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从“还地桥教育现象”探索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 湖北省区域均衡优质教学现场研讨会简介

巴东县教育教学研究室   田静玲

  2013年10月17日~10月19日,由湖北省教研室主办的“湖北省区域均衡优质教学现场研讨会”在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近代民族钢铁工业的摇篮大冶市举行。主要以大冶市还地桥这个乡镇在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和经验来启示大家关注、探索在当前的农村教育生态下如何促进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达到持续均衡、优质高效的理想目标。

  会议主要特点:一是规格高。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余学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调研员丁雪峰、中国教育学会农村分会副秘书长陈立、湖北省教研室主任傅华强等业务领导、湖北教育编辑团队均全程参会。二是规模大。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和一线骨干教师300多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三是效率高。分“课堂观测、经验介绍、主题报告、深层分析研讨”四个单元进行活动。由省教研室副主任杨国金主持,省教研室副主任方晓波作会议总结

  现结合会议情况及专家报告梳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大家一起学习。

  一、还地桥镇教育情况简介及均衡教育发展目标

  大冶市还地桥是黄石市辖区内一个普通乡镇。近十年来,历届镇领导和中小学领导始终坚持区域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追求优质教育的目标,教育得到持续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甚至超过条件和生源好的城区中学。该镇的六所中学,中考教学整体质量已经连续7年稳居大冶市(县级)第一名。该镇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发展已得到当地政府、家长和社会大众的高度认可与广泛支持,并形成了积极的良性循环以及和谐教育的大环境。还地桥的教育成绩在当地被称之为“还地桥现象”.因此也有了“珍珠说”(是荆楚大地的一颗珍珠)、“璞玉说”(有待雕琢的璞玉),还地桥教育现象填补了乡镇一级促进均衡教育发展经验的“空白”,走出了乡镇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盲区”.

  还地桥镇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简言之就是“三无、四得、两不放弃”.

  “三无”即无择校生、无重点班、无流失生;“四得”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长得壮;“两不放弃”即不放弃外来务工子女,不放弃困难学生。

  二、以能力为导向的“三诊三评”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三诊:指向政府对教育的诊断式联动管理一体化机制。

  1、坚持“三优政策”,加强规划管理的诊断。当地政府把教育规划纳入政府工作规划之中,立足打造乡村留守儿童的优质教育环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先落实、优先保障,采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思路做好规划诊断,采取调研、座谈等方式论证规划。

  2、践行十件实事,落实教育措施的诊断。

  3、坚持专题督导,加大教育问题的诊断。该镇党委、政府每年召开教育专题办公会,就教育问题和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召集各部门进行集中研讨(基于现场开展)。

  “三评”,一方面是指本镇的捆绑式联动监控系统;另一方面,指的是上级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家长三个方面的质量评价联动机制。

  就指向本镇的捆绑式联动监控系统而言,从事以下三个方面的评价:

  1、联盟式镇级管理评价。“纵向捆绑式评价”以学区为单位,考核学区小学、初中衔接教育与管理。“横向捆绑式评价”以学段联盟为单位,考核小学与小学之间,初中与初中之间的资源互助与“一体式”管理。还有“学科合作奖”、“片区协作奖”,体现了竞争中联盟,联盟中竞争。

  2、浸润式镇级文化评价。这里与一般乡镇教师文化不同的是,这里的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了团队浸润式联动成长与监控机制。教师专业成长体现“三三制”,通过青蓝工程,以“牵手式对接”让新教师三年成为校级骨干;通过“学科、班级团队协作”活动,以“联盟式”互助让校级骨干三年成为镇级骨干。

  3、竞争式镇级制度评价。这里的校级管理形成了全覆盖式联动监控机制。

  就上级教育部门、当地政府、家长三个方面的质量评价联动机制而言,从事以下三个方面的评价:

  1、教育行政部门立足“四高一低评价”(优秀率、报考率、及格率、人平分、低分率),注重教育质量评价宏观导向。

  2、当地政府抓住“三督导”评价(基本条件督导评价、帮扶政策督导评价、过程督导监控评价),做好教育质量监控条件保障。

  3、社会评价,特别是家长评价,采取“全面尊重、全程参与、全面评价”策略,全力跟进教育、推动教育持续。

  三、人性化的教师队伍管理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策略

  改革理念:关注学习主体,始终如一地坚持“改”在课堂,赢在改变,这种变化体现在教法、学法的改变。

  抓区域均衡的战术:先建两个课改根据地,实行典型引路、“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从还地桥镇中心学校校长黄三民的报告中,领悟到还地桥镇中心学校的这些教育管理者是非常专业的业务性管理者,他们怀揣振兴一方教育的激情,在全镇人性化的教师队伍管理和学习型组织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策略:

  ------ 行政支持力度大,学术氛围浓厚。改善教师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状况,关心教师境遇,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不断追求更高需要的满足。比如,出巨资,组织教师北上南下,心怀敬仰地走出去学,虚心“临帖”,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发生观念到方法到行动的改变。

