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研究课题申报
全国家庭教育“十一五” 研究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研究
课题负责人:刘 漠 春
课题联系人:代 玉 兰
项目起止期:2007年4月-2008年9月
申 报 单位:西宁市林家崖逸夫小学
填报日期: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
课题负责人姓 名刘漠春性 别女出生年月1968、3
职 称小学高级职 务副校长学 历本科
工作单位西宁市林家崖逸夫小学电话(办)8177668-3
通讯地址西宁市林家崖53号电话(宅)6243156
邮 编810006 手 机13209714770
课题联系人电子信箱
姓 名代玉兰性 别女出生年月1963、7
职 称小学高级职 务教科研主任学 历大专
工作单位西宁市林家崖逸夫小学电话(办)8177668-2
通讯地址西宁市林家崖53号电 话(宅)
邮 编810006手 机13109755066
电子信箱
课题主要成员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职 务职称学历研究专长工作单位
刘晓莉女27大队辅导员小一大专学生教育林家崖逸夫小学
宋连君男39 教研组长小高大专家庭教育林家崖逸夫小学
王 昕女39教研组长小高本科家庭教育林家崖逸夫小学
姜 蓉女28 班主任小一大专家庭教育林家崖逸夫小学
丁育勇女28班主任小一本科家庭教育林家崖逸夫小学
史海红女27班主任小一本科家庭教育林家崖逸夫小学
完成项目的条件和保证
1、 研究基础条件
西宁市林家崖逸夫小学现在1330名学生,18个班级,本文转自[教育文稿网] www.eduwg.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其中外来流动子女776人占全校60%.
2、课题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学校成立以副校长、高级教师等年富力强、科研研究经验丰富的课题组,成员由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年级组长组成,他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和流动人口子女有可亲性,对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2)学术保证:学校将聘请省市各级专家和具有丰富科研水平的大学教授担任本课题顾问,对本课题的研究实施给予指导、帮助。
(3)研究经费保证:本课题经费由学校全力支持和保证。
课题论证及研究计划
包括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研究采用的方法等。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了人的整体性和意识的主动性,强调了尊重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对人的理解和信任,注重人的自由和责任。人本主义教育所推崇及实施的方法,创造出一种积极的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包括处于弱者位置的流动人口子女)都能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人性。
(2)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在表述未来社会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终极目标。因此,家庭教育应努力培养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较综合素质的合格人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全面发展是人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权利,现代社会和教育必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实践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关键所在。
(3)教育公平理论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在教育领域,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尤其强调了“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思想理念。教育公平它有利于促进社会平等,有利于促进个人心理和道德生长的“发展”。
(4)教育社会学理论 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之间在紧密的联系,“任何政治运动都是从教育开始”的。教育含上层建筑的因素,但并不全是上层建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生产力,因而教育是本钱,是流动的本钱。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三条重要途径是参军、打工、读书,而读书是最主要的途径。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必须重视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本课题的实践意义:1、流动人口家庭教育情况与常住人口家庭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从我校的情况看,50%以上的流动人口家庭从事流动性大的劳动密集型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理自己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同时由于收入水平偏低,这决定了他们不能为其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专门的学习空间,缺乏必要的学习资料。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65%以上家长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其中还有部分家长为文盲,绝大多数流动人口家庭不能在学习及心理上给予子女必要而科学的家庭指导。
2、班级学生流动性大 随家庭流动迁移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随家长流动迁移频繁,给孩子带来的直接影响,在行为模式、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对家庭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
3、流动人口子女行为习惯和个性特征 由于家庭教育观念陈旧,家庭教育知识匮乏,家庭教育氛围缺失,家庭教育内容狭隘,家庭教育方法简单,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一方面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锻炼了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因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使他们形成了许多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诸如;自控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且常常不能按时完成,甚至不催不做;态度、生活随便,不愿意接受纪律的约束,不讲卫生,不爱整洁,文明程度低;办事无目标、无计划,无条理,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在与人交往时,常常表现为斤斤计较而不能宽容大度,心胸狭窄等等。流动人口子女这些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成长体验,使得他们具有明显不同于城市常住人口子女的个性心理特征,而这一点也往往为家庭教育所忽视。因此设立专题研究机构,研究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及家长工作等模式。如何在理想和教育现实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从而在现有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条件下探索针对流动人口子女自身特点的家庭教育措施,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立论基础。
