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题:探究独山文化内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独山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

 探究独山文化内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独山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

 负责人    樊丽婉

 [摘要]本课题以社会实践为基本方法,以“独山文化”地方人文资源的挖掘为切入点,以师生的合作探究、共同发展、人文素养的熏陶为课程理念,开展课题的研究活动。根据我校所处的城镇蕴涵着浓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充分挖掘,成为地方课程的主要资料来源,结合我学校的办学特点,以此课程研究来促进我学校的发展,体现“在选择中发展,在发展中选择“的办学理念。本课题研究历经两年,以专家指导、文科参与、体验活动为实施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出了课题初见成效:

第一,挖掘了本地的文化资源,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倡导以学生为本,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资源,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当地文化蕴涵的智慧与力量,通过体验活动,使传统的精神和品格不断内化而形成个人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自然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探索出适合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四段循环开发模式。第一步:寻找本地区可利用的自然、人文资源。本课题的确立,就是根据学校所处的地方资源优势,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第二步:获取相关的资源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专题资料。第三步:重新整合资料,深入分析,多角度挖掘材料信息,进行材料的再加工处理。第四步:形成新的认识,吸取材料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在下一轮研究学习活动中,以前面获取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拓展和加深,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丰厚了我校的文化底蕴,促进我校综合高中的发展。我学校属于综合高中,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在选择中发展,在发展中选择”,本课程构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独山校园文化,通过开展艺术节、各学科竞赛、特色活动等形式,促使学校的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我学校的办学特色。 本课题的开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和拓展了他们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使不同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第四,课题的开展和研究,重新阐释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平等、民主、合作、创新成为教师和学生关系的体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体验性学习和感悟,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双方在研究活动中各自的学习研究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  地方资源   探究     课程模式   师生共同成长

 

 

 

 

一、课题开发的背景

1、根据国家课程资源开发的精神,决定进行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试行国家课

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是现代课程理论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所谓地方课程,是指由地方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结合本地的优势和传统,充分利用本地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并实施、管理。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课程能直接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有效地增强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作用。 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以合理利用和开发地方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强调因地制宜,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针对性和多样性。 地方课程的内容应以地方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的研究为主,形成地方课程或地方课程系列,并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地方课程的实施,应以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综合课程为主,针对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设计课程模式。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根据国家课程资源开发的精神,结合我学校的办学特色,充分利用学校所处的社会资源环境,决定开发《独山文化》校本课程。

2、学校所处的地方文化资源丰厚,极富地方特色,契合国家课程开发提出的充分利用地方社会资源的要求。

本校地处地方文化特色浓郁的横村镇,该镇有着四大特色:一山、一庙会、一寺、一埠头。所谓一山是指:独山,横村镇就是依独山而建,山上景色优美,树木葱郁,素有江南小泰山之称,山边有一江流过,即分水江;一寺庙,指慈化寺,位于独山上顶,建立于南宋年间,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一庙会指:每年举行的三月初八庙会,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一埠头,指镇过去曾经是繁华的船埠头集中地,有六个埠头,盛极一时。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可以作为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性社会资源,发挥地区的资源优势。

3、学生对该地方文化资源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了解更多的相关文化情况。

该镇每年进行三月初八的庙会活动,这项热闹的民间活动吸引了学生参加,同时我学校恰好地处独山脚下,学生经常爬山去慈化寺游玩。为此,学校对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慈化寺和三月初八庙会问卷情况调查表”的统计结果如下:

       

你喜欢去独山慈化寺玩吗?    喜欢    比较喜欢  不喜欢     喜欢的占90.2%

三月初八庙会你参加过吗?     有过    没有         没有的占87%

你想去了解它们的来历吗?       有点    不想    想了解的占99.8%

你知道三月初八庙会热闹的原因吗? 知道    有点    不知道     不知道的占99%

你喜欢了解本镇的历史文化吗?   很想    有点想     不想    很想的占99.3%

假如开展这个方面的研究活动你想参加吗?   有点      想的占90%

统计的对象是高一(6)班和高一(5)班的学生,总计人数为110人。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本镇的地方文化现象缺乏了解,对这两个传统的民间活动和建筑来历不清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渴望知道其历史渊源。多数学生想知道本地区的地方文化情况,对这两个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感兴趣。

因此,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学校决定进行开展横村地区的区域文化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基于此,发动、组织高一学生成立“独山文化的探索”课题研究组。

二、课程的开发

(一)校本课程的设计

1、课程开发的理念:通过本课题的开发,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和探究,促使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的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和祖国的情感,使传统的精神和品格不断内化而形成个人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

2、课程开发的目标: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工作,一个是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及其相应的开发成果,另一个是针对学生的课程目标。即校本课程开发既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学生而言:

1)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资源,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参与实践活动,感受地方文化蕴涵的智慧,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使学生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把地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过程的最本质特征是体验和理解,其发展走向是认同和内化,也就是继承人类传统而养成人格和生成智慧的过程。如何让学生体验、感悟身边的历史文化,如何走进历史,传承历史,溶入历史呢?只有让学生切实体验中华民族的历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和祖国道德与情操,使传统的精神和品格不断内化而形成个人内在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养成内在人格和智慧的生成,实现人文素养的提高目的。

3)初步学会整合各类学科资源,有效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本课程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研究活动,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具备人文学科的基础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本的素质。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掌握合作的初步技巧,懂得与别人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成就。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使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达到“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的最终教育目的。 

