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评价和预警机制研究* (张 晨 马树超)

我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评价和预警机制研究* (张 晨 马树超)

发布时间:2011年9月2日 访问量:1695 信息来源:中国高教研究杂志-2011年8期

摘 要:以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监测为切入点,通过“监测指标体系”、“风险评价模型”和“预警消息树”等研究工具,对全国和各区域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进行了系统评价。尽管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情况存在严重问题,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总体较差。面向各地普遍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要建立区域职业学校办学条件“预警机制”,定期向社会提出风险警示,敦促各级政府努力改善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关键词:职业教育;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指标体系;风险评价模型;预警消息树
  一、问题的提出: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是检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底线要求
  “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战略目标。在这个战略目标下,广大职业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能否依法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不仅是职业学校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底线要求,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的基本条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省区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纷纷提出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教育目标,有的省区宣布已经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因此,有必要对当前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达标情况做出客观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预警机制,提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为重点转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面临的艰巨任务,为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监测和预警机制的基础:设立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水平监测和预警机制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套评价指标。我们设立一个“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监测指标体系”,通过若干个监测指标,对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评价,以实现两项基本功能:一是监测全国和各省区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达标情况;二是能够反映各省区域之间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差异程度。
  1. 逻辑起点。依法把基本办学条件是否达标作为评价职业学校发展水平的底线要求,这是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指标体系的逻辑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职业学校的设立,必须符合有关基本条件”。其中规定设立职业学校必须依法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设施、设备;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等。鉴于此,职业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能否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是检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或者说是“底线要求”。
  2. 政策依据。以国家标准为依据、突出政策导向,是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指标体系的重要特征。近10年来,关于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国家标准”主要有四个:一是《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教发[2000]41号);二是《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教职成[2001]8号);三是《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四是《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职成[2010]12号)。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的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对旧版进行了修订,除对中等职业学校设置已有相关指标的标准做了相应提高外,还新增了如生师比、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所占比例、生均占地面积等新的标准,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管理提供政策保障。除了对相关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设置标准”的提高修订,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与旧版相比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取消了“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双重设置标准,实行统一标准,体现了国家在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实现职业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鲜明政策导向(见表1)。
1 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与旧版的差异比较
  因此,我们选择的相关监测指标及其达标标准,均取自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学校建设的政策文件。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指标,取自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指标,取自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和《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
  3. 指标体系:按照相关规定,从规模、师资和设备设施这三个方面选择若干具体指标,构建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指标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四条有关规定,把其中关于“师资队伍”和“设施设备”的要求作为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等相关规定,把“在校生规模”作为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
  《职业教育法》关于“基本办学条件”的规定还包括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两项,前者是正常办学和日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是广大职业学校应当而且必须具备的,否则教育主管部门应予以取缔,故不纳入监测指标体系。后者主要涉及“生均经费标准”的建立和执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各地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制定并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明确“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原则意见,指导和推动各地依法制定和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拨款标准,分类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因此从发展现状与政策稳健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现阶段也暂不把生均经费标准作为监测指标,等到各地相关制度建立完善后,再把该指标纳入监测范围。
在“政策性、发展与稳健相结合、可测量、易获取和系统性”等五项原则指导下,“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监测指标体系”在总体框架上包括“规模”、“师资”和“设备设施”等3个主要方面,在指标框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中职学校设立6个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指标,高职学校为5个指标(见表2),部分指标略有差异。
2 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监测指标体系
  办学规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备基本的办学规模。其中,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应在1200人以上”的规定,把“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校均)”作为评价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监测指标,并把1200人作为达标值。测算方法是: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校均)=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人数/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数①。
