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早婚原因分析课题申报

打工者早婚原因分析

作者:秦淮南北     

    近几年, 打工者早婚状况愈演愈烈,达到法定婚龄才结婚的较为少见,而男性十八九岁、女性十七八岁结婚的却比比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使得国家《婚姻法》关于婚龄的规定形同虚设,长此以往将危害婚姻法的严肃性;另一方面也给国家的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政策的推广带来很大阻力。对打工者本人来说,十几岁到二十几岁是一个人精力最为旺盛、求知欲最强的时期,早早结婚陷入家累,会使他们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大大减少,同时也将影响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绝不是简单的一句“农民打工者素质低下、观念落后”所能轻描淡写解释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婚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想要理解此问题,首先应该承认,早婚的打工者有其自身理性的思考在里边。经过对打工者的访谈,笔者先对早婚成因进行分析,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感兴趣者可以在本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中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分工状况和现行教育机制的缺失导致早婚。在访谈中,早婚者的家长经常提到的就是:反正都是个打工的,早晚都要结婚,早结早安稳。考察中国现实,打工者一般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在无力升学(这既包括个人原因也包括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时才出去打工。他们认为,出去打工以后,一个人便没有什么提升自己的空间,“永远是个打工的”。因此早婚晚婚对个人而言,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如果打工者在工作后能通过学习工作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他们便不会选择早婚,而会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很多农村大学生的家长并没有要求自己在校学习的孩子早点结婚,因为他们确信,选择学习而不是结婚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打工者无法提升自己的原因和现行教育体制的缺失有关,农村学生面临的只有两条路:要么上大学,要么打工。能上大学的毕竟是少数,于是大多数人不得不踏上打工——结婚——生子——孩子继续打工的循环道路。追问下去,为何会缺失对打工者进行再培训的教育机制呢?这又是由我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分工状况决定的。中国作为所谓的“世界工厂”,主要从事一些简单的、低附加值的加工。这种工作并不需要高端的劳动力。需求决定市场,世界市场需要中国生产低端产品,中国工厂需要的也只是低端的工人,由此打工者不可能有明显的自我提升的空间。在“打工打终身”的情况下,早婚不是一个不能接受的事实。

  

   其次,打 工者后代抚育问题决定了早婚对打工者更有益处。第一条分析的是早婚对打工者没有明显的害处,这里将分析早婚对打工者的益处。现代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打工者永远是“农民工”,永远无法融到自己工作的城市中来。无论在上海、深圳打了十年还是二十年的工,他们依然不是上海人和深圳人,他们的后代也不能享受工作城市优越的教育资源。而且繁重的工作也决定了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抚养孩子尤其是婴儿。在教育子女和工作相冲突的情况下,如果选择自己亲自带孩子,夫妻双方至少要有一个人要放弃工作,那么家庭收入将降低一半,这是打工家庭难以接受的。于是,孩子不得不交给留在乡下的爷爷奶奶抚养,成千上万打工者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面对必须是祖父母而不是父母抚养儿童的状况,打工者希望自己的子女选择早婚。因为这样他们就能在自己较为年轻、精力不是十分衰弱的情况下照顾孙子女。如果自己子女都在二十岁结婚,那么打工者就可以在四十多岁的壮年来抚育孙子女、操持家务并耕种自己和子女的土地。而如果自己和子女都相应国家号召晚婚晚育,他们抚养孙子女的年龄就很可能被推迟到五十多岁甚至六十多岁。那么以这时的身体状况来应付以上提到的三项工作将相当吃力。对于不愿意早婚的子女,他们通常这样训斥:再晚结婚,生了小孩谁有力气给你领?这个残酷的现实将击败一大批晚婚的支持者。

  

   第三,早婚可以增强对年轻打工者的管束。刚初中毕业,十六七岁便外出打工的少男少女是精力最旺盛、好奇心最强、接受能力最强的一群人。在脱离了乡土社会周围熟人的约束以后,一部分人会受到种种不健康观念的影响,甚至进行犯罪活动。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革,中国人的性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婚同居、未婚先孕早非鲜见,色情业也呈蔓延之势。毋庸讳言,对于十几岁出门打工的年轻人来说,性对于精力旺盛的他们的诱惑力是巨大的。如果发生未婚先孕或者进入色情业的情况,这是他们的长辈所不能接受的,也将给他们的人生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可是如果打工者和自己的父母不在同一个工厂干活,不住在一起的话,父母的管束显然是鞭长莫及。如果这时让他们结婚,“找个人管住他”是一个选择。如前所述,“反正早晚都要结婚”,早婚一方面让年轻人不得不将精力耗费到家庭生活中,没有多余的精力参与过多的社会活动,而且合法的性发泄渠道降低了性犯罪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如果一方过多接触社会、不顾家庭将会受到另一方的强烈抵制(天天在外面混还要不要家了?)以及父母理由充分的指责(都结婚了不是小孩子了,怎么还不懂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由单个个人组成家庭以后,他(她)的对家庭的责任感将明显增强,出于对子女和家庭的考虑,他们从事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不得不说,“早婚”是一种投入较少而收效明显的约束方式。

  

   第四,对异地婚的拒斥导致早婚。拒斥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薄弱,“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仍然是现代农村主要的保障机制。老人在晚年丧失劳动能力以后,生活只能主要依靠自己的子女。如果儿子娶了外地媳妇,依中国农村的传统媳妇一般会住在婆家,那么外地媳妇父母的晚年将缺人照顾;如果儿子去自己妻子家居住(中国传统一直对这种“倒插门”的情况持贬斥态度,男子被称为“赘婿”)自己的晚年将缺人照顾。其次,从情感上,老人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自己身边,时常看见,而不是在千里之外。上即使不考虑养老问题,再次,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不通也会妨碍婚姻的稳定性(很多人会怀疑“外地媳妇会不会跑了”,而本地媳妇不存在这个问题: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即使是非常小的问题,比如外地媳妇如果一年回一趟娘家,这个频率并不太高,那么整个家庭一年就至少要支出上千元,这对打工者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最后,自己的子女如果和外地人结婚,那么找的那个外地人一般也只是个打工的。既然找本地的也是打工的,那么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所以,无论是自己的儿子娶了外地媳妇还是自己的女儿嫁了外地的女婿,对于父母来说都不是一个上佳的选择,但是工厂的招工是面向全国各地的,自己子女在外地打工就没有办法避免和外地的异性接触以致产生感情。自然,没有一位父母以破坏子女的恋爱为乐。为了防止自己的孩子和外地人恋爱结婚,父母一般希望在子女和外地人谈恋爱之前将他们的婚姻敲定在本地,于是,事不宜迟。

  

   第五,在整个早婚的大趋势下,单个个人、个别家庭反抗早婚的行动也必将以失败而告终。因为上文提到的对异地婚姻的拒斥,打工者的家庭一般希望将子女婚姻的范围限定在一个乡或者一个县之内。这样你就没办法晚婚:因为如果你将自己的孩子拖到二十七八岁再结婚就会发现,周围已经没有合适年龄的姑娘,即使有也是别人“挑剩下的”!对方也不会首先觉得这个打工的那么大没结婚是为了反抗早婚,而是会认为这个也是“结不了婚”、“挑剩下的”。这样,个别晚婚者将会陷入婚姻的困境。

  

   除了上述五点,还存在其他原因,比如现行法律缺乏对早婚者的制裁,打工者的家庭希望通过早婚来多生孩子、逃避计划生育处罚等。种种社会因素的叠加,使得打工者的早婚已经难以避免,由此,如何借社会力量破解打工者早婚现状的困境已经成为一个不容逃避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