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课题批准号:XJK06BDY009
课题类别:一般资助
学科分类: 德育
课题负责人: 凌宇,博士,湖南农业大学
主要成员:朱翠英,魏勇,袁红梅,杨新华,阳锡洲
一、课题研究背景
1、问题提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断言:“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压力越大”。在当代社会,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上既背着耀眼的光环,又承载着过多的压力。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负荷较重、承受能力减弱、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突出等问题,出现的自杀和伤害他人等危机事件昭示:重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解除其心理障碍,是当前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局限于心理障碍的消除与心理危机的处理,而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人格的完善,从而实现其积极心理的培养与塑造。幸福感是走向积极心理的核心概念,是人们根据个人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肯定性的评价。现代幸福感研究,从其发展背景来说,其一是积极心理学的崛起所表达的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关注;其二是源于生活质量研究迅猛发展,随着“经济增长”向全面的“社会发展”的演变,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幸福,成为时代的强音。因此“幸福感”的有关研究成果,为现代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向,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技术。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高低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全面的素质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青年中期,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具有一定可塑性。同时,大学生对自身发展有较高的期望,对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自我的幸福感水平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提升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2、现状分析(含研究综述 )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国外早期的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维度,研究者采用单项目测验的平均分数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的幸福感,试图对导致不同群体的幸福感差异的原因进行某些推断。幸福感第二阶段研究中,研究者们深入地考察了幸福感的理论模型,从不同角度对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促进了幸福感研究的深化。到第三阶段,研究者们开始运用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来整合各种方法,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跨文化研究。实验方法的应用是这一阶段幸福感研究的新方向,研究表明,正规的实验研究不仅能阐明幸福感形成的影响和潜在过程,还能给我们提供有可能改善幸福感的干预手段。
在国内20年的幸福感研究中,研究者们从关注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的满意感,到关注其心理健康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不断深入。其中幸福感概念体系的不断丰富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生活满意感、总体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幸福度的研究均有涉及。同时幸福感的研究对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老年人、幼儿、青少年、大学生、教师及城市居民等等都是研究者的关注对象,在研究对象的区分上,目前还有不断细化的趋势。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一直都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通过测量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研究者不仅可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还可以开展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跨文化研究以及与其他群体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3、研究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讲,结合我国大学生心理特点,将国外幸福感理论本土化,构建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工作任重道远,本研究的开展为大学生幸福感的理论界定以及相关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素材。
从实际意义来讲,本研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测量,适当地反映了其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开展相应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大学生本人的自我幸福感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大学生获得幸福为目标。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积极是对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对;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以此为基础,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职业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管理学理论,全方位地探讨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幸福感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课题界定
幸福感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自我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的主观心理体验,是由动机、目标、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
主观幸福感的哲学背景是快乐论,把幸福感定义为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评价,并由此产生情绪状态,强调快乐的主观性。其基本特点是:(1)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2)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3)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3]。主观幸福感的核心概念与操作指标就是生活满意、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这也是的SWB的三个维度,虽然这三个维度存在共同变化的倾向,但有时变化又可能不一致, 各个维度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
通过建构科学的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模式,采取适当的心理素质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1、课题的研究目标:
(1)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正确认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正面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比较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分析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差异的现状。
(3)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依据,从理论上探讨如何通过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与心理剧表演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大学生幸福体验,引导大学生积极心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做准备。
2、课题的研究内容:
(1)对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状,探究原因,提出对策。
(2)依据实证调查结果,结合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学等理论进行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原因,尝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为下一步的实践研究奠定基础。
五、课题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思路:课题以全省范围内的十所各层次高校大学生作为被试,通过了解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差异,分析当前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着重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对可能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因素加以调查分析,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建设性意见。
2、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经验总结法。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心理素质训练的实践经验和社会实践建构大学生幸福感提升模式。
3、具体实施步骤:召开课题研讨会,请相关专家指导,确定研究方案;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作好研究准备;召开中期课题研讨会,请相关专家指导,解决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及实践问题;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和数据统计,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本课题研究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6年6月——2007年3月):收集资料;学习有关文献;拟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完善研究方案;举行开题报告会。
第二阶段(2007年4月——2008年6月):按分工分头进行具体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撰稿。
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统稿,取得初步成果。
第四阶段(2009年6月):课题结题;专家评审;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做后续研究的相关准备。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课题的材料搜集、问卷调查、素质训练、专题座谈和个别访谈、对材料的整理和统计、撰写系列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都已经完成。课题主持人和参与人已在省级以上的学术期刊发表专题系列论文8篇,其中5篇发表在全国中文等核心期刊上。
