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研究课题申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它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更深层次影响着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而社会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是个人或组织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和道德传统,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东方人格——社会型人格,例如“,以天下为己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

社会责任是指作为社会的成员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职责、义务,也可以说是为保证自己能在社会中持续生存和发展而必须对社会的付出。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人,都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只是由于社会成员的角色、能力、所掌握的资源不一样,所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形式和内容不一样。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优势的群体,能直接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对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主体,他们的思想、行动对社会的影响都是直接的和实在的。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承担关系着自身的完整成长,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兴衰。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有鉴于此,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对大学生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才能克服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对那些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知行脱节,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又因为社会责任感不是一种仅仅存在于头脑中的理念或者只写在纸上的理念,还可以在不断的社会实践行动中得到固化,得到升华,得到传播,因此各个国家地区都极为重视,但由于东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各国国情不同,所以“中国特色”的社会责任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

一 文献综述

      关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如德里克·博克(Derek Bok,美国当代著名教育)所著的《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该书是西方论述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经典之作,在西方高等教育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明确提出大学不但应承担教学、研究功能还应履行社会服务功能。在大学生社会责任实践研究中,西方院校如耶鲁大学等会经常会自发组织一些以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等为主题的活动,表示对世界问题的关心。但由于所处环境不同,西方院校的研究重点、实践重点并不适合我国国情。为此我国学者在理论探讨、实践研究中也有一定的成果,主要如下:

    一是单纯针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乏现象进行研究,如王继全、 黄兆林的《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 2006 01针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意识不强,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的倾向,提出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凌新华的《从社会化角度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湖北社会科学 ,  2006 05 )提出对大学生责任教育要打破传统德育模式,完善责任主体人格;创新高校、家庭、社会协作教育体系;借鉴西方责任教育经验,研究与探索学校责任教育的基本理论;刘宏、 舒清泰的《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及对策探讨》(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5 04 )则提出必须提高大学生对责任的认知能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和改进教育方法,注重社会活动中领悟和践履责任。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权利"争取"意识,进而培养其社会责任"担当"意识进行有意探讨,但是在培养主题、路径上缺少“中国特色”,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首要社会责任是什么,如何培养其意识,与国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的区别、与一般社会人的社会责任的区别等等。的区别、与一般社会人的社会责任的区别等等。

      二是集中研究如何在高校树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罗爱军的《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辽宁大学学报 2007 03)重点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确立奋斗的理想目标,汲取无穷的精神力量,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郭文涛的《浅谈在高校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 2008 02)也是从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手,全面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陶倩的《由大学生荣辱观现状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代青年研究, 2007 06)则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其中尤其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20067月对2040名上海大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出大学生荣辱观思想状况特点,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并着力探讨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地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在我国, 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 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 贯穿并渗透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只有其指导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才能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才能从更深层次影响着[i][i]当代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

2.1经济责任

当提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时,往往强调无私奉献的“甘为孺子牛”的崇高精神,但确忽略了国家的“富强”的实现不仅仅是不计报酬、不计个人得失的忘我精神,更是追求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富裕, 更是意味着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为此,大学生社会责任首要的为经济责任,即通过创新、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为国家创造财富,并获得自身回报,以保障个体的可持续存在和发展。简单的来说,即要求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中实现自身经济价值,不应等着国家政策、靠着社会福利、要着父母养活,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指导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杜绝这种“等、靠、要”的意识对在当代大学的腐蚀。

2.2法律责任

从八十年代以来,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的趋势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情节轻微的属于一般违纪违法,如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套取考题。甚严重的则会构成刑事犯罪,如打架斗殴、故意损坏公司财物、故意伤害、报复行凶等。甚至有些极端到无法让人理解,刘海洋伤熊行为、马晓明杀亲、马加爵杀人等等事件严重地影响了大学校园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败坏了大学生及大学在社会上的声誉和良好形象,同时对社会也造成了危害,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应具有“契约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学生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价值观念。只有坚持“和谐”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指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行为取向,才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以及实践中创造财富时所遇到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等难题,才能有效抵制追求享乐、恶意报复、寻求不正常刺激等的需要诱惑。

