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中国历史地理》阶段报告
校本课程《中国历史地理》阶段报告
课题主持人 侯福海
课题教研组 徐州二中 地理教研组
课题组成员 鞠贵品 孙华 侯福海 于化成 白璐 程杰秀 李景
一、选题背景
1. 历史地理观的培养受到忽视
n概念:历史地理学特别关注历史中的地理演变与地理过程,其核心是树立“尽全时空”观念和“人地互动”观念。历史地理观是建立在历史地理知识基础之上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
n原因:
⑴历史地理学学科属性的争议⑵应试教育盛行⑶教师专业知识的不足
n表现:
⑴没有《历史地理》选修课程的设置
⑵必修教材中历史地理知识教师视而不见
⑶学生历史地理知识缺乏,观念淡薄
2.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n第八次课改的根本任务: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鼓励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n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探究¡¡
n历史地理观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一种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为其培养提供了舆论环境和政策的支持。
3.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的需要
n必修2 人文地理 人口的迁移和分布、城市的区位选择和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农业和工业的区位选择等内容。
n必修3 区域地理 五大湖工业区的发展(鲁教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鲁教版)、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农业的发展(人教版)、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人教版)等内容。
4. 适应当前高考考查的需要
n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是在文科综合考试中考查地理。
n文综考试很多题目是以历史地理知识为切入点。
n历史地理观念的培养顺应了高考试题重视交叉、渗透、综合的趋势。5.地理教学研究的需要
6.个人情感的因素
二、研究价值
n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n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n促进地理课程社会功能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n落实了新课改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n促进了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
n文化传承的需要
三、课题申报过程
1.2011年9月初在地理教研组组内研讨。
2.2011年9月底作为地理组校本课题申报
3.2011年11月底学校举行本课题开题报告,专家进行评议。
四、课题研究进展和成果
1、2011年11月底,完成课题申报书修改。修改内容如下:
n课题名称界定为 《中国历史地理》开发研究
n增加对课程开发的价值(现实意义)的研究。
n突出素质教育的思想,删除试题评析等内容的研究。
n《中国历史地理》校本教材编写,作为研究内容和成果
n研究方法上突出行动研究法¡±。
n教材编写注重文化性¡±研究,增加历史文化的内容。
n教材的编写以促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为主旨。
n内容不拘泥于课时,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
n重新调整、细化课题分工,人人参与教材编写。
n定期召开研讨活动,解决教材编写过程中存在问题。
2、2011年12月,完成课题编写方案初稿。内容包括如下:
n编写说明
n编写体例 问题的引入、正文、知识窗、活动、历史地图(表)等
n编写规范 字数、纸型、页数、图表编号等
n编写策略
n编写分工 确定节数(课时)、每节分工、每节主、副标题
第一节: 冷暖交替——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白璐
第二节: 老林尽失——历史时期植被的变迁:鞠贵品
第三节: 江湖之变——历史时期水系的变迁:侯福海
第四节: 沙进人退——历史时期沙漠的变迁:孙华
第五节: 沧海桑田——历史时期海岸的变迁:李景
第六节: 分合之道——历史时期政区的演变:于化成
第七节: 开疆拓土——历史时期疆域的演变:于化成
第八节: 兵家必争——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侯福海
第九节: 粮安天下——历史时期农业的变迁:侯福海
第十节: 富国强兵——历史时期工业的变迁:侯福海
第十一节:城邑春秋——历史时期城市的变迁:程杰秀
第十二节:南船北马——历史时期交通的变迁:刘振
第十三节:南来北往——历史时期人口的变迁:程杰秀
第十四节:北雄南秀——文化区的形成和特征:程杰秀
第十五节:灿若晨星——历史地理学典籍简介:于化成
n进度要求 2012年2月底 资料收集 4月底教材初稿 6月底教材完成
n活动安排 每两周一次研讨,周三上三、四节课会议室2
3、2012年1月,购买图书,课题组成员进行历史地理知识学习尤其是负责编写的课时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资料搜集。
中国历史地理学(2本)概述(3本)丛书 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等
4、2012年2月初,确定每课时编写的主要内容。(三个大标题、知识窗的编写内容)
举例:江河之变历——史时期河流的变迁
n三个大标题分别是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淮河下游的变迁
n六个知识窗分别是迁移无定的黄河下游、华北平原河湖的消失、九曲荆江、长江中下游湖泊的演变、泗水的消失与南四湖的形成、洪泽湖的形成与泗州的淹没。
5、2012年2月底,完成校本课程《中国历史地理开发策略》和《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历史地理观的建构初探》两篇论文的撰写。
6、2012年3月初,范例:江河之变——历史时期河流的变迁编写完成。
7、2012年3月22日通过微格教室开设大市公开课《城市的区位选择》,将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反响较好。
8、2012年3月底,兵家必争——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初稿编写完成
9、2012年4月,南来北往——历史时期人口的变迁、开疆拓土——历史时期疆域的演变初稿编写完成。其余各节初稿基本完成或进行中。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1.总体进度较好,但是部分老师负责编写的课时进展缓慢。(原计划:3—4月完成初稿)
2.教材的编写在趣味性、可读性等方面仍有不足。
3.获取资料的来源不畅。
4.个别老师存在畏难情绪。
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问卷调查结果
分析报告
于化成
2011年11月,我们课题组老师一起承担的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研究》的课题。为了给课题研究提供更充分更可靠的材料依据,今年4月初,课题组针对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特别是历史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古今中外典型的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中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并对高二年级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本次问卷调查所反映的问题以及我们的分析和建议能对我校今后高中历史教学在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构建高效课堂的改进上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东西。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的目的: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然而,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平衡与和谐的发展,而构建和谐社会更有赖于公民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可是,近年来,社会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比如:一些青少年沾染了不良恶习,甚至出现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这对我国的中学教育提出了严重的警示与更高的要求。中学教育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中学历史教学作为一门主要承载着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教育学科,更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鉴于此,我们课题组专门设计了一份《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问卷》,并于今年4月中旬,对高二两个实验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查的时间、方式、范围对象及问卷结构:
调查时间:2011年4月中旬。本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根据调查的目的和对象,笔者设计了一份二十道选择题,以客观性问题为主对我校高二实验班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70份,回收率为100%。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及问卷结果分析:
20道选择题主要调查学生对课堂上学过的人文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问卷反馈结果统计如下:
表1 选择题答题情况统计表
选择 题号 | A | B | C | D | 正确答案 | 答对 人数 | 正答 率% |
1 | 3 | 1 | 34 | 32 | C 考查人文素养的概念 | 34 | 48.5 |
2 | 6 | 2 | 0 | 62 | D 考查文艺复兴 | 62 | 88.5 |
3 | 68 | 0 | 2 | 0 | A 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 68 | 97.1 |
4 | 11 | 35 | 23 | 1 | B 考查两次世界大战 | 35 | 50 |
5 | 60 | 7 | 0 | 3 | A 考查美国南北战争 | 60 | 85.7 |
6 | 1 | 66 | 0 | 3 | B 考查工业革命 | 66 | 94.2 |
7 | 0 | 3 | 58 | 9 | C 考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 58 | 82.8 |
8 | 2 | 0 | 68 | 0 | C 考查中国古代中医学 | 68 | 97.1 |
9 | 46 | 3 | 17 | 4 | A 考查江苏历史 | 46 | 65.7 |
10 | 2 | 0 | 6 | 62 | D 考查西安本地历史 | 62 | 88.5 |
11 | 4 | 14 | 10 | 42 | D 考查明末清初思想家 | 42 | 60 |
12 | 15 | 30 | 8 | 16 | B 考查皇帝纪年(年号、谥号、庙号) | 30 | 42.8 |
13 | 1 | 66 | 1 | 2 | B 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 66 | 94.2 |
14 | 16 | 6 | 38 | 10 | C 考查民国纪年和抗日战争 | 38 | 54.2 |
15 | 1 | 0 | 68 | 1 | C 考查可持续发展战略 | 68 | 97.1 |
16 | 13 | 51 | 3 | 3 | B 考查古代中国书法艺术 | 51 | 72.8 |
17 | 2 | 1 | 66 | 1 | C 考查历史地理知识中的区域文化 | 66 | 94.2 |
18 | 1 | 9 | 1 | 59 | D 考查姓氏的由来 | 59 | 84.2 |
19 | 1 | 14 | 51 | 4 | C 考查古代中国对年龄的称谓 | 51 | 72.8 |
20 | 0 | 3 | 0 | 67 | D 考查中国传统节日 | 67 | 95.7 |
表2 答对题目与人数统计表
做对题数(含) | 18题以上 | 15题以上 | 12题以上 | 11题以下 |
人数 | 20人 | 30人 | 18人 | 2人 |
表2分析的情况如下:即做对18道题以上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28.6﹪;做对15道题以上的有30人,占42.9﹪;做对12道题以上的有18人,占25.7﹪;做对11道题以下的有2人,占2.8﹪。总体上来看,合格率为97.2﹪。
表3 客观题优秀率分析表
成绩 | 不合格 | 合格 | 良好 | 优秀 |
人数 | 2 | 18 | 30 | 20 |
百分率 | 2.8﹪ | 25.7% | 42.9% | 28.6% |
注:对18道题(含)以上的为优秀;做对15道题(含)以上的为良好;做
对12道题(含)以上的为合格;做对11道题(含)以下的为不合格。
由上述表格所反映的统计结果来看,历史教材与课堂教学所涉及到的人文素养方面的基础知识学生掌握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
三、对问卷的分析与建议:
(一)对问卷的分析
从高二实验班学生的70份问卷调查表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历史教材和课堂教学所涉及到的人文素养知识学生掌握情况基本合格,说明高二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兴趣的,但并不令人满意。况且,这些人文知识是否真正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言行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身人文素养,还是需要打问号的,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调查和验证。
(二)鉴于本次问卷调查所反映的问题,对我校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历史教师要在历史教学的目的和评价方式上有所改变。在教育理念上要改变过去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倾向,减少在教学中钻研试题和训练应试技能的份量。强调历史学习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科教材内容上要以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生活为导向,要运用丰富有趣又有实际意义的历史人文知识来教学,避免历史课教学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在中学教育阶段适当减少理论性的阐述,使历史学科回归到主要承载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性教育的本质上来,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与快乐学习中健康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2、希望有关部门能提供各类培训,不断提高历史教师队伍人文素养。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教师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言行、教师在教学备课的准备上以及在授课中,要能做到“注之以爱,启之以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教师要认识到历史学科教育教学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是一种对学习者情感和人格的陶冶过程,历史教师应将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到教学目标的首位,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历史课学习不应只局限在课本教材内容和课堂讲授上,应该开辟多渠道和多途径的学习。当今社会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学习的途径很多,所以教师要调动和激发起学生在课后主动去学习历史、主动去探究历史问题的学习兴趣和渴望,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从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汲取智慧和提升素质的能力。
4、中学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眼于我国公民人文素质的发展,中学生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更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与学习要为传承人类真、善、美的永恒的价值取向,为整个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不懈的努力!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历史教学课堂讨论的实施方法》申报表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