课题成果: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核心),2008,16(12):1351-1352,约3500字
(2)不同类型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中国校医,2008,22(5):548-550,约3000字
(3)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比较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核心),2008,29(11):1227-1229,约3000字
(4)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国公共卫生(核心),2009,2:168-170,约3200字
(5)三好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核心),2008,22(3):214-216,约3500字
(6)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子及其增进路径,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8(3):66-68,约3000字
(7)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核心),2008,17(6):507-509,约3000字
(8)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成瘾综合症析因及心理辅导与干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3):29-31,约3000字
主要观点:
1、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研究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湖南省十所全日制高校(按照湖南省招生录取批次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本、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其中一类本科院校两所,二类本科院校两所,三类本科院校三所,高职高专学校三所),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共1206人进行了幸福感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主效应显著,与高校类型和年级无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2)在生活满意度维度,显著的高校类型的主效应表现为一本、二本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作为个体的一种认知评价,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外在环境对于事物本身的评价,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差异与一本、二本高校与高职院校在社会中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与公众心目中的社会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高职院校大学生学制三年,属于录取批次中的最后一批,相比一本和二本的大学生,专科大学生在大一和大三期间的消极情感水平相对较高。这一结果与专科大学的社会地位与学制有着密切的关系。(4)研究发现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其次是求助,最不常用的应对方式是自责。一本大学生较之其他类型高校的大学生更多地使用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较少使用不成熟型应对方式。
2、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调查发现:(1)在应对方式中,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的是自责、解决问题、求助和合理化,其原因可能是大学生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应对应激情景时,有助于建立一个关系网络,有利于社会支持的获得,从而体验更多的生活满意度。而采用“自责”应对的大学生在遭受失败时,常倾向于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从而引起自尊的损害和自我价值感的降低,易形成恶性循环。(2)自我概念水平不同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且自我概念越积极,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越高。自我概念各因子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均呈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对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是心理自我,即大学生对个人的价值与能力等评价越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越高。(3)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的三个维度: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较对照组大学生明显下降。(4)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子包括人格特质的五个主要因素:自我一致、神经质与外向性、自尊、乐观、控制感。了大学生培养幸福感的主要路径:完善自我意识;善于调节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应对挫折。
3、特殊群体大学生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三好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1%,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低于普通大学生,焦虑得分高于普通大学生,三好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得分高于普通大学生。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三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自尊、人际关系压力、其他生活事件、学习压力、道德宗教观。
(2)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绪和生理都较正常大学生有一定损害。
七、本课题研究的社会反响
本课题系列论文引用率较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取得一定反响。且本课题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贴近大学生生存状态和思想实际,产生较好的影响,为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同时,课题主持人在课题研究期间,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了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讲座和咨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系列对策与建议,并在心理素质训练中践行,得到了良好的反响。
课题组充分发挥湖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师范学院与各高职院校联系密切的优势,利用对口招生提供的交流平台,在全省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会议和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多次作典型发言和经验汇报,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掀起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潮。
鉴于此,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消除危机倾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教育干预策略,维护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教育和管理的效能。
八、该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回顾三年来的研究过程,我们认为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在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严格来说,现在谈大学生幸福感培养的成效和成功经验还为时尚早,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也微不足道。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规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主观幸福感培养的长效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工作必须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偏废。学校要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如何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模式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改革的长期规划,促进每一个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应该是每一所学校都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保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得以长效的一种有效手段。
(3)大学生幸福感培养可以与现有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除开一般的说教和行政的命令之外,可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实际,要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大学生在接受学校的教育与管理的同时得到幸福感水平的提升。毕竟,教育和管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大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才。
九、主要参考文献
[1] Diener E. Assess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 Progress and opportunitie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4,31:103-157.
[2] 郑雪,王玲,邱林等.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 (2): 105-107
[3] 周金艳,向小军,胡烨. 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3):279-281
[4] 余鹏,宿淑华,李丽.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43-44
[5] Pavot W , Diener E. 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 1993,5:164-172
[6] Eunkook S , Diener E, Shigehiro O , et al. The shifting of life satisfaction judgments across culture: emotions versus norm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98 ,74 (2) :482-492
[7] 杨海荣,石国兴,崔春华. 初中生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16-117
[8] 张雯,郑日昌.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1: 612-621
[9] 徐维东,吴明证,邱扶东.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5,28 (3) :562–565
[10] 樊富珉, 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 2.
[11] 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12] 楚丽霞.网络社会中青少年德性的创造[J].当代青年研究,2000,(2).
[13] 青少年心理•生理网:大学生依赖性网络行为的心理学思考,2005.8.