5)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积极开发学生的潜在天赋。根据专家的研究表明:人类学习和表现的方式至少有七个类型: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动觉、人际间、内心等,每个孩子都是在某个领域很有天赋的。通过本课程的实践和研究,发展学生各自擅长的天赋领域,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体现了我校发展的教育目。

     对教师和学校而言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是指教师在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起到主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研究行为提出指导、帮助,同时发展自身的研究能力。为了进行本课题的开发,有关教师不得不进行新课程的知识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在指导学生研究的过程中,学会了与课堂教学很少涉及的技能,提高了专业水平和技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教师学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会如何把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行为中去,改变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关系,追求民主与平等的教学关系。

2)促进我校办学的进一步发展。我学校属于综合高中,有两大快组成:普通班级和专业技术班级。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在选择中发展,在发展中选择”,根据学生的不同潜力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开设了计算机、美术、文秘等专业,使不同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本课程的开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和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和拓展了他们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借此提高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

3、课程形态:以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课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自然环境考察、人物专访以及“小课题”研究活动等;综合课是指研究活动涉及多种基础学科,以人文学科为主,有历史、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的参与,开设相关的研究性学习选修课。                                                                       

(二)课程的开发

1、课程计划:安排在高一年级开设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为一学年,每周五一节课教学,根据内容上课或者是综合实践活动,如果需要比较多的时间,调整到周末进行。涉及的学科主要以历史、地理、政治、语文学科为主。

2、课程教材编写原则:

1)自主性原则:由于本教学内容主要是激发学生探究、认识当地自然、人文资源,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学生进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的做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有些教学内容可能需要教师进行拓展、延伸,教师可以扩充相关知识介绍。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3、课程内容框架:

1)课程的主要目录: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第一篇    美丽的自然风光----横村八景

一、桐溪渔唱    二、炉峰紫烟      三、尖山耸秀     四、澄潭映碧波 

五、花浦夜月    六、独峰晓钟      七、富乐春耕     八、秋水明镜

第二篇  文化溯源----考古发现

一、大麦遗址足璀璨   二、古文与文字    三、许家古桥话古今

第三篇  人物风采之一:历代先贤—风采依旧

第一章  钱王与桐庐   第二章   名扬天下的章氏家族

之二:当代人物风采

第一章  故事界的常青树:《江南民间故事大王——吴文昶先生》

第二章  军事英才:《我们所知道的堂兄——王大田》 

第三章  民间艺术家朱维桢老师

第四篇   最大的民间墟日——《三月初八庙会》

一、何谓庙会   二、县内最大墟日——三月初八庙会

三、老辈人眼中的庙会情况——曾经的辉煌历史   

四、目前的三月初八——时代潮流的体现

第五篇   佛的启示——慈化寺

一、慈化寺简介   二、独山    三、独山井

第六篇   近代横村镇的发展变化

第一章  横村行政区域的变化

第二章  横村地区的民间习俗

第三章  横村经济的简要发展历程

第四章  横村地区的居民情况调查分析

第七篇  古诗鉴赏——横江诗选

一、归桐房旧居寄严长史

二、独高峰   

三、览桐溪之胜

四、独峰晓钟  

五、炉峰紫烟

六、寄题芹甫表兄村田居一首 

 

2 教材的主要线索:从横村镇的考古追溯、自然景观、历代名人、地方特色一寺一庙会、到小镇的历史沿革(包括政治、经济、居民等方面),范围涉及到小镇的政治、经济、风俗、民情、人物等,全面介绍该镇的发展变化,突出该镇的独特风貌。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以学生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学生与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的关系;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三)课程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1、调查、分析横村地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确立课题的研究方向。

20029月份起——20038月份开展了探究性学习活动课。最初的课题内容主要是学

生感兴趣的横村地方文化特色,即两大部分组成:慈化寺和三月初八庙会,这是本地区最显著的民间文化特色。随着研究的开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社会采访等活动,学生发现该地的人文景观除了有慈化寺、三月初八庙会外,还有船埠头旧址,自然景观有独山的“独峰晓钟” 、“桐溪渔唱”、“炉峰紫烟”等横村地区的景致,在古代据说就有八大景致。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初步确立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方向,以“独山文化”为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涉及到自然、人文内容,依据兴趣由高一年级的学生自己选择子课题内容,相关学科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了开题报告,落实课题实施等实践活动。

2、研究活动的准备工作:理论的指导和知识的储备。 

为了配合本课题研究的开展,安排一些相关的讲座,组织教师和学生学习,提高他们的理论认识水平。在教科室的组织下,教师主要是学习《新课程与学校发展》、《新课程与教学理念》等关于新课程的知识,以及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介绍等书籍。对学生的指导,侧重于思想观念的转变:通过开设讲座向学生介绍选题、开题、实施组织课题的基本研究环节,明确课题研究注重过程,重视自我的参与,打破他们的依赖逃避心理,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前期主要有:1、介绍一般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研究计划制定的方法。2、介绍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抽样法、统计法、列举法、比较法、类比法等。3、开题报告怎么写?4、如何查找资料:图书馆索引查找、网上查找、调查访问等。5、如何制定计划和记录过程。后期主要是介绍结题报告的撰写、心得体会的写法等。

本课题组由两大组别构成:

学生组:由高一年级各个班学生自由参加、自由组合,六个班级都有学生参与,依照班级组成六个子课题组,由学生自行推选组长,进行组内的大致分工:采访、记录、整理资料等。高二部分文科班学生参与第二期的开发与研究工作,主要是深化课题内容,拓展课题的思路,撰写有关课题报告。

专家组:由两部分组成:文科教师和县、校级专家领导。文科教师,主要是负责指导学生参与研究本课题;专家有县教科室专家、本校的朱维桢老师、退休的胡泉森老师等学校内外的人力资源,这样就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研究过程中,学校邀请县教科室专家、学校外退休教师、学校民间艺人作报告,参与指导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第二阶段:

继续分析收集的地方资源,着手挖掘和承继横村地区的文化特色,探寻独山文化的内涵,创建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1200310月份在市、县教科室专家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不断探索之下,“独山文化”的校本课程内容不断拓宽,以后断断续续地增加了横村镇的行政地域变迁,经济发展、民俗风情、居民迁徙、船埠头的变迁、民间故事传说、历代名人等七个部分,研究领域从宗教、风俗类扩展到政治、经济、习俗、移民问题等方面,在深度和广度上较原来有很大的变化,开始注重探究“独山文化”内涵,并且逐渐创设了“独山文化”校园文化体系。

2、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范围拓展:由单一的历史学科扩展到以文科为主的历史、地理、语文、政治、美术等学科,发挥各学科教师的各自优势,进行多学科综合。以历史为主线,以地理为依托,以政治、语文为辅助,多层次、多角度地探寻、研究独山文化,挖掘横村地区的人文、自然资源。

三、课程的实施

1、教学计划: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遵循师生的自主选择、合作发展的原则,以课堂教学为辅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阵地。本课程在高一年级选修课开设,由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学科教师进行教学。课题的内容包括《第一篇    美丽的自然风光----横村八景》、《第二篇    文化溯源----考古发现》、《第三篇     人物风采》、《第四篇     最大的民间墟日——三月初八庙会》、《第五篇      佛的启示——慈化寺》、《第六篇     近代横村镇的发展变化》、《第七篇    古诗鉴赏——横江诗选》,教材内容包括背景材料、文字介绍、图片、活动文本等形式,围绕主题由教师和学生参与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进行选修课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总课时安排为一学年,具体时间为每周五下午第2或者第3节的选修课,以及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时间进行。

2、教学模式:教师进行的教学流程分为为四个阶段,具体如下:第一步:提供子课题研究的背景材料。第二步:指导学生收集、处理课题需要的信息资料。第三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自然、人文景观,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内涵,获取新知识和感想。第四步:分小组交流、讨论,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且提出新的看法和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体验, 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教学活动发生改变 ,使信息传递由教师一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

 

案例一:“三月初八庙会”课题研究的具体教学过程

  活动空间  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学习行为

第一

课时      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庙会 ”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庙会的来历,佛教与庙会的关系等基础知识。   记录、了解三月初八庙会既是民间习俗,也是一种宗教现象。

 

第二

课时    校内校外图书馆 组织、指导学生去收集、采访三月初八庙会的资料。  去图书馆查找史料记载资料、收集图片,了解庙会的来历。

第三

课时      指导学生采访技巧、安全教育、准备工作等。  社会实践活动:采访过去庙会的情况,主要是写老辈人了解的情况,即庙会“曾经辉煌的历史”。

第四

课时    现场体验  组织学生如何观察、体验活动,要求记录现象、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等。      真实体验庙会:学生参加本年度举行的三月初八庙会活动,亲身感受这个民间活动。

3、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采取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结合。即有传统的课堂内背景材料知识的学习,也有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小组合作获取资料和信息,相互的讨论和帮助,并且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表现为:(1)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即有课堂内的背景知识介绍,也有外出采访、调查、收集资料等课外实践活动。(2)学习者的身份发生变化:面对新的课题,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与学生一起进行合作、学习的探究者,学习之间的互动可以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从一维途径扩展为多维途径。(3)学习的任务发生变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当地文化进行探究,学生根据课题需要进行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4)课题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化体悟,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背景知识,收集整理资料,对当地文化初步体悟。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主要是安排学生根据课题的内容进行实地采访、调查、访问等,获取亲身体验文化的经历。

第三阶段:畅想,是指学生经过以上的学习和体验,对课题内容发表看法和建议,表达自己的感受。

案例一 :教材第六篇“第二章 横村地区的民间习俗” 学习过程介绍

 

学习

过程    学习内容  教师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学习行为 学生的收获和体会

  对民间习俗的

文化体悟  向学生介绍民间习

俗的概念,并发给

学生习俗资料。 记录民间习俗的概念和

内涵。     初步了解有关习俗的背

景知识。

  文献资料的查

阅,以及实地

考察、访问   指导获取资料的

途径和方法;组织、

安排学生到横村

镇上去采访、调查。     记录、整理横村镇的习俗资

料,观察人们的日常行为

与习俗的关系,获得对本

地区习俗的初步了解。。     亲身体验和感悟了横村

镇的习俗风情;初步学会

处理信息的方法。

  处理信息:多角度分析本地民间

习俗,并提出

新的看法。   指导学生运用多地

理、历史、文化等

角度去考察、分析。     对这些习俗的原因进行分

析、讨论,提出新的的活

动设想;同时展示各自的

学习成果。   拓宽了思维的角度;提高

了创新能力;增强了合

作意识,提高了社会交

往能力。

案例二:课题组学生参加庙会后的思考(摘录)