2.3伦理责任

伦理责任是指那些为社会成员所期望或禁止的、尚未形成法律条文的那些活动和做法。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文明”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先进文化为目标, 既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又与时代进步要求和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念。这就要求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更应包含更高的伦理责任,要求每个大学生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人类的未来着想,并懂得如何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自己服务,具有社会意识,减少、杜绝庸懒、推脱、违约、注重金钱、不关心他人和集体、自我中心等现象。树立“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伦理责任。

2.4慈善责任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观。“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原则, 其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它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 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既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实现了价值主体的广泛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仅是有权要求国家、社会、学校提供自由全面发展的平台,更是有义务承担起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尽自己微薄之力的责任,回馈社会,进而实现全体国民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大学不同阶段的社会责任培养分析

     大学四年被分为四个阶段:大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大学四年每个阶段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困境以及学习状态、目标各不相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则应分阶段、分层次。

3.1大学生不同阶段现状分析

通过对辽宁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五所学校不同年级的同学的发放1200份问卷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40份,有效率为95%(每年级285份有效问卷)。对于就业与学业的调查中显示,大一的学生并未明显感觉就业的压力,只有5.96%的学生表明对于就业压力有一定得认知,48.43%的学生表示大四才真正意识到就业的压力,其中55.2%的同学表示如果重新规划大学生活会改变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如表1所示。在测量第一提及社会责任中,78.2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主要为慈善责任,10.09%意识到经济责任也是大学生必要的社会责任,仅有8.87%的学生提及伦理责任,认为也是大学生应该承担的,而只有2.8%的大学生对于法律责任有意识,其中63.7%的学生认为经济责任可有可无,这与多年来宣传、教育的结果密切相关,各级教育机构、部门在宣传教育、组织活动时总是过于偏重义务奉献、捐款之类的慈善活动,使得多数大学生误认为社会责任知识奉献爱心,而对于社会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等内容误以为是个人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这也造成了部分学生对于学业、就业的漠视,如表2所示。另外,80.7%的学生对于大学生活较为迷茫,通常大三、大四时才想起考研或者工作。这反映出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了解的不足以及对于生活的迷茫。

1:不同年级对于就业压力的感知统计表

年级

就业压力感知时间百分数

大一

5.96% 

大二

                       11.22% 

大三

34.04% 

大四

48.43% 

 

2:社会责任认知统计表 

大学生第一提及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认知百分数

经济责任

10.09% 

法律责任

                        2.8% 

伦理责任

8.87% 

慈善责任

78.24% 

 

根据调查总结大学生主要的状态:大一学生尚未接触到专业知识,对专业不了解,对大学生活充满幻想但又很迷茫。大二学生初步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对本专业有初级且零散的认识。由于缺少社会实践经历,普遍表现比较清高。大三学生专业课程基本结束,对应掌握的专业知识有全面了解,较多参与社会实践。但对应掌握的专业技能还处于零散堆积的阶段,知识结构不成体系,且眼高手低盲目乐观,面临实习与毕业去向问题。大四学生理论课程基本结束,并实实在在的参与到了社会实践中去,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

3.2大学不同阶段的社会责任培养要点分析

针对大一学生现状,经济责任教育首要使学生了解专业现状,发展前景,毕业去向,了解专业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以及基本素质,设计大学生活规划,并能够积极的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法律责任教育注重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减少或消除对于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感,与人交往中的法律事宜和注意事项;伦理责任则包括对于父母、老师等感恩的认识,以及对于集体的认识,减少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慈善责任重点以学校为主,积极参与校外活动。

针对大二现状,经济责任教育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本专业,了解其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知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法律责任则加强法律常识的普及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伦理责任教育则进一步扩展为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如何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自己服务;慈善责任体现为回馈社会。

针对大三现状,经济责任教育应注重提高学生承担责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并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客观地分析并认识自己,进而确定发展方向;法律责任加强学法、懂法、用法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遇事用法律解决的意识和能力;伦理责任教育强调大学生“自主”意识与能力,要求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为为人类的未来着想,减少、杜绝庸懒、推脱现象;慈善责任体现为使学生具有能够具有“模范”、“榜样”意识,达到“偶像”效应。

 针对大四现状,经济责任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社会,从而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进一步掌握社会实践中的一些特殊技能。法律责任加强培养“契约意识”;伦理责任教育强调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慈善责任体现为对于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和道德传统的认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四社会责任培养方式研究

