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民休闲生活状况调查结论及其分析

威海市民休闲生活状况调查结论及其分析 

                    吴文新 张乐 曹红

   200410月,我们对威海市民的休闲生活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32份,收回有效问卷415份,有效率达到96%。我们的调查范围是威海市的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区)和环翠区的市民,以及市郊山东村、神道口等地居民(数量极少,不影响市民状况的整体结论),不包括荣成、文登和乳山三个县级市。

   一、影响休闲的主要因素之一:市民收入状况

   按照威海市统计年鉴的数据,2003年城镇市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94.24元,月收入84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51元,月均395.5元,2004年两者分别增长了9%和13.1%,月均收入分别达到了926元和448元。可以看出,威海市民的收入在持续增长,但增长幅度与其人均GDP的增长幅度相差较大,2004年人均GDP5097美元,比2003年的4220美元增长了17.1%。[1]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大约1/52/5的人月均收入在城镇市民月均收入的平均水平以下,合计2/3以上的人属于低或中低收入,月均收入高于2000元的仅有16.6%。按照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研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如果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那么城镇市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应达到18000元(月均1500元)以上,农村市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将达到73008000元(月均608667元)。通过比较可表明威海市民的收入水平仍然普遍偏低,与它高达5097美元的人均GDP水平不相适应。

   二、威海市民对休闲的认知状况

   1、对休闲含义和功能的认知:认识到位,且科学、健康、文明。

"休闲"一词的理解上,有65.1%的人选择了"休闲是在闲瑕时间里人人都可以进行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的一切活动"。可见,威海市民对"休闲"生活的认识主流是科学的、健康的。对休闲与工作的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市民中的大多数人(64.5%)赞同"休闲与工作同等重要"的理念,表达了对休闲生活的强烈向往,对传统的将工作与休闲对立起来的观念,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能够正确认识休闲之功能是人占到了93.8%,他们普遍认为休闲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提高文化素养,以及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人和睦相处的活动,比较接近先贤们和现代休闲学专家对休闲的本质看法。

   2、对影响自身休闲条件或障碍的认知:"没钱""没闲"仍然是首要制约因素,且在可见未来难以根本改观。

超过半数的人是受到"时间""金钱"两个因素的限制:工作压力大的占63.5%,经济条件差的占55.6%。这里暴露出这样一个矛盾:威海市民劳动时间充足,却没有相应充分的个人收入,这也印证了威海市人均GDP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人们的收入还普遍处于温饱阶段的巨大反差。在这种情况下,市民们大部分收入用来解决基本生活需要,而少有余力投入休闲。我们调查了市民们未来2年的消费意向,也就是他们可支配收入或金钱的未来投向,超过10%的只有三项:"子女教育"29.9%,"住房消费"18.6%,"孝敬父母"16.2%,可以预知,如果没有特殊的推进公共休闲的政策,或者社会结构和生活时间结构方面的质的变化,威海市民在可见的未来,休闲状况的改善将是十分有限的。

   3、对自己休闲状况满意度的判断:大多数人亟待改善休闲状况,并辅之以休闲教育,实现意识和行为两个方面的自觉和提升。

   从整体上看,包括一般和不满意的人在内,有81.2%的市民需要创造和完善其休闲条件,通过大力推进公共休闲,切实改善其休闲状况;同时,加强休闲教育,强化休闲意识,促使其自觉休闲,提升休闲质量。

综上可知,一方面,威海市民对休闲有着较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也有甚为健康、文明的休闲意愿和理想,并且也确实有着十分强烈的休闲欲望;另一方面,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工作和家务劳动时间过长和收入过低)又不允许他们实现自己的休闲意愿。

   三、威海市民的闲暇活动状况

   1、威海市民的时间安排:闲暇较少,并大多集中在晚上。

   在威海市民中,缺乏闲暇时间的人数高达76.1%。这个比例与上面关于工作和家务劳动占据整个生活时间最多的78.3%的比例十分吻合,其所印证的结论不言而喻。

   2、威海市民在闲暇时间的主要活动:工作日和双休日有接近一半的人从事了低层次休闲;双休日和节假日有1/10多的人在加班或工作;节假日有2/3的人从事休闲,层次较其它时间为高。