认为庙会值得称道之处是:

1     书市的出现,使学生买到比较好的书籍,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2     同学关系更加亲密。大家一起游玩,逛商品,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3     进一步了解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无情,没有一定的技能和文化水平是很难获取好的工作。

(高一5 丹)

4、游客参加这个活动,可以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增进亲戚朋友之间的感情。主人邀请亲戚朋友来逛市场,一起叙家常,促进双方感情的加深。      (高一2 储燕萍)

对庙会持否定态度的理由是:

1、活动太吵闹,喇叭整天在高声地播放,推销自己的商品。

2、销售的商品虽然是价廉,却谈不上物美,出售的商品质量也不是很好,甚至有的价格比较高,商人的服务态度也不是很友好。(高一8  胡丹松)

3、卫生状况太差,街上的垃圾过多,游人乱丢垃圾,街上到处是垃圾,主要是塑料白色垃圾。(高一3  朱剑芳)

5、文明的娱乐性场所不多,主要是一些带赌博性质的套圈、涉及、投球、电脑算命等活动,哄骗游客的钱财,偷窃现象存在。(高一2  李晓红)

6、一些小吃店、商店乘机乱涨价、哄抬物价,建议政府加强管理。(高一4  陈素玉)

向政府官员提出的建议:

1、降低摊位的价格,以吸引更多的商家。

2、根据顾客的反映对摊位形象好的进行奖励,反之则重罚。

3、禁止所有的交通工具进入横村镇。

4、继续组织举行庙会开幕式,燃放烟花。

5、举办各类卫生、文化书籍的宣传活动,提高百姓素质。

6、加强对小吃店、商店的管理,避免哄抬物价、牟取暴利。

7、提高庙会的文化品位:政府组织一系列的活动,使百姓可以看到高品味的文化表演、展览等。 (高一6   徐倩等)

 

案例三:课题小组成员参加庙会活动后的感想(学生散文“庙会秀”)

依山傍水,秀丽的幽幽山间,飘逸出热闹的庙会风,秀山,秀水,秀庙会;山秀水秀庙会秀,从古至今,庙会的悠久文化,浓厚的文化底蕴笼罩在美丽的山村上空。热闹非凡,人声鼎沸,无处不洋溢着节日的喜庆。

小小的庙会融入缕缕欢笑,丝丝春意和浓浓的乡土气息,记叙的是老百姓发自内心最朴实的喜悦,春雨飘洒的三月里,美好的种种都通过愿望纷纷虔诚许下,春意如此多娇,愿望的实现更不言而喻。

于是当你面对这么一般的热情,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想像它在古与今中传承,想像它在历史长河中辉煌与灿烂——它犹如解冻的江河,一瞬排山倒海,它那么壮丽,那么浩荡,积累着许久的精气。

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柳绿莺啼,山山水水在横村秀不停,让你永远铭记在心。

                                                   高二(3)班    金晓洁

以下的教学文本初稿就是由“横村地区的民间习俗”课题小组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后,形成的参考文本,讨论对本课题提出新的学习建议,以拓展研究的内容。

案例二:学生的“横村地区的民间习俗”采访记录和问题设计(摘录)

清明节的民间传说:横村地区的这个节日有与别的地方不同样的传说。据说有一个乞丐婆被算命先生预测得知腹中的胎儿乃是真命天子,于是就被奸臣关押起来,在清明节被处死了。这个时候,将要辅助未来皇帝的丞相和将军两个大臣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悲痛万分。丞相当时正在上厕所,得知此噩耗后,掉进厕所死了,将军在踏水车时跌入水塘淹死了。当天就乌云密布,下起倾盆大雨。百姓为纪念龙子与丞相.将军,就定此日为清明节。于是,每年清明节为了纪念未出世的皇帝,每年的这一天都会下起倾盆大雨。现在则是祭祀死去的亲人。”

问题设计:

1、这个清明节来历你可能没有听说过吧?那么,你所知道的关于清明节来历是怎样的?

2、为什么此时期老是下雨?(从气候、地理位置分析)

3、为什么要祭祀祖先?你知道这里的人们祭祀祖先与别处不同在哪里?

 

端午节民间习俗:每年端午节,横村村民都吃粽子.鸡蛋,还将一些小的尖头粽挂在房梁上,给蚊子吃,免得被蚊子咬。  还有人们常常做香袋给小孩戴,为的是驱晦气,还在孩子的鞋上都绣上虎头;在房檐下挂上八卦图和苍白绳,并将此草根洗干净,用刀切下来,放在水里,可驱百毒。如蜈蚣.蚂蚁等。

问题设计:

1、你认为有科学道理吗?为什么?、

2、你认为他们的习俗是迷信吗?为什么?

 

立夏民间习俗:横村村民都上都上山将藤本植物砍来,将植物内的汁水挤出来,与米淘在一起浸在那里,到第二天早上不要淘米,否则米的颜色不会黑。接着再将它蒸熟透了,家人都吃一点,可以使蚊子不来咬你了。横村人还吃用笋、豆腐、肉等熬汤,还有长笋,要与白肉一起煮,煮时不要用酱油,吃了据说可以使自己的骨头结实起来。

问题设计:吃黑米真的可以驱赶蚊子吗?为什么?