社会责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国一向重视青少年“德育”教育,但是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与功利,常常德育教育为灌输知识而教,教育形式古板缺乏灵活性,初、高中学过度重视升学率,忽视了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仅仅停留在口头层面,而没有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去,以致教育活动背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而恰恰在大学层面强调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与有效性,基础的不足限制了培养模式的确立。如何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活动成为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4.1 社会责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难题

通过对于5所大学33名辅导员的调查访问,在调查了解学生社会责任培养过程中的难题时,广大学生工作者对于工作的方法更新、创新并不觉得困难,只有12.12%的辅导员对此忧虑,而90.9%的辅导员认为最难的问题在于社会责任培养的复杂性,普遍认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不是单个学校的责任,更不仅仅只是辅导员的工作,而应该是全社会、全体老师共同合作的任务,单一依赖辅导员及学校活动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4.1.1 社会大环境影响强于学校活动的影响

社会转型期存在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对社会的看法,对于社会责任培养所采取的活动带有一定的消极情绪。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之中,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改革开放日益扩大,一些错误认识和不良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意识观念、行为活动等造成冲击。我国的各种社会体制、法律还不健全,或者因执行不力,导致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金钱至上等现象屡禁不止,大学生容易受其影响。他们追求实惠,物质至上,缺乏更高的精神追求。在市场经济竞争、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面前,社会对个人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体自主性和进取意识都需要加强。这容易导致大学生过多地强调自我价值,在个人为本位与社会为本位之间,更大地向个人为本位倾斜。他们常常以自己的利益为自身行为成败标准和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不愿承担社会责任,更有甚者对于那些用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同学冷嘲热讽。这些社会不良的影响往往使得社会责任培养的方式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

4.1.2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分珍爱、袒护甚至放纵,这样就会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使他们变得任性,缺乏责任心和同情心,时而骄傲,时而自卑,意志薄弱感觉无所事事逐渐形成了义务感和责任感淡薄的心态。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自主择业、高校扩招等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大学生就业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昔日的“天之骄子”不得不为求职和生存而努力拼搏。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学业压力,学生往往具有鲜明的为己观念,时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得短短四年的大学教育难以改变二十年家庭教育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学校教育大学生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另一方面家长确谆谆教导学生大学毕业以后能够得到一份稳定轻松且收入丰厚的工作。家庭教育强调求得现实的世俗幸福,从而将金钱的多少与幸福的程度等同起来,而不是为追求崇高的理想,为了实现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使得学生的的自主意识、个性独立意识、功利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了大力的倡导和彰显,而这种倡导与彰显又超过了一定的度,从而使得人们(包括大学生)将关注的目光过多地聚焦于自己的身上。他们认为,自己上大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报效祖国,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能够得到一份稳定轻松且收入丰厚的工作,为了充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而不是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因而认为大公无私的提法已经过时。这些观念一时难以改变,使得社会责任相关教育、活动出现老师提倡、学生干部热衷、广大学生麻木的现象。

4.1.3专业课老师教育有效性高于辅导员教育

辅导员教师普遍反映学生更愿意聆听专业课教师的教诲,因为专业课教师比员更加了解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向,拥有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令人仰慕的专业知识,这一切使得专业课教师的言行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如果专业课教师过分强调就业率、就业工作的薪酬,更多强调关心自我理想,关注自身发展和现时利益而轻视社会理想、忽视单位利益与社会利益,则该班学生毕业时的就业取向更加偏重大城市、高收入的就业岗位。如果专业课教师强调大学教育的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忽视对与学校活动理解与支持,则学生对于学校活动表现消极。如果专业课教师强调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意识浓重,学生也往往表现出缺少集体主义、缺乏公德意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教学往往片面以灌输知识为主,主要教育学生就是好好学习,拿个好成绩,而在责任和良知方面的教育则非常缺乏,这往往造成学生的人格缺陷,只“教书”不“育人”。这一现象也是极大的影响了社会责任培养的效果。另一方面,各个学校普遍设立了“班导师”制度,但班导师的工作职责、内容、性质不清,甚至存在个别班导师不作为、瞎作为的现象,也增加学生工作开展的难度,而这些不是单个辅导员能够解决的问题。