课题负责人:凌宇
2009.6.23
课题批准号:XJK06BDY009
课题类别:一般资助
学科分类: 德育
课题负责人: 凌宇,博士,湖南农业大学
主要成员:朱翠英,魏勇,袁红梅,杨新华,阳锡洲
一、课题研究背景
1、问题提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断言:“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压力越大”。在当代社会,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上既背着耀眼的光环,又承载着过多的压力。当前大学生出现心理负荷较重、承受能力减弱、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突出等问题,出现的自杀和伤害他人等危机事件昭示:重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解除其心理障碍,是当前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话题。然而,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局限于心理障碍的消除与心理危机的处理,而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人格的完善,从而实现其积极心理的培养与塑造。幸福感是走向积极心理的核心概念,是人们根据个人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肯定性的评价。现代幸福感研究,从其发展背景来说,其一是积极心理学的崛起所表达的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关注;其二是源于生活质量研究迅猛发展,随着“经济增长”向全面的“社会发展”的演变,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幸福,成为时代的强音。因此“幸福感”的有关研究成果,为现代心理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向,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技术。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高低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全面的素质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青年中期,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具有一定可塑性。同时,大学生对自身发展有较高的期望,对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自我的幸福感水平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提升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2、现状分析(含研究综述 )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国外早期的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维度,研究者采用单项目测验的平均分数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的幸福感,试图对导致不同群体的幸福感差异的原因进行某些推断。幸福感第二阶段研究中,研究者们深入地考察了幸福感的理论模型,从不同角度对幸福感形成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促进了幸福感研究的深化。到第三阶段,研究者们开始运用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来整合各种方法,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跨文化研究。实验方法的应用是这一阶段幸福感研究的新方向,研究表明,正规的实验研究不仅能阐明幸福感形成的影响和潜在过程,还能给我们提供有可能改善幸福感的干预手段。
在国内20年的幸福感研究中,研究者们从关注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的满意感,到关注其心理健康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不断深入。其中幸福感概念体系的不断丰富是这一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生活满意感、总体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幸福度的研究均有涉及。同时幸福感的研究对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老年人、幼儿、青少年、大学生、教师及城市居民等等都是研究者的关注对象,在研究对象的区分上,目前还有不断细化的趋势。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一直都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通过测量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研究者不仅可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还可以开展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跨文化研究以及与其他群体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3、研究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讲,结合我国大学生心理特点,将国外幸福感理论本土化,构建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工作任重道远,本研究的开展为大学生幸福感的理论界定以及相关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素材。
从实际意义来讲,本研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测量,适当地反映了其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为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开展相应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大学生本人的自我幸福感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大学生获得幸福为目标。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积极是对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对;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以此为基础,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职业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管理学理论,全方位地探讨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幸福感研究的重要意义。
三、课题界定
幸福感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自我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的主观心理体验,是由动机、目标、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
主观幸福感的哲学背景是快乐论,把幸福感定义为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评价,并由此产生情绪状态,强调快乐的主观性。其基本特点是:(1)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2)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3)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3]。主观幸福感的核心概念与操作指标就是生活满意、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这也是的SWB的三个维度,虽然这三个维度存在共同变化的倾向,但有时变化又可能不一致, 各个维度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
通过建构科学的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模式,采取适当的心理素质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1、课题的研究目标:
(1)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正确认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正面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比较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分析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差异的现状。
(3)以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依据,从理论上探讨如何通过大学生团体心理咨询与心理剧表演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大学生幸福体验,引导大学生积极心态,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做准备。
2、课题的研究内容:
(1)对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状,探究原因,提出对策。
(2)依据实证调查结果,结合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学等理论进行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形成的原因,尝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模式,为下一步的实践研究奠定基础。
五、课题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思路:课题以全省范围内的十所各层次高校大学生作为被试,通过了解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差异,分析当前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着重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对可能影响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重要因素加以调查分析,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建设性意见。
2、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经验总结法。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心理素质训练的实践经验和社会实践建构大学生幸福感提升模式。
3、具体实施步骤:召开课题研讨会,请相关专家指导,确定研究方案;查阅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作好研究准备;召开中期课题研讨会,请相关专家指导,解决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及实践问题;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和数据统计,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本课题研究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6年6月——2007年3月):收集资料;学习有关文献;拟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完善研究方案;举行开题报告会。
第二阶段(2007年4月——2008年6月):按分工分头进行具体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撰稿。
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2月):统稿,取得初步成果。
第四阶段(2009年6月):课题结题;专家评审;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做后续研究的相关准备。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课题的材料搜集、问卷调查、素质训练、专题座谈和个别访谈、对材料的整理和统计、撰写系列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都已经完成。课题主持人和参与人已在省级以上的学术期刊发表专题系列论文8篇,其中5篇发表在全国中文等核心期刊上。
课题成果: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核心),2008,16(12):1351-1352,约3500字