   在平常工作日里,在8小时以外从事休闲活动的人占到48.65%,还是不到一半;从休闲学的观点来看他们的活动内容,我们发现,这种休闲多是内容贫乏、形式单调、品位不高、效益不好,不能实现真正的休闲效益,休闲的价值和功能无法得到体现。

   对市民们双休日的休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他们主要从事的三项活动仍然是:"休息、娱乐"32.7%,做家务22.8%,教育孩子12.2%,显然以上对工作日的结论同样适用于威海市民双休日的休闲状况,甚至可以说,双休日对于威海市民来说较少具有实质性的休闲意义,对于威海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也便难以体现。

   在"黄金周"里,除去睡觉、工作、做家务、教育孩子,威海市民基本从事休闲活动的有67.15%。比工作日和双休日里要好些。但是休闲活动的内容、形式仍然太过保守和拘禁,与其中等发达程度(已经达到现代化)的经济规模和总量甚不相配。

   3、威海市民近一年内曾经从事的休闲活动:大多能够利用廉价而较充分的公共休闲资源进行中低层次的休闲活动,但较少光顾较大的商业性休闲场所。

   4、威海市民所能享受到的休闲设施状况:住宅小区的公共休闲空间和设施普及率较高;一些中等档次的休闲场所还有较大市场潜力;大型商业性休闲场所和设施较少有人光顾;充分发挥其文化濡养功能仍大有可为。

威海市的住宅小区建设比较注意社区公共休闲空间的安排,这是威海市社区建设的一个突出优点,应该继续发扬光大。各种中等档次的美容美发场所、各种小型餐饮休闲""、网吧,以及健身康复场所和设施也有较好的普及率,分别达到92.2%、88.0%、73.7%,但人气不算很旺,它们的市场潜力还有待深入挖掘。一些比较高档的盈利性休闲场所和设施,不仅普及率不高,而且从调查结果看,市民们因为经济等原因而很少光顾。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景点也较普遍,接近60%的市民附近有旅游景点,也说明威海市作为旅游城市的建设特点,到处是花园、草坪和绿地,随处可见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是威海值得珍惜并大力发扬的巨大亮点,关键问题还是让这些休闲场所和设施充分发挥它们对威海当地市民的文化滋养和濡化作用。也有接近60%的市民附近有书店,但是根据调查,还是很少有市民去读书购书等。总体来看,休闲设施的普及率与市民们的光顾率存在着一定的反差,这一点倒是很值得去认真思考和研究。

5、威海市民对现有公共休闲设施及其服务的满意情况:威海市五大公共文化休闲场所大多急需"以人为本",调整经营思路;人们最为满意的还是那些几乎不掏钱或者花费较少就可以享受的花园、草坪或其他绿地、小区健身设施和旅游景点等;但休闲层次仍然较低。

   这五大公共文化休闲设施是威海市图书馆、新华书店、博物馆、大剧院和成山体育场,除了对市新华书店的满意率达到了2/3以外,其他几个均在1/3左右徘徊,并普遍偏低。在满意率比较低的情况下,研究者不得不怀疑这些投资巨大的大型公益性休闲设施的经营价值取向和经营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也看到一些场所已经被其他一些商业性质的厂商所租赁,并挤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休闲活动空间。在国家日益加强主旋律教育的今天,我们理应充分发挥这些大型公益性休闲场所的所有文化功能。他们属于全民财产,当然应该为全民的休闲生活服务。人们去得较多而且满意度也较高的还是那些几乎不掏钱或者花费较少就可以享受的花园、草坪或其他绿地、小区健身设施和旅游景点等。其余的商业性休闲场所和相关设施,没有去过的人也基本上是大多数(23强),这种对满意度的调查至少可以说明,威海当地市民在利用公共休闲资源进行休闲生活方面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对现有休闲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将是威海市政府今后发展休闲实业必须面向最广大威海人民下大力气、抓出成效的领域。