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1999年《边缘化的基础教育--流动儿童教育现状研究》课题组于对北京市的打工子弟学校进行了调查,总共寻访到114所打工子弟学校。在《流动人口子女人格特征探微》研究中发现,流动人口子女随其父母流动,与一般的学生相比显示出了独立,灵活,创新,合作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有关。而在学校教育中尤其受到社会与文化因素的影响。以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为契机,可以塑造流动人口子女塑造自主创新人格。但是,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还少有公办学校利用自身优势,进行通过学校、社区、教师、家庭多管齐下,加速从乡镇流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环境的研究。
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1、家庭教育水平低下 我校流动人口子女家长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其文化水平低下,父母双方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2、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他们来宜多半是从事个体小经营或打工出苦力,居住状况相对较差,孩子没有独立空间,大部分流动人口由于忙于生意,无暇照顾孩子,能在吃、穿、玩等物质上满足孩子,却很少见到高质量的儿童读物,大多数的家庭则根本没有,这无疑使得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现难以弥补的缺陷。3、由于流动人口家庭的特殊性,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互动少,因此流动人口子女比城市固定人口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与同伴交往,与社会接触。社会经济对流动人口子女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学校教育的积极效应。绝大多数流动人口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可以说流动人口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和所受的家庭教育是造成他们心理品质、学业影响的直接原因。
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对策思考 :我们认为在家长的素质普遍较底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家庭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学校应当领导家庭。”我校地处流动人口集聚地。流动人口子女是我校学生的主要来源,占我校招生总数的60%。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的研究,我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随着人口大规模地流动,流动人口家庭化现象越来越普遍,相应地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最优发挥家庭教育功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渠道、全方位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他们克服孩子上学了任其发展、教育是学校的事等错误想法,明确家庭教育责任,端正家教方向,树立为国教子的正确教子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教育效果,使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调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立体的教育氛围。
2、针对当前流动家长文化层次、工作情况等特点,应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根据不同对象工作特点,实行分阶段、分类型、分层面的培训,系统传授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提高家长的素质,推广好经验和方法,帮助他们担负起科学的教育子女的重任。
研究采用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检测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对完成本课题的条件论证
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哪些重要研究课题;并有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完成本课题研究能力;资料设备;科研手段。
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在新课改中承担了相应的课题研究,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参加者的理论水平和时间有充分的保证,课题组成员由副校长刘漠春、教科研主任代玉兰、大队辅导员刘晓莉、教研组长宋连君、王昕、班主任姜蓉、丁育勇、史海红8人组成,其中小学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 4人 ,实验教师全部为四十岁以下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其中大学本科生4名,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曾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过论文或曾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已有多篇论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并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获不同层次的奖项。在本课题今后的研究中,学校将通过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增加他们的学习,研究时间来切实保证他们的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并且在实验教师系统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发挥本人探索性教学的特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学校资料,借助多种活动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
学校也将提供充足的资料和设备资源,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检测比较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
预期研究成果
包括研究阶段、成果名称、成果形式、承担人等。
第一阶段(2007年4月—2007年9月)搜集资料,制订方案;课题论证;填写课题申报评审表。
第二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4月)编制和修订面向学生、家长、教师的有关流动人口子女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做好分析工作。
第三阶段(2008年5月-2008年12月)开展实践研究活动,做好资料积累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2009年1月-2009年9月)针对第三阶段实施过程中碰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进行修改、充实和完善,并进一步具体实施。写出各子课题组的总结性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第五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整理课题研究相关材料,反思研究过程,撰写课题研究终期报告,编辑研究论文,召开课题终期鉴定会。
研究成果呈现形式:
1、结题报告;论文;家长经验心得等。
2、相关活动资料:活动集锦光盘、活动照片、活动方案等。
十、课题组成员及人员分工
组长:刘漠春
副组长:代玉兰
组员:刘晓莉、宋连君、王昕、姜荣、丁育勇、史海红
姓名课题内分工工作单位
刘漠春课题方案的指导,研究过程的指导以及成果总结的指导西宁市林家崖逸夫小学
代玉兰课题方案的制定,对学校流动人口子女进行多角度的调查了解,开展实践研究活动,做好资料积累工作。西宁市林家崖逸夫小学
刘晓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培训活动西宁市林家崖逸夫小学
宋连君
王 昕流动人口子女心理现状、家庭背景、地域分布、学业情况等,进行分析。西宁市林家崖逸夫小学
姜 荣
丁育勇
史海红进行有利于流动人口子女个性发展的家庭教育环境建设西宁市林家崖逸夫小学
研究课题申报单位意见: (公章)
课题负责人签名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意见: (公章)
理论评审组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