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材料:关于学校社区学生道德行为教育共建模式的研究

课题报告:

关于学校社区学生道德行为教育共建模式的研究

上海市樱花中学   韩艳焱   

课题组成员: 刘莉萍  吴筠  黄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进一步导致了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说到底,实质上是高素质人才的激烈竞争。这种高素质人才不再是掌握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专业人,而是一个能够充分适应实践挑战、综合利用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有责任心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基础教育的核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和科技技能,还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如何提高应变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更好地实现学生自身的社会化。但是,从目前的现实来看,我们的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既有应试教育、家庭教育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有社会信息、媒体造成的负面影响,直接制约着初中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为此,我校积极开展了与社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实现他们的社会化。

近年来,樱花中学十分重视学校与社区在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方面的联手共建工作,我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周边里委的居民小区,我们深知社区是青少年学生生活的地方,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重视学生的社区教育,挖掘学生的社区教育资源是我校始终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学生德育工作的一大特色。学校社区共建工作,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与社区各居委、街道联系工作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已陆续有一些文章问世,但对共建工作在理论上的提升和机制上的形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实践来论证。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总结提炼,产生了一些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成果,例如:学校、社区资源共享模式的研究;团队工作与社区工作互动研究;寒暑假社区班级德育工作的研究;学生假期生活反馈表的运行机制的研究;新型家、校合作教育方式的设计与确立等。为学校学生道德行为教育工作在社区的延伸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

二、研究目标:

为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路走得更宽、更广,也便于我校的德育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我们对学校社区德育共建机制提出研究,预期达到以下不同层次的目标:

1.为学生拓展德育的基地,培养他们从学校人到社会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

2.能形成学校、社区、家庭的网络,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德育工作的内涵,赋与时代性和实效性;

3.从机制上保证这块工作的实行能到位,具有长效性,使学校社区的德育工作规范化,有章可循;

4.使新时期德育工作富有新的内涵,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三、主要研究内容:

一年间,课题组的成员按照事先分工,对共建工作的各方面进行了个案跟踪、问卷调查、数据汇总,其中包括:

课后的兴趣小组由社区的能工巧匠担任,创建共建氛围,在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人际交流方面的能力.(编织、篆刻组、舞蹈组、足球队、口述小组等);

寒、暑假以学生居住小区为单位开展活动的情况;

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学生在社区发挥的作用;

学校社区家庭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精神道德的提高,对文化知识成绩的影响;

对个别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及其家庭教育进行了跟踪研究。

四、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期为1年,即从20039月起至20049月止。

第一阶段:20036 准备阶段,完成课题的申请报告,制定工作计划,研究方案

搭建班子;

第二阶段:20037月至9 研究学校与社区共建机制的形成;

第三阶段:20031月至20041 与周边小区一起确定部分学生调查个案。进行研究实践,积累资料。初步总结一年来的研究情况, 完善运行机制;

第四阶段:20041月至2 用形成的研究机制,指导社区假期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德育实践工作,进一步积累资料和经验;

第五阶段:200436  继续进行研究,用初步积累的资料和经验,指导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同时开展问卷调查等研究法;

第六阶段:20047月至9 总结、研究成果展示、汇报,完成课题报告与结题工作。

五、学校社区学生道德教育行为共建模式的实践操作

经过努力,我校与康樱块区各居委达成共识:在青少年教育工作领域,学校和社区是两大不可缺少的板块,开展校、社联手已经成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所以,在1998年在双方经过多次接触和深入讨论后,我们签订了共建协议,并展开了校社联手、活动育人德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首先,在学校里建立党支部、校长室德育团队年级组长中队辅导员雏鹰小队长的分级管理网络。

其次,我校在区教育党委、教育局、街道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康樱块区教育工作小组,小组成员由学校支部、康樱块区负责人,各小区文教干部组成。工作小组成立后,为了学生更全面健康的发展,每学期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会,确定具体的工作目标。这样的领导机制使得学校和社区的互动有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以后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次,课题组的成员按照事先分工,对共建工作的各方面内容在采用了现状调查法,实验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手段后,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学校社区资源共享模式的探究

学校与其所属的社区能有效地互动,相互提供资源,是完善教育功能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在几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学校和社区资源共享的模式和机制,推动了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发展。

1.建立教育的互动模式

互动是人们自我学习的非常重要的基本形式。互动与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制度建设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育活动的各种组织形式,以及各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制度,都是教育活动中互动形式的制度化形态。

我们要探究的就是:我们学校教育如何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学校和社区有哪些资源可以整合利用,等等。换句话说就是:学校如何与社区互动,建立一个体系,形成一种制度。在实践中,我们学校与社区形成了一个三级互动网,学校党支部与康健街道、康樱街坊党委,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与街道,班级学生与街道辖区内共建单位牵手,定时、定点、定人,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

2.学校社区教育活动基本主体、资源整合

教育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社会和哲学价值。两种不同的学校,一种是社会中的学校,另一种是与社会并存的学校。社区是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境,而且,如果除去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时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社区里度过的。一次,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由于社区往往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雏形,所以,学生对社区文化的适应常常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会化。

在资源整合中,我们樱花中学也积极开发自身资源,为社区提供服务,学校的硬件设施向社区开放,开设了电脑班、英语班,为社区居民教授电脑和英语的应用知识;共同组织科技节等活动;康乐广场义务咨询服务;邀请社区居民与学生共同观摩电影;暑期向社区开放;学校党支部参与街坊党委管理和建设工作等,深受社区的欢迎和好评。

3.资源共享成果

在学校社区联手共同教育关怀下,樱花中学的学生德育修养不断提高,校风建设日见成效,办学水平日趋完善,樱花中学在社区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我们的学生都是文明小市民,他们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区受到了更多、更好、更丰富多彩的教育,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增强,他们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更明确了,他们从学校人成为了社会人。

学校党支部参与街坊党委管理和建设工作也提升了学校党建工作的内涵,教工党员不仅在学校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而且在社区也发挥了这先锋模范作用,出现了像龚小凤、陆玉妹等一批热心社区工作的好党员。我校坚持数年的社区电脑班、英语班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虽然教居民要比教学生难,但居民们的学习热情也影响着老师们。社区电脑班、英语班的良好效果在社区中产生了很好的效应,提升了居民们的素养,也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