 

六月初六民间习俗:传说这一天是猫狗的生日,并且要给他们洗澡。

问题:你能够小办法把这个传说补充完整吗?(去采访噢!)

当天人们都将自家的衣服、棉被、书拿出来晒一晒,可以防虫蛀。据说这天的太阳是苦的,是指太阳的光亮度特别强呢。

问题设计:这样做有效果吗?请结合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分析原因。

学习建议:你还知道横村地区平时有哪些习俗吗?说出来吧,如果没有,那就开始行动吧。

告诉大家,让大家知道:原来生活里到处都文化的痕迹。

 

案例3:《横村居民迁徙情况》课题小组采访活动设计方案

 

时间:1213 地点:横村派出所 小组成员:   麻燕彬  邵静露

采访主题  调查横村镇人口迁移问题人口迁移与横村经济的关系

 

预期目标  了解居民迁移的频繁期;居民迁移对横村的影响;

及迁移人口的地域分散特点等

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1)设计好一些具体问题。

2)注意自己的形象,说话的语气要尊重,礼貌待人。

3)准备笔记本、钢笔。

4)事先打电话,预约好被采访者。

预测和应对       我们可能会吃“闭门羹”,见不到所要采访的人。

即使见到了,可能他(她)的态度不好,不屑一顾,

答非所问。或者对我们所问的问题答得非常简略。

也可能派出所遇到突发事件,没时间顾及我们。

遇到此类情况:首先应说明自己的来意和这次活动的意义。当他(她)回答的问题非常简略时,换种方式问。

活动过程          说明来意、一问一答

                

 4、成果展示:经过课题的研究,实践活动,学生的成果不断出现,由于各种学生的自身优势不同,学校给他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在课题小组开展研究活动之后,学生经常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小组出黑板报,宣传、介绍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如:“三月初八庙会”和“慈化寺”课题小组在进行了实践活动后,专门出版了一期“独山文化探究”的黑板报,文章介绍了关于这两个地方文化的来历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许多学生的眼光,也促使部分学生想参加这个课题的研究活动中。看见这样有效果,别的课题小组也跟着出黑板报,介绍自己课题的内容和收获。

2)鼓励有特长的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课题的研究成果。比如:我学校有剪纸和美术、计算机等兴趣小组的活动,课题成员中有的属于这些兴趣小组的成员,他们就纷纷展示自己的特色成果。比如,庙会课题组的学生,把独山的美丽景色剪出来,贴在墙壁上,让大家真实领略到独山的自然风光。美术小组的学生则是用手中的画笔把横村的美丽景色描绘出来,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不易发现的美丽。(图片见附件)

3)经常投稿校报《独山晨钟》,尤其是那些语言表达和文字编辑能力好的学生,纷纷投稿校报,把自己参与课题的研究体会和感想表达出来。据统计有十多篇文章投稿。文章被刊登后鼓励了他们的信心,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字表达水平。

4)积极参与学校广播《校园之声》的投稿和发言。各个课题组的学生踊跃投稿,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合理的表达出来,鼓励了其他课题成员的自信心。《民间名人》课题小组学生王小丽说到:“我们跨出了第一步,让我们不再把思想局限在课本上,使我们开扩眼界,看看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这也可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呢!况且,在知识、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调查活动也会给我们带来巨的收获,让我们更加了解周围的社会和世界,以致于不会被它淘汰。”

四、课题成效

1、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1)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通过解读古代、近代人物的事迹,了解民间名人成材的曲折、艰难历程,学习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感受人物的内在品质。促使学生的心灵、情操在体验活动过程中得到升华,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实践使学生体验、感悟地方文化,增强对家乡、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案例一:课题组学生对横村地方文化的感悟文章“山山水水秀不停”

偶闻,疏是重荡湾湾,又听薄穷自独峰,觉独峰晓钟,-—这就是我们日夜相伴的独山。                                    -—题记

()独山秀

独山地区,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是无法一下子深深究竟的。独山的建筑,独山的语言,独山的佛文化,这些是最大程度代表了独山的精华。在这孤兀独立的小山间,蕴育着是一代代的独山人,他们辛勤劳作,勤俭持家,创造的是灿烂的独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就了独山的今天的地位,形成了它特有的风韵。

曾记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峰独立,高插云表。树木苍翠欲滴,山色风光秀丽,它孤傲又奇特。四季交替,斗转星移,经历日光的沐浴,月色的洗礼,但见眼前画卷辗转,蕴藏着几分神秘,几分幽静,几处生机,几笔绿意,营造着令人遐想的点点滴滴。

方圆十余里,高达三百多米的独山,博览众山小。连绵起伏的山脉,蜿蜒曲折的丘陵,都在山形独具的独山面前汗颜。它并不高大,却可群览四周;它并不雄壮,却谱写山川乐章;它并不威严,却令人肃然起敬,博大,孤傲,奇幻都一一溶解在独山的伟岸情怀中。独山,名独身不孤,一种文化种种民情乡俗的凝聚。

