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研究》整体方案
《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研究》整体方案
课题名称: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研究
设 计 者:课题组组长 程 鸣
课题编号: JG05307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徽州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主要内容有:
1、新安理学。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
2、徽州朴学。也就是徽派考据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
3、新安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明末清初,江韬(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近代的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4、徽州篆刻。徽派篆刻始于明朝的何震。其后著名的有汪关和以程邃为首的“歙中四子”、以黄士陵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讲究用笔运刀,刀随意动,章法整齐活泼,一改当时篆刻庸俗怪异、擅改篆字型义、趋向屈曲乖缪的风格。
5、徽派版画。这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肇端于墨模镂刻,于明万历始兴。徽派版画以歙县虬村黄姓为中心,有“徽刻之精在于黄,黄刻之精在于画”之说。从明万历到清初的近百年中,黄姓有300多人从事刻书,其中三分之一从事版画镌刻。徽派版画以白描手法造型,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代胡正言(休宁人)印刷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长笺谱》为徽派版画的最高成就。
6、徽剧。这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
7、徽州刻书。它始于中唐,盛于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至崇祯年间,徽州刻书跃居全国之首。徽州刻书有坊刻、官刻、家刻和书院刻。著名的坊刻有歙西鲍宁耕读书堂,于天顺年间所刻的《天原发微》5卷,现存北京图书馆;著名有家刻有歙县汪启淑的飞鸿堂,刊有自撰的各种图书12种,近300卷。家庭出版社在古徽州各县都有。
8、新安医学。肇自北宋,盛于明清,从宋代至清末,涌现著名医家543人,撰、辑医籍460多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著名的有宋代张杲撰写的《医说》10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祁门汪机撰《石山医案》3卷,学宗的丹溪之医理,临床不拘一格,精于望诊、切脉;歙县江辑《名医类案》12卷,搜集上自扁鹊、仓公、华佗,下迄元明诸名医验效医案,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历代名医医案之专蓍。
9、徽派建筑。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10、徽菜。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讲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炎、香菇盒等。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武汉的大中华等皆是。
此外,还有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徽州民俗、徽州方言等,这些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些文化的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最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释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的一个厚实的沉淀区。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乡村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本土化,是乡土资源的特征之一。徽州乡土文化资源,就是指我们徽州人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我们徽州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
徽州乡土课程资源,指的就是徽州乡村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方面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所谓徽州乡土文化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就是将徽州乡土的各种原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用于学校课堂教学课程资源的调查开发研究,即将徽州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校里的徽州乡土课程资源(即校本课程)。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创新力的标志之一。
《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研究》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吸纳国内外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的成功经验,发掘徽州地区徽州文化教育资源,从学校的品牌发展和人文素养目标出发,荟萃教师、学生和社区的集体智慧,探索徽州文化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化的设计理念和开发策略,因地制宜,自主决策和开发一系列具有徽州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培养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名校。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研究现状
1960年代末,美国的施瓦布创立“实践的课程范式”和英国的斯腾豪斯领导“教师即研究者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为校本课程研究揭开了序幕,校本课程开发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成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研究者强调在设计过程中要树立校本课程设计的整体观,注重课程设计的“情境模式”,重视课程实施的非线性变化、课程评价的反馈和激励。1998年9月台湾公布《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要》,最大特色之一即强调学校本位的课程发展。2001年,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发课程文化转型,对学校特色课程及其文化建设提出了强烈的呼唤和要求,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学校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催化了学校对校本课程的研发热诚。然而,受传统课程体系的影响以及现有师资水平、办学设施的限制,校本课程的开发并未能达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的。
徽州社会与文化是晚期中国封建社会与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标本,因此,这也就决定了它在中华民族社会、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独特与重要地位,对其的研究也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早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江泽民考察黄山即古徽州时,对徽州文化就作了高度评价与赞誉,并谆谆告诫我们广大群众说,徽州文化,如此光辉灿烂,如此博大精深,“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近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和黄山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了“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的文化发展战略。我们生活在徽州这片热土的教育研究者从人文素养的视角开发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建设好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乡土校本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价值