42社会责任培养方式有效性研究

当代大学生在个性心理上,自我意识已趋于成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对来自任何方面的劝说或训诫有抵触情绪。在思维认识方面,他们已经初步具备对事物进行辨证思维的能力。思维水平已达到了能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抽象分析,能运用一定的价值标准、道德准则去衡量、判断事物的程度。因此,他们遇到问题,不愿人云亦云,面对传递的教育信息,不愿轻易接受,总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力图提出一些有独创性的见解。为此,本课题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学校普遍采用的方式、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们对于各种活动的意见、建议。

4.2.1 活动形式多样,但学生缺少参与热情

通过调查,五所高校所采取各项活动的形式相似,专题讲座、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艺术节、大学生谈心、爱国主义参观等活动。主题鲜明、活动多样,但学生的反馈确有所不同。其中51.58%的学生认为学校活动多样,但并未真正参与、理解,认为这些活动与自己无关,认为是学校少数人的活动。而各个学校在开展各种活动时也是以学生会成员、党员为主要人员,普通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但是,通过调查也发现71.23%的大一学生对于学校的各项活动的参与热情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其他年级逐年下降分别为大二50.79%、大三27.28%、大四4.91%,这与各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就业压力紧密相关。

4.2.2活动主题鲜明,但学生缺少深入理解

71.23%的学生认为参与学校组织这些活动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社交能力,82.63%的学生认为参与社会的其他活动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对于一些伦理责任、慈善责任教育的活动,如512汶川大地震捐款等活动,学生普遍认同并认为是有必要的,但是并没有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而84.73%的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之类专题讲座、课程与大学生的经济责任相关联,认为只是教会自己如何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也反映出学生活动的深入展开的不够,学生的认识还很肤浅。

4.3 社会责任教育过程中的指导思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每个公民既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要懂得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服务。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完善的人格、高度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使我们对大学生的培养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4.3.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

     “每个社会都设法建立一个意义系统,人们通过它们来显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可是,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多元社会里,由于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等多样化,人们(包括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社会的意义系统处于一片混乱之中,人们在精神上困惑、迷惘,其精神家园面临着被摧毁的危险。这种情况决定了“改变精神价值观点是使现代社会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引导大学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之间、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中国特点,才能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主心骨、民族的灵魂。 同时,高等教育对于禁止什么、提倡什么要有明确的态度,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消极腐败现象应当表明反对的态度,让每个大学生都明白,反对消极腐败现象是每个社会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

4.3.2 注重细节、强调人文关怀、落实工作

目前,国内有的学者提出“对话式”的教育方式,在师生关系上提倡主体性。据2004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显示,近年来,教育研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强调了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性的人文关怀。     具体来说,教育方式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注意挖掘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帮助时也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击学生积极性。在管理中,各级管理人员应具有平等意识,把尽可能多参与机会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意识。在各种活动中,注意细节的开展,深入挖掘学生对于主题的理解,让每一次活动都取得相应的效果,在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责任是具有广泛的政治、社会、道德内涵的,认识到责任就是一种义务,每个公民都有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并要求他们对自身的所做所为承担行为责任。如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公共公德、保卫祖国、依法纳税、以及劳动义务、受教育义务、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等等,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大学生们去认识,去体悟,从而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

4.3.3加强道德实践,增强教育效果。

人不是天生就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度的责任感需要长时间培养、教育、陶冶和训练。有时还需用一些强制性手段培养大学生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国外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时往往是通过规定一些“硬性作业”强制进行。如在周末要求大学生去社区的公共图书馆义务劳动。美国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必须有作为志愿者在社区进行服务性工作的经历,且参加这种“义务劳动”的时间要达到规定的标准,这被认为是一个学生能否关注他人的命运,关注社会的需求,能否在社会中有大的造诣的前提条件,不管他学习的是什么专业,都需要把为人类工作当成目标、动力。此外在实施责任教育时要注意方法,特别要注重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领悟和践履责任。高校应努力为大学生创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让学生体验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切实感受到时代赋予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从而萌发责任动机,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做一个爱国爱民、诚实守信、知行合一、道德高尚的人。