  ------ 让教育内行管内行,不瞎指挥,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共同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策略,其乐融融。

  ------ 中心学校的支部成员为研究《基于核心能力的“三环一体式”导学助教课堂模式与推进策略》这一课题,真正是身先士卒,并且人人都能独当一面,从“模式推进”、“三图一案的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等视角分头承担艰苦繁重和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还到毕业班一线上课,接收群众的检验。

  ------ 严格规定,学校中层干部必须从优秀的骨干教师中产生,书记、校长必须从优秀中层干部中产生,中心学校干事必须从优秀书记、校长中产生,这也是一种人才向上流动的路径。

  ------ 中小学结对贯通衔接、设置学科合作奖、开展班组捆绑式评价、通过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建设师资队伍、集体设计导学案、组织“教学质量校校行”和挑战性应战比赛,依靠教学会诊制度扶助弱校。

  四、以能力为导向的“三环一体”导学助教模式

  1、概念:以发展学生和教师能力为导向,以“先学、后教、再用”为课堂教学基本环节,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形成学、教纵横循环,以“导学助教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2、模式的“大三环”

  课前预设、诊断反思 ;课中生成、诊断调整 ;课后检测 、诊断反思

  3、课堂教学的“小三环”:

  先学(学生自学 小组探究……)→后教(展示质疑 互动建构……)→再用(情境应用 分层拓展……)

  导学:体验学习方法,消除认知障碍,获得知识能力。

  助教:体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角色的互换。

  倡导:生本和师本发展同步。

  4、模式的目的

  该模式使师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和发展,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达到“助教→助研→助推”的效果。

  5、模式的核心:以能力为导向

  发展学生的能力:完成任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发展教师的能力:课前预设能力、课中生成能力、课后反思能力。

  6、模式的作用:①实现了区域优质资源共享,解决了农村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的瓶颈问题。②实现了区域整体联动,共同提高。③实现了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

  7、模式的创新:体现了教学的人本性、系统性、创新性。

  8、模式操作的三项措施:统一思想是关键;营造氛围是前提;督查落实是保障。

  9、模式的一般性操作

  ①三个步骤

  课前教师编写导学助教案,学生依据导学助教案自主学习,教师检查学习情况并对导学助教案作修改和调整。

  课中以“导学助教案”为主要载体,引领学生开展质疑、探究、展示、交流等学习活动。

  课后根据课堂观测与诊断量表(开发了9种量表)对课前、课中的教学活动进行大循环诊断反思与调整。

  ②三级备课

  镇级备课。(“一备”流程:由中心学校督查镇级备课组,由责任人组织集体研讨,明确任务,形成初案)

  校级备课。(“二备”形成复案:由学校教科处复查校级备课组形成复案)

  教师备课。(“三备”形成修案:由备课组督查教师个人形成修案)

  备课体现“三定一落实”: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落实具体要求。从“小作坊”行为,变成“大生产”活动,集大家的智慧为全镇教师和学生服务。

  10、模式的观察:看预习程度;看学习过程;看学习结果。

  11、变式操作:从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等方面来深化模式的内涵,这一方面的内容尚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12、模式的推进策略

  建三级研究网络:镇级中心教研组   校级教研组    年级学科备课组

  建三级指导小组:镇级指导小组     片区指导小组  校级指导小组

  抓双向制度建设:双向研究与管理

  建“三合一”常态机制。(围绕课题进行教、研、训)

  抓“三个一”成果评比:每周一次反思评比 ;每月一次阶段性总结评比 ;每期一次教学科研成果评比

  13、“三图一案”:学期知识框架图  分解为 单元知识框架图 分解为 课时知识框架图  具体体现在 导学助教案。

  好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理清学习思路;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后复习时整理思路,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本课知识、本单元知识、本学期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4、该镇反思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 农村教师的素质、能力还是有限,不能充分把握模式的内涵,也不能很好地操作与执行。

  ------ 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方面的研究深入不够,尚未形成典型性经验。

  ------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边远学校同年级班级个数、同科教师人数在逐年减少,校级集体备课研讨人员也相对减少,影响了备课的质量。

  ------ “三图一案”在平时教学运用中,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了“引导者”“参与者”,个别老师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淡化了。那么,课堂教学中,怎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相关信息链接

  ◆《努力弥补制约教学质量的短板》(报告摘要)

  傅华强(湖北省教研室主任)

  1、对于区域均衡优质教学的几点认识。

  (1)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均衡不是平均化,统一化,而是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有内涵导向、各具特色的优质、均衡发展。当前,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

  (3)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学校的内涵发展,意味着要以教学为主要渠道提高教育质量。

  (4)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的第一要义是均衡,核心是优质,基本要求是学校的内涵发展。

  (5)实现教学质量优质均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更明确指向就是关注“学困生”--不想学、不会学、学不好、不学好。

