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生发展性评价改革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生发展性评价改革的研究” ——长兴实验初中课题组
新课程改革实验一年多来,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校在积极探索新课程教改之路的同时,就如何构筑促进初中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作了初步的实践与探索,并以此为载体,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评价改革的背景与思考
传统的学生在认识上一直很肤浅,在发挥评价的功能上一直很单一,在评价的具体操作上往往过分追求形式简单。即我们一直推崇终结性评价为唯一的评价模式,只发挥评价的鉴定、总结和奖惩功能,在评价的表现形式上往往以“一卷定终身”或“一单定好差”来出现。此次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等。教育部下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减少科目考试的同时,学校还应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并体现在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并且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应成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如何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评价改革的实践
自2003年11月课题提出以来,我校通过多次理论学习和培训,帮助实验教师确立新的评价理念。同时成立了学生评价改革课题组,做到统一领导,分工协作。2004年9月,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与充实。本课题主要分两大方面(学科发展性评价改革的研究和学德、品德评价改革的研究)十一个子课题,主要进行了五方面的改革:考试形式的改进、设立学生发展性评价册、改革学生学德品德评价、大力推进学科评价改革、建立学生成长综合记录袋。
1、改革考试形式
我校课题组率先以考试形式的改革为评价改革的突破口。我们将考试分书面闭卷(思政为开卷)和综合实践题课外开卷两部分。课外开卷突出四个原则:即学生主体性原则、贴近生活原则、科学探究原则、合作学习原则。在内容上,充分考虑考核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另外,在阅卷评分时,从鼓励的角度出发,评分时统一从宽把握。
2、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册
我校从评价内容的完善与创新入手进行改革,建立了学生发展性评价册。该册内容包括:我入学时的基本情况;我在初中的成长记录;我的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我初中毕业的基本情况;同学毕业留言;毕业留影。其中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各学科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在原有考试分数的基础上根据各学科自身特点增设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评价内容;第二部分是学生品德评价,分八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各个侧面;第三部分是学生学德评价,有五个方面,基本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合作性和认真度;第四部分是学生的服务岗位与奖惩记录、特长发展及下学期的发展目标设想;最后班级和学校会给出一个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的总等第,以示对一个学期学习后各方面发展的总评价。
3、改革学生学德品德评价
传统的道德评价办法是一张表高悬,半年见次面,老师说了算,学生不在乎,家长不愿看的一种情况。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强调的是人的人文素养,人的道德精神风貌,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我校课题组以行为入手,通过规范学生的种种行为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我们把思想品德分作两大块,即学德评价和品德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品德评价细化为8个母项目,40个子项目,所有的子项目完全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以日常生活行为为切入点,通过言谈举止来反映学生的品德状况。将学德评价细化为5个母项目,23个子项目,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切入点,来反映学生的学德状况。通过每周的考核结果汇总,让学生对自己一周的表现有所记录,对于表现好的同学则起到激励作用,对于该周表现差的同学也是一个警戒,以促使他在下周继续努力。本学期开始,还将考核结果每2周向家长反馈一次,以进一步发挥家校共育的合力。
4、大力推进学科评价改革
学生学科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各学科评价改革子课题组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学科特点,立足课堂教学实践,经多次研究实施,三易其稿,终于初步建立起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学科评价体系。各学科评价方案中包括具体的评价指标、操作细则、学科成长记录、学生过程性评价初评表和过程性评价总评表。我校坚持综合评价和学科评价相结合,强调学生学科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综合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任课教师对每位学生随时做好评价资料搜集和评价记录,及时向班主任提供该生评价材料,装入学生成长综合记录袋。目前各学科发展性评价操作方案第四稿实施已从原先的12个班级扩大到初一和初二36个班级。
5、建立学生成长综合记录袋
我校品德学德评价改革子课题组试行了班主任管理的学生成长综合记录袋。其外在形式不作统一要求,由学生自主设计;其内容是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及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和测验的信息和学德品德考核材料等。其收集、编排和保存工作主要由学生完成,班级还通过定期组织成长综合记录的交流展示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三、评价改革的成效
通过初步的学生评价改革实践,我们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首先是受到大多数评价主体的欢迎。评价主体——学生反应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认可,并积极参与在这个评价活动中。而且在自评、互评、他评的基础上,确实起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其次,受到广大课改教师的欢迎。评价改革制度实施后,教师反映学生的管理更轻松了;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了;学生课堂参与性更积极了、参与面更广了。另外我们所担心的,最关心分数、名次的家长也认可和赞赏我们的评价方式,并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形成了共识。现在就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校此次学生评价改革的一些积极做法。
1、评价目的的激励性——重评价者的发展