4.3.4 注重社会责任培养的系统性、全员性

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上,应重视在学校生活中建立教育责任机制,即从学习到生活、从教育到教学、从管理到服务建立全方位的大教育责任机制。有了这一全方位的教育责任机制的约束,必将使校园中一切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因不可避免的“责任追究”而受到有效的遏制。惟有处于严格的责任机制中的人,才能时时受到责任意识的支配。这种外在的行为强化作用,其本质就是人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也是有机体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形式。脱离这一教育责任机制的大学生,则难以自动养成良好的责任意识

社会责任的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无及其强弱,与高校教师有着正向的关系。如果教师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率先垂范,就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如果教师否定和推卸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则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作为教育者,本身要明白一点,权利和责任从来都是统一的,脱离权利的责任是不存在的。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必须从赋予一定的权利人手。具体来说,教育方式要变灌输式为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注意挖掘他们思想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对不正确的观点进行帮助时也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击学生积极性。在管理中,各级管理人员应具有平等意识,把尽可能多参与机会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意识。

 

4.4社会责任培养方式

4.4.1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通过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和引导大学生信奉通过努力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同时也应以肩负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

4.4.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认知能力

贾谊在个体品德修养方法上强调要明确“品善之体”。所谓“品善之体”,即使人向善,必须知善的标准,要使人避恶,也必须知恶的标准,不明白孰是孰非,行动就会无所适从。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能力,使他们认识到责任是具有广泛的政治、社会、道德内涵的,认识到责任就是一种义务,每个公民都有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并要求他们对自身的所做所为承担行为责任。如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公共公德、保卫祖国、依法纳税、以及劳动义务、受教育义务、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等等,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大学生们去认识,去体悟,从而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

4.4.3改进教育方法、加强道德实践,增强教育效果

人不是天生就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度的责任感需要长时间培养、教育、陶冶和训练。有时还需用一些强制性手段培养大学生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国外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时往往是通过规定一些“硬性作业”强制进行。如在周末要求大学生去社区的公共图书馆义务劳动。美国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必须有作为志愿者在社区进行服务性工作的经历,且参加这种“义务劳动”的时间要达到规定的标准,这被认为是一个学生能否关注他人的命运,关注社会的需求,能否在社会中有大的造诣的前提条件,不管他学习的是什么专业,都需要把为人类工作当成目标、动力。此外在实施责任教育时要注意方法,特别要注重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领悟和践履责任。高校应努力为大学生创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让学生体验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切实感受到时代赋予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从而萌发责任动机,自觉履行自己的责任,并在此基础上,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做一个爱国爱民、诚实守信、知行合一、道德高尚的人。

4.4.4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道德情感是一个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在处理各种关系和评价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它是道德行为产生的重要激发力量,也是维持人们自觉行为的重要力量,同时还是使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心道德需要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学生的情感调控直接影响包括责任感在内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培养。一般而言,良好的、丰富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积极的责任感。反之,社会责任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需要原则、期望理论、价值目标和激励手段,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完善自己。同时,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以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

4.4.5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对于每个社会成员而言,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人生立于世间几十年,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知识,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但是,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有责任的人光靠“知识”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诚信”精神就是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大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和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高度的使命感的精神性力量。大学生以诚立身,就会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不贪不酷,讲究信用,就能守法、守纪、守约、取信于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做一个真正的对社会负责任的大学生。

实践应用总结

根据研究成果发表论文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研究》理论界 2009年第9期。更重要的是在其指导下,以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为实验开展众多活动如下表4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研究

活动类别

活动明细

志愿者活动

在全院招募志愿者,参与奥运会,辽宁大学60周年校庆,沈阳市文明出行等活动。

专题活动

关爱环境,爱我生活等主题团会,德艺双馨演讲比赛,道德模范,艺术学院之星选拔等。以及报告会。

慈善活动

512汶川大地震捐款16000余元,在纪念512一周年的特别活动中,被辽宁新闻报道。

社会实践活动

7月走进丹东龙湖希望小学,捐款捐书,带去学生们的学习用品。参观918纪念馆,历史博物馆。

 

由于活动以课题研究的内容为蓝本,并做到计划翔实、组织得力,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社会反映效果良好,活动负责人活动辽宁高校辅导员谈心活动先进个人奖励、沈阳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活动先进个人奖励。

