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办学条件分析研究
(3)生均固定资产值和教学仪器设备值明显下降
从图4可以看出,随着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生均固定资产值和教学仪器设备值也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05年比2003年分别下降2898元和1167元。
(4)办学条件呈现出“中部凹陷”的局面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日显不足,特别是中部地区办学条件尤其紧张,各项生均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西部还要低,而中部六省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09%,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全国招生总数的31.39%,在校学生占全国在校学生总数的29.63%,中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十一•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各级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改善中部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
(5)生均办学条件全面下降的态势不容乐观
总体来看,“十五”后期,中职教育的办学条件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随着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校舍建设相对滞后,生均拥有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学生宿舍等条件均在逐年减少,给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2.专任教师总量有所增加,但跟不上规模发展的需要
(1)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不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2005年全国有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58.87万人,聘请校外教师8.23万人[1],比2003年分别增加3.01万人和0.34万人,增长5.4% 和4.3%,生师比已经达到22.5:1,高出教育部颁发的生师比标准5.5人。
如果根据2005年全国平均生师比测算2006年中职扩招100万学生,至少需要增加4万教师。到“十一五”末期,中职招生达到800万人,预计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400万人。如仍按目前的生师比测算,至少还需要再增加教师47.8万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要增加专任教师10万人左右。如果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1:17的设置标准测算,则至少需要再增加约82万专任教师,加上自然减员的因素,每年要增加21万教师才能基本满足中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生师比的分析发现职业教育发达的沿海和中部地区省份,其生师比比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生师比高,有些省市生师比高达34:1,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凸现出培养能力的不足(详见表3)趋势。
从生师比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压力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和劳务输出较大的人口大省,这说明当地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初,广东出现的技工荒就明显地印证了这一问题。
(2)专任教师素质不高
“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低。2005年全国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12.45%,比2004年增长1.2个百分点,近3年来略有提高,但专任教师“双师型”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引进“双师型”复合人才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4个省市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7个省市区,负增长的有5个省市区,其中,增幅在2%以上的有黑龙江、山东、湖北、广西、青海、新疆等6省区;在比例减少的省市中,减幅在1%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借助课题改善薄弱校办学条件的探索
- 下一篇:山海关区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考核评估标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