君不见独山佛缘高广,各界人士齐赴场,君不见慈化古刹几多难,傲然屹立独高峰。

独山之颠古刹存,招香客,客如云,随之蕴育出浙西地区影响深远的庙会,慈化寺在独山之颠闪烁佛光,延续着百年来的悠扬。

分水江畔,风景如画,在这方乐土上,哪里还会有忧伤;在这片佳景中,哪里还会有悲哀,你惹不信,有诗为证:崇高岂是丘陵任,泰岳分明伯佰中间。

(二)古刹秀

隐隐山中,古刹一座,禅师妙机,开山慈化。

悠悠古刹,迢迢我心,我们有幸对这清山秀水的慈化庵进行一番了解,饱经风霜,见证了横村的兴盛衰亡,是一本血的书,泪的碑。五千载的悠远传说,述说着源远流长的文明古事,佛教文化博大无边,名山大川中那永盛不衰的佛文化,续写着人类辉煌的诗篇。

四川的乌龙寺,太远,无暇近身一览;杭州的灵隐寺,太燥,游客的喧闹冲淡了寺庙应有的宁静。但慈化寺却像海洋上的一点,在风景如画的富春支流河畔,那座孤傲的独山上,续写七百年来佛文化的点点滴滴,留给人们历史的足迹和永不磨灭的光辉。

茂密苍翠的森林,空中叠翠千丈,遮阳蔽日,地面葛藤缠绕,落叶盈尺。地下,盘根错节,根须交织成网,这里几乎是一个密封的世界,这里有巨栋大梁,飞禽走兽,奇葩硕果。佛语云:“置一切于心外者,得大自在。”古刹新舍,然而那份恬适的佛家情怀却存然于胸已有千年之久,慈化寺是如此这般,天宇是那样素净,放大感染了一切,整个都因而富有情思了。

                                             高二(3)班         苏文  闻荣杰

 

同时,培养了学生对事业执著、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慈化寺”课题组学生深有体会地写到:“我们并没有因为一两次的失败而失去信心。组员间相互鼓励,继续寻找适合的采访对方,终于找到了一位知音,那位老人给我们讲述了这座庙的来历,真是太高兴了。这一次的成功就为下一次的成功做了铺垫,鼓足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又怀着坚定的信心去访问。这次总的来说是收益非浅的。”

2)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了完成课题的任务,学生不得不外出采访、调查收集资料,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位内向学生写到:“采访对我来说是新闻记者的事情,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这个任务会落到我的身上。我无从下手,感到很害怕。到了街上看着一个个行人从我身旁走过,就是不敢向他们提问,使我一次次地失去了机会。终于,我鼓足勇气去采访了有生以来第一个“被采访者”,他没有让我失望,很热心地帮助我,尽他所能地回答提出的问题。我很开心。渐渐地我已习惯了,不再害怕了。”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合作意识,掌握合作的初步技巧,懂得与别人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成就。船埠头课题小组成员写到:“我研究的课题是关于埠头的一系列兴衰问题,没想到这让我了解了不少课外知识。以前总是觉得埠头就是埠头,只是一个新时代中被淘汰的“古董”。但是通过我们小组成员的调查和访问,发现埠头在当今生活中,还是有很大的潜力。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实际问题。我们每位组员都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发挥了同学之间合作的力量。让我们知道了: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合作的力量都是无穷的。”

案例一   三月初八”课题小组的第一阶段研究记录(节选)

三月初八”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查找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访问,多途径了解庙会的来历。接着,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本课题内容,提高深度和广度呢?

为此,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经过小组讨论后,对庙会研究设计了下面的题问题:A、进行实地调查访问,了解过去和现在的庙会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和人们的看法。B、采访政府,了解政府的政策对庙会的发展影响。C、收集资料,整理把握庙会对横村镇经济的感性认识。

3)学生初步学会整合各类学科资源,提高了有效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思考,使科学精神得到培养,拓宽了思维,发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本课程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研究活动,逐渐学会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够运用多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考察,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具备人文学科的基础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本的素质。

在第一阶段,主要是收集、整理有关的资料,确立课题的研究方向。学生在此阶段的收获主要是两个:一是初步具备观察社会、发现问题的敏锐视觉。把学生从麻木的混沌的无视周围环境的隔离状态中解放出来,培养了学生认识社会、环境的观察意识。一是学会收集、处理信息的技能和方法。在确立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与课题内容有关的资料信息。充分利用一切的机会和可能性,设法获取有关资料。他们已经知道了获取的途径主要是图书馆、网络、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长辈等人际网络、客观存在的物化东西等,改变了他们原来固定的思维模式,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在第二阶段,主要是侧重于对已经获取的材料进行再加工、处理,挖掘材料中蕴涵的有价值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分析,研究材料对本课题的作用和价值,学会了如何筛选、处理信息的方法,提高了分析、归纳、综合信息的能力。

案例一:“横村经济”课题小组高一(6)班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采访后,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资料画出的2003年横村镇企业销售产值情况统计图。

 

 

 

 

 

 

 

 

 

 

 

 

 

案例二:“三月初八庙会”课题小组成员对庙会现象的综合认识和思考(节选)

1、庙会的兴衰与时局密切相关。从庙会的最初建立到多次重新修建,反映了宗教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从它与政治的角度去考虑)

2、它与百姓的生活。庙会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唱戏班子、马戏团表演、多种小吃等娱乐活动,对农村百姓来说是单调生活的调剂,充实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也是他们生活的快乐组成部分。早在庙会开始的前一个星期,他们就期望、兴奋等待,盘算着怎么去、怎么玩、买哪些东西。(从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角度去分析其影响)

3、它与当地经济的关系。每一次活动,都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政府招商引资,举行贸易洽谈会,吸引各地外商投资经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本地的企业加快质量的提高。(从它与当地经济之间的关系角度去分析)

