→为何要学会宽恕?→我们该如何学会宽恕?→宽恕有原则有哪些?

本课的基本脉络:本节课以一个古希腊神话导入课题,通过播放有趣的动漫《谁动了我的包子》来解析“何谓宽恕”;通过心理实验、案例分析来探讨宽恕的意义,通过心理测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宽容度;通过三个通俗易懂的故事、认知原理、归因理论,让学生感悟宽恕的真谛;通过动画片《小康康》的拓展与实践探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最后,通过宽恕的原则的讲解,了解哪些是该宽恕的,哪些是不该宽恕的,增长学生做人的智慧。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宽恕的含义,认识宽恕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了解失去宽恕所带来的后果;体验宽恕所带来的愉悦和轻松的心境,培养宽恕的心理品质、宽恕待人的道德情感和处世态度;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理性宽恕,和谐人际。

教具、学具:选择用多媒体课件与小故事(视频、图片资料)相结合,心理测量以及角色扮演自我体验,学生自备笔和纸。

课堂教学实录:

《学会宽恕》教学实录

(选自校本教材《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第五章第一节第2课)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请看视频。

动漫——古希腊神话《仇恨袋》

有一个名叫赫格利斯的大力士,从来都所向披靡,无人能敌。有一天,他行走在一条狭窄的山路上,突然一个趔趄,险些摔倒。定睛一看,原来脚下躺着一只袋囊。他猛踢一脚,那只袋囊非但纹丝不动,反而气鼓鼓地膨胀起来。赫格利斯恼怒了,挥起拳头又朝它狠狠地一击,不但没有击走那只袋囊,还迅速地膨胀大着。

赫格利斯暴跳如雷,拾起一根木棒朝它砸个不停,但袋囊却越来越大,最后将整个山道都堵的严严实实。赫格利斯累得气喘吁吁躺在地上,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

一会儿,走来一位智者,见此情景,暗自发笑。赫格利斯懊恼地说:这东西真可恶,存心跟我过不去,把我的路都给堵死了。智者淡然一笑,说:“朋友,它叫‘仇恨袋’。当初,如果你不踢它,或者干脆绕开它,它就不会跟你过不去。”

师:以上故事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生:这个大力士脾气好大……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不免会发生矛盾,有了摩擦,但如果因此便心生怨气,互相指责对方,矛盾就可能会进一步升级,结果弄得两败俱伤,这种不懂宽恕的狭隘心理被称为“赫格利斯效应”。生活中类似《仇恨袋》的现象有很多,它告诉了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人应该学会宽恕,宽恕该宽恕的,这样才不会像赫格利斯那样。今天我想与大家探讨的课题是:学会宽恕。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何谓宽恕?为什么要学会宽恕?如何才能学会宽恕?宽恕的原则有哪些?

呈现课题:学会宽恕

二、讲授新课

师:那么什么是宽恕呢?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呢?请欣赏动画——《谁动了我的包子》,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到答案。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到一个早餐店里吃包子,误认为他人吃了他买的包子,结果很生气,后来才发现,是他自己误吃了别人买的包子,羞愧不已。

师:同学们,请谈一谈动画给你的启示,说一说身边有关宽恕的例子或经历。

生:给我的启示是…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要很好,并补充:宽即心胸宽阔;恕即饶恕。宽恕即宽容饶恕(原谅、不计较、不追究、容忍、放过)

师: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宽恕呢?

生:宽恕能减少摩擦、赢得友谊,能…

师:是的,宽恕能使用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意义呢?下面我们通过案例一起来进一步感受一下宽恕的价值和意义。

案例:一个实习老师在一所幼儿园实习,中午放学时,由于她的疏忽大意,将一个5岁的小女孩锁在了游戏室。一个多小时后,小女孩被幼儿园的其他老师发现并解救出来。不难想象,获救的小女孩是何等惊惧,她在闻讯赶来的妈妈怀里痛哭不止。实习老师惊慌失措地赶到现场,因为担心与内疚,在啼哭的孩子面前手足无措。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等待着孩子母亲合乎情理的斥责与埋怨。毕竟,是实习老师的疏忽导致孩子遭受了不应有的惊吓。

出乎意料的是,这位母亲俯身向还在抽泣的孩子说:“乖,去亲亲姐姐,告诉她没事了。”孩子在母亲的嘱咐下,含泪亲了亲站在一旁的实习老师。

师:请同学们说说,上述案例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生:这位母亲是个好人,她不骂人…

师:上面的故事中的小女孩的妈妈用她的智慧告诉了我们,宽恕一种无声的教育,宽恕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产生的要强烈得多。因此,我们要学会宽恕。

师:那么相反,如果我们处处计较,动不动就与人冲突,自己是不是也会受到伤害呢?