  2、还地桥等地做法和经验的价值取向。

  (1)对还地桥教育现象科学归因,给出规律性的学理解释。大体为:精细化的管理(中心学校的主导作用)、师资资源均衡配置、师生的主体性发挥、课堂教学有效改革、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2)初步建立了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资源配置机制、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机制。是现实意义的镇域均衡,解决了一些教学中的难点、焦点性问题。即:

  ------ “三环一体”导学助教模式适合于乡镇区域学校和教师。

  ------ 与模式密切相关的“三图一案”的预设与生成,体现了教学对知识的基本结构及其培养能力的价值追求。

  ------ 课堂观察与诊断,是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反思、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非常有效的经验,是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 加强教学改革,实现高位(优质)均衡。如,预习均在课内完成;注重教学研究,上课前三次备课,最大限度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加强教学改革,落实新理念(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习方式变化,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三环一体的新模式,取得好效果。

  ------ 科研课题研究发挥了专业引领作用。“三环一体”弥补学生的“短板”,“三诊三评”弥补教师的“短板”.

  3、各级教研机构在教学质量均衡发展中应尽的职责。

  ------ 寻找、培育、引领样本。(学校均衡、乡镇域均衡、县市域均衡)。

  ------ 学习研究文件,围绕教育中心工作开展教学研究,为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专业支撑。

  ①加强优质均衡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建立模式→随研究的深入,要逐步“出模”,课堂教学模式务必切合学科、课堂、教师的教学实际,不搞一刀切。

  ②加强优质均衡标准的研究。

  ③加强指向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教学评价研究,构建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教学评价策略。

  ④加强区域基础教育教学资源整合研究,探索整合与优化的策略。

  ⑤薄弱学校改进的路径选择。

  ⑥加强学困生转变策略(学法指导)研究

  ⑦加强消除低效、无效课堂的研究

  ⑧加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的研究。教育部于今年6月颁布《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省教育厅正在研究制定我省试点方案,武汉、宜昌、孝感等地人民政府已向教育部申报国家级试点。这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引领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力抓手。各级教研机构要积极配合行政,参与这一工作,关键在于:一是科学制定评价标准,合理设定工作流程。二是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机制。

  4、省教研室主要工作

  ------ 结合三年工作规划,2014年将遴选一批均衡发展的试验样本校和试验区,加强必要的专业引领。

  ------ 确立上述8个方面为主的综合研究课题,作为省教研室本级管理课题,增强研究的肌理性,强化学理支撑。

  ------ 全面推广还地桥等地教学质量优质均衡发展的典型。

  ◆湖北省高校工委副书记余学敏讲话(摘要)

  1、参会理由:支持活动主办者(省教研室是重要职能部门;作出过重要贡献;未来肩负重要使命);鼓励承办者;重视教学质量。

  2、三点建议:希望教研部门进一步发挥与行政管理的协同作用,把工作规划、主攻方向及年度工作重点与当前动向(行政)联系起来;发挥教育决策的参谋作用;发挥教育研究的组织作用。

  3、要重视教学质量和教研工作。因为优质教学、优质质量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本质要求;均衡发展是核心任务。教研员要把精力用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在这方面也有三个建议:动起来。本次会议主题好,时机好,各位参会人员回单位要积极行动起来。带起来。要求行政领导、校长、教研员深入思考如何改变教师的职业状态。升起来。注重研讨、组织、总结和升华,典型引路,让个别的行为变成有组织的集体行为,因为乡村教育深层发展尤为艰难。

  ◆陈立(中国教育学会农村分会副秘书长)参会感受

  1、地域均衡包括课程、发展主体、资源整合,谈均衡要与“发展”联系起来,不是“均等”、“平均”.现在设备改进,教师素养还是差得远,硬件均衡了,但素质仍没有提高,制约的关键在“理念”,需做真正质量内涵式的发展,“以人为本”含师生,要给农村教师一样的视野和舞台,让农村学校成长起来。

  2、怎样让“师生发展”?

  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的支撑是教师对教育理论、教学技术的把握,课堂为载体,后面有若干理论支撑。模式即最规律、最核心。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教师对学习的了解;教师对学生学科学习的了解;教师的课程素养和课程意识。改革由农村向城市,但引领要靠城市。

  3、高效课堂是教育规律的回归,最终在学生身上。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和学生的学习。设置量表不仅要关注学生,也要关注教师。

  结束语:还地桥镇研究的教学模式引发了大家的深度思考,思考中有借鉴,有探讨。但无论怎样,该镇教育模式的改变,改革从农村薄弱学校开始等举措,为参会者提供了范本,完成了改变、提高教育质量的转型,令人惊叹,令人感动。作为乡镇行政领导、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和教研员,要关注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政策的变化,参与到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工作中去,深层次思考自身在均衡发展中做什么事,力争提供成功经验供大家分享。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