康健街道是全国闻名的文明街道,学校周边的小区皆为市级文明小区。在此良好的氛围下,我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金爱心集体、区文明单位、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社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二)依托社区资源,开展少先队活动

社区是少先队员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如何合理、充分的利用社区资源是当前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近几年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我校充分挖掘周边的社区资源,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获得了不少裨益。

1.充分利用社区的优秀师资来丰富少先队员的第二课堂,根据周边社区优越的人才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有一技之长的社区人才为我校的特聘教师开展第二课堂,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2.组织少先队员、校电视台等针对当前学生当中的热点问题对社区中的专家进行采访,寻求解答。

3.采取小手牵大手的方式,通过少先队员联系广大家长、联系社区成员担任特邀辅导员,一起来参与社区建设。

4.充分利用社区的场所和对象,开展各种专题服务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社会生活体验。

5.利用社区的场所建立红领巾服务岗,定期开展活动。周边的五个居委中的公共绿地同时又是少先队员开展爱绿护绿活动的最佳选择。

6.少先队的雏鹰争章活动已经有了几年的历史,为使少先队员能更广泛、更积极的参与到此项活动之中,我校少先队大队部将一部分奖章的争取和社区各项活动相结合。系列活动的开展,既满足了学校少先队工作的任务要求,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加活动的少先队员们反映既便于参与,同时收获也很大。

经过实践和探索,学校通过少先队活动和社区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少先队员也乐意参与到各项社区活动当中并从中获益。少先队活动的开展与社区相结合,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依托社区优势这样的形式和做法得到了广大少先队员们自己和社区居民的肯定,我校的少先队活动将继续沿着这条康庄大道迈步走下去。

(三)学校社区共建模式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研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已把社区教育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因此,加强中小学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和关注。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在注重抓好校内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又特别注意拓展教育空间,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作为班主任,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我发现参与社区活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通过各种社区调查让学生深入社区,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走入社会

学生走进社会进行调查,了解社区情况,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使学生理解社会基本运作方式,社区居民的基本活动。并在实践中发展社会参与能力,形成参与意识和较强的公民意识。学生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积极参与这些社会调查。他们完成的作业,文字虽然非常稚嫩,但在字里行间,能真切的感到他们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正在增强,认知社会的能力正在提高,对诸多社会热点问题,已开始认真的思考……

2.参与各种社区活动,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通过服务社区活动,使学生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继而萌发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惜保护社区环境;使学生经常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社区干部群众可为学校进

通过社区活动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有助于建立学校与社区双向互动的思想教育机制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课余时间越来越多。如何教育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成为我的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难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早恋,沉溺于电脑游戏等问题日益严重。而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与社区进行全面沟通,无疑拓宽了思想教育的路子。充分发挥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的作用;开发和利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过去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其实,良好的社区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学生离校后的不可自控时间、节假日整天打游戏机、泡网吧等情况就会大大减少。可见,学校教育,班主任工作适度地向社区延伸,对学校和社区双方都有好处。

实践证明,参与社区活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社会的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理自治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服务社会的思想意识以及遵守社会公德、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也使社会的正面教育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增强了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认同、信任和支持。

(四)学生假期生活反馈表的运行机制的研究

学生放假,家长心烦。这种现象在双职工的家庭已是普遍现象。学校、教师对此也无能为力,还时常为学生担心。课题组对学生的假期生活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见附件3),分析收集的数据足以说明学生在假期中的生活状态:学生的假期的生活是单调的。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一、二小时的占47%,四、五小时的28%,其中五小时以上的达7%。经常上网的人数有36%。有73%的同学参加了文化学习,大多数是家长的安排。而学生最喜欢的是夏令营活动。

面对现状,我校以寻求适应新时代学生特点的道德行为教育机制。经过两年的实践,课题组认为学校社区共建模式能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盲点,还能培养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学校、社区德育共建资源共享,互通有无,达到双赢的效果。为此,我们设计了两张表格:《樱花中学学生暑期社区活动记录表》、《樱花中学学生暑期社区活动反馈表》(见附件12)。

设计学生暑期活动情况表的基本理念是要树立综合育人的大德育观,形成面向社会和家庭的德育机制,打破传统德育的封闭模式,形成德育时空的整体化和德育渠道的网络化,广泛挖掘德育资源,形成德育整体合力。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社区和家庭在学生假期中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在表中我们设计了家长陪同参加活动的感受居委的鉴定等栏目,让社区和家庭都来关注学生的假期生活,让学生的假期生活精彩、丰富。

遵循资源共享,双向服务的原则。立足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将社区内具有教育功能的各类教育资源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过一个丰富而充实的假期。

操作过程中,每位学生在假期开始之初,必须到自己居住的居委会报到,并且接受居委对自己的管理,每次活动以后居委工作人员会在活动记录表上及时反映学生活动的情况。使学生的假期生活过得丰富并有所得。假期结束后,学生要将活动情况记录表交给班主任老师,并且评选假期积极分子,表彰鼓励。

通过《假期社区活动情况反馈表》的实施,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提高了假期活动的质量,培养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和社会责任心。健全的机制、科学的管理、完善的网络是学校德育工作有序地开展。我校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构建了一个由学校、社区、家庭组成的立体化的道德教育体系,为学生良好的品行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五)新型家、校合作教育方式的设计与确立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决定孩子成长道路不同的诸因素中,家庭和学校是最重要的。小班化教育的实践,要求我们针对小班学生的教育实际,追求更合适的合作途径和更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利用小班教育在人数、时间、空间上的优势资源,采取了以下家校合作教育手段:

1.通过宣传和咨询,激发家长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情, 更多地了解和关注学校教育;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懂得参与合作的意义,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风气。主要采用小班板报制作、橱窗、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2.举办小班化的家长学校。结合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家长的实际需要,教学、教育兼顾,亦采取家长教育子女的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针对小班特点,邀请学生与家长共同参加各项讲座,提供家长与子女共同沟通交流的机会。

3.多样化的小班家长会。例如:有的班级就家长和老师对教育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和对话;有的班级家长围成一个个小组,就家教中的难点和突出的问题相互交流各自的教子经验;有的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家长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共同感悟沟通和信任的重要;有的家长会则是师生和家长一起去参观或观看电影,孩子平时在集体中的表现,家长一目了然……

4.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心理教师对小班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素质测试,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取得包括智力、情绪、情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和学习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为教师和家长了解心理健康常识,了解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和形成的原因,预防和矫治学生的不良行为心理寻找教育良方。