美国学者爱尔马曾在研究心理状态对健康的影响过程中,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一个杯子中,放入冰和水,形成了0℃的水。当人们心态平和之际,将呼出的气体融入杯中,“冰水”则清澈透明没有沉淀;当人们处于悲痛之中,呼出的气体融入“冰水”,“冰水”混浊且有白色沉淀;当人们生气之时,呼出的气体融入“冰水”,水中则有紫色沉淀。将这种“气水”注入小白鼠肌体,只需几分钟,它就毙命身亡了。可见,人们在生气之时,产生的毒素有多么大了。

师:人们如果长期处于生气状态,就很有可能导致身体各部分器官受损,导致生理疾病。比如:胃溃疡、高血压、偏头疼、心脏病,肤色差、长斑等等。

师:下面测测你的宽容度

请根据实际情况,对下面9个问题作出“经常”、“有时”或“很少”的选择。

1.你是否一想起很久以前感情上的伤害就忿忿不平?

2.你是否嘲笑或贬低与你意见不一致的人?

3.你是否特别留意别人是支持你还是反对你?

4.你是否因为一点头痛、腰痛、脖子痛以及身体其它部位的无关紧要的疼痛就痛苦不安?

5.晚上躺在床上你是否回想白天与人发生争执的情景?

6.是否有人指责你过分敏感?

7.你是否认为有必要对伤害你的人进行报复?

8.你能原谅对你态度很坏的人吗?

9.你是否感到你在家里或学习上所付出的努力没有得到赏识?

记分方式:选择“经常”的得3分,选择“有时”的得2分,选择“很少”的得1分。

说明:

得9-15分,说明你是一个特别宽宏大量的人,很少因为感情上受到伤害而烦恼。

得16-21分,表明你既不是一个特别宽宏大量的人也不是一个容易记仇者。

得22-27分,你可能是一个容易记仇的人。

师:同学们,如果测量结果表明你是一个容易记仇的人的话,你想不想知道该如何学会宽恕呢?请听听下面的故事。

故事一:《山谷中的小男孩》

有个男孩和朋友闹矛盾后,非常郁闷,便跑进山谷,对着幽深的空谷怒吼道:"我恨你!我恨你!"话音刚落,"我恨你!我恨你……"的回声从山谷里连续不断地传来。

男孩继续叫道"我恨你,我恨你",山谷里继续传来"我恨你,我恨你"的回声,男孩喊累了,只好沮丧地回到家里,伤心地向母亲哭诉:"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恨我。"

母亲问明原委之后,把男孩带到山谷,说:"孩子,现在你对山谷说:'我爱你!'"孩子照母亲说的做了,顷刻间宁静的山谷传来了不绝于耳的"我爱你,我爱你……"于是男孩激动地跳了起来,很快就破涕为笑了。

师:这个故事,它形象而直观地诠释了一个虽简单却容易被忽视的道理:若要被人爱,定要先爱人。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当你把一份关爱传递给别人时,内心也常常存留一份欣慰和感动。而别人得到你的关爱后,同样会回报你关爱,这就是以爱换爱爱无边。(寓意:改变态度)

故事二:《将相和》

蔺相如对赵国来说,可谓功劳显赫,因此非常受赵王的器重。可是,生性刚直粗犷的廉颇对蔺相如很不服气,扬言一定要找个机会羞辱他。蔺相如听说后,不但没有嫉恨和报复,反而有意躲避他,避免发生不愉快。当两人的马车在路上不巧相遇时,蔺相如会让车夫退避以礼让廉颇。