   6、威海市民个人或家庭自给性休闲设施的拥有情况:电视机普及率最高,其他休闲设施的拥有水平一般,高档休闲设施极少。

   电视几乎是100%地普及了,因而市民们以看电视为主要的休闲方式就不奇怪了。总体来看,威海市民对家庭自给性休闲设施的拥有状况,也处于一般水平,尤其是高档休闲设施极少,这可能与市民的可支配收入普遍较低有关;但也可以看出,威海市民还是比较重视居家休闲的,有着较为明显的对比较高的家庭生活质量的追求。

   六、威海市民对威海市发展休闲业的基本看法

   1、对威海市休闲服务和设施的感受和建议:不满意者稍多(53.1%),75.5%的被调查者认为,加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和大众化的休闲业的发展是今后改进的主要方向。

2、威海市民对"幸福海岸"旅游度假开发规划的看法:多数人(58.7%)不知道,知道者多数人认为好,少数人有担忧;大众化"休闲"缺位是其致命伤。从这个规划的现实发展状况看,她确实增加了威海市旅游度假的一些亮点,但这个规划始终没有"休闲"二字,只有"旅游""度假",显然只是对外不对内,只对少数富人不对普通百姓,目的旨在"赚钱"以促进GDP的增长,而不在促进生于斯、长于斯、并奉献于斯的当地大多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他们的全面发展,这个思路在科学发展观的框架内是否也有反思的必要呢?

   3、威海市民对三个长假日的看法:"黄金周"休闲建制亟待改革,不少人(14)渴望分散化带薪休假,接近1/3的人认为这种休闲建制存在许多亟待改革的问题。

   七、调查结果的理论分析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大致可以知道,威海市民的闲暇生活状况总体不太令人满意,与我们之前的一些假设和推测有相当大的出入。因而需要进行理论分析,以便深入探讨威海市休闲发展的重大问题。

   1、调查结论与调查前的几个假设和推论的对照分析

   我们的假设1是:威海市作为具有良好旅游度假之自然条件的沿海城市,市民们具有良好的休闲生活传统和氛围,这是威海市发展大众化休闲业和休闲文化的良好基础。这一点实际上被证实。威海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得到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认同,这显然是市民们构建理想的休闲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对此本报告无需多说。威海市民也具有良好的休闲生活传统和氛围,这是就我们所了解的一些情况而言的,威海处于胶东半岛,濒临黄海,渔家和农家传统民风民俗颇具特色,而且大多甚为高雅并极具大众性和民族性,有悠久而良好的民间文化传统,比如书画、剪纸、垂钓、海味饮食等,加上各种"红色旅游资源",革命性、民族性的文化内容相当丰富,也有相当底蕴。更何况近些年来,威海作为滨海开放城市,不断加强同韩国、日本的经济、文化往来,一些新鲜的休闲方式传播过来,加强了威海地区的休闲文化特色。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认为威海地区具备充分发展休闲业和大众化而又比较高雅的休闲文化的良好基础。发展休闲业和休闲文化必须具有地方特色,这是其他众多地区发展休闲业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威海休闲发展不能走与国内其他地方、以及国际其他滨海城市"同质化"的道路,这是不可移易的真理。休闲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休闲实业的发展也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特质;首先主要使当地最广大人民享受到当地特有的休闲/文化资源,这也是我们发展休闲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根本理念。

   我们的第2个假设是:威海市经济发展既然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公众的物质生活应该与之相应而水平很高、质量很好,并且具备了充分休闲的基本条件,即"有闲""有钱",因而休闲的客观障碍基本消除。我们的调查结果实际上对此观点形成了反驳。我们原来推论的依据是,一个地区的人均GDP如果达到3000美元以上,那么这个地区的中等收入阶层就会十分庞大,可以占到3540%,这些人的年均可支配收入应该在25000-60000元之间,他们工作的目的已经不再是赚钱,而是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休闲,并通过休闲充分发掘自己的各方面潜能,使自己得到初步的全面发展。这个依据实际上也是发达国家和我国个别发达地区的一个经验提示。但在威海却被证明是不成立的,原因可能是:威海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虽然人均GDP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并没有达到相应水平,社会公共事业也没有同步跟上;过于注重物质财富的生产,而忽视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比提高;过于注重经济增加值总量的膨胀,甚至不惜延长工时,而忽视了劳动者的收入增加和缩短工时、放松身心、增进健康、发展自我的休闲需要;等等,这些原因导致威海市民时间紧张、手头拮据,既不能享受休闲,也不能借此促进威海休闲实业和文化的发展。我们知道,威海市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开发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极大地推动了威海休闲业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若干问题,例如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粗放性、层次较低,特点不突出(同质化)、没有注重开发城市市民日常休闲项目等。我们认为,城市市民日常休闲项目的开发,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市民休闲生活的质量,更可使它成为威海市休闲旅游的一道人文景观。看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GDP为本),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享休闲,在威海还是任重而道远。

