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与高校管理研究述评

教师参与高校管理研究述评

摘 要: 教师参与大学治理是高校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何谓大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教师为什么参与管理, 教师怎样参与管理, 教师参与管理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教师参与管理的现状和问题五个方面对有关研究进行述评, 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 并展望可能的研究突破。

关键词: 教师参与; 大学治理; 研究述评

 

A b s tra c t: Itps a n impo rtan t p ra c tice a nd theo ry is sue in h ighe r educa tio n m anage2m e n t whe the r the fa cu lty p a rtic ip a te s in un ive rs ity go ve rnance. The the s is re view s the re2se a rch o n th is sub je c t a s fo llow s: wha t is the fa cu lty p a rtic ip a ting in un ive rs ity go ve rn2ance; why do e s the fa cu lty p a rtic ip a te in un ive rs ity go ve rnance , how do e s the fa cu ltyp a rtic ip a te in un ive rs ity go ve rna nce and wha t a re the po s s ib le p ro b lem s o f the fa cu lty p a r2tic ip a ting in un ive rs ity go ve rna nce ? The n, the the s is po in ts o u t the sho rtcom ing s o f fo rm e rre se a rch a nd the b re a kth ro ugh s in co n tinued re se a rch.

Ke y w o rd s : review; fa cu lty p a rtic ip a ting; un ive rs ity go ve rnance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一直是大学治理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20世纪40年代以来, 该问题成为国外教育管理研究和学校管理实践关注的焦点, 我国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近年来, 在宏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调整、高校实施学院制等背景下, 大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成为高教界的热点问题。实践中, 一些大学在既有职称评审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专门性事务决策委员会的基础上, 组建新的学术性权力机构参与大学的综合性事务管理。2000 5 , 东北师大按学院、学科组成教授委员会, 开始试行“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基础上的院长(系主任) 负责制”, 被视为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新举措[ 1 ] 。此后, 华中科技大学、苏州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上海财经大学相继成立院级教授委员会, 据学者统计, 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在部分二级学院成立了教授委员会[ 2 ] 。关于该问题的理论研究也随着实践的丰富和发展而逐渐深入。

        本文拟从何谓大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教师为什么参与管理, 教师怎样参与管理, 教师参与管理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教师参与管理的现状和问题五个方面对有关研究进行述评, 并简要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及可能突破之处。

        一 何谓教师参与管理

        在界定“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时, 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认识视角, 比如刘汉民认为, 教师参与管理就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些制度和必要的组织形式, 吸收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和各项管理工作[ 3 ] ; 刘兴春认为教师参与管理就是由教师参与制定、表决或贯彻学校事务政策的行为, 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学校管理效率的方式[ 4 ] 。多数研究者认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质是参与学校决策, 也有人认为教师参与管理还包括对于行政的监督功能以及对于日常管理工作的适当参与。

        关于大学教师参与管理的内容, 不少研究者进行了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的区分, 他们认为,大学教授会主要负责决策大学中学术事务, 也派少量专门人员加入重要的行政委员会, 参与大学行政事务的决策。

        国外的有关实证研究也支持教师参与的应当是学术事务。William Brown 认为, 教授对大学事务的最优参与度与决策类型有关, 他把决策类型分为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 学术事务( academic performance) 指课程设置、学位设置、业绩考核、教员聘用等; 行政事务(organizationmanagement) 指资源的分配、新学科的建设、教员的编制、院长任命。他们发现, 教授参与管理学术事务的程度越高, 学校的业绩表现越好; 而教授参与管理行政事务的程度越高, 学校的业绩表现越糟糕。原因在于: 在参与学术性事务方面, 教授不仅有信息优势, 而且其个人利益与组织的目标不冲突。所以是有效的;相反, 在参与行政事务方面, 教授不仅没有信息优势, 而且其个人利益往往与组织的目标相冲突[ 5 ]

        从有关研究对教师参与管理的界定和研究范围来看, 人们对教师参与管理基本达成如下共识: 教师参与管理主要指教师参与学术事务的决策。当然, 也有不同意见, 孙绵涛认为教师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当属咨询体制, 决策的事应当由行政首脑为首的机构或组织定夺[ 6 ]

        二 教师为什么参与管理

        研究者在学理上对于教师参与高校管理有两种阐释路径, 一种是学术自由与学术管理的角度; 另一种是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角度。

        () 学术发展规律与教师参与管理

        别敦荣等研究者把大学管理的特点归结为学术管理(别敦荣, 2001) , 其基本原则是学者治学, 因而教师参与管理成为大学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最重要的特点。因为学术管理的目的在于求得学科发展, 创造学术自由的氛围, 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 只有学者才能谙熟学术发展规律, 因此学术事务的管理应该由相关学科的专家权威来完成的, 他们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人格力量来影响他人, 决策需要根据教师和管理人员达成的一致意见做出, 这样才能确保学校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运转。张德祥等不少学者从“学术权力”的角度研究此问题。