本课题将吸纳徽州文化研究的成果,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路和新策略,开发具有徽州文化内核的校本课程,建设文化名校,培养文化自信,提升学校开发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在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进程中,在响应黄山市为提出的“奋力打造现代经济强市,强力推进旅游大市、文化大市、生态大市建设”的号召中,挖掘徽州文化的精髓,构筑文化战略优势。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目标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研究》课题为平台,以人为本,发掘徽州地区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自主设计和开发具有徽州文化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实验教材,传承弘扬徽州文化,提高学校主体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名校的文脉传承和创新发展,努力在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构筑文化战略优势。
具体说来:(1)本课题的研究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徽州乡土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访问等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查阅图书馆图书、查阅博物馆文物资料以及互联网,搜集、整理徽州乡土文化的相关资料,挖掘和开发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校本教材。
(2)本课题研究的旨在通过各学科以及综合课对学生渗透徽州文化的精髓,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使学生自主学习,收集资料,成为独立思考,富有创造精神。
(3)本课题研究的终极目的是开发和利用徽州乡土文化资源教育教学价值,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校本教材的教学,突显徽州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弘扬徽州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起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怀。
2、研究内容
本课题所研究的徽州乡土文化资源包括徽州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三个方面。
徽州文化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等各个领域。例如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朴学、徽派版画、徽派盆景、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教育、徽商、徽雕、徽墨、歙砚、徽剧徽菜等等。历史上徽州涌现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灿若繁星的杰出人物和著名学者,例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史志学家罗愿;明代著名学者朱升、潘之恒,医学家汪机,戏剧家王道昆,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数学家程大位;清代理财家王茂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哲学家戴震,物理学家郑复光,著名徽商鲍漱芳、胡雪岩,“扬州八怪”中的罗聘和汪士慎;近代铁路专家詹天佑,画家黄宾虹,经学大师吴承仕,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著名学者胡适,著名作家苏雪林,戏剧表演艺术家舒绣文等。
徽州大地文化遗存文物古迹众多,品位之高,世所罕见。现已发现的地面文物古迹达4900多处,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黄山(文化与自然遗产)和黟县西递与宏村古村落2处,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单位的达56处。例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国家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屯溪,屯溪“花山谜窟”,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歙县许国石坊、棠樾牌坊群、渔梁坝、屯溪区的程氏三宅、黟县西递与宏村以及徽州区潜口民宅、老屋阁、宝伦阁、呈坎古村落。此外,还有历史上属于古徽州管辖的绩溪与婺源都有大量的徽州文化遗存文物古迹。黄山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中的文化遗产,更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的宝贵资源。
(1)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大力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学习,到社会中实践,了解徽州厚重的文化资源,探索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让所有学生参与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
(2)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深入名人故居、古村落、古街、博物馆、纪念馆等,通过参观、走访、社会调查、专题讲座等不同形式,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了解徽州文化,感受徽州文化。
(3)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以自我尝试代替模仿制作(操作),改变老师“满堂灌”的方式,探究解决乡土文化资源和乡土教育教学的关系。本课题符合国务院最新提出的要求,旨在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是使学生发展个性,提高自我的途径。就目前而言,“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研究”的课题是全新的,是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内容之一。
(四)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1、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深入家乡百姓中间,进行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行做答。
(2)实地调查访问法:在课题组老师和学校领导带领与组织下前往历史文化遗存集中的地方进行实地调查访问,取得第一手资料。
(3)图书报刊资料查阅法:翻阅检索海内外徽州文化研究与相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阅读徽州历朝方志、望族谱牒、名人文集、碑刻文物等资料,整理其中具有教育价值的材料,发现本课题研究的创新发展空间。
(4)网络资料搜集法:利用互联网,搜集查找徽州文化的相关资料以及海内外徽州文化研究与相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筛选出对课题研究有利用价值的资料。
(5)案例研究法:遴选若干名对中华民族或徽州地方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徽州文化历史人物或历史工程为研究案例,考察其成就的文化意义和教育价值,确定校本课程研究实验项目,进行专项开发。
(6)行动研究法:从整个历史长河中寻找素材,多元的、全方位地考察徽州文化遗存及其教育资源,设计校本课程模块,研制课题实验教材,考量校本课程的成效性,反思研究成果的先进性。
2、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4年12月—2005年6月):调查、研究、开发的酝酿以及零星的调查研究阶段。进行课题方案的设计,组建课题组研究队伍,进行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新课程理论的培训学习。
第二阶段(2005年7月——2007年10月):调查、开发、研究的实践阶段。 按照课题实施方案,研制校本课程项目,全面展开课题的各项研究实验工作。