4、庙会节目的丰富多彩,反映了勤劳人民的智慧体现。(从它的内容上折射出创造者的智慧这个角度来分析)

教师评价:学生初步学会从政治、历史、地理、经济等不同的学科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提高了思维的广度和灵活度。

 

 

总之,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使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2、探索出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即四段循环式的开发模式。具体地说:

第一步:寻找本社区可利用的人文资源。本课题的确立,就是根据学校所处的地方资源优势,进行资源的合理开发。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对三月初八庙会、慈化寺等社会资源进行挖掘,明确研究的对象。教师进行知识的储备和思想的转变后,与学生一起观察、分析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观察社会资源的敏感度培养。

第二步:获取相关的资源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专题资料。明确了研究的对象后,学生自己组织、落实课题的实施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有关的资料,对材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形成比较系统的课题研究资料。学生初步学会获取、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第三步:重新整合资料,深入分析,多角度挖掘材料信息,进行材料的再加工处理。通过对材料内容的分析、讨论,从多角度去认识、挖掘材料包含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挖掘材料中隐藏的人文精神,主要是分析,探究资源折射出的人文精神。

第四步:形成新的认识,吸取材料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学生通过对课题内容的挖掘,对社会资源的内在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且从中感受人文精神的内涵。

在下一轮研究学习活动中,以上面获取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拓展和加深,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突出学生对社区资源的敏感度培养,以及人文精神的熏陶和继承。

四段循环式开发模式图示如下:

 

 

 

 

 

 

 

 

 

 

3、学校创设以“独山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本课题的多次开会讨论会上,各学科教师先后提出了许多新的建议,结合我校的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质,学校开设不同的学科特色活动,先后建立了独山晨钟、独山健身队、独山美术、剪纸小组、校园广播、校园艺术节、心理辅导站等多种形式的以“独山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生态文化环境,给不同类型、不同潜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各自优势得到发展,创设出平等、和谐、自信的人文环境,营造出良好的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体系,促进学生的潜力开发。

具体表现为:

1)发展学生的语言特长,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得到合理地释放。学校结合自身的发展理念,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编辑能力,出版了《独山晨钟 》校报和广播,各个年级段的学生踊跃投稿,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合理的表达出来,使学生的心理得到了合理的宣泄和释放。也使教师及时了解了学生的思想,有利于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2)强健学生的体魄,提供身体发展的空间。学校考虑到部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特点开设、兴建了体育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桌等运动场所,还设立了独山健身队,专门培养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也为以后他们参加体育类高考打下基础。

3)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提高。高一学生有的文化基础差,学校为了给动手能力特点强的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开设了美术、剪纸、计算机等专业兴趣小组,促使这部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得力的发展。

4)建立心理辅导站,做学生的理智朋友。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合理地加以引导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站,有教师专门辅导,明确时间和地点,确保其秘密性,发挥心理辅导的正确指导作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对待遇到的问题。

5)创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节,给学生提供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每年的艺术节在5月第一个星期举行,内容不断创新,采取学生建议、教师参与等形式,使艺术节的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让有特长的学生在此机会得到施展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融洽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4、推进了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科研水平。

本课题的开展,使教师开始关注研究有关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积极探索适合本学科或者本校的校本课程,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近几年来我校各个学科先后有三项校本课程的课题获得市立项课题,另有几项课题获县立项课题,整体上的科研水平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五、课题的评价

(一)评价原则

1、形成性原则。评价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活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2、激励性原则。评价注重学生参与课题过程中的进步表现,学习成果依据学生的特长来评价,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肯定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3、过程性的原则。对课程的评价注重考查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的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评价内容

课程评价包括三方面内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实践指导活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

     (三)校本课程评价方法

    1、对教师开发的课程方案的评价:包括教师的校本课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教案。

    2、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依据学生的民主测评情况和教学效果来评价。

    3、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学生上课或者综合实践活动出勤率评价,计为学时学分(C)。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的20%

   2)学生参与课题的情况评价,计为课业学分(P)。占学业总成绩的5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实践活动表现和学习的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

   3)课程结业成绩。计为成绩学分(K)。占学业总成绩的30%

学生校本课程学业总成绩=C+P+K

几点说明:

1、成立校本课程评价领导小组(由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兼),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检查和评价工作。

2、校本课程的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学业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特长发展水平。

3、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

4、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体现: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学生或学生小组,以及家长,也有与开展课题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等。如果有的成果参加评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专业工作者和媒体也扮演了评价的角色。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对体验性学习评价的内容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 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的学习结果。

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评价学生的表格一    (每周学习实践活动的日常评价)

评价的内容   自己填写  小组成员评价     指导老师评价

参与的积极性               

有哪些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           

获得哪些情感体验             

与他人合作情况            

对课题提出哪些新的设想和建议             

                 

评价学生的表格二    (总体评价)

评价的内容   自我评价  小组成员评价     指导老师评价

参与次数            

人文素养的提高            

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               

合作情况            

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情况           

学习成果            

综合评价            

 

 

 

 

 

 

 

 

 

我们采用了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如评价期末,将平日的表现加以综合,进行等级评价。除此以外,还采用了创新想法、新点子奖励等阶段性评价。另外,任课教师注意与班主任及时联系,课堂上,随时评价学生,有学生作业情况,听课情况,发言情况等等,全面评价学生,跟踪评价学生。

