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开题报告

 出处南京市教研室
作者:南京市教研室
田武奎

一、课题的提出

    国家教育部在颁布的《新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

    我市综合技术组曾完成省级重点教研课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研究》获省二等奖,该课题中研究提出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方案(建议)》、《中学信息技术评价方案(建议)》中的部分内容对以后的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曾完成省级立项教研课题《计算机课外活动与人才培养》获省二等奖,该课题对培养计算机人才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将要结题的课题:省电教馆十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对中学学科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现代教育模式。这一系列课题的研究获得了专家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与好评,提升了我组的教学研究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目前我市高中广大教师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熟练运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同时,还在不断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在南京市举行了一系列大型教学开放日活动。多位老师精心准备的观摩课和研究课,受到与会的领导、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

    教研室陈平主任在这几年的南京市信息技术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并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同时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和实践。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并通过教育信息化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我市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课题界定

    新课程改革的把握

    新课程改革是在我国基础教育正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的。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这一重要任务已鲜明而紧迫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

    新课程改革显著特点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在教学上:主张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提倡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教学实践,我们必须寻找切实有效的改革途径,才能够使这次课程改革深入进行。

    教师研训的阐释

    教师研训以教师互教互学为基本形式,与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融合在一起,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活动。

    国家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王湛副部长在总结 2年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经验时指出:坚持加强教师培训,努力创造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把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教师专业发展的阐释

    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指教师个体由新手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在专业发展上不断成长的过程。一般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是从外部努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焦点是教师知识,其内涵也不断被拓展。一般认为,教师知识除了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以外,还包括课程知识、学习者知识、教学环境知识、自身知识和有关当代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识等,这些构成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或政策的制定多从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教师的角度出发,同时,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人格完善、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性和教师主体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与价值。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之所以在当代兴起是与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尤其是Internet)的逐步普及密切相关。正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想学习环境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使之得以实现,才使建构主义理论走出心理学家的象牙塔,开始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成为支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论基础。

    2、认知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要研究的是个体处理其环境刺激时的内部过程,而不是外显的刺激与反应。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派看来,是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个体根据自己以往的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进行选择;与此同时,在这个与外界信息进行交换的过程中,个体也会不断地根据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认知。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与改组。认知结构则是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存在的。其基本原理:第一,不平衡原则。即认为如果个体现有的认知结构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试图加工所选择的刺激,如果不成功,则会导致结构的失衡。个体在力图重新得到平衡的时候,认知结构的变化也就随着发生了。第二,迁移原则。具体到课堂教学中,认知学习理论都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构造合适的问题情境,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一般原理,用布鲁纳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学习,而老师则要教会学生这一点,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以及认知能力。

    3、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提出智能的多元化理论。他把最初提出的六种智能发展细化为八种智能。这些智能是全人类都能够使用的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的工具。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这一智能概念取代了以标准智力测验分数对人类聪明程度的界定。该定义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

 

四、研究假设

    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总结出一些经验,探索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转变教师的观念和学生的感念,实现有效地教与学,希望达到一种新的和谐。

 

五、创新与价值

    选择本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所有教研部门都在从事着教师研训工作,但对教师研训如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系统性的研究还有待加强,还存在一些教研部门从经验出发,对研训的科学性、有效性、计划性缺少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一方面教师研训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许多教师研训活动质量不高,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使教师对培训活动失去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较高质量培训活动的效益。本课题的选择和研究目标就是如何开展科学、高效的教师研训活动,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成长,进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开创性。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也在于利用教研室开展教师研训活动的便利条件,对教师研训活动的设计、实施、反思、完善的研究,试图建设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师研训机制和系统。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有效指导南京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活动,同时对其它学科和其它地区的教师研训提供一定的借鉴,促进教师研训活动的科学、高效。

 

六、研究的目标

    随着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的基本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的形式由单纯的教师教逐步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教师的观念要变,教师的角色在变,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更高了。

    通过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使教与学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达到新的和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通过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培养教师学会分析新教材,学会如何灵活应用新教材备好课,上好课。

    通过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形成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念。努力形成民主、平等、关爱、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通过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研究并实践在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如何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概括起来讲,主要目标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推动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转变教师的教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七、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的形式、内容、途径与方法;

    2.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术标准;

    3.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

    4.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5.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学习中,课程物质资源和课程人力资源的建设。

 

八、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运用调查问卷等手段,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寻求相应的研究方法。(主要)