第三阶段(2007年冬——2008年春):结题阶段。本阶段主要以“调查开发研究”的情况汇总, 物化课题成果,出版校本课程与教材,撰写课题实验总报告,邀请专家鉴定。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徽州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具有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和富润多元的精神价值。绝大部分徽州文化历史资源具有丰赡的教育意义,是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开发珍贵的资源库。
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尊重学校主体的独创性、差异性和选择性,是教育体制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体现了课程决策的民主和开放。
徽州文化内核是徽州地区学校建构校本课程的灵魂。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在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得到现实的锻炼。
校本课程是学校形成共同愿景,自主发展,文化创新的显著标志。浸润在徽州文化之中,科学地设计徽州文化案例,开展聚焦式研究,模块化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有助于形成区域性学校文化特色优势,促进课程体系多元化创新发展,有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创新之处
应用乡土文化研究的成果于校本课程建设之中,是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徽州文化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发现具有教育价值的文化元素,实现地域文化与课程文化的和谐融合,拓展了学习主体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
从培养学校主体人文素养、提升文化自信和创新学校品牌的新视角,研发特色校本课程,创设徽州文化教育情境,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习者主体生命生成的需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和台阶。
(六)预期研究成果
1、阶段成果
(1)《“走进徽州文化,感受徽州文化”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集》
(2)《〈徽州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和〈徽州文化知识〉讲座讲稿选》
(3)有关论文
2、最终成果
●《徽州乡土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徽州乡土文化校本课程》通俗讲义
●《〈徽州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和《徽州文化知识》讲座讲稿选》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们有着将徽州文化乡土资源转化为有意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和区位优势。
徽州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客观条件优越。歙县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这里山水秀丽,风光旖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歙,古为山水会聚之意。古老的歙县在秦代就有县的建置,后来又是新安郡和歙州的州治所在。自北宋歙州改称徽州后,歙县又一直是徽州的郡、州、府府治所在,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徽州文化是基于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南宋以来,徽州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
徽州盆地的河流汇集于此,由新安江流入浙江。徽州六县有“无徽不成镇”之说。明清时期威震长江中下游长达二三百年的徽州商帮,大多从这里出发,徽商获得的大量财富,也多从这里汇入。徽商的发展更带来文化繁荣,徽商大多贾而好儒,“官、贾、儒”三位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历史上各种人才应运而生,学术研究异彩纷呈。
歙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辞海》的单列条目中,徽州名人多达50余人。例如: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昇,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富可敌国的大盐商鲍漱芳,著名爱国将领、著名剧作家汪道昆,著名医学家汪机、汪昂,徽墨制作专家李廷珪、程大约,著名书画家程 邃,歙砚制作高手李少微,新安画派奠基者渐江,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程啸天,哲学家戴震,著名理财家王茂荫,著名珠算大师程大位,近代著名物理学家郑复光,近代著名教育家、学者陶行知,近代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吴承仕,近代著名音乐家、人民教育家、中国革命大众音乐开创者之一的张曙,近代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叶以群,近代著名中国社会学家吴景超,近代著名革命家柯庆施等都是徽州人。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和风格。新安理学影响深远,新安画派独树一帜,新安医学拔萃医林,徽派盆景别具特色,徽派艺术技艺精湛,徽派建筑纳徽四雕于一体,在古建艺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房四宝中有“两宝”——徽墨和歙砚出自歙县。还有徽菜、徽剧、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等等都独具一格。
歙县素有“文物之海”的美誉,文物古迹遍布歙县的各个乡村和城镇。歙县现有地面文物61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就其数量来讲,约占安徽省的五分之一。歙县城内的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坝、古楼、古牌坊、古城墙、古谯楼,映射着古城徽州文化发祥地的繁荣;县城周边村镇,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被誉为“古建三绝”的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更是数量众多,保存完好。
我们歙县二中校园所在地县城内有大量的徽州文化古迹,而且校园周围就有新洲石器文化的遗存,校园内有“省保”重点文物南宋新洲石塔。学生身处其中无形中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浓郁的徽州文化的熏陶。
(二)我们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合理,知识面广,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有教强的教育教学研究实力和能力。
长期致力于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多篇论文、对徽州历史有一定研究和造诣的高级教师、黄山市名师吴新霞和长期致力于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多篇教学论文并参编多部教学辅导用书、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学一级语文教
(三)课题前期准备充分。
课题组组长和课题组核心成员在本课题申报前多次调研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反复论证教育核心价值体系与学校文化发展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搜索翻阅了大量的相关性文献资料,继承了前人研究的成果,找到了本课题研究的发展空间;同时,在课题策划和课题设计的过程注意到了研究和实践的操作可行性。
(四)课题文化资源优势。
课题组组长与黄山市多家徽州文化研究机构,如黄山学院、徽州师范、黄山市党校和黄山市和歙县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徽州文化研究专家和黄山市教科所的专家建立了可靠互信的学术联系,研究资讯渠道通畅。
课题组核心成员长期关注徽州文化研究动态,并积累了丰富的具有教育价值的徽州文化资料等。
(五)课题研究时间保证。
课题组得到了学校校长室和教导处的大力支持,且建立了机动灵活的课题研究机制,课题项目设计及其阶段性研究任务和时间安排比较科学。
(六)课题保障机制健全。
校长程根苟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胡志飞亲自参与课题组的活动,课题组第一组长吴新霞是学校教导主任,负责教师教研专项课题的管理工作,在组织课题指导、人员协调、资金筹措和过程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人脉优势。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