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理科综合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课题开题报告

《初中理科综合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类别:   立项课题

学科分类:   基础教育

课题批准号:  06010223

    承担单位:  丰宁二中

  主研人  胡旭海 

 

我校“十五”期间注重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初步构建起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有突破性进展,就要在“师生双边活动”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此在我确立了研究“初中理科综合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的课题。

一、相关课题的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教师教学行为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关键因素。因而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教育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合理性,直接作用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为不同的学习方式。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基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不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怎样影响呢?是目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国内外研究上看,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和理念层面上:

1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主要行为是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即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提供学习资源,教师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简化学生利用资源的步骤;交朋友小组,分组学习;教师为学生形成科学探索的环境,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自主的发现。这里指出了人本主义的教师行为。

2朱慕菊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论述了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理念层面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在学习方式上的变化:我们今天必须倡导以“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为特征的多样化的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现代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能简单机械地肯定或否定某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应当从本质上去理解和把握学习方式,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选择恰当有效的学习方式,整合着应用。

相关论述还有很多,但都是把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进行独立研究,没有关注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方式影响的研究,而这个问题是教学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现在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相关的问题:

1、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倡导自主性学习、发现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那么教师如何用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学生主动流畅的利用这些方式进行学习呢?

2、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有哪些?如何增强教师对学生良性的影响?

3、教师的教学行为究竟涵盖了那些内容?教师的理念如何有效地指导施教行为?

4、教师如何用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进行定向影响?

5、教师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教学行为而言又是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怎样构建教师合理,有效的教学行为标准呢?

针对这些问题,经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我校综合理科教师确立了“初中综合理科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的研究课题 。在新课程改革背境下确立本课题,就是要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去实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目的,提供一种可操作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能力,确保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改的推进同步进行。

二、课题的意义与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如果取得预期成果,具有以下几方面价值:

1)理论层面上,发现一种适用综合理科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它是新课程理念的实践性的研究,也可作为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理论的新发展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理论性。

2)在实践层面上,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有效的教学行为标准,为教师提供指导。为新课程实践提供一种鲜活的经验,推动新课程实施水平的提高。

3)对其它学科的影响上,通过充分利用教学行为对学习方式的影响作用,改善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促进从整个课程理念到实践方向的发展

4)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上,教师时时刻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对过去的教学经历予以归纳、概括、反思、评价,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能力,确保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课题中重要概念的界定

教师教学行为:主要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所采取的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有的措施和手段的总和。按照教师行为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行为(如语言、交流、演示、操作等)和隐性行为(如暗示、期待、反思等);从教学行为过程分课前行为、授课行为、课后行为。从行为方式的作用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强化技术、和积极的教师期待等)和课堂管理行为。这些种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学行为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我们研究的重点是显性的、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行为,理论上凸显:行动行为;意识行为;评价行为。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体特征,其中的学习倾向性包括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的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内容等方面的偏爱等特征。

影响:是指诸多有关联的要素相互作用时,要素之间产生关联性的相互反应

 

 

 

的过程。从人们认识的结果上看具有良性影响和不良性影响。从影响的产生上看具有特定性、特质性与相互性。我们研究的重点是教师有意识的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特质性影响。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观、评价观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的九种智力,分别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考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我们必须允许、支持、鼓励多样化的智力的存在。当我们用更科学、更宽泛的态度来理解人的智力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时,我们就能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关注学生选择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

2)有意义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他提出了教师在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为学生呈现包摄性较广、最清晰、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以帮助确定学习的心向。这为探究教学中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他根据知识学习过程的不同性质,把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根据学生学习的形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为探究教学实践中有效地选择、应用乃至创造具体的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景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协作”、“会话”和“反思”,从而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等,这些观点都为我们当前的教学改革向探究学习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4)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利用其他的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场所等),引导和启发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和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中,不断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提高其主体能力,完善其主体人格,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主体性教育理论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还是在教育的过程中,都把发挥人的主体性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这为探究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研究的内容

1)研究在课堂中教师教育行为。研究优化教师在课堂中的教育行为,按其功能来划分主要有:教师在课堂中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师在课堂中辅助教学行为等几各方面。

①研究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驾驭课堂管理能力的行为,如:教师为了促进课堂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使用了各种方法、创造了各种条件、确保在单位时间内的教学目标实现、提高教学效益的行为、以及教师如何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能够学生有序学习的行为,如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的行为、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行为,这些行为是怎样对学生产生怎样的,怎样的行为才会增加良性的影响。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顺利进行创造条件的教师行为,主要涉及课堂管理与时间分配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影响的前提与保障。

②研究教师的教学过程行为。是指教师直接指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实现的行为,这些往往是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的与教学有关的各种行为。如:教师事先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利用各种方法,实施教学过程的行为;课后的反馈、反思及控制学生隐性学习的行为。我们要创建一组合理、有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特定影响的行为,这些行为特质影响突出,可控,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