        刘兴春认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是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自然延伸[ 7 ] , 教师专业自主权包括教师在专业领域自主决策、自我管理; 参与学校中与自身和专业密切相关的事务管理, 视为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自然延伸。

        () 组织激励与教师参与管理

        不少研究者从激励理论和社会资本(网络资源) 的角度认识教师参与管理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梅奥、麦格雷戈等人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采取参与式的管理可以鼓励人们把创造力投向组织的目标, 使人们在与自己相关的事务的决策上享有一定的发言权, 为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提供了机会”[ 8 ] 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科奇(L. Coch)弗伦奇( J. F. French) 调查研究揭示参与管理可以提高职工的士气、热情、职业满意度等[ 9 ] 。在高校管理实践中, 教师参与管理作为一种激励制度, 期望教师通过参与管理, 体验领导的信任, 激发责任感, 增强成就感; 教师因为能够参与商讨与自己有关的问题而受到激励, 从而为任务或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保证。

        另外一种理解则基于组织社会学社会资本(网络资源) 的角度。帕特南、布莱姆和雷恩等人指出, 社会资本是一种现象, 它以公民参与和个体互信之间的互惠关系表现出来。从理论上说, 越多的个体参与公民活动, 那么个体之间的互信越多, 同理, 个之间互信越多, 他们越乐意参与公民活动。作社会资本外在表征的互惠关系生产出对统治的信任[ 10 ] 。郭卉认为,教师参与管理可以构建高校参与网络, 增强组织信任, 因而是大学治理中重要的社会资本[ 11 ] ,有利于沟通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的职业文化差异, 使因职业要求致力于追求自治的教师与关注大学组织公共利益的行政人员达成共识, 平衡学术自由与效率原则。

        () 两种学理分析的评价———目的论和手段论

        有研究者把两种学理分析理解为目的论和手段论的区别。目的论认为参与管理是教师的当然学术权力(或专业权力) 的体现, 于是研究者从学术自由、民主政治等方面寻求答案。手段论者从管理者本位出发, 把教师看作高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 认为教师的作用和价值绝不限于课堂教学和专业学术研究上,他们有更多的智慧和潜力可以为学校的建设发展贡献出自己聪明的才智。就管理的技术而言,教师参与管理利于保证信息的及时与准确, 问题处理有针对性, 克服官僚主义, 提高效率;从管理策略而言, 参与管理利于教师对决策结果产生认同感。两种学理认识的不同之处在于所处立场分别为学术人员和管理者, 但是二者在目的上却殊途同归: 教师参与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高校内部关系的和谐和学术的发展水平提升。

        三 教师怎样参与学校管理

        ()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

        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参与学校管理, 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学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等机构是教师参与管理的制度化形式; 校长接待日、专题座谈会、意见箱等形式也被视为教师参与管理的途径。有研究者把教师参与的形式分为直接参与(通过校“董事会”、工会、教代会、全体教师会、党员会) , 间接参与(通过教研组会议、备课组会议、课题组会议) , 监督参与(如教师工会、课程发展委员会、教师职评小组等) 。有人则划分为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工会、评议会等专门委员会) 途径和个人途径(个人任职、意见反映等民意表达形式参与管理) 。张德祥把组织途径分为行政性机构任职和学术性机构任职两种。

        尽管有人认为, 校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师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主渠道和平台[ 12 ] ,但在诸多的形式中, 学者们认可度最高的是学术性机构, 在高校领导看来, 组建学术性机构使大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 教师中什么人参与学校管理

        泛谈教师参与管理的人认为全体教师都应当参与, 参与者多多益善, 他们主张教师通过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参与管理, 而把教师参与管理的事项定位为学术事务者认为教师参与管理主要是教授参与管理, 主张精英代表参与高校管理。张德祥对我国部分高校的研究表明, 教授通过学术性机构任职参与管理的比例高于副教授, 副教授通过行政任职参与管理的比例略高于教授, 但是教授任行政职务的比例高于副教授, 总体上教授参与管理的机会高于副教授。

        ()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方式

        在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学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等制度性机构中, 教师通过代议制选出代表参与决策或者决策过程讨论。在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性机构中, 对于评审事项通常采用票决制。

        四 教师参与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注意到参与管理作为一种组织运行机制, 必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 参与程度与教师满意度并非正比关系。

