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研究》课题方案

一、研究背景及价值

(一)研究背景

1.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的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其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有: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卷考试的实际背景

中考把初中政治列为开卷考试科目,主要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这无形中给我们初中政治教师增加了教学难度。一方面,中考政治虽然是开卷考试,但其成绩仍然计入考试总成绩。因此,政治教师们要尽量保证学生考试的分数。另一方面,开卷考试要求使用完全不同与以往的教学方式,那种灌输式、狂轰烂背式的教学方式已经被时代所摒弃。那么对于初中政治教师来说就要寻找一种代替性的教学方式——生活化课堂教学。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从可行性角度分析,开卷考试的好处就是不强求死记硬背,这对于初中政治课实现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有着深远意义。虽然对教师们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只要顺利地进行下去,对学生的自主发展、生活观念和价值观的养成有着深刻影响。

(二)研究的价值

1.生活化的政治课堂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教育的范畴与生活的范围相等,到处都是生活,到处都是教育。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这一思想与初中政治新课程理念是完全一致的。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政治课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讲授,导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脱节,使学生认为上课就是上课,生活是生活,只要记住一些理论去应付考试就行了。这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内容,做到“用生活来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同时学习生活,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切实实现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

2.利于改变灌输式的政治课教学方式

利于突破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在列宁看来,政治课就必须进行灌输。这一观点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我们的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虽然这在当时看来有着其提出的实际情况。但从现代的眼光来审视这个论断,这一观点无疑是错误的。就我国来看,每一轮课改纲要的发布,其内容虽然有所变动,但指导思想仍然是倡导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和探究学习。生活化政治课堂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传统的初中政治课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生则是被动的“学”。加之初中政治课教材内容的枯燥乏味,使得学生丧失了对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而生活化初中政治课堂的提出正是基于解决这样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倡导政治教师充分挖掘政治课堂中的生成性因素,使之生活化,使政治课堂的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们在说故事、表演中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3.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论内容

研究的进行不仅仅只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问题解决的同时,对既有理论也是一个充实的过程。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是从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知识。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课程是研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特点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的原理,将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一门应用学科,为学生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提供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既然为应用性学科,那么我们就要不断为其输送能源,使其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环境。该项研究的顺利进行可以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教学论中的政治教学法理论、教学形式理论。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于以下两点:

1.研究内容上

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提出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收集一些关于此类研究的文献发现: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身处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对生活化的政治课堂是什么?如何构建政治课堂?这些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等没有做出十分清晰合理的界定。经验论述和理论研究脱节比较严重。本研究寄希望于突破这个局限。在理论构建上,争取在整理分析以往研究合理成果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工作者的切身经历。努力构建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成果。使这些成果既能为身处教学一线的工作者使用,也对丰富和发展初中政治课课程论有着实际效用。

2.研究方法上

教育理论工作者由于其研究工作的特殊性,对文献和书籍资料的依赖性远远大于一线教育工作者,因此在关于生活化政治课堂的研究上。理论工作者倾向于采用文献法作为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式,再加之一定的理论思辨从而形成理论。而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虽然也会参考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但其根本上则更加重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因而,他们关于初中生活化政治课堂的研究成果大部分以经验汇总和介绍的方式层现出来。因此,正如上所述,本研究试图突破这种二元分离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我们会使用文献法收集分析整理以往的材料和相关论述,以增加本研究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与有着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展开密切合作,以增加本研究的适用性。

二、研究概念界定

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至少应该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课堂教学内容要力求体现学生生活,并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二是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将政治课堂生活化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目的

理论是灰色的,唯生活之树常青。新课程呼唤生活化的政治课堂,让政治课回归生活。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背景中,使之对学生有意义,而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指学生的生活的实际。生活化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即情景导入,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使我们的政治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政治课堂将因生活而更加精彩,生活将因政治课堂而更加丰富。

(二)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本课题展开研究,辅之定量研究法。具体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访谈调查法。用访谈调查法与被访谈者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和交流,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态度和教育现象。以便于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利于研究者从中获取重要信息。

2. 问卷调查法。为了研究某些问题,按照一定的标准严格编制问卷,通过书面语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获得相关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的信息或资料。问卷调查法在本研究中是作为原始资料收集的一种方法。

3.内容分析法。对一些教育文献的内容做客观而系统的量化分析,并加以描述,从而对一些教育现象做出事实判断,可以有效反映教育活动某一领域或方面的现状。

4.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以往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文献法在本研究中主要是文献搜集和整理的一种方式,在本研究中只起着辅助作用。

(三)研究的内容

1.初中政治课“生活化课堂”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构建

2.初中政治课生活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3.初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

4.初中政治课生活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研究

5.初中政治课生活化的学生课业设计研究

6.初中政治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4月)

通过与木渎实验中学的政治教师们进行交流,了解老师们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确定政治学科所需研究的课题。这期间,需要完成课题报告书的填写。

(二)实施阶段(2009年5月——2009年10月)

根据制订的计划;分项分步组织研究实施,按所确立的六项研究内容分别由六位能力较强的科研骨干担任负责人,带领本教研组教师进行研究,力争达到预期要求。在此期间争取发表学术论文2—3篇。

(三)总结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7月)

针对研究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组织专项负责人对各项研究内容进行归纳、统计、总结,最后编入课题研究报告中。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生活化的政治课堂理论研究结题报告

(二)生活化政治课堂教学相关学术论文

(三)生活化政治课教学设计的编制

(四)生活化政治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

六、课题研究的参考文献资料

[1] 刘强.思想政治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金一鸣.教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欧阳超.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4]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6] 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7] 卢书兵.中学政治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8] 威廉•维尔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袁振国,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9] 思想政治教学向生活的必然回归——2007年四川省高中思想政治课展评活动采风[J].教育科学论坛,2008,(3). 

[10] 潘良炎.创设情境 构筑政治课堂生活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2). 

[11] 黄定超,朱东明.构建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2).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本课题组成员具有完成本课题的调研能力,主要体现在我们拥有一个学术背景交叉宽泛、人员结构合理的课题组。课题组成员以木渎实验中学政治教研组骨干教师为主。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有着相当重要的基奠作用。

(二)课题组所聘请的指导专家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著名学者胡东芳教授以及青年学者王健博士,他们在课题研究方面给与我们强有力的指导。

(三)木渎实验中学的经验、条件、氛围、设施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对教科研高度重视,并给予课题研究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充分保证,确保课题研究成果的取得。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