③研究教师的辅助教学行为是指为了使主要教学行为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在课堂中发生的教师行为,包括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强化技术、和积极的教师期待等。教师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行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隐性影响的作用,对学生的引导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行动行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①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适时对学生进行恰当高效地指导,得到学生的认同,减少排斥情绪,以便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与探究,顺利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在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怎样与学生交往、交流、合作等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主动或被动参与程度,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是学生能否自主学习的情感基础。

③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恰当及时地引导行为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障碍,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④教师是学习的探索者: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执着探索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品质,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体验。

⑤教师是学习的管理者:教师规范的管理行为对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优秀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教师的规范行为使学生的自主管理成为可能。

3)意识行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综合理科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教师的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行为一定会对学生的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影响,教师乐观向上,勇于探索的精神行为也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师的适时的引导行为就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强化技术、和积极的教师期待等。

4)评价行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教师评价行为的的价值取向标准则是是否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尊重、赏识、鼓励。教师通过多元的、发展性的过程评价和即时评价来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潜能,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积淀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五)课题的分解:将课题分解为二级子课题 ,具体内容如下:

 

 

 

Ⅰ级子课题

Ⅱ级子课题

教师行动行为研究

课堂行为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

教师课前准备内容与学生特性的研究

情景创设中教师的引导行为有哪些

教师的表演行为对学生双重性作用的研究

优化课堂组织形式的研究

教师课后行为对学生隐性学习的影响的研究

教师的意识行为

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研究

教师的评价行为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探究性过程中教师指导行为标准

学生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指导行为标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选取的原则

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影响的研究

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教师行为对学习方式影响的研究

教师显性行为对学生无意识影响的条件、程度的研究

教师显性行为对学生的有意识的影响条件和程度的研究。

教师行为风格对学生性格改变的影响

教师的亲近感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教师行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

学生小组合作的实效性的研究

综合评价对学生健康发展的研究

现代信息手段对师生互动效果影响的研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促进教师变革教学方式的研究

发挥教师隐性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方式影响的研究

教师行为对学生探究行为的影响

教师行为对学生合作行为的影响

六、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本研究将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目前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问题,了解他们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适应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现状,为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教师的基本现状情况案例。

2)行动研究法:既是本课题的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更是贯穿在课题研究始终的一项研究策略,本课题通过自己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观察、反思来研究教师的教育行为,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学习的变化、反应发现两者之间的影响。因此,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既是被研究者,同时也是研究者。通过写日志与观察记录来记录自己的研究行为。

3)文献研究法本课题通过情报资料的分析研究,拟完成二项研究任务:一是了解当前我国在“新课改”的实施中,如何优化教师教育行为方面的研究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情况,为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基础性的参考依据;二是收集目前已经发表在书报杂志上的,有关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研究的新方法,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参考。

4)经验筛选法:本研究方法将是通过实际调查、资料收集等渠道,广泛收集现有的在课程改革中优化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的新突破;并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从中筛选出适合于本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再进一步的开展研究。

5)案例研究法:本研究是一项偏重于实践研究的项目,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探索出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方式影响较大的教学事例。因此,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及时的收集有关案例,进行深一层的分析研究,从中归纳出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信息,将同样是本案例主要采用的方法之一。

七、本课题研究过程

1)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三年,研究的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20071月—20077月)课题立项论证,制定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制定初步的事实方案。

第二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月)课题系统研究阶段,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具体实践研究,定期召开研讨会,调整完善研究方案,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2008年2月—2008年12月)课题深入研究阶段,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和初步评估并逐步完善。

第四阶段:(2009年1月—2009年6月)课题研究总结阶段,形成终结性成果。逐步推广研究成果,接受鉴定和评估,出版论文。

2)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过程:

①建立研究记录。指教师个人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个或几个事件的观察与比较。对教学内容、活动、对象的情感态度、认识、反思、假设、分析、感想、评估等,这些都应及时记录。

②建立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而获得数据的采集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记录任何一个事件的现场观察情况或描述事实、场景、过程、结果等。记录应尽量做到客观,自己的感想、反思等要有明确的注明以避免因记录失实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这可以为教师对一个学生、一种方法或一个事件进行纵向研究提供较为准确信息来源。

③积累必要的记录新课程教学过程的照片、录音、录像等资料。

④进行专题研讨课。有计划地开展主动接受批评指点的研究课,给听课者提出任务,交待素材,进行批判性思考,自觉调整、改进课堂教学的策略与行为。

⑤进行案例分析。收集优秀研究案例。

⑥进行问卷调查。及时反馈研究进展情况。

⑦分析、综合。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写出阶段性成果报告和结题报告。

八、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

我校是较早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学校,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主研人在河北省“十五”立项课题《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担任重要研究工作,完成了《构建综合理科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研究课题经验。学校建立起完备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课题组成员都是市、县级培训的骨干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王义堂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孔企平 《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肖川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周兴国 《反思转变学习方式说》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