        很多人认为, 教师参与决策次数越多越好,频率越高越满意, 这是一种误解。教师参与决策的频率与教师的满意感并不成正比关系。阿露托( Joseph Alutto) 和比拉科( James Belagco)就参与程度与教师的满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把教师参与决策的程度分为三种不同状态: 贫乏(参与得太少) 、饱和(参与得太多) 和均衡(参与得不多不少) 。测试结果表明, 参与程度处于均衡状态的教师正好是感觉最满意的一组, 而认为自己处于贫乏状态或饱和状态的教师, 相对来说则不太满意。因此,学校管理者首要的是给教师提供恰当的参与机会, 而不是一味地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对于教师而言, 恰当的参与程度取决于两个条件。第一是教师的非教学时间, 如果教师大量的非教学时间都用在开会上, 用在讨论学校的决策问题上, 将会让教师感到厌烦, 降低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第二是参与的问题是否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有关。当教师认为他们参与决策的问题与他们自己休戚相关时, 他们就会投入极大的热情; 如果要他们参与的事务对他们而言不是那么重要, 或者毫不相干时, 他们可能不愿意在上面花费时间或者动脑筋发表意见。

        () 集体决策降低决策质量。

        美国学者根据McCormickMeiners全美大学教授联合会(AAUP) 调查所做的实证研究发现, 平均而言, 教授参与决策的程度越高, 大学的业绩表现越差[ 13 ] 。他们认为, 只有在决策权相对集中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教授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但教授集体参与决策不利于做出有效的决策。埃得姆·布瑞杰斯( Eduim Bridges) 认为参与决策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和专长。如果教师参与一个力所不及的决策, 无疑是面对新的挫折和当众出丑。因此, 参与决策人员的选择要符合两个条件: 其一是决策问题与教师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 其二是教师有参与该决策的知识和能力。要尽可能寻找两个条件都满足的参与者。基于这两个条件, Eduim Bridges提出了“认可区模式”。所谓“认可区”, 指的是教师毫无疑问愿意服从的管理指令及愿意按管理者的要求行事的范围[ 14 ] 。若符合上述两个条件,就处于认可区之外, 要求经常参与、全过程参与。符合其中之一条件和完全不具备两个条件的人员属于认可区范围内, 前者可以参与决策的某些阶段, 后者则不需要参与。

        () 集体压力、风险转移和责任无法追究。

        同样, 在多数研究者对教师参与管理问题鼓与呼的热闹声中, 也有研究者指出集体决策可能存在的弊端。教师参与决策过程中由于群体压力的存在, 可能扼杀了创意和异议, 结果只会使教师对学校工作漠不关心、冷眼旁观,做一个形式上的表决者和参与者, 成为民主管理的陪衬; 还有研究者指出了参与管理中权责不对称问题。集体决策除了风险转移(如行政职能部门把委员会的集体决策作为转移风险的工具) , 还会引起责任无法追究, 一旦集体决策方案以失败而告终, 大家都会尽力推卸责任,而无法追究背后的实质性问题。

五 我国高校教师参与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 我国高校教师参与管理的现状

        研究者普遍认为我国高校教师参与管理的程度不够, 形式单一, 渠道和制度不够完备,效果并不理想, 常常流于形式, 走过场, 仅仅停留在让教师有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 而没有考虑怎样高质量地参与, 总体情况是参与程度不足、决策质量不高。

        关于该问题的实证研究揭示了一些有意义的现象。张德祥2001 年在我国6 所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学术人员参与程度较高的事项是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修改、专业设置与调查、院系学科建设的规划和教师的考核、职称晋升。在校级干部任免、学校年度工作计划、招生计划的制定与修改问题上教师的参与程度低[ 15 ] 。全美大学教授联合会(AAUP) 也曾于1971 年就美国大学中教授参与决策的情况作过一次调查, 发现教授参与决策的程度在不同大学有很大的不同, 对不同内容的决策参与程度也不同。在584个被调查的大学中, 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和教员决策的比例最高, 分别占到84108%74125%; 教授控制教员任命、任职和终身教职(APT) 决策以及个人绩效评估决策的比例居中, 比例为40128%; 而教授参与学校财务决策的比例最低, 仅为15103% (其中长期参与预算决策的比例仅为7102% ) 。对比可以发现, 我国教师在师资等人事问题上的参与程度不如美国。

        () 我国学者对于教师参与管理问题的研究思路

        教师参与管理问题的提出与我国内部管理体制中的学术与行政的关系密切关联, 我国研究者几乎都是针对高校中行政权力主导导致的学术权力的不足, 而提出和研究教师参与管理问题的。秦国民认为, 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行政权力泛化, 在高校教师管理中也以行政管理为主, 这种行政管理方式使教师边缘化[ 16 ] ; 另外一种分析认为, 高校管理过分强调效率和理性造成了教师在大学决策中地位的边缘化, 教师在大学管理中无法发挥其影响力, 高校的泛行政化, 以致造成大学按照行政体系衍生出的价值系统评价人及行为, 价值标准不在教育本身, 而在行政职位的高低和被行政系统行政权力认可的程度, 以致无论是现有的管理制度还是潜在的管理文化都表明行政人员的地位高于教师。本来是大学管理活动中地位平等、相互合作的两大群体, 却成为管理与被管理对象, 学者们认为是学术权力得不到重视。

