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以积极情感为导向的高中特殊家庭教育指导的个案研究

四、 研究方案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和假设和拟创新点。

1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积极情感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积极”一词包含“正面的;促进发展的”、“ 努力进取的”两重含义。《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普通心理学课程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本课题所指的“积极情感”指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快乐、感激、坚定、自豪,并正面引导学生努力进取、促进其发展的态度体验。

特殊家庭

在《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特殊家庭”分为“离异和重组家庭”、“服刑人员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笔者在此次研究中加入“父母中一方或双方过世家庭”作为研究对象。本课题所指的“特殊家庭”是在《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分类基础上,结合教育实践,增加“隔代家庭”、“父母中一方或双方过世家庭”以及“家庭结构完整但成员沟通有严重障碍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并期望在研究过程中,丰满“特殊家庭”类别内涵。

2、课题的提出:

人的思想、观念、处事态度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离异、重组、打工、丧亲等特殊家庭也在日益增多。根据家访调查,我任教的年级这样的家庭占学生总数的二分之一。他们的家庭教育过于传统化,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常常抱有一定的盲目性。曾经目睹过这样的场景:在教师办公室的休息室里,一位局促不安的母亲带着大包小包的水果零食焦虑地等待;女儿在门口被班主任牵着,满脸的极不情愿,班主任说:“就算给老师面子,见见妈妈,好好聊一会……”我事后与该班主任沟通,了解到这名女生父母离异,抚养权归母亲,然而在父亲再婚后,母亲的唠叨升级为暴躁与间歇性的歇斯底里,忍受不了的女儿“逃”到了奶奶家,并且一直拒绝与母亲接触。于是这位母亲只能求助班主任,每周一次,在上述的情景中与女儿进行短暂而尴尬的沟通,并且几乎每次都不欢而散。我教过这名女生的语文,曾经从随笔中感受到她的敏感细腻,也了解到她早恋,对“男朋友”的依赖超出了一般人。自身也是班主任的我又在家访中留心观察与咨询,发现特殊家庭中的家庭教育存在失当甚至畸形——父母或在爱的表达上不知所措,或因自身的情绪失控常引发家庭矛盾;这些家庭背景的孩子表现出早恋、行为偏差、自闭的概率也大大高于其他家庭。这使我思考到:家庭教育在高中学生成长历程中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德育工作者应当如何有意识地指导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而特殊家庭中家庭教育的科学化理智化又会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人格完善的相关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笔者拟定了本研究课题——《以积极情感为导向的高中特殊家庭教育指导的个案研究》。

3、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家庭教育本应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现实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父母中一方或双方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日益增多,家庭教育的畸形甚至缺失往往导致儿女精神与情感上的畸形与缺失。这不得不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的重视。在2005年6月开始推行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在高中阶段,学生应该学会“理解生命、热爱生命”——这种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应该是基于健康有效的家庭教育之下,对给予生命之源的父母的爱与感恩。但部分特殊家庭的家长往往过于自责不能给孩子温馨的家庭而过于放纵溺爱,忽略了管教;这样家庭中的某些家长,自己在刺激、压力的面前显得自控力比较差,表现出情绪化、冲动、暴躁,完全没有家庭教育的概念。针对16—18岁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提出应当“指导家长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不要在儿童面前流露对离异配偶的不满,不能简单粗暴或者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儿童;多与儿童交流沟通,给儿童当家作主的机会,鼓励儿童参与社会活动;定期让非监护方与儿童见面,不断强化儿童心目中父(母)亲的形象和情感;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儿童适当的影响,帮助其性别角色充分发展。指导重组家庭的夫妇多关心、帮助和亲近儿童,帮助减轻儿童的心理压力,帮助儿童正视现实;互敬、互爱、互信,为儿童树立积极的榜样;对双方子女一视同仁;加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创设平和、融洽的家庭氛围。”而谁去指导,作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怎样指导更为行之有效,更是值得我去实践与研究。通过我的摸索与实践,期望形成一系列有章可循有理可依操作简单见效快的方式方法,我想正是本课题的现实意义之一。

