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运动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自筹经费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6CTM014
学科分类:体育卫生美育
课题负责人:李秋平(副教授,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成员:宋海鹏、杨小兵、刘红云、任建立、陈阳阳、张建文、刘毅
《形体运动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目的 探究形体运动对女大学生自信及应对方式的影响,寻求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措施,为提高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方法上的参考。方法:把本校05级大专和03级高职护理专业女学生作为受试对象,运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运用国内外广为采用的个人评价问卷、应付方式问卷了解本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在生活和学习条件基本相同、无专项运动训练史的前提下用形体运动训练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通过形体运动训练,在自我评价量表的8个因了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有3个因子(学业表现、社会关系、总体自信水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 、0.000 、0.001),从自信总分的提高角度来看,实验组比对照组取得的进展更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对两种成熟型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002和0.007)。结论 形体运动不仅可以改变女生形体动作的原始状态、增强形体素质,而且可以提高她们的自信水平,促使她们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她们的心理健康起到良性影响。因此,形体运动既能作为一种身体锻炼的手段,也可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应该引起高校教育的重视。
一、问题的提出
1.立题背景与研究综述 中国正处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社会变迁和竞争的加剧,增加了人们适应上的困难,优胜劣汰、心理状况不佳者更容易被社会所淘汰。高校改革、自谋职业、外来新文化、新思想冲击、学业竞争日益激烈、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就业中的性别取向,给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据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目前在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疾病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机。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在最近的几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心理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研究更少。并且绝大多数的干预研究集中在个别心理的咨询的干预效果研究上,缺乏形式多样的有效治疗和干预措施。在国内,对运动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西安体育学院许波的《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晏宁等人的《身体活动与身体锻炼的情绪效应》,南通工学院范建华等人的《应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雷慧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复旦大学丰萍等人的《体育舞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之研究》,在体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研究证实体育运动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于抑郁、焦虑、恐惧、及心理障碍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但将形体运动作为一种手段,从自我评价和应对方式的角度考察其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而应对方式作为心理应激中关键性的中介变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自信又是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被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而存在[1] 。因此,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研究意义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充分利用学校体育的优势来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它学科所无法代替的。体育活动需要有意志力的配合与参与,它是磨练与锻炼意志的有效形式。而形体运动是以塑造人的优美身体形态为目的,以舞蹈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为主要手段,借鉴舞蹈,艺术体操,健美操等动作,辅以轻松、愉快的音乐进行的一项深受女大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形体运动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二、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是医学心理学提出的身心统一观点,即一个完整的个体应包括心、身两个部分,两者是互相联系的。心理活动通过心身中介机制影响生理功能,反过来,生理活动也影响心理功能。
三、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所叙述的“形体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匀称和谐地发展人体,塑造体型,培养正确优美的姿态和动作,增强体质,促进人体形态更加健美的体育运动。“女大学生”是选择我校大专和高职护理专业女生。“心理健康”主要是指自信心和应对方式。
四、研究目标
探究形体运动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寻求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措施,为提高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五、研究内容
1.运用国内外广为采用的个人评价问卷、应付方式问卷对本校05级大专和03级高职护理专业女学生进行调查,了解本校女大学生心理现状。
2.运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将被调查的05级大专学生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生活和学习条件基本相同、无专项运动训练史的前提下用形体运动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前后的数据对比,对实验的数据进行研究。
3.用实验组的各项数据指标与对照组进行分析,探讨形体运动对女大学生的自信心、应对方式影响的效果。
六、研究方法
1.抽样调查方法:本课题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女生进行个人评价问卷、应付方式问卷调查。了解本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实验研究法:在参加心理测试的学生中依据整群随机抽样原则,选取两个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组(55人)和对照组(58人),在生活和学习条件基本相同、无专项运动训练史的前提下进行形体运动训练,并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