5.突破传统"报忧不报喜"的交流目的,利用喜报、《学生情况表》、便条等形式向家长及时汇报学生情况,密切了学校与家长关系,树立和增强学生自信心。

6.设立家长开放日(见附件6)。把开放日作为一年中的一项固定工作,在开放日当天,邀请家长听课并参加主题班会,使他们直观感受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同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

展望未来,学校将成为影响社区的很重要的教育因素,有效开展家、校合作教育将极大地提高家长素质,提高社区文化的品位。小班教育正在探索行进的过程中,希望通过新型家、校合作教育,为小班教育质量的提高添一份力,同时不辜负每一位小班家长的期望。

六、研究成果与分析

(一)学校与社区共建工作的开展,赋予了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新的内涵,形成了学校社区学生道德行为教育共建模式的特点:

1.使学校教育得到延伸,拓展了学生德育工作的空间;

2.建立完整的共建领导模式,有较齐全的制度保证;

3.学校社区联系密切,落实学生在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教育;

4.丰富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促进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化;

5.发挥双方互补作用,充实学生课余、假期生活,提高假期生活质量;

6.改正传统德育缺陷,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前提下的学生道德行为教育;

7.共建模式的运行,推动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有机的结合,实现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德育目的。

(二)共建模式强调全面参与,改变了道德行为教育的单一性。

传统的学校德育是一种注重道德推理、知识传授的封闭模式。这种封闭的德育模式一方面会因为过分注重灌输、说教而容易引起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也往往会使学生面对复杂多样、生动形象的社会影响缺乏有力的积极反馈能力,从而造成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脱离。因此,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社区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校和社区之间的互动,使学校德育延伸到社会,并充分利用社区的空间和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既是优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进一步提高小班化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因此在学校与社区共建过程中,学校政教处不再是学生道德行为教育的唯一职能部门,学校各学科、各部门包括后勤部门积极参与,社区由上至下普遍重视,专人负责,为活动的开展、教育目的的落实提供了良好保证,真正体现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三)共建模式的确立,使德育理念得到了转变。

1.单一型向多元型的转变

教育似乎历来是学校的职责所在,许多家长在把孩子送入学校后,也同时把道德教育的全副担子转移到了学校的肩上,老师听到得最多的话通常是:老师,我们这孩子就全部交个你了。即使是家庭教育较严格的家长也往往忽视了子女的社会教育,但青少年的角色并非单一的是学生,在家中他们是子女,在社会他们又是小公民,而独生子女的特点又容易造成学生责任感缺乏。在学校与社区共建过程中,学校、社区、家长、学生都深刻认识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与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了德育工作由单一型向多元型的转变。

2.权威型向平等型的转变

在传统道德行为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发号施令者的角色,在行为规范中如此,在活动的策划与开展中也同样如此,这样做的后果是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阻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社区共建模式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在每一次活动开展之前,把活动主题和意图通过大队部或班级干部传达到班中,由班级大家讨论活动形式,计划活动内容,安排活动步骤和负责人员,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作参与者而并非决断者,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活动的参与人次和现场反馈效果都要远远好于以前,平等型的道德行为教育更具实际效果。

3.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

在过去的社会实践中,往往是由学校政教处提供活动对象,规定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学生对于活动对象感到陌生,缺乏了解,德育效果可能事倍功半。通过学校与社区的共建活动,学生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有的甚至是他们的邻里或亲友,活生生的事例让他们能够主动接受,有的时候还会有学生主动提供德育活动的对象,学生通过学校与社区的共建活动,由起初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出谋划策,这确实体现了这一共建模式的实践意义所在。

(四)成果分析

1.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实现学生自身的社会化

学校和社区的联手一个基本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而个体的社会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个人在社会中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和规范:二是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介入社会环境,参加社会关系系统,再现社会经验,并加以再创造。因此,以社区为载体,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能够参与社区活动,是促进其社会化的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同时,个体社会化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转化过程。因此,初中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美感为综合体的良好情操和个性的形成以及实践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能力的增强,也同样需要经历一个由量的增加到质的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起来。因此,就个体的社会化而言,除了学校教育外,还应把它纳入全社会和终身化的视野中去考虑,积极争取社区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社区空间和教育文化资源为同辈或不同年龄段所组成的松散群体创设了条件,有利于个体在社区中感受各种人际关系,体验各种情感,发展知识技能和应变能力;优化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居民参与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综合治理和问题行为学生的转化。简言之,社区为个人社会化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良好的可参与的社会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打破学校的围墙,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和学习来自社会的最真实的经验和认识。

由于现代学生的生活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课堂上书本中的知识已经难以满足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对此,我们请来了共建单位的专家为学生们解答疑难:学校科技节会有航空协会的专家来做科技讲座;11.9消防日,消防中队的官兵会来进行消防灭火的现场表演和家庭安全的报告;敬老节,徐汇区社会福利院的院长为大家宣传敬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假期前,派出所的警察叔叔也会上门给大家进行安全教育,敲响警钟……。这些借助社区专业人员,给学生们提供专门知识的辅导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给学生许多生活中的基本知识,提高了他们适应和应对环境的能力。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在各项活动中学生们渐渐尝到了甜头,已经不能满足与周边居委的合作。我校又先后联系了周围的派出所、医院、敬老院、消防中队、航宇中心等单位,极大地拓展了学校德育活动的空间,为他们的实践活动和才干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

2.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不仅社区的社会资源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而且社区的社会实践更是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供有有效的实现途径。正是在社区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获得了最真切地现实生活体验,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将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传统习惯及行为模式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素质结构,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所以我校在充分利用各种社区资源的同时,也积极组织学生们广泛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建设活动。

参与实践并不只是为了获得体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体验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因此,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还充分利用榜样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往的先进人物总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感觉,其实在他们的身边就生活着这样的人。经过深入各居委了解情况之后,我们请来了他们中的一部分来学校为学生们作报告,其中有社会福利院顾院长、数十年支援西藏教育事业的政协委员叶老师、消防支队的官兵、社区警署民警……,并安排结对班级和他们长期的联系,使广大学生能够更清晰的感受到他们的闪光点,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这些身边先进人物催人奋进事迹的教育和影响,我校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不断增强。这些平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被父母宠惯了的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个个争先,勇于奉献,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和交口称赞。