    2.案例研究法:对课堂教学的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寻找内在规律。(主要)

    3.比较分析法:将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基于混合学习法下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区别和联系。(主要)

    4.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内容,对基于混合学习法下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并及时进行调整。(主要)

    5.质的研究法:直接深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访谈和调查等形式总结提炼。

    6.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有关的资料,对课题实践和研究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相关的结论。

    7.综合研究法:即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

 

九、研究对象

    南京市部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

 

十、研究的实验环境

    1、硬件环境

    南京市各个高中的教学环境;

    利用南京市教研室网站,开展教师研训工作;

    每个教师都有电脑,方便教师实现专业的提升。

    2、软件环境:

    多媒体教学软件平台:网络系统、办公软件、教学平台等;

    资源库软件、教师自制教学软件。

 

十一、研究计划

    (1)酝酿阶段

    20073月至20077月,南京市信息技术高中中心组老师针对高中课改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形成共识:教师的不断专业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教研部门,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师研训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各中心组老师搜集相关的课题研究资料。

    (2)形成方案阶段

    20077月至20079月,在酝酿阶段的基础上成立课题研究组,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确立研究小组、实验学校。

    信息组:负责信息收集、整理与反馈的工作。

    实验组:负责研究确定研训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等工作。

    技术组:对实验所获取的数据进行技术分析。

    (3)准备阶段

    20077月至200710月,各小组确立研究计划,制定研究方案,信息组收集相关的理论信息并形成初步的实施方案;实验组制定实验计划,组织和实验方式等;技术组开始做需求分析、编制数据分析与处理量表,形成数据处理流程计划;

    (4)实验阶段

    200710月至20088月,依据实验方案和计划,在全市开展一系列有关教师研训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活动,收集和分析整理活动数据,及时完善研训方案,形成相关研究论文、实验资料、理论总结。

    技术组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不断完善和调整研究的思路和方案。

    (5)小结阶段

    20088月至200812月,各研究组对一年实验工作进行总结,为修正性验证实验做准备。

    相关人员作实验数据的整理、提交,提出修改建议,撰写中期实验报告,撰写相应的论文、案例等;制定修正性验证阶段实验计划。

    (6)修正性验证阶段

    20091月至2005月,各研究组依据完善性实验方案开始修正性实验活动,修正、补充、完善实验阶段的实验成果;各实验组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提供需修改的实验数据。

    (7)总结阶段

    20095月至20098月,各实验小组汇总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实验小组收集、整理、撰写研究实验报告、小组研究报告、评价方案、研究论文、学案、案例等,形成研究成果。

    (8)结题准备阶段

    20098月至20099月,各实验小组汇总研究材料,完善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学案、案例等,准备结题。

    (9)课题结题时间:200910

    2.课题研究成果

 

十二、成果形式

    1.南京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方案(多种)

    2.南京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一套)

    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有效型课堂教学典型案例(多套)

    4.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师研训案例(多套)

    5.有关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的理论与实践论文(若干)

    6.实验报告集(一套)

 

十三、课题的组织管理

    本课题拟在省、市教研室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的直接指导下,由信息技术中心组拟定相关成员成立课题研究组,由教研室田武奎老师牵头组织实施,各学科子课题负责具体研究工作。

    课题组组长:田武奎

    课题组副组长:曹书成、林晖

    资料汇编:张钰、孙泓、王静、张颖杰、郑川

    具体实施研究:全体研究成员

    该课题的主要参加的教师大部分有着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也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水平。其中有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1名,高级教师3名和一级教师4名;中、青年教师结构比较合理。

 

十四、研究措施

    1、由组长常务管理。

    2、专人负责资料收集、整理。

    3、每月组织一次交流研讨活动。

    4、定期检查实验进度。

 

十五、课题研究基础和条件

    .南京市教研室承担着相当一部分高中教师研训的任务,有各学科多年开展高中教师研训的经验,也有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便利条件,同时可以调用很多有关课题研究的力量。

    .市信息技术中心教研组的老师既有教师研训活动的组织能力和经验,同时也都担任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对教师研训有一定的经验和思考,同时又作为研训的对象深入到研训工作中去,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撰写了许多相关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非常关心和支持南京市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他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组的组长,可以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省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李生元老师对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及教师发展也经常给予关注和支持。同时南京市教研室与天津市教研室、无锡市教研室、徐州市教研室等市教研室都有密切的合作,在课题研究上可以进行不同地区的实验。