七、研究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8月)。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收集与课题相关文献资料、专著,了解在这一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确定了研究方向。
二是专家论证。课题的研究方向确定后,随即邀请了湖南工业大学、南华大学、广州大学、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同行专家、教授进行论证。
三是反复研讨确定研究方案。课题组核心成员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目的、内容设计、过程设计进行了三次认真的论证、修改。通过对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的可行性论证,我们选择形体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为切入口,较好的把握了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使本课题研究具有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特点。由于课题研究内容与课题组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相一致,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与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
2.研究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7年7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运用国内外广为采用的个人评价问卷、应付方式问卷,在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中抽取10个班级共计523人进行调杳,共发放问卷523份,回收511份,有效问卷502份。其中一年级272人,三年级230人,平均年龄18.43岁。了解本校女大学生心理现状。
二是在参加心理测试的学生中依据整群随机抽样原则,选取两个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组(55人)和对照组(58人),实验组的整个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确定目标阶段,了解形体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树立自我训练目标。第二阶段为形体训练阶段:形体训练是以提高灵活性、增强可塑性为目的的形体素质训练和以提高形体表现力为目的的形体技巧训练为基础,以改变认知为目的的认知训练为主。具体内容有基本舞蹈步伐练习、把杆练习、形体舞练习、韵律操练习、身体素质练习、认知训练等等。
第三阶段是总结阶段,通过小组之最、我的收获等活动让小组成员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是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第二次个人评价问卷、应付方式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训练后的心理现状。
四是将所有问卷进行整理,使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以( ±s)输出,作t检验进行分析处理。
3.总结阶段:(2007年8月~2009年4月)。课题组在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论文。
二是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在全面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有关课题研究材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八、研究结果、结论及分析
1.本课题研究所调查的大学三年级女生与一年级女生比较而言,在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状态上,一年级女生明显优于三年级女生;在应对方式上三年级女生更多地选择较为消极的方式。
本课题的研究,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年级女生272人,三年级女生230人进行《应对方式量表》(Coping Style Scale CSS)[2]、《个人评价问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PEI)[3]、问卷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三年级女生与一年级女生比较而言,在影响自信判断的心境状态上有较大差异,在解决问题和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方面变化不大,而在幻想、退避、合理化等几个消极应对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差异很可能是由于一年级女生因为刚刚步入高等院校,脱离了
2.本课题实验结果显示,形体训练能提高女大学生自信。
在参加心理测试的学生中依据整群随机抽样原则,选取两个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组(55人)和对照组(58人),在生活和学习条件基本相同、均无器质性疾病、无专项运动训练史的前提下,对实验组进行形体训练,本次训练时间为3个月共计16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包括以下两个阶段:1.确定目标阶段:了解形体锻炼的和意义,确定团体活动规则,树立自我锻炼目标,1次课。2.形体训练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在音乐伴奏下进行基本舞蹈步伐练习、把杆练习、形体舞练习、韵律操练习、身体素质练习等。训练后再进行《个人评价》问卷调查。经统计结果如表2~表4所示。
表1 一年级与三年级自我评价、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 s)
项目 一年级 三年级 t值 p值
学业表现 18.73±2.53 18.27±2.78 1.93 0.054
体育 12.90±10.55 11.80±2.92 1.53 0.125
外表 17.42±3.32 17.43±3.64 -0.04 0.971
爱情 17.24±2.88 17.35±2.98 -0.43 0.668
社会关系 18.66±8.34 18.56±2.88 0.18 0.861
交谈 18.34±3.37 18.01±3.01 1.13 0.258
自信水平 17.13±2.73 16.92±2.72 0.87 0.387
心境 19.06±3.36 17.90±3.26 3.89 0.000
解决问题 0.71±0.21 0.69±0.20 1.48 0.140
自责 0.42±0.21 0.42±0.23 -1.05 0.293
求助 0.61±0.20 0.60±0.18 0.69 0.491
幻想 0.51±0.22 0.60±0.23 -4.72 0.000
退避 0.47±0.20 0.56±0.21 -4.50 0.000
合理化 0.45±0.15 0.49±0.17 -2.86 0.000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结果,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组在自我评价8个因子中,只有两个因子(学业表现、心境)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训练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自信水平是比较一致的。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结果,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在自我评价8个因子中,五个因子显示两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分别为学业表现、外表、社会关系、总体自信水平、心境。