3.学校社区双向参与,形成互补互动的良性循环

我们的实践已经证明,充分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以社区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是促进初中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可行方法和有效途径。而让学生积极介入社区实践,投身社会实践,不仅能帮助他们认识真实的客观世界和自我,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在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主观世界。所以,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学校和社区的双向互动,形成互补的良性循环,可以使社会的教化与个体的内化的实现有机的结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会生存、善创新、敢竞争、健全发展的跨世纪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在开展德育活动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校和社区的双向参与。

一方面,我们积极广泛地开展和社区个个单位的共建活动,充分利用周边共建单位的资源为少先队员开展体验型活动提供便利的条件。如漕河泾消防中队的现场灭火演习以及八一建军节军民联欢活动、航宇中心的展示馆等等都成为了学生们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们也积极主动地走出校门去为社区各个单位提供各种形式的力所能及的服务。如各中队主动和徐汇区福利院挂钩,定期上门开展慰问活动,给老人们带去欢乐与笑声,既给这些老人们提供了学生的关心与爱心,也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学校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使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充实和丰富了他们的学校生活,同时也为社区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亮色,推动了整个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我校学生在各项社区活动中担当起了重要角色,如慰问军烈属、整治环境、纳凉晚会等,每项活动中都少不了我们学生的身影,而且更重要的是形形色色的社区活动极大地丰富他们的假期生活,避免了不安全隐患的产生。同时,在社区与学校的互动中,学校图书馆的开放、录像、影碟的播放、电脑培训、一年一度的暑期社区运动会、拥军活动等活动也都给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文化资源,深受居委干部和社区群众的欢迎。

4.假期主题活动,学校社区家庭道德行为教育的有效结合途径

 假期主题活动的开展使每个学校道德行为教育中的必要内容,我校的此项工作却有其独到之处。2002年暑期趣味体育竞赛(见附件4)、2003年暑期拥军知识竞赛、2004年暑期走进伟人邓小平,就从活动主题而言,看不出有何不同,但每一位活动的参与者却颇有感触。记得有一位家长在体育竞赛后,感慨地说:我从来不知道我的孩子他有这么大的手劲儿,他真的长大了!确实,我校的每一次主题活动都与社区紧密结合,并尽量将家长资源吸收配合。看着每一次活动现场热火朝天的场面,学生和家长们并肩作战的情景,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社区干部不由会心一笑。每一次假期之前,政教处制定出假期各项活动的计划,然后召集社区干部开专题研讨会,将假期各项活动安排与社区各居委协调,确定具体时间、地点和负责人员(见附件5)。通过初期的尝试,我们发现,学校社区共建模式下的各项主题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更为学生与家长之间增加了沟通机会,初中阶段的学生家长经常困惑小学时无话不说的孩子,怎么突然跟我没了共同语言?初中学生青春期的发展特点,使他们突然与家长之间产生了沟通障碍,并非无话可说,只是家长多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成了孩子们喉间的鱼刺,家庭教育的成效也往往因此大打折扣。而在学校与社区共建模式下,家庭教育得到了很好的方法途径,在经历了和孩子赛场上的战友之情、寻找资料室的互帮互助、演讲大厅外的现场指导……,学生与家长之间似乎多了许多共同话题,而这种现象在以后还将延续下去。从假期主题活动中,我们找到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七、几点思考

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学校与社区在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方面的共建工作上实现良性互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了学生们自己和社区居民的充分肯定。但是这种探索,还紧紧只是一个开始,尤其在小班化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仍然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实际的操作中,同样也有以下几点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初中阶段学生,学业负担骤然加重,如何在他们有限的可利用时间内,开展行之有效的共建活动,不与教学发生冲突,需要更为细致的安排。

2.在双方资源共享过程中,因各自本身职能的不同,需要更多的沟通,但社区与学校都是事务繁忙部门,需要创建更多、更畅通的渠道。

3.在各方教育资源的有效结合点上,现有的仍较为单一,如何寻求更多,需要理论和实践多方面的支持。

4.学校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方面,上级布置活动较具体详尽,如何将共建模式下的学生道德教育活动与区市主题活动有机结合,不加重学校、社区、家长和学生的负担,却又能保证德育的时效性。

5.学校与社区共建只局限于学校周围小区,据统计我校现有学生属于共建社区范围内只占总人数的56.3%,如何使此项德育工作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取得实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学校与社区共同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就像一块大磁石深深吸引了学生,康健街道举办的社区大家谈征文活动,我们组织全校师生参加,荣获优秀组织奖(共二个单位),有23位师生获得个人等第奖。同时系列教育活动的实践也锻炼和教育了学生,他们的能力在增强、他们的思想在提高、他们的情操在升华。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在近几年共有20余位同学获得了社区好少年暑期优秀青年的光荣称号,我校也连续五年被评为区社区教育先进集体暑期工作先进集体,同时,三位老师也多次获得社区优秀辅导员徐汇区暑期社区工作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但从总体而言,关于学校社区学生道德行为教育共建模式的研究刚刚开始,还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去总结、摸索,我们将在日后的工作中将此项工作长久地进行下去。

学校社区资源共享模式的探究

韩艳焱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是学校,而在现代社会中,过分强调学校的教育功能使得家庭、教师和学校与广泛的社会背景分离,使教育功能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所以,必须形成更有利于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形式和社会化形式。

学校与其所属的社区能有效地互动,相互提供资源,是完善教育功能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我们樱花中学在近几年的学校教育教学建设中,十分重视学校与社区的联手共建工作,与徐汇区康健街道康樱街坊进行了一系列的共建活动,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宗旨,我们先后与康樱街坊五个居委签订了共建协议。同时,我们还与樱花园小学、康樱块区共同组成了康樱块区学生道德工作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在几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学校和社区资源共享的模式和机制,推动了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发展。

.建立教育的互动模式

教育是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社会机构一样,是促进社会进化的机制。教育活动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它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最基本的形式是一种互动。因此,从互动的角度认识教育活动,是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教育活动的实质的必要途径。实际上,从直观的角度来看,任何的教育活动都表现为各种不同形式的互动,我们可以将这种互动与整个社会中各种教育组织或教育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互动是人们自我学习的非常重要的基本形式。互动与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制度建设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育活动的各种组织形式,以及各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制度,都是教育活动中互动形式的制度化形态。

