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课题的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明确的责任分工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流与审美的过程。在这种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们共同探讨学科理论、观点和假说,进行辩论和对话,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它既有利于扩大参与面,有效地促进学生团体作用的发挥和促进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增强了学习兴趣,责任感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教学难以顾及众多学生差异性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基于对小组合作学习这个层面意义的理解,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热情、信心及其与人合作的精神。

2、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在于通过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针对这些现状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使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更好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3、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是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合作学习的评价观来鼓励学生进步。因此,本课题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1、课题研究的目标

①充分重视历史学科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开发历史课程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设更加有效的途径。

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假说,进行辩论和对话,促进批判性思考。

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

2、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②对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所采取的对策。

3、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课例研究法等.以课例研究为突破口(课例研究即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注重实效,使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走进课堂,通过听各类研讨课、公开课,发现历史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有如下的现状:

第一,流于形式、浮在表面的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能够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气氛活跃,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已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大法宝。然而有些课堂的讨论是流于形式,意义不大。如:听张骞出使西域一课时,教师提出 “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怎样”这样的话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在教材上有专门的地图和文字介绍,不用讨论学生一般也能准确回答。又如有位老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时,学生刚讨论3分钟,教师就要求学生停止,学生还未充分思考,讨论还未深入开展,结论尚未统一,教师就草草收场,这样的讨论活动能够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吗?还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中频繁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上又比较单调,即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时间久了,使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逐渐失去了兴趣。

第二,低效、缺乏合作的小组合作学习

由于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组合上,教师缺乏科学的安排,在同一学习小组内部,各成员又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因此,出现了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学习效率不高的现象。我们发现,在讨论学习时往往出现以下几种现象:一是有些小组一片安静,小组成员各不作声,既不查资料,也不参与讨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就等着教师宣布讨论结束和出示讨论题答案;二是有些学习小组从开始讨论到回答问题,都是多数学生一言不发,心甘情愿当听众,讨论往往就成为个别学生的“一言堂”,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三是教室里一片吵闹声,热闹非凡,小组成员你说一句,他插一句,大家抢着说,发表见解无序化。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没有人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至于时间把握不好,讨论结束了,小组观点还未统一。这种合作看似热闹,实际效果比较差,学生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如听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英国为什么要侵略中国,由于缺乏背景介绍,学生讨论5分钟后,未形成统一的结论,最后只有老师在黑板上写出,草草收场。

(二)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对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采取了如下的对策。

1、精选合作内容。

选择合适的内容是实施小组学习的前提。要使小组合作具有价值,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有利于展开合作的学习目标,安排恰当具体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活动内容、学习材料和探究任务。一般来讲,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可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学习《多种多样的社区》时,要求学生到社区内的商店进行调查,看看商店里出售的商品是本地生产的,还是外地调运的,并说说它们的产地是哪里。学生往往不敢独自前往,需要小组合作解决,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解决。又比如,在《游历华夏》一节教学中,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给学生一个任务单,然后让学生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2、合理分配学习小组,明确分工。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太少都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既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也为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如:在学习 “辽阔的疆域”时,让学生分小组分别给我国四端点所在的省区打电话了解区域差异,从而让大家有一种亲身体验,增强实践能力。这过程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其中一人设计问题,一人负责打电话,一人负责记录并汇报、一人负责寻找资料如电话号码等,后来给新疆喀什打电话的同学从中获得了许多信息,了解到他们吃午饭的时间是下午2点,明确了东西差异很大,这与他们设计的问题有关,结果表明大家配合得较好。

3、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

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4、教师及时指点迷津。

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合作的指导者。教师应该将合作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师生合作来带动生生合作。实践证明,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及时指点,提出一些合作要求,如指导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步骤,明确合作的游戏规则(诸如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善于采纳别人意见,控制自己情绪等),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达到预期合作效果。合作学习时教师加入某些小组的交流中,则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利于调控合作进程,辅导学生正常开展交流。

5、展示小组合作成果。

当完成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后,首先要反馈小组合作的结果,因此要组织全班性的交流,以扩大小组合作的效益。具体组织交流时,一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汇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那些在巡视中发现的持有典型问题或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交流。例如,在上《从地球仪上看世界》时,我让每组同学小组合作讨论后写下4个结论,每个小组在通过观察地球仪后所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1)组的结果:经纬线,国家和地区,山脉与河流,海洋;(2)组的结果:日界线,南、北极,晨昏线,航海线;(3)兰色的海洋,绿色的草原,黄色的丘陵,褐色的高原……。每个组的结论几乎都不一样。我通过让每个组展示和交流,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又可以使学生马上发现自己的结论是否科学正确。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6、进行合理的评价。

中学生普遍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所以如何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评价非常重要。评价可以分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我国的民族》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小组合作搜索我们沈阳市内的少数民族锡伯族和的朝鲜族生产生活方式的资料,4班的崔恩铭找到了非常好的资料,他的同组帮他整理,结果在小组汇报时表现非常出色,我夸了他好几次,从此以后,其他小组搜索资料的积极性也就大大的提高了。又如:在《草原风情》一节教学中,把全班分为四大组,让他们分别搜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资料并要求采取适当方式进行汇报。四大组就由原来3个小组组成。结果,在上课时各大组表现得非常出色,汇报“衣”的大组设计了小品,汇报“食”的大组以游客与当地牧民的对话并加以表演完成,汇报“住”的大组以解说员身份并配以由同学扮成的蒙古包介绍,汇报“行和娱乐”的大组由一同学主持介绍,其他同学配合表演,有的讲马头琴的故事、有的跳起了“蒙古舞”,非常不错。于是,分别评给各大组以“最佳合作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创新奖”、“最佳表演奖”。同学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形成了精选合作内容——合理分配学习小组——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教师指点迷津——展示小组合作成果——合理评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精选必要合作、有价值合作、方便合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科学、合理的分配学习小组及其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教师巧妙引导是基础;展示小组合作成果,全班交流,扩大小组合作的效益是重点;教师对小组进行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保障。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尤其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小组基本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研究课题的确定、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以及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都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与决定。这样就为学生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性潜能铺设了路径和舞台。

3、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人沟通的能力。

学生通过历史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与同伴共同努力来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求问题的答案或结论,这一合作过程,既是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更是学生之间能力、情感、心理不断调整、互补的过程,同时培养了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这种合作,通过相互启发、激励,发展认知能力,对一个人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与分析

本课题研究在校科研部的及时指导下,把研究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课题组成员经过实践探索和深度思考,不但促进了学生学业成绩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和课堂效率,而且为中学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课题研究达到了研究目标。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科学合理的评价,这些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