为了排除前测分数对研究结果的干扰,本研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检验训练效果。在自我评价量表的8个因了中,有三个因子—学业表现、社会关系、总体自信水平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1 、0.000 、0.001。从自信总分的提高角度来看,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都有提高,但实验组的学生比控制组取得的进展更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从上述结果来看,形体训练能提高女大学生自信。这可能是因为形体训练是一项优美、高雅的健身项目,它融音乐、舞蹈、体操于一体,主要通过舒展优美的形体舞蹈、节奏感鲜明的形体韵律操以及形体素质练习等进行综合训练,塑造人们优美的体态,培养高雅的气质,纠正生活中不正确的姿态。形体训练中优美的旋律和韵律,能给人带来融洽、和谐的情感体验,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转移和消除。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加之形体训练的动作难度可以控制,因此,不同身体素质,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都能逐渐掌握。随着动作质量的不断提高,身体姿态的不断完善,她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增强了自信。形体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在音乐的伴奏下或进行优雅的形体舞蹈练习,或进行节奏明快的形体韵律操练习,这些均能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丰富她们的感情,激起她们对美的表现欲望,在不断表现动作美和形体美的过程中,她们的自信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形体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协调感和韵律感,而协调感的增强,可以使她们生活中各种动作更趋自然、合理,也使她们更增添了自信。
表2 训练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评价、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 s)
项目 实验组 对照组 t值 p值
学业表现 19.25±2.45 18.00±1.90 3.04 0.003
体育 12.32±2.45 11.93±2.99 -0.63 0.531
外表 17.54±3.29 17.63±3.05 1.52 0.132
爱情 17.29±2.71 16.65±2.53 1.29 0.201
社会关系 17.64±2.84 18.01±3.06 -0.65 0.517
交谈 18.05±3.39 17.67±3.16 0.62 0.537
自信水平 16.74±2.94 16.53±2.33 0.42 0.673
心境 19.50±2.99 18.29±3.39 2.01 0.046
解决问题 0.72±0.22 0.69±0.20 0.57 0.567
自责 0.41±0.22 0.44±0.22 -0.74 0.461
求助 0.61±0.20 0.61±0.22 0.10 0.918
幻想 0.51±0.25 0.49±0.18 0.47 0.635
退避 0.44±0.18 0.42±0.18 0.71 0.475
合理化 0.46±0.16 0.49±0.17 -0.90 0.370
表3 训练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自我评价、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 s)
项目 实验组 对照组 t值 p值
学业表现 20.65±3.02 17.62.±2.11 6.20 0.000
体育 13.12±4.04 13.06±1.96 0.06 0.945
外表 19.76±3.64 18.15±1.92 2.95 0.004
爱情 19.20±2.76 18.91±2.54 0.57 0.568
社会关系 19.63±3.63 17.41±2.40 3.84 0.000
交谈 19.41±3.46 18.27±2.64 1.97 0.051
自信水平 18.78±2.98 16.68±1.86 3.84 0.000
心境 20.10±2.78 18.10±2.67 3.90 0.000
解决问题 0.79±0.15 0.65±0.19 4.49 0.000
自责 0.31±0.20 0.38±0.24 -1.67 0.096
求助 0.69±0.20 0.57±0.25 3.07 0.003
幻想 0.56±0.17 0.51±0.21 1.42 0.156
退避 0.45±0.17 0.49±0.18 -1.43 0.153
合理化 0.37±0.16 0.40±0.15 -0.85 0.396
表4 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前后自我评价、应对方式得分差值比较 ( s)
项目 实验组 对照组 t值 p值
学业表现 1.40±2.51 -0.38±2.51 3.36 0.001
体育 0.80±3.29 1.16±3.56 -0.55 0.583
外表 2.22±2.99 1.52±3.19 1.21 0.231
爱情 1.90±3.60 2.26±3.67 -0.51 0.611
社会关系 1.98±3.67 -0.60±3.79 3.68 0.000
交谈 1.36±3.37 0.60±3.23 1.23 0.223
自信水平 2.03±3.17 0.16±2.76 3.37 0.001
心境 0.60±3.00 -0.19±3.55 1.27 0.205
解决问题 0.08±0.20 -0.04±0.22 3.15 0.002
自责 -0.10±0.22 -0.06±0.23 -0.92 0.358
求助 0.08±0.23 -0.04±0.25 2.73 0.007
幻想 0.05±0.22 0.02±0.19 0.82 0.415
退避 0.01±0.19 0.08±0.22 -1.89 0.062
合理化 -0.04±0.19 -0.04±0.19 0.03 0.976
3.本课题实验结果显示,形体训练能促使女大学生更多地选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同样在对上述实验组进行形体训练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应对方式量表》问卷调查。经统计,结果如表2~表4所示。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结果,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组在应对方式上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结果,经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在在两种成熟型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对两种成熟型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存在着极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2和0.007。表明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学生经锻炼后,更多的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较为积极的应对方式。两组学生在退避维度上虽未呈现出显著差异,但p值为0.062,非常接近显著,具有边缘显著
效应。经配对t检验显示,实验组在退避维度上的变化并不大,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但控制组学生却在退避维度上有较大变化,p值为0.007,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与她们在前测时期相比,更为退避。可见,锻炼之后,实验组的学生虽然在退避维度上没有明显进步,但形体训练锻炼有效地抑制了她们在这一维度上的退步。
从上述结果看,形体训练能促使女大学生更多地选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自信水平与成熟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即自信水平俞高,俞较多地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自信水平俞低,俞倾向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4-5],女大学生自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她们选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另据代景华等研究表明[6],社会支持与解决问题、求助等应对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高的更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应对方式。形体训练是一种没有竞争的群体运动,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多以集体练习为主,把“我”置于“我们”之间,相互影响,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染,加强了同学间相互了解和合作,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提供了便利,动作从不会到会,既能得到教师指导,也能得到同学的帮助,使她们在应对的时候,更多地选用解决问题和求助。女生对形体美的追求,能使她们调动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克服形体训练中的各种困难,如形体素质练习的艰苦、枯燥、大运动量带来的疲惫等,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意志得到了磨练,使她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多地采取积极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而不是“退避”的方式。