我们要探究的就是:我们学校教育如何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学校和社区有哪些资源可以整合利用,等等。换句话说就是:学校如何与社区互动,建立一个体系,形成一种制度。在实践中,我们学校与社区形成了一个三级互动网,学校党支部与康健街道、康樱街坊党委,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与街道,班级学生与街道辖区内共建单位牵手,定时、定点、定人,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

.学校社区教育活动基本主体、资源整合

教育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社会和哲学价值。两种不同的学校,一种是社会中的学校,另一种是与社会并存的学校。社区是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境,而且,如果除去在学校和家庭中的时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社区里度过的。一次,社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由于社区往往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雏形,所以,学生对社区文化的适应常常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会化。

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周边里委的居民小区,社区是青少年学生生活的地方,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延伸。重视学生的社区教育,挖掘学生的社区教育资源是我校始终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我校青少年工作的一个特色。

我校与康樱块五居委分别签订了共建协议,并与五个居委的领导多次进行研讨,开展联手绘蓝图,共育文明花的系列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康乐广场的文明服务岗活动,参加居委的卫生环境宣传周活动,我校各班都有学雷锋小组,学生们定期组织去慰问孤寡老人、残疾军人的活动,同学们为小区出黑板,布置宣传画廊,举办智力竞赛、科技讲座,社区活动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场所。

针对每周五下午放课早的现实,为了丰富在这段时间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我们依靠社区,挖掘了社区的师力资源成立了学生校外活动小组,我们聘请长期援藏的全国政协委员叶红老师担任课外辅导员,请退休在家的东方艺术团的老师教舞蹈,请一级足球教练带领同学进行足球训练,请海内外有名的篆刻老师教学生篆刻,请民间编织大师冯秋萍的徒弟教学生编织,请住在小区的少科站老师教建筑模型等等。生动而有趣的校外活动小组丰富了学生的业余课外生活,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广大学生在社区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成长。

在资源整合中,我们樱花中学也积极开发自身资源,为社区提供服务,学校的硬件设施向社区开放,开设了电脑班、英语班,为社区居民教授电脑和英语的应用知识;共同组织科技节等活动;康乐广场义务咨询服务;邀请社区居民与学生共同观摩电影;暑期向社区开放;学校党支部参与街坊党委管理和建设工作等,深受社区的欢迎和好评。

.资源共享成果

在学校社区联手共同教育关怀下,樱花中学的学生德育修养不断提高,校风建设日见成效,办学水平日趋完善,樱花中学在社区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在对独生子女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社区共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的贯彻并产生良好的效果,为地区的安全稳定提供了一定的保证。我们的学生都是文明小市民,他们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区受到了更多、更好、更丰富多彩的教育,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增强,他们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更明确了,他们从学校人成为了社会人。

学校党支部参与街坊党委管理和建设工作也提升了学校党建工作的内涵,教工党员不仅在学校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而且在社区也发挥了这先锋模范作用,出现了像龚小凤、陆玉妹等一批热心社区工作的好党员。我校坚持数年的社区电脑班、英语班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虽然教居民要比教学生难,但居民们的学习热情也影响着老师们。社区电脑班、英语班的良好效果在社区中产生了很好的效应,提升了居民们的素养,也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

康健街道是全国闻名的文明街道,学校周边的小区皆为市级文明小区。在此良好的氛围下,我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金爱心集体、区文明单位、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社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首先,现代化的媒体运用不失是一个高效而便捷的途径,而媒体的使用常常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何使学校和社区进行互动,形成合力,是我们在下阶段要探索的内容。

其次,如何在社区有效地形成学习型环境,学校中的教师、学生和社区里的居民学习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使用。

第三,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的流动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不可忽视。所以,我们应进一步从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建立的各种社会关系去分析,探索学校社区教育资源的进一步整合。

 

 

依托社区资源,开展少先队活动

刘莉萍

社区是少先队员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如何合理、充分的利用社区资源是当前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近几年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我校充分挖掘周边的社区资源,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获得了不少裨益。

一、 开展和周边五个居委的共建工作,做到资源共享。

我校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周边社区的五个居委。我校首先提出与这五个居委开展共建,并签订了共建协议,利用社区优势,为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1.利用社区的优秀师资、丰富少先队员的第二课堂。

根据周边社区优越的人才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聘请有一技之长的社区人才为我校的特聘教师开展第二课堂,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同时,组织少先队员、校电视台等针对当前学生当中的热点问题对社区中的专家进行采访,寻求解答。此外我们还采取小手牵大手的方式,通过少先队员联系广大家长、联系社区成员担任特邀辅导员,一起来参与社区建设,充分开发孩子们的创造思维,为少先队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后援,以提高活动的质量。

2.利用社区的场所和对象,开展各种专题活动。

在学生们的周围生活着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孤老、军烈属等。我校各中队和各居委联系,和社区当中的孤老等结对子,定期上门为他们服务,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乐趣。同时利用社区的场所建立红领巾服务岗,定期开展活动。周边的五个居委中的公共绿地同时又是少先队员开展爱绿护绿活动的最佳选择。

3.社区中生活着的劳模、先进正是广大少先队员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以往的先进人物总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感觉,其实在他们的身边就生活着这样的人。经过深入各居委了解情况之后,我们请来了他们中的一部分来学校为少先队员作报告,并和他们开展长期的联系和结对,让广大少先队员能够更清晰的感受到他们的闪光点,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和社区单位的共建、提供了少先队员社会实践的机会。

在各项活动中少先队员们渐渐尝到了甜头,已经不能满足与周边居委的合作。我校又先后联系了周围的派出所、医院、敬老院、消防中队、航宇中心等。

1.利用专业人员,给少先队员提供专门知识。

少先队员们的生活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课堂上书本中的知识已经难以满足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对此,我们请来了共建单位的专家为学生们解答疑难:学校科技节会有航空协会的专家来做科技讲座;11.9消防日,消防中队的官兵会来进行消防灭火的现场表演和家庭安全的报告;敬老节,徐汇区社会福利院的阿姨为大家宣传敬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假期前,派出所的警察叔叔也会上门给大家进行安全教育,敲响警钟……

2.共建单位成了少先队员开展体验型活动的场所。

随着共建活动的开展,周边的共建单位为广大少先队员开展体验型活动提供了便捷。漕河泾消防中队的现场灭火演习、航宇中心的展示馆等等都成为了少先队员们活动的场所,各中队更是主动和徐汇区福利院挂钩,定期上门开展慰问活动,给老人们带去欢乐与笑声。