附录1

辽宁高校辅导员谈心活动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男,1977年生,01年毕业于*********学院,留校做辅导员,现任************学院团委书记,2007级和2006级辅导员。到今天做辅导员工作已有8年,这八年间,用自己对工作热爱之心,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走入学生日常生活,深入学生心里,与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已成为必不可获缺的重要工作之一,深入学生宿舍,走入学生家庭,进入学生的网络世界等等,尤其是省高校工委、教育厅发出开展辅导员谈心活动的通知以后,本人对自己以前的工作进行了梳理,并形成了谈心制度化。把走进学生,拉近学生心与心的距离,开展定期谈话工作已经成为我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正式谈话周均5人次以上,累计百余次,做到所带学生90%以上进行过谈话。具体开展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详细的谈话计划与谈话提纲

    开展谈话活动后,经过对以前工作的总结与梳理,对学生的谈话活动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每周规定周三下午到晚上9点为学生谈心的时间,也就是我的谈话日,每月最后一周总结一次。每个月谈话都有一个主题,谈话的范围各不相同,由于我带的学生是综合大学里的艺术类考生,文化学习是他们最为困难与棘手的问题。就这样的特殊性,我把学生的成绩单放在身边,随时查看,就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形成名单,尤其对那些可能对毕业都会有问题的同学,分析原因,这样以后每周都固定时间找这些同学谈话,相互交流,解决学生学习上的一些小的困难。有时在办公室,有的在教室,有的在训练场上。通过谈话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现状,找出主要原因。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太相同,有时候周三的谈话日也就慢慢变成现在这样,每日可与时间都会有学生主动找来,关心自己更多的事情,谈话方式也从面对面交流渐渐发展到了电话,qq等等手段。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去解决学生最为重要的事情自然与他们有了交流,渐渐形成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我的谈话计划主要是根据这个学所处的不同时期和工作重点决定的,学期初是学习成绩出来的时候,就以学生的学习问题,思想进步等问题为重点(通过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和学生的成绩单来与家长沟通),期中重点结合开展的各项课外活动解决学生的就业工作和能力,经济资助(新生在刚入学时进行谈话)恋爱择友等问题,期末主要进行心理健康,学生违纪等问题。制定这样的计划以后,谈话的针对性也就突出了,做到了有的放矢。

二、把谈话工作与日常工作结合,把形式与环境有机的结合

    按照计划,把谈心活动逐渐与日常的工作结合起来,把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一些场合就得以解决,有的学生不敢进办公室,有的学生不敢与老师正面交流,这样我们就在参加学校活动的时候在篮球场,在礼堂,在活动中心,在他们上课学习的时候,走进课堂,图书馆,自习室,排练场,演播厅。在休息的时候走进寝室,家庭,食堂。先用这种非正式的方式,取消他们的心理戒备,然后再开展有目的的教育工作,才能真正的了解到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每次新生入校时,我都会在接待处与学生、学生家长交谈,这个时期是你了解学生最好的时期,在我的名单上用不同的符号加以标记,经过这次调研,在今后的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一些情况有了更多地了解。当我问及学生一些的前期了解过的事情时,有的学生很惊讶,同时他们降低了对我的心理防御,拉近了我们的心理距离。我经常泡在排练场(课堂),看同学的排练,休息之余,通过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其交流渐入主题,谈话效果很好。对一些比较 “顽固”的同学,就需要长期的公关,通过兴趣爱好走入他的世界,帮他改变生活了。对一些普通同学,我就在他过生日那天,给他发一个短信,进行短信交流,这种方式已经成为我们谈心活动主要的切入口。