九、讨论、建议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与技能的感受,对自己有效地应付各种环境能力的主观评价,自信又是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还被作为影响心理健康因素而存在。应激和应对问题因为同人们的心理适应和健康密切相关,目前在国内外已成为心理学所有领域中最为广泛的研究课题之一。众多研究表明过于强烈的、突然的或持久的应激性事件增多是引发负性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的根本原因。但近年来心理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应对即中介影响因素在应激源和应激反应中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7]。应对的中介调节作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爱德华兹(Edwards)认为:应对的位置处在应激与健康之间,当采取良好的应对方式时,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维护;反之,则有损于心理健康[8]。这也得到了国内研究证明,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利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混合型和不成熟型(退避、自责和幻想)应对方式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10]。有的研究者认为,应激能否引起健康损害与三个因素有关:应激源的强度、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9]。作为中介因素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应激同身心健康的关系[11]。本研究表明,形体运动能提高女大学生自信并促使女大学生更多地选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因而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影响自我判断的心境状态值的下降和越来越消极的应对方式选用,进一步提示在高校应加强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应对能力训练。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单纯的自我意识培养和应对方式训练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形体训练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轻松愉快且极具趣味性和运动量适宜等特点,深受广大女大学生所喜爱。它不仅可以改变其形体动作的原始状态、增强形体素质,而且可以提高她们的自信水平,促使她们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进而对她们的心理健康起到良性影响[12],因此,形体训练既能作为一种身体锻炼的手段,也可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应该引起高校教育的重视。现阶段,形体训练只在部分高校中作为体育课的一个选项内容开设,课时少,训练场地有限,担任形体训练的教师多为学习健美操、艺术体操、体操或其它专项的体育教师。鉴于此,建议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课时;在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建起一定数量的能够满足形体训练基本要求的形体健身房,以保证更多的女生参加形体训练;有计划地对形体训练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以提高她们的艺术修养、形体训练理论和实践水平,在形体训练中重视形体认知教育,以更好地提高女大学生外表自信。充分地发挥形体训练的健身健心效果。
十、有待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将在结题后拟进一步探讨加强形体认知教育,更好地提高女大学生外表自信以及形体训练内容设置、师资培训等问题,充分地发挥形体运动的健身健心效果。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1] Webster. RL, Ellis, TS. Men and Women’s self-confidence in performing financial [M]. Reports 1996,79:1251-1254
[2] 张作纪,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出版社,2005:194-197
[3]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定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增刊):109-115
[4] 郝玉芳,中医药大学生社交焦虑、应付方式及个人评价相关性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02,43
[5] 王玲,叶明志,韩自力等.自信与医学生心理状态及行为方式关系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53-54
[6] 代景华,阎克乐,王海民.高中生考试焦虑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2004,13(5):548-549
[7] 美Phillip L. Rice. 压力与健康(石林等译)[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56
[8] Edwards JR,Cooper CL. Research in stress,coping and health-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J]. Psychological Medicine,1988,18:15~20
[9] 肖计划,许秀峰,李晶.青少年学生的应付方式与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4(1):53-55
[10] 楼美丽.父母养育方式和医学生心理健康、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 [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11(6) :419-421
[11] 陈树林,郑全全,潘健男,等.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 ,8( 4) :211~214,237
[12]辛雅丽.大学生的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中国心理卫生杂[J],1997,11(5):130-132
十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目录
1.结题论文“形体训练对女大学生影响的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 《体 育 文 化 导 刊》2008年第7期:8 1 – 8 3 页)
2.研究论文“护理专业形体教学初探” (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主办的 《卫 生 职业 教 育》2005年第14期:9 9 – 1 0 0 页)
3.研究论文“专科学校护理学生应对方式现状分析” (湖南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 医 药 导 报》 2007年第13卷第8期 :1 2 3 – 1 2 4页)
4.研究论文“专科学校护理学生与优秀临床护士应对方式比较研究” (湖南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 医 药 导 报》 2008年第14卷第5期:1 3 4 - 1 3 5页)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