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幼儿园计算课题申报
在每次活动的开始,我们询问幼儿,向幼儿了解所需要的材料。活动结束后,和幼儿探讨下次活动想了解什么?需要什么材料?哪些可以让孩子准备?哪些要老师和小朋友们帮忙?孩子们根据需要从家中带来了易拉罐、牛奶瓶、毛线、硬纸板、小盒子等,和老师一起商讨活动方法。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内部学习动机,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
2、做到一物多用
一物多用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对幼儿的创造力提出了挑战。
如:我们提供报纸,幼儿既可以数数报纸上有几篇文章、几则话,几幅图片;又可以把报纸折叠起来,感知二等分,四等分;也可以把报纸卷成小棍,比较粗细、长短;或按报纸的黑白、彩色进行分类等,使孩子获得了成功,又满足了创新的需要,孩子们也因此对计算角活动产生了兴趣。
3、让幼儿充分操作
如为了让幼儿积累容积守恒经验,我们在玩水区提供了各种形状的器皿,让幼儿自由地将水倒来倒去,逐步体验“水的形态变了,但水量不变”的守恒规律。为了帮助幼儿认识这个规律,我们将这些材料放置一段时间,使孩子有机会充分操作、感知。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提供了一些图示操作题,请幼儿可以随时操作,并检验其他小朋友的答案正确于否,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操作活动进一步思考,使幼儿在有趣的操作活动中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如:在小班幼儿学习5 的数数活动时,我们让幼儿到户外拾5片树叶回来,粘贴在数字5的卡片上,其他小朋友则来检验粘贴的情况并予以评价,即提高了幼儿操作的兴趣,又丰富了幼儿对数知识理解的直接经验。
(二)注重指导策略
1、抓住教育契机
观察了解幼儿活动的水平和需要,是教师开展适时指导的前提。对此,我们作了大量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如材料难度如何,哪些材料幼儿不感兴趣等,为更好地开展下一次活动,确立活动目标提供充分的依据。如:我们为幼儿提供扑克牌,让幼儿以“开火车”的形式学习按数量排序。在我们的“启发”下,幼儿主动想玩的扑克游戏中途遇夭折,幼儿大为扫兴,注意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后来,我们及时作了调整,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允许幼儿在计算角里玩扑克游戏,我们则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渗透分类、排序,比较大小等内容,结果发现幼儿学习兴趣浓厚,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把握指导时机
在活动中,教师不是指挥者,而是孩子们的大朋友、协助者。如果教师只是提供材料让幼儿单纯模仿操作,幼儿就会因缺乏自主性、创造性而对活动失去兴趣;如果教师对计算角漠不关心,幼儿就会无精打采,缺乏热情。反之,如果幼儿经教师引导,发现了某一规律,就会产生强烈的成功感和愉悦感,这往往会成为幼儿继续探索的动力。一次,有个幼儿通过操作发现两个△和两个□是一样大的,他兴奋地叫我去看,我有意识地请他再操作、再观察,并鼓励他寻找其他图形之间的关系。由于我以大朋友的身份介入,师幼间融洽愉快,幼儿很放松,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产生了再探索的愿望。后来,他举一反三,先后发现了图形之间的多种转换关系。
3、创造合作机会
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是一条非常有效的学习途径,为此,我常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可合作的游戏。如鼓励几个幼儿一起下棋,孩子们你追我赶十分投入,尤其在进格、退格时,孩子们特别关注。这种种相互合作游戏的氛围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性,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动力来源之一。
六、课题研究的效果与分析
本课题经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在课题组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前苏联革命家、教育家加里宁普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话形象又概括地说明了数学在发展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如孩子们在计算角活动时,能运用不同材料通过各种形式多次反复感受到同样数量的多种物体,在取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初步概括出它们在数量方面的共同特征,会正确点数并说出总数,达到初步理解累数实际意义的目的。这是依靠具体形象思维的结果,是在具体形象思维基础上最初步的数抽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激发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从事一日活动的主要特点。那些有鲜明色彩、形象的、变化多端的事物容易引起儿童兴趣和学习的愿望,区角活动恰恰为引起幼儿兴趣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幼儿学好数学初步知识的敲门砖和手段,贯穿到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去。如让幼儿通过对瓶盖的多种玩法的尝试,孩子们深深的被这一材料吸引,弹瓶盖、分瓶盖、排瓶盖、比瓶盖……兴趣极高,从中获取了许多数学知识。玩具材料的更新、游戏的花样翻新不断的迎合了幼儿的好奇心,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
3、有助于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培养幼儿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我们有意地训练幼儿做事细致,有条理,能克服一些困难和有始有终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顺利进行数学学习所需的,也为今后幼儿进小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4、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作为教育者,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应力求使每个幼儿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应有的不同程度发展。孩子在进行区角活动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从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起点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使每个幼儿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应有的不同程度的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思考和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已进行了一年,虽然获得了些许的成效,但仍有一些问题更待深入研究。
1、使集体数学教学和计算角自主活动更完美的结合,我们要摆脱单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研究,完善研究方案,探索新途径。
2、在创设数学教育物质条件方面多下功夫,物质材料是通向抽象数学世界的桥梁,为幼儿创设数学学习的环境和物质条件,不应仅仅看作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具体措施,而要将它提高到幼儿数学教育高度的任务予以重视和执行。
课题组成员:郑和王信若郑洁燕 江洁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张燕、邢利姬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第四版
2.《幼儿教育心理学》 曹中平主编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二版
3.《幼儿心理学》 陈帼眉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