三、把谈话活动加以创新,改变单一交流。

   一对一的交流必不可少,但是把谈心活动扩大化,效果会更不一样。由于团委的工作性质,在085月,我结合2007级各班现状,主持召开了以“爱生活爱学习”为主题的团会,在会议期间,每个同学发言,谈论有关对进入大学近一年来感受,对所学专业,对辅导员、老师以及学校的服务等方面的意见,也有对班级同学的不少建议,谈及了很多方面。这次以交谈为主要方式的团会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同学们自己渐渐的意思到,一切外在的都是次要的,主要原因还是在自己,同学们渐渐达成了共识上大学是来学习的,就算对专业知识的不喜欢那也得学好,因为这才能证明自己真正的能力,其他的都是借口。还有的同学就在这期间进行了自我的检讨,解决和缓和了同学们之间不少的矛盾和误会。每次走入宿舍的时候,都约上几个同学进行交流、谈心,尤其是对那些电子游戏成瘾的同学做到了严防死守,攻心为上。逐渐引导他们减少游戏时间最终使他们在黑白颠倒的世界里走了出来。在网络上,加入学生的、班级的qq群,上他们的论坛、校内网、博客等,这些已经成为我与学生沟通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有时候也会进行网络会议,网络谈心。有时候感觉这种网络式的谈心,学生接受程度更高。

通过谈心活动,使我对学生有了新的看法,学生对我也有了不同的认识,以前的师生关系渐渐转变成了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朋友之情,在师生情感的互动过程中,增强了我们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真正能够解开同学们的心结,使同学们摆正心态,明确目标,健康发展。渐渐的我已经成为了同学们的倾诉对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推进作用。

附件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研究

 

 

摘要: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首要明确时代要求与社会价值取向,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才具有生命力和执行力。因此,本文以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内涵为突破口,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责任内容,并结合大学不同阶段的特点明晰社会责任培养的重点,从而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中才能明确培养重点,增强主体意识、增强主体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责任是指作为社会的成员对社会应当承担的职责、义务,也可以说是为保证自己能在社会中持续生存和发展而必须对社会的付出。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人,都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只是由于社会成员的角色、能力、所掌握的资源不一样,所以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形式和内容不一样。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优势的群体,能直接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对社会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主体,他们的思想、行动对社会的影响都是直接的和实在的。因此,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承担关系着自身的完整成长,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兴衰。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有鉴于此,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对大学生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才能克服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地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在我国, 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 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 贯穿并渗透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只有其指导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才能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才能从更深层次影响着[1][1]当代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

(一)经济责任

当提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时,往往强调无私奉献的“甘为孺子牛”的崇高精神,但确忽略了国家的“富强”的实现不仅仅是不计报酬、不计个人得失的忘我精神,更是追求人民群众生活的共同富裕, 更是意味着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为此,大学生社会责任首要的为经济责任,即通过创新、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为国家创造财富,并获得自身回报,以保障个体的可持续存在和发展。简单的来说,即要求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中实现自身经济价值,不应等着国家政策、靠着社会福利、要着父母养活,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指导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杜绝这种“等、靠、要”的意识对在当代大学的腐蚀。

(二)法律责任

从八十年代以来,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的趋势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情节轻微的属于一般违纪违法,如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套取考题。甚严重的则会构成刑事犯罪,如打架斗殴、故意损坏公司财物、故意伤害、报复行凶等。甚至有些极端到无法让人理解,刘海洋伤熊行为、马晓明杀亲、马加爵杀人等等事件严重地影响了大学校园里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败坏了大学生及大学在社会上的声誉和良好形象,同时对社会也造成了危害,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这就要求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应具有“契约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学生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价值观念。只有坚持“和谐”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指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行为取向,才能解决学生在学习以及实践中创造财富时所遇到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等难题,才能有效抵制追求享乐、恶意报复、寻求不正常刺激等的需要诱惑。

(三)伦理责任

伦理责任是指那些为社会成员所期望或禁止的、尚未形成法律条文的那些活动和做法。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文明”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先进文化为目标, 既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又与时代进步要求和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文化价值观念。这就要求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更应包含更高的伦理责任,要求每个大学生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人类的未来着想,并懂得如何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自己服务,具有社会意识,减少、杜绝庸懒、推脱、违约、注重金钱、不关心他人和集体、自我中心等现象。树立“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伦理责任。

(四)慈善责任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观。“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原则, 其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它既有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 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既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实现了价值主体的广泛性。

对于大学生而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仅是有权要求国家、社会、学校提供自由全面发展的平台,更是有义务承担起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尽自己微薄之力的责任,回馈社会,进而实现全体国民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大学不同阶段的社会责任培养分析

     大学四年被分为四个阶段:大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大学四年每个阶段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困境以及学习状态、目标各不相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则应分阶段、分层次。