   我们的第3个假设实际上是一个推论:根据以上假设2,威海市民由于物质生活水平居于全省甚至全国较前列,所以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也相应地能够体现中等发达国家市民的状况,尤其是休闲生活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应该很高,并成为具有示范性和榜样性的休闲生活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出来的与此确实反差很大。威海市民的闲暇活动的内容和层次都表明:他们大多数处于精神文化生活的底层,即使有所追求也多处于"初级阶段"。就休闲生活而言,多数人的休闲形式单调枯燥,看电视等消极被动的消遣活动占据了相当大部分的闲暇时间,很多活动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休闲。休闲的文化内容贫乏,趣味和格调都不高,威海传统的民风民俗没有得到弘扬,倒是现代化的、满世界都有的商业性休闲产业和全球性同质化的休闲文化掩盖了濒临灭亡的威海(乃至胶东)地方休闲文化特色。这不能不使我们认为,威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相对而言,过于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却无意中放松了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最广大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被忽视了。据我们了解,现在市党委和政府已经着手加强文化工作,提出并广为宣传"威海精神",激励人民勤劳奋斗。显然,这进一步凸现了劳动、工作、拼搏、奋斗的价值以及劳动道德的建设。但若从更高的层次上看,却在广泛的文化范畴内忘记了劳动、工作、拼搏、奋斗的目的在于使人民群众过上轻松愉快幸福的生活,休闲应该是生产发展的重要目的,而不是反之,仅有的一点"休闲"只是为了恢复和补充或者提高体力和脑力,以便更多地创造GDP 。由此看来,威海市民的休闲生活总体上不具有示范性和榜样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从根本上加以改观。

   第4个假设也是最大的一个推论,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构想,试图根据威海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它的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优势、"卫生城市""人居奖"的荣誉,以及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趋势等,建构"休闲威海"的社会发展战略,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威海经济发展超前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推进威海社会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显然,由于前面几个假设和推论与威海市民的实际生活状况有明显出入,因而这个构想不免流于空想。但是威海具有的许多自然、社会和人文优势,又使我们不得不对威海的休闲发展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尽管实施起来有很多困难,我们还是认为,威海城市发展的产业和文化战略由"住在威海"提升到"休闲威海"是合适的,并把"休闲威海"明确地提到整个威海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这样不仅更加充实和提高威海"人居"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还可以带动威海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共享休闲。因此我们仍然坚持《休闲威海:威海市休闲实业及其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里的基本设想。