案例一   “横村当前移民情况”课题小组成员麻燕彬等同学的调查分析情况(摘录)

 横村镇可以说是“棉纺织之镇”,从一个家庭作坊开始慢慢发展成一个厂,再发展成一个企业,一个大企业。目前横村镇上的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这就为外地人员的迁入创造了机会。而企业中的大部分人员都是外地人,因为廉价,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比当地人好。所以企业要招大都招外地人。

在管理方面,如果是大企业,都有固定的居所便于管理,如果是家庭小作坊,雇佣者都是自己租当地人,比较分散,所以给管理带来了不便。

当我们问起横村治安时,大部分居民都说very good。有些人早上2点多起床就看见有巡警在巡逻,晚上做生意做到12点多也还是有民警在街上冒着大风在值勤。猜想,就凭着横村交警这份内在的执着和勤劳,大量的移民都奔向这儿。

当前横村镇上的一些厂或企业的总经理、董事长,大都是本地人,但外地人也有。比如来自台湾的。有些企业虽然董事长是本地人,但是企业中的股份也有来自外地人的。

居民迁移有利也有弊,但对横村镇来说,应该是利大于弊,发展前景还是无量的。

教师点评:该小组学生能够从当前移民出现的原因、对移民的管理、产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理性思考这一社会现象,与当初课题研究时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相比,有了比较大的进步。这也是我们作为评价学生成长的重要依据。

我们还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我们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案例一 :“地方名人”课题小组成员陈晓燕的反思记录(节选)

“地方名人”课题小组成员陈晓燕第一次去采访当事人,获得了成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事后我询问她为什么能够如此顺利达到目标呢?她在反思的记录里写到:“我这次采访能够这样顺利地完成任务,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促成的:1、准备工作充足。我事先把想要了解的情况设计好几个问题,写在笔记本上,反复记住,以免采访时出现尴尬的局面。采访的用具准备好:包括纸、笔、录音机、磁带等。衣服整洁、大方,符合中学生的特点。提前打电话预约被采访者。2、采访时要按时到达,问话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3、被采访者积极配合。”

教师点评:该学生能够对采访过程进行清晰、正确的反思,体现了她的思维和做事有条理、准备充分的特点。在评价的时候,对她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评价就比较高了。

案例二:“地方名人”课题小组成员的合作

“地方名人”课题小组为采访江南故事大王的弟子方赛群,成员纷纷想方设法去获取联系的办法,发挥各自所长。该组长擅长合理安排同学的任务,他把自家的照相机带来,让言辞灵巧的女同学去打电话与老师联系,让写作好的女同学记录采访经过,其他两位同学设计问题,安排好采访的程序,结果顺利地预约到老师,完成任务,他还提议大家与老师合影呢。事后他在反思里写到:“这次任务能够顺利完成,主要是发挥了同学的各自优势,合作成功的结果。”

教师点评:对该组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根据他们的各自特长来评价。对小组长的评价侧重于他擅长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同学的合作、组织能力方面;对写作好的学生侧重他们的文章等,这样来评价他们,其等级属于优。

我们重视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经历,重视学生作业、活动产品和相关业绩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对课程自身的评价。我们提倡有关课题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设计、编写教材,比如 数据、专题研究记载、访问纪实、薪火传承、专题研究计画、相关照片等。

案例一:课题小组成员提出些建议体现创新思维,对政府改进工作有一定启发

1、摆设一些、与学生有关的商品,满足同学的文化需要。

2、办一些体现地区风味的小吃摊位,而不是大同小异的烧烤煎烘等小吃物品。

3、商品质量有待提高,建议卖家把最好的东西展示出来,以供给游客挑选。

(高一8  董赛男等)

案例二:课题小组成员陈涛提出深入探究的想法有参考价值

在小组讨论会上, 他建议:深化本课题,要从分析迁徙来的居民原先所在的地方文化与横村本地文化的关系,因为它们之间的融合,才酿造出特有的“独山文化”。

教师反思:该学生能够不自觉地运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对两种不同的地方文化进行分析,以此来考察“独山文化”的内涵,其思维的广度远远地超过了高一学生,创新思维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基于此,对该学生的评价侧重于这个领域。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让家长评价学生。任课教师通过家长会,让家长学习一种方法,与教师一同评价学生。例如发表格给家长,让家长指导、提出建议,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等等,家校结合共同评价学生。通过给孩子们评价,家长也注意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言行,注意了以身作则,可以说课改也让家长成长了起来。

在两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教育科研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是不断与传统的教学观、教学方式碰撞进而获得发展的过程。通过与专家的通力合作,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特别是课题组教师的辛勤探索和实践,我们在探究地方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当然,这仅仅是开始,如何在更高、更深的层次上做文章,如何发挥课题研究的社会效益,如何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如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现代人格理论等)中汲取营养,如何从制度上保障教师和学生表现的积极性等,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

总之,“独山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价值第一次得到合理地利用,课程的探究和开发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其所强调的体验性学习和感悟性实践,促进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发展,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目的。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在实践中开发,在活动中发展,推动了我校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使学校获得新的发展。

 

六、主要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活动课课题组编著 《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 20019.

3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著  《认知过程的评估——智力的PASS理论》.199912.

4B.H.坎特威资、D.G.埃尔姆斯、H.L.罗迪格(III)著《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20011

5、、[]Linda Campbell等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天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9月第一版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