(2)不同类型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中国校医,2008,22(5):548-550,约3000字
(3)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比较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核心),2008,29(11):1227-1229,约3000字
(4)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国公共卫生(核心),2009,2:168-170,约3200字
(5)三好大学生SCL-90评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核心),2008,22(3):214-216,约3500字
(6)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子及其增进路径,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8(3):66-68,约3000字
(7)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的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核心),2008,17(6):507-509,约3000字
(8)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成瘾综合症析因及心理辅导与干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3):29-31,约3000字
主要观点:
1、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研究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湖南省十所全日制高校(按照湖南省招生录取批次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本、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其中一类本科院校两所,二类本科院校两所,三类本科院校三所,高职高专学校三所),大一至大四的学生,共1206人进行了幸福感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主效应显著,与高校类型和年级无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2)在生活满意度维度,显著的高校类型的主效应表现为一本、二本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作为个体的一种认知评价,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外在环境对于事物本身的评价,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差异与一本、二本高校与高职院校在社会中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与公众心目中的社会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高职院校大学生学制三年,属于录取批次中的最后一批,相比一本和二本的大学生,专科大学生在大一和大三期间的消极情感水平相对较高。这一结果与专科大学的社会地位与学制有着密切的关系。(4)研究发现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其次是求助,最不常用的应对方式是自责。一本大学生较之其他类型高校的大学生更多地使用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较少使用不成熟型应对方式。
2、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调查发现:(1)在应对方式中,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的是自责、解决问题、求助和合理化,其原因可能是大学生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应对应激情景时,有助于建立一个关系网络,有利于社会支持的获得,从而体验更多的生活满意度。而采用“自责”应对的大学生在遭受失败时,常倾向于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从而引起自尊的损害和自我价值感的降低,易形成恶性循环。(2)自我概念水平不同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且自我概念越积极,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越高。自我概念各因子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均呈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对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是心理自我,即大学生对个人的价值与能力等评价越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越高。(3)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的三个维度: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较对照组大学生明显下降。(4)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子包括人格特质的五个主要因素:自我一致、神经质与外向性、自尊、乐观、控制感。了大学生培养幸福感的主要路径:完善自我意识;善于调节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应对挫折。
3、特殊群体大学生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三好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1%,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低于普通大学生,焦虑得分高于普通大学生,三好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得分高于普通大学生。回归分析显示,影响三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自尊、人际关系压力、其他生活事件、学习压力、道德宗教观。
(2)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绪和生理都较正常大学生有一定损害。
七、本课题研究的社会反响
本课题系列论文引用率较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取得一定反响。且本课题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贴近大学生生存状态和思想实际,产生较好的影响,为更加系统、深入地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同时,课题主持人在课题研究期间,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了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讲座和咨询,提出了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系列对策与建议,并在心理素质训练中践行,得到了良好的反响。
课题组充分发挥湖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师范学院与各高职院校联系密切的优势,利用对口招生提供的交流平台,在全省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会议和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多次作典型发言和经验汇报,在全省高职院校中掀起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潮。
鉴于此,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消除危机倾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教育干预策略,维护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教育和管理的效能。
八、该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回顾三年来的研究过程,我们认为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在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严格来说,现在谈大学生幸福感培养的成效和成功经验还为时尚早,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也微不足道。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规律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主观幸福感培养的长效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工作必须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偏废。学校要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如何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模式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改革的长期规划,促进每一个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应该是每一所学校都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保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培养得以长效的一种有效手段。
(3)大学生幸福感培养可以与现有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除开一般的说教和行政的命令之外,可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实际,要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大学生在接受学校的教育与管理的同时得到幸福感水平的提升。毕竟,教育和管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大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才。
九、主要参考文献
[1] Diener E. Assess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 Progress and opportunitie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4,31:103-157.
[2] 郑雪,王玲,邱林等.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 (2): 105-107
[3] 周金艳,向小军,胡烨. 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3):279-281
[4] 余鹏,宿淑华,李丽. 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43-44
[5] Pavot W , Diener E. Review of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 1993,5:164-172
[6] Eunkook S , Diener E, Shigehiro O , et al. The shifting of life satisfaction judgments across culture: emotions versus norm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98 ,74 (2) :482-492
[7] 杨海荣,石国兴,崔春华. 初中生应对方式与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16-117
[8] 张雯,郑日昌.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1: 612-621
[9] 徐维东,吴明证,邱扶东.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5,28 (3) :562–565
[10] 樊富珉, 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 2.
[11] 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12] 楚丽霞.网络社会中青少年德性的创造[J].当代青年研究,2000,(2).
[13] 青少年心理•生理网:大学生依赖性网络行为的心理学思考,2005.8.
课题负责人:凌宇
2009.6.23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大学生生命伦理缺失及对策研究报告
- 下一篇:“零距离”上岗的研究与实现研究报告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