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僵化封闭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其表现有以下几点:  

1、备课:教师带着教参走向教材  

备课是教学进行的起始环节,是教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传统的备课主要是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编写教案。教师以教参为“纲”,以课本为“本”,对课文进行解读和演绎。教师着眼的是知识的传授,考虑的是教师怎样教,关注的是教学的结果。这样的备课,只有教师站在教者的角度,以成人的视角来理解的世界——成人世界,而极少能设身处地地去倾听学生视角中的独特世界——儿童世界;只有教师“教”的信息输出,没有“学”的行为反映;只有教师根据教参设计的标准答案,而没有学生主动预习和探索后的顿悟。备课的过程成了教师孤立的、机械地抄写教案的过程。备课主体的一元化、时空的封闭化,导致备课的形式化和虚脱化,大大削弱了备课的实用价值,备课成了形式和摆设。教学实质上是一种交往互动的过程,其中当然也应该包括备课的过程。备课中看不到学生的身影,教师闭门造车,学生蒙在鼓里,到了课堂上,教师打哑谜,学生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猜谜语。这样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里,师生的交往就被阻隔,师生的互动就被截断,备课的真正意义就难以体现。  

2、 上课:教师带着教案走向学生  

在传统的或者说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仍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教师带着个人解读的教案走向学生,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严密预设的教案来展开,“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导演和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教师在完成教案的过程中,实施的是“搬”式教学:即教师把教材、教参“搬”进教案,把教案“搬”进课堂,“搬”上黑板,同时让学生“搬”进笔记,再“搬”进作业,最后作为标准答案“搬”进试卷,到老师那换一个不错的分数。教师关注的是教案的结论,各个环节的操练,致使鲜活的课堂成了纯技术的演练。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被剥夺了,活生生的“人”被淹没和忽略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只能听到以权威自居的教师的“单一声音”,而没有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逐渐演变为权威言语的纯碎接受者,学生能做的就是静静地等待教师的安排。这种单向性和单维度的灌输结果,使“群言堂”变成“一言堂”,使对话交往变成了教师个人的独白和演说。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怎样将这些鲜活的教学理念运用的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使语文课程成为学生自己的课程,语文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追求,我们进行了“学案”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二、“学案”教学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1、“学案”教学的内涵  

“学案”教学的内涵是将传统的“教案”改为“导学方案”(简称“学案”)。上课前,教师根据“学情”设计“导学方案”,学生根据“个情”设计“自学方案”。课堂上,教师以“导学方案”为凭借进行引导,学生以“自学方案”为载体主动探索,师生之间进行“学案”的交流、碰撞、整合和融汇。教师致力于点拨和引导,学生着力于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以改革传统的备课模式为着眼点,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力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落脚点的新型的语文教学策略体系。  

“学案”教学旨在通过改变传统的的备课模式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最终目标。“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把教师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实现“教学案”的一体化。它以学生依案而学、教师导学释疑、师生互动交流为主要步骤,以学生探究为主体,以教师调控为手段,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2、“学案”教学的理论基础  

(1)学习论原理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灌输为中心,排斥学生的“自主”、“会学”、“发现”。而新的学习论把“学生”和“学”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以“学”为中心组织教学,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中逐步学会学习。  

(2)人本原理  

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学案”教学着眼点在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着力点放在“学生”和“学”上。突出两个意识:(1)学生意识: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2)生命意识:教学是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学习是学生生命的奠基工程和生长过程,是学生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因此,教师面对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对象,要时刻拷问自己:我是谁?为了谁?是否把学生的素质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放在首要位置?  

(3)创新教育原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人具有创新潜能,教学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语文教学是一种自主创新的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与他人互相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创新性的学习观和人生观。“学案”教学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创造了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嘴巴,创造了学生表达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双手,提供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创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空间,提供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解放了学生的时间,提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创新性的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达到身心全面、自主、和谐的发展。  

三、“学案”教学的现实意义  

(1)“学案”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学案”教学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师主宰、知识之上、灌输为本的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的全新的教学理念,突出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改进教师的“教”。更新观念:从知识、能力本位向人本位转变,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备课:从以“教”为出发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归宿的教案,转变为以“学”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归宿的“学案”。教学设计:以“学生”和“学”为中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案,从三维目标去设计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从授受式教学转变为自主探究式学习,突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教学评价:形成立体、多元、全程的评价体系。  

其次是强化学生的“学”:从被动接受转向自主学习探究结合,从记忆模仿为主转向理解创造为主,从书本知识为主转向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从单纯知识学习转向养成健全人格。  