三、 雏鹰争章和社区活动相结合。

少先队的雏鹰争章活动已经有了几年的历史,为使少先队员能更广泛、更积极的参与到此项活动之中,我校少先队大队部将一部分奖章的争取和社区各项活动相结合,如:科普章即是结合参与航宇中心的科技制作、科技绘画等活动展开的;法制章是在听完警员叔叔的法制讲座之后进行简单的考核;环保章与社区居委的垃圾分类回收、废旧电池的回收相结合;消防章就是以了解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为基础……,形式多样的争章活动使队员们感到便于参与,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收获颇丰。

四、 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也充实了社区生活。

随着少先队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也充实了广大少先队员们的社区生活,同时广大少先队员也在各项社区活动中担当起了重要角色:慰问军烈属、整治环境、纳凉晚会等各项活动中都少不了我们少先队员的身影。随着假期的到来,少先队员在其所在社区中的时间大幅增加,开展形形色色的活动不仅丰富他们的假期生活也避免了不安全隐患的产生:学校图书馆的开放、录像、影碟的播放、一年一度的暑期社区运动会、拥军活动等活动都深受我校少先队员们和居委干部乃至外校学生的好评。

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学校通过少先队活动和社区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少先队员也乐意参与到各项社区活动当中并从中获益。,少先队活动的开展与社区相结合,充分挖掘社区资源,依托社区优势这样的形式和做法得到了广大少先队员们自己和社区居民的肯定,我校的少先队活动将继续沿着这条康庄大道迈步走下去。

 

 

学校社区共建模式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研究

黄莺

江泽民在纪念北大建校100周年校庆讲话时,向全国青年提出了"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要求;胡锦涛也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祝辞中说:希望大家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带头参与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带头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带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已把社区教育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因此,加强中小学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和关注。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在注重抓好校内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又特别注意拓展教育空间,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作为班主任,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我发现参与社区活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通过各种社区调查让学生深入社区,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走入社会。

学生走进社会进行调查,了解社区情况,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使学生理解社会基本运作方式,社区居民的基本活动。并在实践中发展社会参与能力,形成参与意识和较强的公民意识。例如,我曾配合政治老师要求班里的每个学生完成一定量的社会实践作业,比如要求学生设置并完成调查体验一个现代小区住宅的文化。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文明生活所需的条件,了解文明生活与人的素质的内在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观察力及分析比较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社会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一个小区住宅的建筑艺术与风格,了解小区物业管理的模式与方法,体验小区市民高品位的生活,然后利用网上的虚拟讨论社区畅谈自己的观点与体会,组长将讨论内容汇集成报告交指导老师;我还曾布置学生调查一个市场的秩序。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经济规范是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重要保证;理解经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自已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社会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活动要求学生亲临一个商品市场,通过询问、了解、追踪等办法,对该市场的经营环境、管理方法及经营秩序进行评价,写出调查报告并将报告在网上公布。

学生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积极参与这些社会调查。他们完成的作业,文字虽然非常稚嫩,但在字里行间,能真切的感到他们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正在增强,认知社会的能力正在提高,对诸多社会热点问题,已开始认真的思考……
2
.参与各种社区活动,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通过服务社区活动,使学生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继而萌发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惜保护社区环境;使学生经常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社区干部群众可为学校进行传统教育和地方史教育,为学校学生提供社会实习的基地等。这样,社区的领导和群众与学生的感情就拉近了。学生通过和他人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懂得尊重人、体谅人;学生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自己和社会群体在个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

通过社区活动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通过社会调查,走访身边的成功人土、深入企业等活动,能让学生认识到奉献社会的重要性。在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成功人士的交往中,必定会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在这些活动中能让学生取得学习成才的动力。在社区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各类兴趣小组的活动,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效果,仅仅靠课堂教学活动是很难达到的。

3.有助于建立学校与社区双向互动的思想教育机制。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课余时间越来越多。如何教育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成为我的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难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早恋,沉溺于电脑游戏等问题日益严重。而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与社区进行全面沟通,无疑拓宽了思想教育的路子。充分发挥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的作用;开发和利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过去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其实,良好的社区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学生离校后的不可自控时间、节假日整天打游戏机、泡网吧等情况就会大大减少。可见,学校教育,班主任工作适度地向社区延伸,对学校和社区双方都有好处。

实践证明,参与社区活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社会的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理自治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服务社会的思想意识以及遵守社会公德、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也使社会的正面教育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增强了社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认同、信任和支持。这无疑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假期生活反馈表的运行机制

作为学校教育,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学生放假了我们该怎样组织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在决定孩子成长的道路的诸多因素中除了家庭、学校以外,社会应该是最重要的。学生最终要成为一个社会人。我校对家、校、社区教育三位一体式的教育非常重视。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学校与社区的共建模式。对学生在假期中进入社区接受教育的新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现状分析:

学生放假,家长心烦。这种现象在双职工的家庭已经是普遍现象。学校、老师对也无能为力,还时不时为这些学生担心。我校对学生的假期生活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见附件),分析收集了以下的数据足以说明学生在假期中的生活状态。

根据问卷的结果分析,我们有了这样的共识:学生的假期的生活是单调的。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一、二小时的占到47%,四、五小时的有28%,其中五小时以上的学生可达7%。经常上网的人数有36%。有73%的同学参加了文化学习,大多数是家长的安排。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是夏令营。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学校在寻求适应新时代的学生德育教育的机制。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觉得学校社区共建模式能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盲点,还能培养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学校、社区德育共建资源共享,互通有无。达到双赢的效果。为此,我们设计了两张表格:《樱花中学学生暑期社区活动记录表》、《樱花中学学生暑期社区活动反馈表》。(见附件)

设计理念:

设计学生暑期活动情况表的基本理念是要树立综合育人的大德育观,构建面向社会和家庭的德育机制,打破传统德育的封闭模式,形成德育时空的整体化和德育渠道的网络化,广泛挖掘德育资源,形成德育整体合力。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社区和家庭在学生假期中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在表中我们设计了家长陪同参加活动的感受居委的鉴定这些栏目,让社区和家庭都来关注学生的假期生活,让学生的假期生活精彩、丰富。

基本原则:

资源共享,双向服务。立足现有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将社区内具有教育功能的各类教育资源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过一个丰富而充实的假期。我校地处康樱社区,社区中可谓藏龙卧虎有来自各个方面的人才。为学生提高了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师资的保证。在表中除了学校安排的四次返校以外,学生可以在假期中参加由社区组织的多次活动,这些活动是课堂教育的补充延伸,是学生才能得以展现的舞台。如:居委请居民中科技工作者给学生开展科普系列讲座。康樱社区的五个居委组织学生开展板报比赛。有的居委还利用学校的操场组织学生开展小型运动会等等。

操作过程: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学校社区相结合德育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概念。首先老师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变总认为居委会是婆婆妈妈的地方,似乎与教育无缘。应树立综合育人的大德育观。达成这样的共识:开展社区教育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效益的需要;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全面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的需要。让学生在社区里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发展自己的爱好,张扬自己的个性。把社区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在放假前,我校要求全体班主任老师督促指定假期作息计划并做好交流工作。假期中要求班主任老师能够参加一些社区组织的活动,动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2.建立领导和管理机构,健全管理体制。

学校在每个假期总是成立以学校领导和班主任共同组成工作组,开展对学生的假期生活进行指导。并派出联络员,经常深入居委了解学生的状况,了解居委会在开展各类活动,并适时地进行指导,并提供活动便利。居委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项目,坚持定期开展活动。每位学生在假期开始之初,必须到自己居住的居委会报到,并且接受居委对自己的管理,每次活动以后居委工作人员会在活动记录表上及时反映学生活动的情况。使学生的假期生活过得丰富并有所得。假期结束后,学生要将活动情况记录表交给班主任老师,并且评选假期积极分子,表彰鼓励。

3.运行阶段:

第一阶段:2002年,我校开始了学生假期反馈表的运行,得到了社区和家长的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运行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老师将反馈表发给学生后,要求学生及时到居委报到。在整个假期中学生参加一次活动后由居委盖章并写简单的评语。有的学生没有参加几次活动,到假期结束的时候,觉得没有完成假期任务,就请家长向居委干部求情,写出虚假的评语。

第二阶段:2003年,我们将反馈表直接发给居委,要求学生及时报到,按时参加活动,居委干部根据学生在假期中的表现进行鉴定,然后,在假期结束是,由学生到居委领取反馈表并交到学校。这一年的回收率就偏低,有些学生认为反馈表的评定不理想就不交了。

第三阶段:2004,我们再一次做了改进,学生将反馈表带到居委报到后,反馈表就留在居委,假期结束后由学校出面回收,不再经过学生了,这样力求能真实反映学生在假期中生活。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实施效果:

1.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

经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学生的假期生活是单调的。能够参加学校组织的夏令营的同学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毕竟不高。学生在漫漫假期中往往和电视和网络相伴,其中还存在着不安定因素。现在学校和社区利用假期生活反馈表联手管理学生的假期生活,使学生上参加假期的活动有了明显增加。学生平均每星期参加各类活动一至二次。其中许多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如:纳凉晚会、与武警官兵的联谊会等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

2.提高了假期活动的质量

社区在假期中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由来已久,但是响应者寥寥无几,使得组织者的兴趣索然。活动的质量可想而知。自从我校实行《假期生活反馈表》后,不仅是参加活动的人数大幅度增加,而且参加者的态度都表现得积极进取。活动质量大大地提高。根据统计,在实施假期生活反馈表前,我校学生在假期中参加社区活动的人次较少,一个假期人均不足3次,而实施此表以后,一个假期人均参加活动可达5次以上。居委干部对我校学生做出了评价,说他们有良好的参与精神、合作精神和主人翁意识。这两年,康樱街道组织的学生假期活动在周边地区有了较好的声誉。

3.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社会责任心

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是片面和肤浅的。对他们来讲爱心责任心这些良好的品行只是种概念而已。利用假期,在社区的协助下,我们开展了了许多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慰问孤老、参加护绿保洁工作、进行卫生知识宣传等等。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得到了教育也使他们的知识和才能有了用武之地。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德育活动天地。每次假期中学生都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积极争当假期积极分子。今年情况表的回收率高达90%左右。许多学生都得到了居委工作人员的好评。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准也有明显的提高。

健全的机制、科学的管理、完善的网络是学校德育工作有序地开展。我校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构建了一个由学校、社区、舰艇组成的立体化的德育体系,为学生良好的品行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新型家、校合作教育方式的设计与确立

韩艳焱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决定孩子成长道路不同的诸因素中,家庭和学校是最重要的,如何将两者更好结合,发挥更大的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学校对家、校合作教育一向非常重视,通过各种交流渠道,也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但小班化教育的试行,要求我们针对小班学生的教育实际,追求更合适的合作途径和更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照传统家、校联系方式和新型家、校共育模式之间的优劣,对寻求小班化家、校合作教育的新模式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家、校合作教育方式的现状

我们虽然重视家、校合作,但合作方式在小班化试点前却与众多学校同样的一成不变: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平时则互相随机交流。家长会是统一模式的老面孔,由班主任主持,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家长参加。会上一般先由教师介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就学生教育的有关问题对家长提出合作要求,然后个别家长询问教师子女在校表现和各方面情况。由于时间紧,人数多,教师和家长之间针对学生个人的深入交流很难进行。这些家、校合作教育的方式对学生的教育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家、校合作方面既没有教材,也无其他依据,只是零散于各级领导讲话及文件中,所以原有家、校活动的开展存在以下问题:

1.无序性。在实际中,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往往是因为年级组长、班主任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家长会了,或者年级、班级有了问题才想起了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缺乏书面活动记录,更何况家、校合作方面的经验总结。在这些准备不足的活动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2.单向性。家、校合作应该是家长与学校、教师在活动中互相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过程,即双方需要互相交流沟通是家、校合作的真正前提。但在实际活动中,大都采取简单的灌输方法,由教师教会家长如何去做,只有单向交流、缺乏互动。仅以我们常见的一种合作形式——家长会为例,基本上是校长讲、教导讲、年级组长讲、班主任讲、任课老师讲,这种型式已形成固定模式一般,家长完全处于被动位置,没有发言的机会,其效果微乎其微。

