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历史教师素质的提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素质提高的氛围,培养历史教师的学习意识,提高历史教师能力,开拓视野,拓展知识面,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养成创新习惯,引导教师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己,从而为构建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提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适应新课程下对历史教师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为战略方针,以“新课标”、《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行动指南。以系统科学理论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指导教育科研工作的理论实践的全过程。在研究中,对研究目的,内容、手段及方法进行合理设计和科学实施,确保研究目标的实现,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达到提高教师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的目的。

(三)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师的人文素质,社会交往和合作素质,教师的科技素质,教师的终身学习素质,教育科研素质,勇于创新的个性心理品质使他们成为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和学习。

2、实践研究法:围绕课题目标,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及时调整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3、调查研究法:对高中历史教师的现状进行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五)实施过程

准备阶段:(2007.3——2007.7)

搜集近期有关理论资料,成立课题研究组,提出具体研究方向、方法、学习有关理论,为试验提供依据。

实施阶段(2007.9——2007.12)

制定课题实施计划,计划落实。

总结阶段(2008.1——2008.3)

对实验进程中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形成实验报告。

(六)研究成果

1、理论成果:教师作为培养人的人,必须具有丰厚的人文素养,而这种人文素养就来自于丰厚的人类文化知识的积淀。正如教育家科南所说,“教师们对于我国文化遗产的知识和鉴定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未来教师的普通教育应该是广博的文理科目学术性教育”,其“目的在发展有关一般文理科目领域的学力,使教师在同这些领域的任何一门专任教师的同事谈话时具有一定的信心”。

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这一部分知识不像其他知识一样是共同的,往往带有个人色彩,是最具个人特点的知识,也可以称它为经验性的知识。每一个教师摄取的营养不尽相同,对知识的理解总是融进独特的视角,所遇到的学生更是千差万别,采取的教学方法、形成的教学风格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教师的实践知识总是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不管从古今中外的许多大教育家身上,还是从我们身边的一般教师身上都不难总结出这一点。

比如说全国著名语文教师于漪的教学风格是以情感人,钱梦龙的教学设计精巧,魏书生的 学生自学自成体系,宁鸿斌的课堂形式简洁、内容丰富等,他们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效仿他们,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风格中领悟到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正是自己魅力所在,而一个有独特魅力的老师也必然是成功的老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的魅力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决不是知识传递关系,哪怕这一节课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某一个知识,也决不是教师从书本上搬家一样直接送到学生的面前即可,它必须融进去教师自己独特的理解,没有教师的透彻理解决没有学生的透彻理解,而教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说到底,教师必须具备广博、厚实的文化知识。

2、实践成果:

教师面对的是人,是多姿多彩的人,各自有各自的阅历。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所见所闻都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而且每个人又都是一个新世界。教师要想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指引者,教师就需要是一个精神生活非常丰富的人。而精神生活丰富的基础就是有丰富的知识,不仅是专业知识,而且是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各方面文化知识。有人强调,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也就是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徐特立也说:科学越发展,人类学习的责任越重。历史学科的特性也就决定历史教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也许历史教师,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师,不很“专”,但必须要“博”。尤其是沈阳市历史教材采用了岳麓版本后,新教材中扩展了许多以往教材不曾涉及的内容同,而且新课改后不再有教学大纲而只存在《新课程标准》 使得许多老师一下子不知如何去教也不知教到何种程度。这主要源于一 是教师的思维还没有彻底转变,无法适应新形式下新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标准而是固守着自己曾被教或已教的那种形式不肯改变,二 更主要的是很多老师的知识的储备量已远远不够了,适应不了新形式下对一个历史教师全材的高标准要求。例如在《必修一》中关于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这是以往高中教材不涉及的内容,很多教师对这一知识结构不熟悉甚至不了解,因此很难驾驭课堂,而第三单元关于近代西文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又涉及到西方政治体制的问题,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已经属于政治的范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要较强。又如在《必修三》中讲解关于音乐、美术、电影等方面的知识时又对我们的历史教师提出了艺术欣赏方面更高的要求。这在以往历史课堂上仅仅作为阅读了解的内容,现在成为我们历史教师必须苦心钻研甚至要进行恶补一下才能掌握的内容。

教师作为学生精神生活的指引者,必须在学生心中建立其自己的威信。这种威信就是一种教育力量。这种威信不是建立在教师这一身份的权威上,而是建立在教师的思想、见识上。真正的教育者是带着自己的思想接触学生的,也只有这种思想才能变成教育的力量。而这种思想产生的基础是知识。我们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时不禁要为那些大师们的风采所折服。于丹、易中天、阎崇年等等每一位大家都是一位非常有思想、有见地的人,而其表达又是那么的完美流畅,听他们的讲座就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说到底源于他们都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而在今天这个获取信息、获得知识的途径众多的时代,我们的学生的知识面是非常宽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量非常大,哲学、历史无所不读,教师的知识面如果不够宽,对问题的认识如果不能更深入,用思想影响学生就成了幻影,让学生从内心把教师作为精神上的导师也就成了非常困难的事情。教师这一角色需要教师成为知识丰富,有眼光、有见地、有威信的人。

教师的专业性特点之一就体现在对各种不同知识和理论进行选择、组织、传递和评价,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知识创新和增值的专门能力。教师的培养,必须达到对知识和理论非常系统的把握和了解,达到一种“融会贯通”的程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和了解各个学科和领域的知识,解释各种不同和社会与自然现象。而一般的职业教育则往往比较局限在某一特殊的学科和领域,知识面和理论的范围比较狭窄,并不要求达到系统性和全面性,而且更多地中人是强调和重视在某一个领域中知识的应用。显然,教师的资格证书教育与一般职业教育的这种差别,充分说明教师教育需要非常宽厚和综合性的学科基础。

(七)结论:而我个人在一年来面对新课改后的历史教育中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师一定要马上行动起来,拿出我们十二分的热情与精力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来迅速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增加我们的文化储备。其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可参加系统的培训,可多向其他教师学习(通过集体备课、听课),可上网充电,可通过广泛的阅读(不局限于历史本学科),甚至你要向你的学生学习。

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总结出在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师必须具备和增强两方面的知识:一是丰富、独特的实践知识,二是必须具备广博、厚实的文化知识。总之教师只有具备广博的人类文化,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强烈愿望,才能把学生引领到人类创造的灿烂的精神文明之中。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去迎接课改后新的挑战。

(八)讨论与分析

虽然对于提高新课程下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紧迫性、重要性以及对于如何提高新课程下历史教师的素质的方法得出一些结论,但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积习已久,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很多教师无力抽取时间进行培训、充电,只在原有的知识框架和教学模式下徘徊,值得担忧。怎样才能给历史教师创设一个宽松有利的环境去提高自己值得探讨。

(九)参考文献

《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岳麓书社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