蔺相如以如此忍让的宽厚和仁义回敬盛气凌人的廉颇,最终感动了廉颇,使他意识到自己的狭隘和无理取闹。后来,廉颇惭愧难当,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请求蔺相如原谅,最后两人结为生死之交。

师:忍让是一种气度,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谋略。忍让,可以展现你的胸襟,显露你的气度,增加你的威望,提升你的人格魅力;忍让,可以让你忘记仇恨,可以化解矛盾和误会。(寓意:懂得忍让)

故事三:《小和尚与老和尚》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和一个老和尚外出化缘,当他们走到一条河边时,看见一个姑娘的不能过河,老和尚二话没说,就把那个姑娘的背过河,小和尚瞪大眼看着老和尚,看见小和尚这样的表情,老和尚也不说什么,过了河就默默把那个姑娘放下了,放下姑娘后两和尚继续往前走,老和尚倒没什么,可小和尚却一直想不通,心想:平时师傅都说男女授受不亲,对女的正眼都不看一眼的,今天师傅怎么啦,不但不顾及男女授受不亲,而且还背着人家!小和尚一直这样纠结着,想不通,一边走一边看着师傅,可师傅也不作任何解释,走了20里地后,小和尚实在憋不住了,就问:“师傅,您平时不是教我们要男女授受不亲,可今天您居然背着人家姑娘过河。”老和尚淡淡的回答说,“你看,过了河我就把那姑娘放下了,你却背了20里地。”

师:有这样一句话:“当你握紧拳头时,好像抓住了许多东西,其实连空气都没抓到。当你张开双手时,你好像两手空空,但其实全世界都在你的手心。”(寓意:学会放下)

师:以上3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改变态度,懂得忍让,学会放下。

师:下面我们再从心理层面来探究宽恕的方法。首先,改变认知。ABC情绪管理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决定人的情绪反应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态度和想法。只有纠正认知偏差(认知行为疗法),才能解除情绪和行为困扰。其次,理性归因。勇于担当。有责任感,敢于承担,不逃避责任。正确归因。用理性的、合理的思维对自己或他人经历的事情进行分析,推论出事情的原因。遇到事情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找借口。

师:下面请仔细观看动画片,请同学们用老师刚才讲授的原理和方法,帮助小康康解决问题。

播放:动画片《小康康》

师:请各小组讨论:如果你遇到像小康康这样的境况,你可能会怎么做?

生:汇报讨论成果

师:很好,从刚才的活动中,不难看出,大部分同学生们已经能深刻领悟出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问题、淡化矛盾,懂得善待和宽恕别人。

师:如果你是动画片中的老师,你将怎样帮助小康康化解与同学们之间的矛盾?

生:如果我是那位教师,我会…

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化解方法,说明今天的课是有效的。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之间矛盾、冲突,首先要耐心地了解情况,及时地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扩大。遇到像片中这样的情境,要耐心引导学生敢于承担、学会忍让。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或所有的事我们都要宽恕,不是,宽恕是有限度的,宽恕是有原则的。

1.宽恕不是纵容。当面对对方知错不改,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甚至是越来越严重的错,宽恕就是纵容。

2.宽恕不是软弱。宽恕不是息事宁人,不是向丑恶屈服,宽恕是有限度的。

3.宽恕不是妥协。宽恕是用善意的态度去善待犯错的人们,但并不代表妥协。

三、课堂回顾

四、结束语:

宽恕是一种豁达的心态,包含着尊重和理解,更显示着气度和胸襟;宽恕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唤回迷失的良知,警醒沉睡的爱心;宽恕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让我们常怀宽恕之心,常修宽恕之德,把宽恕献给每一个需要宽恕的人,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从容,让这个多彩的世界更加和谐美好!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通过何谓宽恕,为什么我们要学会宽恕,该如何学会宽恕以及宽恕的原则有哪些四个环节,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并成功运用了视频和图片资料以及案例,使知识深入浅出,容易掌握,收到了预期效果。通过问答、学生讨论、交流、分享,使学生们热情参与课堂,课堂气氛活跃。

不足之处:运用操练部分份额不足,因此,我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进行补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