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大家庭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实践研究报告

市级课题《五至九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之子课题《构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大家庭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实践研究报告

 

               广元市市中区三堆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构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大家庭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与表述

本课题是广元市市中区中小学教研室《五至九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的一个子课题。构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大家庭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是以农村初中“留守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层面上的研究,从而构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大家庭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其含义是:教育者运用语言交流、活动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调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在实践层面上研究探索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教育和辅导,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健康心理发展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 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管理的研究活动。

三、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目的意义: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资料表明:中国大陆18岁以下未成年人367亿,据保守估计,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仅常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即为(507±170)%,中学生中存在心理异常的约占30%,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5%目前许多青少年人格发展有五种不良倾向:一是主体的迷失:盲目遵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与社会、群体利益对立起来。二是道德滑坡:重实惠、轻责任;重索取、轻贡献;个别青年甚至为了私利道德沦丧。三是国民心态危机:表现为冷漠化、无约束、粗俗、躁动的心态,缺乏方向和理智,为低级欲望所驱使。四是人格的不协调、不和谐:德、智的严重分离等。五是审美意识差:有些青少年将调侃、庸俗当作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与考试焦虑、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抑郁、自卑心理严重、不能与异性正确交往、对新环境不适应等等。并且,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这些状况在农村初中“留守学生”中也较普遍。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而我们所知道的身边的“留守学生”正是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有的和自己的爷爷、奶奶过,有的和自己的亲戚过,离开了自己父母的这些“留守学生”,由于失去了父母应有的关爱和教育,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失衡,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普遍的农村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

2、我校实际的情况:

我校是一个地处山区的农村初级中学,现有在校学生1607人,95 %的学生来自农村,经问卷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的学生达913人,占在校生的56.8%,初一(4)班、初二(1)班和初三(4)班的“留守学生”数分别达57人、46人和48人,分别占该班总人数的79.2%75.4%73.8%,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有239人,占在校“留守学生”人数的26.2%,“留守学生”的大量存在,因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其现状分析如下:

①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68.8%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23.6%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5%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近5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缺少关爱,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亲人生了隔膜感。

②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监护行为浅层化。调查显示,有68.2%的“留守学生”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存在难以抹平的“代沟”,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当部分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更显力不从心。

③“真空时段”,自我监护力差,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个别学生道德失范。调查显示我校“留守学生”中住校生占“留守学生”总数的66.7%,这些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每逢双休日、节假日他们不回家,自控能力又较差,有的在街上到处闲逛,有的上网吧,有的进游戏厅、歌舞厅,甚至有的与街上无业青年结交朋友,成天鬼混在一起,脱离了监管,形成了“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这“真空时段”的形成,既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又会引发诸多道德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学生”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有23.2%的“留守学生”成绩极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学生”;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学生”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

 学校对“留守学生”有效管理相对薄弱。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由于“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及委托的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管理陷入尴尬。

 

因此,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如何加强对“留守学生”心理的正确疏导,加强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如何构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大家庭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我们认识到:只有健全的学校教育,健全的家庭教育和健全的社会教育,才能开创健全的素质教育工作,因而研究此课题就是要通过对“留守学生”的个案研究,针对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真空时段”监管的疏漏,学校对“留守学生”有效管理的相对薄弱,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方法,调动一切力量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找到一个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 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这无疑是对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研究的内容:

调查我校留守学生的数量、分布、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针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 的心理现象及异常心理现象的辅导与矫治指导和留守学生真空时段管理的疏漏,探究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法、途径,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

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开座谈会、问卷、测验等手段,了解、掌握有关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发展趋势,在大量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结论,以指导今后的教育实践活动。                                                    

2、教育统计与测量法

运用数学中的统计与测量方法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中的有关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3、个案研究法  

个案解剖,包括学生个案分析,家长个案分析。对个别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便因材施教。

4、活动法

以活动为载体,针对农村初中“留守学生 的“真空时段”监管的疏漏,学校对“留守学生”有效管理的相对薄弱的问题,探究“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法、途径,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 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

5、教育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形成成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自2006年立题,研究周期两年(20069月——20086月),具体分四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069月——20071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1)组建机构,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制定管理细则。

2)加强理论学习,分析了解中国农村教育实际,为课题研究做前期准备。

2、初研阶段20073月——20074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①以走访、座谈、家长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留守学生”教育现状。②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留守学生”的不同类型,分析存在的问题、成因、研究对策,组织开展活动。③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主研阶段20075月——20081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以活动为载体,有的放矢的开展学校管理实践活动,探究农村初中“留守学生” 的学校教育管理策略,构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学校教育管理的模式。

4、总结阶段20082月——20086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分析学校教育管理取得的成效,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农村初中“留守学生” 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七、成果形式:

形成调查报告、阶段总结、经验文章、活动影碟和照片、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的模式等理论和技术成果。

八、组织机构:

(一)课题顾问:

罗国林,中学高级教师,区教研室主任。

  蓉,中学一级教师,区教研室副主任,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指导室主任,中学生物教研员。

  川,中学高级教师,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二)课题领导小组:

   长:   陈发德(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学一级教师)

组长:   谢建邦(副校长、中学一级教师)

   员:   谢文鸿(教科室主任、中学二级教师)

袁直刚(政教处主任、中学一级教师)

席悦平(初二年级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余小刚(学校团委书记、中学二级教师)

(三)课题研究小组:

    长:  席悦平(初二年级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主研人员:  席悦平(初二年级组长、中学一级教师)

       胡玉莲(中学二级教师)

       廖中华(中学二级教师)

       余小刚(学校团委书记、中学二级教师)

    员:  2008级各班班主任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