(2)“学案”教学有利于突破僵化的备课模式  

  “学案”教学的突出特点是以“学”定“教”,教师不是在备“教”案,而是备“学”案;不是在设计“教”的过程,而是在设计“学”的方法;不是在关注教师怎样“教”,而是在关注学生怎样“学”;不是教师独立设计,而是师生合作设计。它的设计不是教师“授予”的程序,而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切入,以学习者的视角去钻研教材,解读文本,探询学习路径,力求获得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在教师的“导学方案”里,不过分预设严密的教学程序,没有固定的环节,没有僵化的结论,但又有一定的设计思路,是一种粗线条弹性化的教学设计,留给学生大量的自主创意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和生成性。“学案”显示的是“教”和“学”的流程,并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解读文本的答案,对教学过程中有可能随机生成的内容,“学案”中不一定要体现出来,但是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做好点拨和引领。教师在备课的同时,学生也拿到提前下发的自学提纲,教学过程在学习课文前呈现给学生,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学提示进行有目标、有步骤、有重点的预习和自学,重点完成“确定学习目标,搜集相关资料,提出疑难问题”等任务。教学的前临界——预习,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开发。学生的备“学”和教师的备“教”同步展开,将“教”与“学”的活动有机地整合起来,让学生也参与到“备课”中来。这样的备课是对传统备课模式的突破和超越,不仅减轻了教师孤立解读、机械抄写的负担,也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获得了难得的发展和创造的时空。  

(3)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无言地听。教师的职责是灌输知识和传递信息,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和储存信息,并且按照这些信息行动。师生的交往是单一性的,信息的传输是单向度的。教师的教的活动代替了学生学的活动,教师是统治者、操纵者,学生是被统治者、被操纵者,这样的课堂近乎于没有生命活力和灵性的“心智屠宰场”。(钟启泉:《课程改革:新视点与生长点,《教育情报参考》,2005年10期)在“学案”教学的课堂上,学生读书、思考在前,教师引导、点拨在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基本掌握了教材中基础的知识,而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再去讲述,节省了课内原本用于无效劳动的时间,将其用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教师和学生以“学案”为平台进行互动交流,以教材为载体进行平等对话。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研读,有了一定的学习体会,对教学内容胸有成竹,在交流时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师生之间很容易形成思维的碰撞,经验的共享。因为“自学提纲”里展示了教学的流程,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推进一目了然,驾轻就熟,教学中就能形成师生有效的交往和互动。师生相互展示学习的成果,共同分享探究的快乐,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没有了知识的权威,最多只有“平等中的首席”;没有了线性的灌输和简单的“独白”,取而代之的是立体的信息交融和充满灵性的多元解读。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师生成为密不可分的“学习共同体”。这样就形成了活动性的、合作性的、交互性的、反思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实现了从“传递中心”的教学转变为“对话中心”的教学,从“记忆型教学”转变为“思维型教学”。在改善师生活动方式,优化教学环境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培养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创新人格  

“学案”教学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非常强调学生课前的预习、课内的参与、课后的拓展,给学生搭起了一个开放的自由创造的舞台。学生在“预习——交流——分享——重构——延伸”各个学习环节中,都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个探究新知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创新人格的过程。因为在学生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更需要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有刻苦钻研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语文教学不仅是建构知识的过程,更是构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是塑造学生精神家园的过程。  

四、“学案”课堂教学的实施步骤  

在学生充分预习和自学的基础上,进入课堂教学的交流和互动。“学案”教学的课堂分为“自主交流——自主感知——自主质疑——自主探究——自主发展”五个基本环节。  

1、信息“百宝箱”——自主交流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尽可能丰富学习的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前理解”,为探究和理解新知奠定基础。  

在课前学生充分预习和广泛搜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不仅大大丰富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脑海中构建起立体的信息网络,而且激发起主动阅读的兴趣和愿望。  

2、阅读“起跑线”——自主感知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地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尽情地读课文。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读书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读中增强情感体验。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汇报自己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从总体上把握课文。  

3、问题“催化剂”——自主质疑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发现的眼睛,静下心来阅读,潜下心来思考,真正地走进文本,主动地去产生疑问,提出问题。问题是阅读的“助推器”,是理解的“催化剂”。学生有了问题,产生了认知冲突,这时的阅读才是有效的;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契合他的思维和实际,他才可能乐此不疲地去想办法解决。  

4、探究“智慧宫”——自主探究  

课文中精妙的句子和重点段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理解的难点,就像一个个“智慧的宫殿”,等待着学生去探索。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大胆地去尝试和探究,这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探险和智慧挑战。教师在关键处给与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的内涵,而且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  

5、实践“大舞台”——自主发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学生学习语言的落脚点是要学会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教师以“自助餐”的形式,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选择活动内容,自己选择活动伙伴,自主设计活动形式,在读一读、演一演、评一评、写一写、问一问、讲一讲等生动活泼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加强语言积累,积淀语感经验,提升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创造、自主发展的大舞台。  

 “学案”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拓展到实践,从记忆知识提升到个性创造。这样的语文学习才会浸润到学生的精神中,溶化到学生的血液里,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