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幼儿园计算课题申报
2011年度幼儿园计算课题申报
本课题要求申报认真观看CCTV关于创意法教育的访谈节目,自己进行条件检查,并及时提交简历表到网站审核:
点此进入:
http://www.guochengzhi.com/sb/gx/200802/175.html
中国教育学会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意法教育研究总课题组
附录:(与本课题无直接联系,仅做参考)
幼儿园数学区创设与早期数学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内容摘要:
早期数学教育的传统观念是教师传授知识,幼儿端坐学习。教师一般都将一些数学知识或结论灌输给幼儿,幼儿坐着机械的接受。由此形成了以教师与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而忽视幼儿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个性发展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幼儿潜能的开发,阻碍了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束缚幼儿发展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新的数学教育理念。特此我园开展了幼儿园数学区创设与早期数学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本课题在开展过程中,树立了以师生互为主客体,操作活动为主线的新的数学教育理念。根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手脑并用”理论,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在计算区亲自感知、操作,从而习得数学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
经商讨,课题组的老师选择小1、小3、中1班的幼儿为主要研究对象,遵循自主性、发展性、科学性、师生互动性的教育原则,采用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现场记录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实践与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老师从幼儿园和幼儿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在吸取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研究的措施,坚持为计算区提供和投放合适的操作材料,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在观察了解、分析评估幼儿的发展状况,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不同心理需求后,根据幼儿不同程度“最近发展区”的基础,创设有利于幼儿个性发展的环境。注重启发式教学,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鼓励幼儿大胆质疑与计划,促使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本课题经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在课题组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激发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积极探索、自主性、数思维、发现
一、问题的提出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积极培养幼儿的思维,是培养他们成长的一个重要心理条件。而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有“思维体操”的美称,让孩子在数学的海洋翱游,有利于调动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探索性,同时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和思维经验的获得,幼儿的思维会越来越灵活、敏捷,反应迅速。因此,如何使孩子自然的掌握数学知识,摆脱以往孩子单靠教师的注入式灌输法,来掌握数、形等的概念,教师在教育中认真了解幼儿的思维活动过程,诱导学习数学的天赋能力,使孩子终身受益,是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也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计算区的活动则是由教师有意识的为幼儿创设的数学区域,让孩子在这片天地里随意的摆弄、“工作”。使幼儿的手的操作和脑的活动密切结合,手脑并用,互相促进。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能吸引孩子,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智力源于动作。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操作是必不可少的,而这种操作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是创设者、参与者、咨询者,偶尔根据情况向幼儿提出一些刺激幼儿数的思维的问题,使孩子在游戏中、操作中乐此不彼。孩子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每个孩子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尤其提高了幼儿独立思考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因此,幼儿园计算区的活动不仅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更能使我们的孩子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根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幼儿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及特点:
幼儿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是操作学习。儿童天性好动,操作学习符合这种特点,又因为操作活动是儿童自己的行为,有利于调动儿童的主动性,操作中有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可融入学习的内容和目的,使幼儿获得主体的经验。可见,幼儿在计算区的活动是一种自主操作活动,使幼儿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从而锻炼其思维和感知能力,培养了幼儿分析、综合、分类概括、理解等智力。
(二)奥苏伯尔的学生成就动机的认知驱力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孩子本身具有认知驱力,即求知欲,有好奇心,随着经验的增长,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种满足反过来又会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因此教育者应为幼儿提供探索周围世界的物质材料和创设物质环境。计算区的活动便是一种由成人为幼儿大力提供探索机会、满足求知欲的活动。
(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由其自我建构的,“教”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与发展,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如何帮助幼儿自我建构。这时,“儿童越是积极学习就越有可能成功。”儿童头脑中的数概念不是来自书本,也不是来自教师的解释,而是来自当儿童对其生活的现实进行逻辑数理化的思维,是在逻辑数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省抽象而建构的。
根据皮亚杰理论,日常生活情景中儿童所遇到的各种与数有关的问题刺激了儿童进行数思维的自然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儿童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构数概念,这就是说,日常生活情景为儿童建构数概念提供了机会,当儿童处于自主的状态,知识的建构才有可能。区角活动是儿童活动的自然形式,儿童在区角活动中,儿童有内部动机,经常主动地进行练习和巩固,使正确的数概念在头脑中得以加强,使不正确的数概念在试误的过程中得以自我矫正。设计了一系列培养儿童数思维的活动,充分体现了皮亚杰所谓的“逻辑结构只有通过自我调节的内部的平衡化才能达到,而不是外部强化的结果”这样一种观点,对儿童数概念的获得和巩固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四)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方法
蒙台梭利是享誉世界的儿童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在全球具有广泛的影响。蒙台梭利的数学教育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她强调教育要让儿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教育者必须激发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并为儿童提供与他人交流自己经验的机会。根据蒙台梭利理论,幼儿园的计算区角活动可使儿童找到了与他人交流的方式、让儿童使用自己的多种语言交流,获得的数学知识,让儿童通过交往获得从属感和参与感等等。使幼儿在自由开放的环境气氛中大胆探索,刺激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计算区活动,满足幼儿个别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能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并对自己的探索能力充满自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2、通过计算区活动,使教师能随时观察、了解幼儿,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幼儿的积极性,为幼儿建构后继学习及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应着重遵循的原则有:
自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师生互动性原则、优化结合原则。与幼儿一起控制活动的过程;重视幼儿的能力,尊重幼儿的兴趣;与幼儿形成可信任的关系;做出支持幼儿游戏的评论;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解决冲突,增加学习机会。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温州市龙湾区第一幼儿园小1、小3、中1班幼儿为主要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观察法进行研究。课题组老师通过观察幼儿在计算区活动中自然表现的兴趣、动机、个性及认识能力,获得真实和具体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评价判断,有的放矢地改进研究方案,进而寻求有效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促使每位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得到发展。
此外,还采取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开展课题。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投放合适的操作材料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