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因此我校把评价作为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激励评价对象不断进取,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在评价中利用奖励加分的方法或鼓励性的质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如学德、品德评价考核表中加分项达到9项。思想政治评价方案中将上课能提出有创意的问题、参与小品表演作为加分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校各学生评价改革方案中还对学生不足之处恰如其分进行减分,以达到同样的激励效果。
2、评价指标的多元化——突出实践性评价
各学科子课题组根据本学科自身特点较全面地制定了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加强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注意考查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重视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主要指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准确性和独创性、动手操作能力、作业完成情况、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平时测验成绩和学科特长等方面。我校学科评价子课题组和品德评价子课题组为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创意地设立了学德评价方案,将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达成状态都纳入评价范畴。这样学科评价与学德评价双管齐下,互相呼应,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养成教育,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我校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还坚持“以学习实践为重点”的评价内容,各个学科评价方案中都根据新课标相应地设立了研究性学习这一项目(如部分学科重实践评价表),而这一指标更突出实践评价这一指标,在指出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合作程度、任务完成的质量为指标的情况下,还特别将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作为必不可少的评价指标。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各有优缺点,我校课题组以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的同时,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进行有机结合。量化评价时,我校各学科和学德、品德量化标准统一采用等第制,淡化分数的竞争。
在有些评价的子项目中,评价的标准转向非智力因素,学生情的况,很难用数字精确地表示出来,因此采用定性评价。如英语评价标准表中的口头作文的质性评价有:能根据情景提示或熟悉的话题,正确连贯,流畅地表达,语调、节奏自然,语音正确;能根据情景提示或熟悉的话题,连贯地表达,语音、节奏、语调基本正确;不能根据情景提示或熟悉的话题连贯地进行表达,语音、语调、节奏很生硬,语法错误很多。
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划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也不能完全依靠定量评价方式处理非智力因素的价值判断问题。例如我校学德、品德的评价方式虽采用了客观、精确、直观的量化评价,但思想道德毕竟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不可能也无法完全量化,因而,我校在量化评价的基础上,再加上比较科学的质性评价范式——学生成长综合记录袋,二者结合,尽量给被评价者一个公正的评价。在学科评价方面,我校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有机结合还体现在总的量化等第上再加上阶段性描述性的评语,如教师寄语。描述性的评语专门就学生学习的进步和不足进行客观描述,采用激励性的评语,提出符合个性的发展期望和努力方向。
四、评价改革的困惑与思索
评价改革的过程就是带着问题摸索前进的过程,虽在初步的实践中作了有益的探索,但从理论指导到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
1、 评价理论指导跟不上
尽管我们绝大部分教师在学校组织下参与了学生评价的改革,经过多次集中学习,初步认识到评价改革势在必行,很多教师对本学科如何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合作态度、情感交流与人生价值观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地思索,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设意见,但就对教育评价理论的掌握上来说是欠缺的,因而用评价理论来指导学生评价改革的实践就显得力不从心。
2、 过程评价操作办法有待于改进
①如何既充分体现评价内容的全面、具体而又能在操作上简单易行、科学规范?
②如何既充分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而又不削弱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并避免评价主体在评价操作中的不公正性和随意性?
③如何调动评价主体的积极性,提高评价办法的长效性?如何体现过程评价指标本身的发展性,并适合各个年级的评价主体?
对解决以上一些问题及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认为对学生评价的改革还需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包括:
①评价内容、手段与方法、评价标准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使学生评价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比如进一步开发相关的计算机软件,通过计算机将教师的评定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给每一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
②评价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仍需花大力气,特别是如何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需认真研究与探索,使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始终朝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改进。
③多元评价主体的确定还必须要有一个保障机制,以免流于形式,评价结果要公开,保证评价的公正性,成立学生评价各个层面上的仲裁委员会,对有争议的评价结果进行逐级仲裁,学校仲裁委员会有最终决定权。
④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应尽快落实。国家教育部现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令人可喜的是今年已有17个实验区对其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我市也已出台了中考改革的相应举措。
五、下阶段实践的重点:
一是完善课题体系,各子课题单独申报立项课题,注重研究材料的积累。
二是进一步完善各子课题现行的评价标准和操作办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利用假期时间出台学科发展性评价方案第五稿,在下学期实施;
三是评价改革的全面推广与重点实验相结合,选择以子课题组长为核心的骨干教师,重点研究实践;
四是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的结合,加强对实验教师的理论指导,注重阶段性的总结,创造实验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
文章来源:长兴实验初中 作者:长兴实验初中评价改革课题组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