        曲宗湖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变革背景下的研究也揭示了同样的问题。近年来, 我国教育改革一直持续不断, 教师参与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但教师处于学校教育的表面“主体地位”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善, 多数教师对于目前的教育改革处于盲从、服从或观望的状态[ 17 ] ;宋光春在山东省多所高校的研究揭示, 教师对参与教育改革缺乏主动性, 在研究者设计的“行政指令与人为选择系统”的三项选项看, 参与型(行政部门积极唤起教师的改革积极性,确立教师的教育改革的主体地位, 使教师主动地自始至终地参与到教育改革的过程之中) 比例是816% , 任意型(行政部门只是制定改革方案, 教师是否参与教育改革, 完全凭个人意愿)5913% , 责任型(教师只是改革的承担者或执行者, 在行政指令下被迫进行教育改革, 而教育行政部门把改革是否成功的责任归于教师)3219%[ 18 ] 。然而教师对于教育改革的参与意愿则相对强烈, 8216%被调查者赞同教师参与设定教改方案, 7318%的被调查者赞同强烈的改革氛围。

        六 已有研究的不足及可能突破

        近年来, 国内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已从纯粹学理思辨逐渐发展到更多的实证研究。但是多数研究者对于该现象的认识基于感性了解, 翔实的实证研究不多, 已有实证研究也集中在学校层面, 深入的院系情况很少被研究揭示出来,即对问题的分析缺乏深入的组织内部系统考察,没有把教师参与管理放在组织及其环境的制衡关系中全面加以认识。

        此外, 已有研究就是没有教师参与管理的学术效果分析。多数研究当然认为教师参与管理有利于学术发展和学校管理。由于研究者把教师参与管理促进学术发展当作必然的命题,因而许多研究局限于教师参与管理的形式、制度以及运作中的具体细节问题的探讨, 较少深入研究教师参与管理是怎样促进学校或者学院学术发展的, 教师参与管理对于个人学术的意义又是什么, 教师对于参与管理的心态究竟如何。

        因此, 关于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可深入揭示我国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实际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 1 ] 刘微. 教授委员会: 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N ]. 中国教育报, 2004 - 11 - 11.

[ 2 ] 朱若羽. 新型高校决策团体———教授委员会[ Z]. 西安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 2005 -

6 - 1.

[ 3 ] 刘汉民. 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J ]. 政法学刊, 1998 (增刊) : 1518.

[ 4 ] 刘兴春. 学校管理教师参与初探[ J ]. 辽宁教育研究, 2002 (12) : 29.

[ 5 ] 大学的逻辑[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839.

[ 6 ] 孙绵涛.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体制区别在哪里? [N ]. 中国教育报, 2005 - 5 - 17.

[ 7 ] 刘兴春. 学校管理教师参与初探[ J ]. 辽宁教育研究, 2002 (12) : 30.

[ 8 ] 董从勋. 试论教师参与管理积极性的提高———教师参与管理影响因素的视角[ J ]. 淮南师范学院学

, 2005 (3) : 86.

[ 9 ] 李如海. 美国教师参与管理研究述评[ J ]. 教育改革, 1997 (5) : 56.

[ 10 ] Brehm, J. & Rahn , W. Individual level evidence for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cap ital. Ameri2

can Journal of Po2 litical Science , 1997: 9991023.

[ 11 ] 郭卉. 大学治理中教师与行政人员的关系: 基于社会资本的研究[ J ]. 现代大学教育. 2005 ( 3) :

48 52.

[ 12 ] 杨培林, 张玉林. 浅论教师在学校工会、教代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J ].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学报. 2005 (3) : 4446.

[ 13 ] 张维迎. 大学的逻辑[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839.

[ 14 ] 吴岩1领导心理学1 [M ] 1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 99; 101.

[ 15 ] 张德祥. 我国高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 ].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55.

[ 16 ] 教师的学术创新成果为什么少了? http: / /www. sciencetimes. com. cn / col37 / col84 / article. htm1? id

= 3298 2003 - 04 - 16.

[ 17 ] 曲宗湖等. 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 J ]. 体育科学, 1998 (4).

[ 18 ] 宋光春. 教育改革中教师内在因素及参与系统研究[ J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5 (3) : 107109.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