(一)大学生不同阶段现状分析

通过对辽宁大学114名不同年级的同学的进行随机调查了解到,76.3%的学生表示大四才真正意识到就业的压力,其中55.2%的同学表示如果重新规划大学生活会改变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60.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主要为慈善责任,其中63.7%的学生认为经济责任可有可无。80.7%的学生对于大学生活较为迷茫,通常大三、大四时才想起考研或者工作。这反映出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了解的不足以及对于生活的迷茫。

根据调查总结大学生主要的状态:大一学生尚未接触到专业知识,对专业不了解,对大学生活充满幻想但又很迷茫。大二学生初步接触专业基础课程,对本专业有初级且零散的认识。由于缺少社会实践经历,普遍表现比较清高。大三学生专业课程基本结束,对应掌握的专业知识有全面了解,较多参与社会实践。但对应掌握的专业技能还处于零散堆积的阶段,知识结构不成体系,且眼高手低盲目乐观,面临实习与毕业去向问题。大四学生理论课程基本结束,并实实在在的参与到了社会实践中去,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

(二)大学不同阶段的社会责任培养要点分析

针对大一学生现状,经济责任教育首要使学生了解专业现状,发展前景,毕业去向,了解专业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以及基本素质,设计大学生活规划,并能够积极的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法律责任教育注重引导新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减少或消除对于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感,与人交往中的法律事宜和注意事项;伦理责任则包括对于父母、老师等感恩的认识,以及对于集体的认识,减少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慈善责任重点以学校为主,积极参与校外活动。

针对大二现状,经济责任教育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本专业,了解其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知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法律责任则加强法律常识的普及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伦理责任教育则进一步扩展为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如何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自己服务;慈善责任体现为回馈社会。

针对大三现状,经济责任教育应注重提高学生承担责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并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客观地分析并认识自己,进而确定发展方向;法律责任加强学法、懂法、用法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遇事用法律解决的意识和能力;伦理责任教育强调大学生“自主”意识与能力,要求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能为为人类的未来着想,减少、杜绝庸懒、推脱现象;慈善责任体现为使学生具有能够具有“模范”、“榜样”意识,达到“偶像”效应。

 针对大四现状,经济责任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社会,从而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进一步掌握社会实践中的一些特殊技能。法律责任加强培养“契约意识”;伦理责任教育强调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慈善责任体现为对于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和道德传统的认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三、总结

客观地说,当今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意识有一定的理解,社会责任意识也比一般同龄人强,如奥运会、5.12大地震等突发事件表现出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各个学校的日常课外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是,各种课外活动往往成为少数精英阶层的舞台,对于普普通通或者说平平凡凡的学生而言更多的只是旁观,更有甚者如马加爵原本丰富的大学生活对他们而言衍变为一种折磨,大一时,寡言少语的马加爵试图改变自己孤僻的个性,融入大学的文化,结果往往弄巧成拙,反而让大家觉得他很可笑,情况越来越糟糕。这就决定了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也是授课教师的责任,不仅仅通过课外活动,也应与课上教学结合,即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更要提高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峰; 彭苏敏;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2008 04  

[2] 王继全; 黄兆林 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 01   

[3] 凌新华; 从社会化角度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湖北社会科学 , 2006 05  

[4] 姚利民; 沈云林;  祖国在我心中”——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  2003 01  

[5] 苏志武;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03

[6] 刘宏;舒清泰;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及对策探讨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4  

 

 

 

参考文献:

[1]徐峰; 彭苏敏;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 2008 04  

[2]王继全; 黄兆林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 01   

[3]凌新华; 从社会化角度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湖北社会科学 , 2006 05  

[4]苏志武;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03

[5]刘宏;舒清泰;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及对策探讨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4  

[6]姚利民; 沈云林;  祖国在我心中”——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  2003 01  

[7]袁雅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思考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01  

[8]王宏亮;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浅析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 S2  

[9]孙炳海; 黄道乐;试论高校社团建设对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的作用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2 02 

[10]罗爱军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辽宁大学学报 2007 03

[11]郭文涛 浅谈在高校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现代经济信息,2008 02

[12]陶倩 由大学生荣辱观现状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代青年研究, 2007 06



2008年辽宁省社科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