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申报表
一、问题的提出
进一步构建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形势的课堂教学文化和价值势在必行。构建课堂教学文化和基本价值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包括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学科教学整合化、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资源优质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研究课堂化等内容。通过反思多年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教研历程,我们认为走向生活化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所谓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将社会生活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每一环节之中,将学生从枯燥、抽象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知识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有感受自然、社会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交流与对话中产生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热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1、教学生活化可以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生活化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必将涉及多个智力领域,必然要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
2、教学生活化可以着眼于人的社会化发展。生活化教学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
3、教学生活化可以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联系生活实际教学能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关注人的个性化的发展。
4、教学生活化能够更好的落实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古代,教学生活化思想的可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国外的古希腊时期。如中国在《烈女传·母仪》中就有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等。
在现代,教学生活化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在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说:“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想的开始阶段。”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思想中就十分重视自然情境的教育作用。他经常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先行者和理论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至今仍闪烁着璀灿的光芒:“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生活化被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的各科教学之中,但如何结合本学科特点,提出适合本学科的教学程式,及如何实现其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加德勒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提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八大智能,尽管每个人在这些智能的表现上会有所差异,但都能用不同的方式加以运用和结合,以完成不同的工作和问题。简单地说,八种智能也代表了一个人八种不同的能力,分别是: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肢体动作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理念是: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生活化教学能够尽可能多的涉及多个智力领域,能够使个体自身的特殊才能有充分的展示机会。“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指出的教育应发挥的基本作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索,正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下,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探索。
2、杜威民主主义教育理论。该理论指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的进程的能力。这里的经验实际上是指现实生活或生活的积淀。思想政治课的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科学地回答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该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高中思想政治的内容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升华,同时又指导着人们更好地生活。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四、课题研究目标
(一)总目标: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过程和方法的统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目标:
1、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研究,努力改变知行相脱离的状况,使学生初步具备选择经济生活,参与政治生活,正确取舍先进文化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研究,试图形成一些支撑思想政治课联系生活教学的新理念及新教学模式。
3、落实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实践性、生活性”要求,开发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音像资料等。
4、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发现和开发学生具有的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或未被发现的智能强项,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指向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
五、课题研究内容
1、现行思想政治课与新课改条件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比较研究;
2、经济生活教学生活化研究;
3、政治生活教学生活化研究;
4、文化生活教学生活化研究;
5、生活与哲学教学生活化研究。
六、课题主要观点和创新
1、走向生活化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2、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决定了课堂组织形式的生活化,课堂组织形式的生活化又将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提供养料。
3、“基于生活、面向生活、为了生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4、“走进生活、走出误区、走入心灵、走向未来”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根本目的。
5、思想政治课的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科学地回答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
七、课题研究思路
1、基于我省现在尚未正式全面实施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的事实,我们的第一阶段课题研究主要是通过收集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进行学习,以提高研究水平。同时对现行教材和新课程教材(实验本)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在现行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理念,另一方面为全面实施新课程教学生活化积累实践经验。
2、待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后,重点对每一学期所使用的新课程分阶段进行集中研究,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专家指导、个案研究等措施,分析总结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和规律。并通过问卷调查、效果对比等方法,了解课题实施的效果,调整研究方法。
3、每一阶段的研究完成后及时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包括对研究方法、教学课件、音像资料的审查,组织研究人员进行相关论文的写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写出研究性报告,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模式。
八、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
组织进行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教学评比活动,邀请专家指导,提高研究的水平。
3、调查问卷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测试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4、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5、效果对比法
将实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的实验前后情况作比较,以了解实验的成效。
九、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参与性观察、个案报告、教材分析、教学观摩、集体备课、问题会诊、网上咨询、个案研究。
十、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2005年9月—2006年3月。主要工作:
1、采取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学习有关的理论文章。
2、围绕课题开题有关工作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3、组织本组教师围绕拟研究的课题进行教学观摩。
4、制定课题申报方案。
(二)2006.3—2007.6。主要工作:
1、现行思想政治课与新课改条件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比较研究。
2、围绕课题进行集体备课。
3、收集教师典型课例、课型。
4、收集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的文献资料组织学习。
5、进行阶段性总结。
(三)2007年9月---2008年1月。主要工作:
1、经济生活教学生活化研究。
2、组织本组教师围绕课题进行教学观摩,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3、收集经济生活课例、教案、课件、音像资料等汇编成册。
4、课堂教学生活化经验总结,侧重于课堂组织形式。
(四)2008年2月---2008年7月。主要工作:
1、政治生活教学生活化研究。
2、组织进行教学观摩,继续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3、收集政治生活课例、教案、课件、音像资料等汇编成册。
4、进行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侧重于教材的第二次开发。
(五)2008年9月---2009年1月。主要工作:
1、文化生活教学生活化研究。
2、组织大面积的教学观摩,初步形成课堂教学生活化模式。
3、收集文化生活课例、教案、课件、音像资料等汇编成册。
4、阶段性成果总结,侧重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六)2009年2月---2009年7月。主要工作:
1、生活与哲学教学生活化研究。
2、组织本组教师全面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形成比较成熟的课堂教学生活化模式。
3、收集生活与哲学课例、教案、课件、音像资料等汇编成册。
4、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侧重于完善课堂教学生活化模式。
(七)2009年8月---2009年12月。主要工作:
1、撰写课题研究性报告。
2、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人完成实验课题论文一篇。
3、整理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教案、课件、音像资料,并选优汇编成册。
4、各备课组优质课展示。
5、请主管部门领导验收。
6、汇报实验成果。
十一、研究组织及管理
此项研究,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在省、市、县教研机构的指导下,在长沙市一中教科室主管下,由长沙市一中政治教研组承担具体研究任务。
课题成员名单如下:
课题研究主持人:赵雅茜
课题研究组组长:赵雅茜
副组长:徐文胜 方俊
组员:唐红 洪晓梅 刘晓 李荣 卢礼华 何世福 莫智彬 李军 邓艳红 熊艳 龚群 刘红 汪平飞 段可 李华 杨晓芳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设计应讲“四性”》…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