  根据《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关于“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不少于2000人”的规定,把“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数(校均)”作为评价各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监测指标,并把2000人作为达标值。测算方法是:各地区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数(校均)=各地区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数/各地区高等职业学校数。
  师资队伍: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有与学校办学规模相适应的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比例适当”、“师生比达到1∶20”、“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等规定,把“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和“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作为评价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水平的监测指标,并把相关标准作为达标值。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对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水平等基本办学条件做了明确规定。参照对“综合类”高等职业院校的“合格”标准,把“高等职业院校生师比”和“高等职业院校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作为评价高等职业教育师资水平的监测指标,要求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生师比要达到18∶1,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要达到15%。
  设备设施: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应有与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相适应的校园、校舍和设施”、“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少20平方米”的规定,把“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作为评价各地中等职业教育设施设备水平的监测指标之一;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具有与专业设置相匹配、满足教学要求的实验、实习设施和仪器设备。工科类专业和医药类专业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3000元,其他专业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2500元”的规定,把“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作为评价各地中等职业教育设施设备水平的监测指标之二;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拥有数量不少于每百人15台”的规定,把“中等职业学校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作为评价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设施设备水平的监测指标之三。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对于“综合类”高等职业院校“合格”标准的相关规定,把“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作为评价高等职业院校设施设备水平的监测指标,要求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不少于14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不能低于4000元。
  三、监测结果: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较差;高职学校情况较好,且相对比较均衡
  从基本办学条件达标的视角,借助“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监测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区的2009年度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进行测量,并以国家规定的达标要求为基本量,对监测指标的测量结果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可以对我国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现状形成比较全面的了解。
  1.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情况总体较差。全国31个省份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6个监测指标中,大部分省份(21个)的达标率没有超过半数;全国没有一个省区全部达标,甚至没有5项指标全部达标的。达标情况相对较好的3个省市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分别是上海、广东和浙江,有4项监测指标平均达标;有7个省区3项监测指标平均达标,分别是北京、天津、江苏、辽宁、山东、西藏和宁夏。另外,两项指标达标的省份有15个,一项指标达标的省份有5个,还有1个省份全部指标均未达标,这些主要在中、西部地区。
从具体监测指标的达标情况看,中职学校生均校舍面积全国没有一个省份平均达到20平方米/生,双师型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比例指标有29个省份没有达到30%,生师比指标有27个省份没有达到20:1,生均仪器设备值指标有23个省份没有达到2500元,每百生拥有计算机数量指标有23个省份未达到15台。达标情况相对较好的是在校生规模指标,全国只有8个省份平均未达到每校1200人标准,东部全部达标,中部和西部各有4个省份不达标(见表3),体现了最近几年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的现状。
3 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监测指标及未达标省区分布(2009年)
  2.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情况总体较好。从整体情况看,全国31个省份高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监测结果显示,在5个监测指标中有7个省区全部达标,而且区域之间分布比较均衡,东部3个,中部和西部地区各2个,分别是浙江、山东、广东、湖南、湖北、陕西、内蒙古等;有20个省份4个指标平均达标,东部8个,中部4个,西部8个;有3个省份仅3个指标平均达标,是中西部地区的云南、吉林和山西;西部地区宁夏仅2个指标平均达标。
从具体监测指标分析,高职在校生规模达2000人以上、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4000元以上两项监测指标全国31个省区全部达标;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指标全国仅青海省未达15%。生师比和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两项指标达标情况相对较差,前者有18个省区平均值未达到18:1,后者有10个省区平均值未达到14平方米(见表4)。
4 高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监测指标及未达标省区分布(2009年)
3. 从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间均衡发展水平优于中等职业教育。在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指标的测算过程中,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基本量,对监测指标的测量结果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可以发现各区域之间相同监测指标的差异特征是高职教育小于中职教育(见表5)。比如,“生均仪器设备值”监测指标为例,该指标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全国平均值为1,东部地区高职平均值相对较高为1.14,西部地区相对较低为0.87。这就是说,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基准线,东部地区高职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而西部地区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区域间最大差异为27个百分点。同样是该指标,东部地区中职平均值相对较高为1.4,高于全国均值40%;中部地区中职平均值相对较低为0.74,低于全国均值26%;区域间最大差异达到了66个百分点——中职与高职相比,区域间差异明显较大,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自2000年起出台《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和2004年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起,着力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办学所取得的政策成效。
5 我国各区域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均衡水平分析(2009年)
  四、预警机制:在“风险评价模型”基础上,设立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预警消息树”
  上述监测指标明确表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办学条件总体达标率不高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两大实际问题。但是,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还需要探索建立一个基于办学条件达标情况评价的预警机制(以下简称“预警机制”),不仅要评估风险,更要提出预警,以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1. 预警机制的核心是“风险评价模型”:该模型是为了在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测量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全国职业学校办学风险做出评估,其基本内涵包括:
  第一,风险评价模型的最终表达方式是一个量化指标:“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风险预警系数”(W,以下简称“预警系数”)。为了便于比较,我们用Ws代表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预警系数,用Wh代表高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预警系数。
  第二,预警系数是对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监测指标体系及其监测结果的集中体现,反映31个省份监测指标测量值以国家标准为基本量并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低于基本量的指标所占全部指标数的比重。
  第三,当预警系数(W)达到一定值,或者说未达标监测指标所占比重达到一定比例时,则表示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存在问题且超出警戒线,提示预警机制报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其四,风险评价模型的基本公式为:W = 12n=1k Yn'> ×12k-1'>。
  中职风险评价模型为:Ws = 12n=1k Yn'> ×12k-1'>,(12 k=186'>
式中:Ws为“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风险预警系数”;
  Yn 是分段函数,Yn12 '> =12 1, fn(x)<1 0, fn(x)鈮?'>
12 fn(x)'>是对31个省区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监测指标的测量值,以国家标准为基本量,经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结果。测算公式:12 fn(x)= xij xj'"> ,其中:Xij表示各省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监测指标的具体测量值,i =1,2,3……31,指全国31个省份,j =1,2,3……6,指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的6个具体监测指标,X’j表示第j个监测指标的国家规定标准值,n= i×j是函数序列号,指第i个省区第j个监测指标的测算结果的序列号。
  高职风险评价模型为:Wh = 12n=1k Yn'> ×12k-1'>,(12 k=155'>
式中:Wh为“高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风险预警系数”;Yn和12 fn(x)'> 等表示的意义与中职相同,j =1,2,3……5,是高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5个监测指标。
  2. “风险评价模型”的使用方法:风险评价模型的运算结果是“预警系数W”,该系数反映的是全国各地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指标“未达标的比例”。当全国各地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监测指标总体上“全部达标”时,W= 0,表示无风险;当全国各地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监测指标总体上“全部不达标”时,W= 1,表示风险最大。这就是说,预警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W≤1,且在取值范围内系数越大风险越大。为更加直观地反映各省区基本办学条件的达标状况,参照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蓝、黄、橙、红”四色警报信号,把全国31个省区预警系数的测算值按照风险等级分类预警。
  “蓝色提示”(风险一般):当0<W≤0.33时,即全国各省区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指标的未达标数量小于等于1/3时,“预警系数”划归蓝色预警信号,表示风险等级为一般水平(基本办学条件理论上应全部达标,出现不达标“预警机制”即提示风险)。
  “黄色警报”(风险较高):当0.33<W≤0.50时,即全国各省区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指标的未达标数量大于1/3,但小于等于全部指标的一半时,“预警系数”划归黄色预警信号,表示风险等级为较大水平。
  “橙色警报”(风险严重):当0.50<W≤0.67时,即全国各省区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指标的未达标数量大于1/2,但小于等于全部指标的2/3时,“预警系数”划归橙色预警信号,表示风险等级达到严重程度。
  “红色警报”(风险特别严重):当W﹥0.67时,即全国各省区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监测指标的未达标数量大于2/3时,“预警系数”划归红色预警信号,提示最高风险等级,表示风险达到特别严重程度。
  3. 预警机制的表现形式是“预警消息树”:经测算,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风险预警系数Ws=0.63,总体上处于较严重风险等级,显示“橙色预警信号”;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预警系数Wh=0.19,风险等级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显示“蓝色预警信号”。同样,为更加直观地反映各省区基本办学条件存在的风险,参照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预报方式,设计了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风险预警消息树(简称“预警消息树”)。
  中职教育办学条件“橙色警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不好,存在严重风险,而且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按照“风险评价模型”的评价方法,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不仅总体上没有达到国家标准(近2/3监测指标不达标);而且区域之间很不均衡,东部地区为“黄色警报”(风险水平较大),中西部地区则更为严重,提示“红色警报”,表示基本办学条件存在“特别严重风险”。
高职教育办学条件“蓝色提示”: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相对较好,而且区域之间比较均衡。按照“风险评价模型”的评价方法,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总体上达到国家标准(仅1/5监测指标不达标);东中西部地区都处在风险水平一般的“蓝色提示”区域(见表6)。
6 2009年度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预警消息树”
  五、基本结论:投入不足和标准化建设滞后等因素影响,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存在系统风险,需要加强监测和风险预警
  通过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监测指标体系”、风险评价模型和“预警消息树”的实际应用,可以对我国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达标情况做出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初步形成以下结论。
  1. 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未达标问题十分严重,且区域之间差异较大,这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迈向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薄弱,区域间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这已经成为全局性和普遍性的问题,需要引起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作为紧迫任务加以解决。
  2. 投入不足和标准化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是造成中等职业学校资源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尽管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较大发展,但各地对职业教育事业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跟不上规模发展要求;我国各省区高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达标率相对较高,是因为在高等教育大发展阶段,教育行政部门较早提出了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有效规范了各地区和职业院校举办者的行为,取得了积极的政策效果。
  3. 建立“预警机制”,定期对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情况进行监控,将基本办学条件达标列为跟踪区域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家已经建立了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建立起有效的“监督预警机制”,每年发布监测报告,并根据监测结果提示风险,向社会和政府部门发布“预警消息”,敦促各地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各地职业教育实现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到设置标准,提高区域间基本办学条件的均衡水平,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张 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助理,上海 200032;马树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上海 200032)
  
参考文献
[1] 张 晨,马树超.分类指导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2] 马树超,张 晨,陈 嵩.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成绩、问题和对策[J].教育研究,2011(05).
[3]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
[4]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通知[Z].教职成[2010]13号.
[5] 中国气象局.关于下发《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的通知[Z].气发[2004]206号.


*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课题编号:BJA070036)的研究成果之一;孙子秀参与了本文基础数据整理和起草工作
本文数据来源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历年的《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