   2、对威海市民休闲状况的经济学、社会学和休闲学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威海有着较大的经济活动总量,表现为一个中等发达的现代化经济实体,但是其内部生产和生活(消费)很不平衡。作为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外向型开放地区,其收入来源主要靠第二产业(一半以上)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由两大"基地"(加工制造业,主要是与韩国、日本合作的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海洋水产养殖及其加工业),2003年它们分别占到总产值的58.85%和30.08%(2004年分别为61.1%和29.1%,第三产业产值比例有所下降),显然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也不符合中等发达现代化的标准(根据一般经验,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上,其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应达到50%以上),主要是第三产业规模太小,产值太少。我们知道,威海第三产业主要是旅游业以及由它所带动起来的旅馆、餐饮(酒店)、交通、购物、娱乐等服务业链条,而这些收入主要靠外地游客在较为集中的时间段里的旅游观光行为来实现,(根据我们前面的调查分析)本地市民的相关消费活动总量极其有限,规模不大,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这也是一种不平衡(即第三产业内部消费结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对威海当地市民的休闲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时间经济学和休闲经济学表明:一个内部结构和功能都较平衡的经济体,其生产和消费主体的生活时间安排是基本趋于合理化的,即工作和闲暇时间基本平衡,其生产和消费基本平衡,物质生产和人力资本在时间和货币投入方面也基本平衡,充裕的闲暇时间和适当的、健康的休闲活动,对经济自身及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从社会学角度看,性别、职业、收入、受教育程度、以及不同年龄段,在闲暇生活安排上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表现出对休闲设施和服务的不同要求,因此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一定能够满足不同社会成员多样化的休闲需要。历史地看,社会结构的变迁会在工作和休闲建制的关系上得到反映:在低收入人群占社会成员大多数的时候,社会必然以工作建制为中心、为本位,一切的一切都在于勤奋工作,促进生产,而享有闲暇和享受生活则相对被忽视;当社会成员收入持续增加,中等收入者群体逐渐壮大,低收入群体日渐减少,以工作为本位的社会建制必将让位于工作-休闲平衡建制,使生产与生活平衡、生产与消费平衡、外在物质财富的增加与人自身内在财富的增加相适应;再进一步就是要以休闲建制为本位,确立全新的工作-休闲关系体系,使工作的目的更加明确定位到休闲上来,而且劳动、工作中的"乐生"要素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发展大致与人均GDP的不同量级相对应:1500美元以下为工作本位,15003000美元之间为工作-休闲趋于平衡(小康社会建成前后),30004000美元将向第三阶段过渡,4000美元以上将能够实现休闲本位的"民闲社会";与之相应,中等收入者群体应该逐渐接近社会成员的1/2。当然这不是机械的对应,而是互有交叉和重叠,并且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会有部分质变性质的显著变化。可见,和谐社会的建构不能没有休闲建制的位置,尽管我国总体上离休闲-工作平衡时代还有一大段距离,但这并不影响较发达的部分地区率先走向更高的阶段。威海地区在这一方面基本具备做些尝试的客观条件,关键是思想认识要到位,理解要深刻,眼光要长远,并做出科学的整体规划,方能顺利实现社会建制的现代化转型。

   从休闲学的角度看,国家法定休息和节假日的增多,工作时间的制度性减少,已经表明有相当多的生命时间从谋生活动(劳动或工作)中游离了出来,这是一个重大标志:"这标志着人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标志着人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标志着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已由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逐渐地转向消费-生产模式;标志着人开始从有限发展自己转向全面发展自己的阶段。"2]这时衡量社会财富的价值尺度就开始由劳动时间转向自由时间,休闲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已经逐渐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成为人类生存状态重要的追求目标之一。而从目前我国的休闲现状看,闲暇时间数量制度性地增加了,但是闲暇活动质量却存在文化瓶颈的严重制约,可以套用于光远老先生玩学理论的几句话,提出这样的认识:"休闲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要休闲得有文化""要有休闲的文化""要研究休闲的学术""要掌握休闲的技术""要发展休闲的艺术"[3] (PP.112-118)可见,对威海来说,如何开发"以闲暇时间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加强国民的休闲生活教育,充分认识"闲暇时间"的价值,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会聪明地用"",营造科学、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的社会氛围,以共同建造我们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甚至任务更加艰巨。

   当然,这里的分析还比较初步,但也足以向决策者表明:重视市民的闲暇时间,充实和提升他们的休闲生活,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事情。特别强调的是要想方设法使休闲时光成为人民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乐园。在日益增加的闲暇时间里,要不断提升大众的休闲生活质量和品位;使讲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统一,成为当代休闲生活的时代主旋律;要弘扬中国先贤的休闲理念,创造真正的休闲境界--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融,体悟自我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要弘扬威海本地优秀的民风民俗及其极具地方特色的休闲文化,丰富其形式,充实其内容。

  [基金资助:本调查受到山东大学人文社科青年成长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R2003012)的资助。此文是这次调查报告《威海居民休闲生活状况调查》(全文共22000余字,曾获得威海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的主体架构部分和核心内容,未列具体数据表格,只采摘分析结论。]

  [1]威海市统计局,威海市2004年、2005年统计年鉴。

[2]马惠娣,《中国青年报》,2005 228日。

[3]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0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