3.被动性。家、校合作教育往往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家长只有被动同意。有的教师总认为家长是不懂教育规律的,没有发言权,家长到学校只是为了了解情况,教师处处高人一等,致使许多家长到学校后诚惶诚恐,怕讲错话,怕得罪老师,使家长在整个活动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4.随意性。家庭、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有利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许多家、校合作活动并没有正式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中,而是想起来了或是有了事去做一做,或者仅固定在一个学期的开头、结尾等,致使其活动在时间上断断续续,在活动的内容上缺乏前呼后应,家长无法找到活动规律,也就无法找到时间与学校沟通,家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教育知识也就零零碎碎,不系统的,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方法的体系。可以说,这种零碎活动的开展难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二)小班化家、校合作的特殊背景

小班因人数的骤减,众多掩盖在传统大班总体优势下的问题更加清晰:

1.学生个性的突现。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不尽相同的成长、生活环境形成学生个性,小班人数缩小,使学生的个性表现更为明显。小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和地位的特殊,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必然有其独特性,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娇气和任性。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也有精力去疼爱孩子,怕孩子不高兴,怕孩子受委屈。结果,对孩子百依百顺,什么事都由着孩子性子去做,时间一久,孩子就变得娇气和任性了。
2)独尊心态。由于独生子女受众人的疼爱和服务,易产生惟我独尊的心理状态。
3)自私行为。多数独生子女缺少和同龄人共同生活的经历,也就缺少友爱谦让的精神,其多数有自私自利的行为。
4)忌妒心理。独尊和自私的心理状态的延伸,就是独生子女的忌妒心理表现特别突出。
5)依赖心强。由于独生子女受到过度的呵护,必然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
6)逆反心理。娇宠惯了的孩子难以接受家长说,会很容易形成有意违反家长意愿的逆反心理。家长应根据自己孩子心理行为特点,给予正确的调适,使孩子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小班中,独生子女不同个性之间的冲突更为明显,独生子女的特点使他们团队意识较为缺乏,家、校合作教育对他们而言尤为重要。

2.小班家长教育意识的发展。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传统教育中有的家长缺乏教育意识,或对孩子完全放任不管,家庭只是生活的地方,不是孩子受教育的场所,将学生全身心托付学校和老师,把学校当作了托儿所;也有的家长有一定的教育意识,但观念滞后、方式不当;有的片面追随所谓的教育观念潮流,把素质教育盲目等同于全能教育,形式各样的补习班、音乐班、书画班,弄得孩子成天疲于奔命,苦不堪言。总的来说,家长——学生的主要教育者之一,他们的教育素养参差不齐,教育效果不甚理想。但随着时代的前进,家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小班家长中文化素养高,教育意识先进的越来越多,已初步具备广泛地平等合作的条件。而我们学校开办的家长学校,当前仍然主要是由学校向家长单向输出教育思想,年轻的家长正成为学校-家庭教育的热心探索者。有的家长对照自己在家长学校所学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主动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行为,有的遇到问题能到学校向有经验的教师寻求帮助,还有许多家长和老师一道商讨孩子的教育计划。家庭教育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孩子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大为降低,已有的不良行为也及时得到矫治,不少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正常的家庭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为以后形成家庭学校平等互助的合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三)新型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探讨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学校起到了主导作用。首先由学校制定了详尽的学期合作计划、日程、活动方案等,主动邀请家长参与,处处体现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的姿态。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学校对家长进行引导,帮助家长懂得教育、参与教育,让家长真正介入教育的合作之中。家长教育理念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家校合作的效率与成效,一个懂得教育规律、热心教育的家长无异于一位教育高参。为整体提高家长素质,利用小班教育在人数、时间、空间上的优势资源,我校小班化班级教育采用了以下家校合作教育手段:

1.通过宣传和咨询手段,激发家长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情。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必须由老师主动地去做好宣传和咨询工作,让家长懂得参与合作的意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风气。其手段为采用小班板报制作、橱窗、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2.举办小班形式的家长学校。讲座内容丰富,结合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家长的实际需要,教学、教育兼顾,亦采取家长教育子女的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同时针对小班特点,邀请学生与家长共同参加各项讲座,提供家长与子女共同沟通交流的机会。

3.小班形式的家长会多种多样。例如,有的班就家长和老师对教育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和对话;有的班级家长围成一个个小组,就家教中的难点和突出的问题相互交流各自的教子真经;有的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家长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共同感悟沟通和信任的重要;有的家长会则是师生和家长一起去参观或观看电影,孩子平时在集体中的表现,家长一目了然……

4.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心理教师对小班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素质测试,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取得包括智力、情绪、情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和学习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为教师和家长了解心理健康常识,了解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困惑和形成的原因,预防和矫治学生的不良行为心理寻找教育良方。

5.突破传统报忧不报喜的交流目的,利用喜报、《学生情况表》、便条等形式向家长及时汇报学生情况,密切了学校与家长关系,树立和增强学生自信心。

6.设立家长开放日。把开放日作为一年中的一项固定工作,在开放日当天,邀请全体学生家长随堂听课并参加主题班会,使他们直观感受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同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

(四)新型家、校合作教育方式的设想

畅通的交流渠道是家、校合作的良好开端,作为小班教育管理者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起步,但对新型家、校合作教育方式的探索却将继续进行下去,下一阶段计划采用以下方式加强与家长的交流:

1.开办家、校通讯,可分为校级通讯、年级通讯和班级通讯,其内容可涉及学校工作计划、目标、年级组、班级情况、学生的个性展示、评论、好人好事等,学校通讯可由专人负责,年级、班级通讯可组织学生主办。

2.开辟家、校热线,回答家长提出的各类问题,也可为学生个别解答提出的学习问题。

3.增设家长意见箱,每年评选最佳建议奖,鼓励家长为学校建设出谋划策。

4.建立各班的家校联谊会,由各班任课教师和部分家长组成的联谊会履行着教育合作的责任,联谊会有简易的章程,有常规的活动时间和固定的活动场所,定期交流信息,共同研究教育问题,以便在家长会上为家长们日常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的父母像中国的父母这样,对子女期望值如此之高,从古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经典传说,到如今砸锅卖铁也要送子女上大学的壮烈宣言,无不表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期望。展望未来,我们学校将成为影响社区的很重要的教育因素,有效开展家、校合作教育将极大地提高家长素质,提高社区文化的品位。小班教育正在探索行进的过程中,希望通过新型家、校合作教育,为小班教育质量的提高添一份力,同时不辜负每一位小班家长的期望。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