4、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针对高中学段不同类型特殊家庭,总结出家庭教育指导的合理可行的具体操作方法,形成家庭教育指导个案集。

2、修复特殊家庭的亲子关系,使家长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产生的积极情感迁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提高学习主体情感的参与度和自觉性。

 

5、研究内容:

1、了解现状,摸清特殊家庭类别,重新界定“特殊家庭”概念

①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状况;

②通过家访了解家庭教育的实际;

③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根据现阶段特殊家庭多样化的现状,重新界定“特殊家庭”概念,并予以分类。

2、针对不同类别特殊家庭,形成以积极情感为导向的特殊家庭教育指导的操作体系

①通过随笔、谈心等各种方式方法了解特殊家庭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形式,找寻问题的症结,并予以归类;

②借助校迅通网站开设家庭教育互动版块,分类别采取家访、给家长推荐相关书籍视频、给家长引荐校内外专业人士等方式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③继续通过随笔、谈心等各种方式方法跟踪了解特殊学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的变化,予以记录;

④个案研究教师修复、重构特殊家庭亲子关系,并以完善后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形成支架,支撑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⑤在个案研究中,研究者将与家长、学生共同以日记形式记录研究者家庭教育指导过程、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学生感受到的家庭教育变化过程,在梳理亲子关系变化的过程中,发掘有积极效果的手段、方法;

3、统计研究结果,总结方法

①借助我校心理教育优势资源,辅助心理状况评估,参考学习成绩的变化、任课老师的评价,参考学生参与学校、班级活动情况,评测特殊家庭学生在家庭教育改善前后变化;

②总结行之有效的并可以推而广之的针对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

③编写针对高中特殊家庭的以积极情感为导向的家庭教育指导个案集。

6、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收集特殊家庭的教育模式,结合“以积极情感为导向的高中特殊家庭教育指导的个案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和比较。

调查研究法——

1、设计学生问卷,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状况;

2、设计家长问卷,以调查家长对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访谈法——

1、通过家访了解特殊家庭教育的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随笔、谈心等访谈方式方法走进特殊家庭学生内心,共同找寻问题的症结;

实践研究法——开设家庭教育网上论坛、给家长推荐相关书籍、引荐校内外专业人士等;

个案研究法——修复、重构个别特殊家庭亲子关系,以日记形式记录三维实践过程并以完善后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形成支架,支撑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7、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2年4月—9月)

1、课题设计,建立课题组,明确课题分工;

2、做现状调研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

3、理论学习,资料收集等。

二、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

2012年9月——通过家访,了解家庭结构分类

2012年10月-2013年5月——

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搭建亲子桥梁;

个案研究教师修复、重构特殊家庭亲子关系,并以完善后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形成支架,支撑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梳理亲子关系变化过程,发掘有积极效果的手段、方法;

2013年6月——评测干预家庭教育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学业状况;

2013年7月——

总结行之有效的并可以推而广之的针对特殊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

编写针对高中特殊家庭的以积极情感为导向的家庭教育指导个案集。

三、总结阶段(2013年7月—9月)

对实践结果做问卷调查进行反馈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找到指导问题家庭正确开展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以论文、案例等形式结题。

8、关键问题和假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在《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纲要框架内,发挥情感教育的德育功能,修复特殊家庭的亲子关系,并以学生在家庭中获得的积极情感迁移进校园学习生活,提高学习主体情感的参与度和自觉性。

9、拟创新点

①根据现阶段特殊家庭多样化实况,重新界定“特殊家庭”概念,补充分类;

②在个案研究中,研究者将与家长、学生共同以日记形式记录研究者家庭教育指导过程、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学生感受到的家庭教育变化过程,在梳理亲子关系变化的过程中,发掘有积极效果的手段、方法;

③开设家庭教育网上论坛;

④在实践中总结出针对特殊家庭中家庭教育指导的合理可行的具体操作方法。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