    .我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已进行了很多年,各学校基本配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都能按要求开足信息技术课时,教学秩序正常。

    .南京市已进行课改实验三年多,进行了多次信息技术教师的研训活动,具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全市统一使用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教材。

    .南京市已逐步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且教师整体素质较高。

    .为了确保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在进行课题研究实验的两年内,不论是学校教学还是市区教研,都将抽出足够的时间组织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活动。

    .南京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技术装备部门、电化教育部门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关心与支持。

 

十六、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运用调查问卷等手段,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寻求相应的研究方法。(主要)

    2.案例研究法:对课堂教学的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寻找内在规律。(主要)

    3.比较分析法:将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基于混合学习法下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区别和联系。(主要)

    4.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内容,对基于混合学习法下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并及时进行调整。(主要)

    5.质的研究法:直接深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访谈和调查等形式总结提炼。

    6.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有关的资料,对课题实践和研究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相关的结论。

    7.综合研究法:即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

 

 

 出处南京市教研室
作者南京市教研室 田武奎

一、课题的提出

    国家教育部在颁布的《新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

    我市综合技术组曾完成省级重点教研课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研究》获省二等奖,该课题中研究提出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方案(建议)》、《中学信息技术评价方案(建议)》中的部分内容对以后的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曾完成省级立项教研课题《计算机课外活动与人才培养》获省二等奖,该课题对培养计算机人才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将要结题的课题:省电教馆十五现代教育技术课题《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模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对中学学科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现代教育模式。这一系列课题的研究获得了专家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与好评,提升了我组的教学研究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目前我市高中广大教师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熟练运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同时,还在不断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在南京市举行了一系列大型教学开放日活动。多位老师精心准备的观摩课和研究课,受到与会的领导、专家、同行的一致好评。

    教研室陈平主任在这几年的南京市信息技术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并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同时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和实践。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并通过教育信息化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我市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课题界定

    新课程改革的把握

    新课程改革是在我国基础教育正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的。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这一重要任务已鲜明而紧迫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

    新课程改革显著特点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在教学上:主张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提倡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教学实践,我们必须寻找切实有效的改革途径,才能够使这次课程改革深入进行。

    教师研训的阐释

    教师研训以教师互教互学为基本形式,与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融合在一起,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活动。

    国家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王湛副部长在总结 2年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经验时指出:坚持加强教师培训,努力创造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把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教师专业发展的阐释

    教师专业发展则是指教师个体由新手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在专业发展上不断成长的过程。一般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是从外部努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焦点是教师知识,其内涵也不断被拓展。一般认为,教师知识除了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以外,还包括课程知识、学习者知识、教学环境知识、自身知识和有关当代科学与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识等,这些构成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或政策的制定多从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教师的角度出发,同时,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人格完善、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性和教师主体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与价值。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之所以在当代兴起是与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尤其是Internet)的逐步普及密切相关。正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想学习环境提供强大的物质支持,使之得以实现,才使建构主义理论走出心理学家的象牙塔,开始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成为支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论基础。

    2、认知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要研究的是个体处理其环境刺激时的内部过程,而不是外显的刺激与反应。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派看来,是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个体根据自己以往的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进行选择;与此同时,在这个与外界信息进行交换的过程中,个体也会不断地根据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认知。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与改组。认知结构则是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存在的。其基本原理:第一,不平衡原则。即认为如果个体现有的认知结构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试图加工所选择的刺激,如果不成功,则会导致结构的失衡。个体在力图重新得到平衡的时候,认知结构的变化也就随着发生了。第二,迁移原则。具体到课堂教学中,认知学习理论都强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构造合适的问题情境,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掌握一般原理,用布鲁纳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学习,而老师则要教会学生这一点,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以及认知能力。

    3、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提出智能的多元化理论。他把最初提出的六种智能发展细化为八种智能。这些智能是全人类都能够使用的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的工具。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这一智能概念取代了以标准智力测验分数对人类聪明程度的界定。该定义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

 

四、研究假设

    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总结出一些经验,探索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转变教师的观念和学生的感念,实现有效地教与学,希望达到一种新的和谐。

 

五、创新与价值

    选择本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所有教研部门都在从事着教师研训工作,但对教师研训如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系统性的研究还有待加强,还存在一些教研部门从经验出发,对研训的科学性、有效性、计划性缺少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一方面教师研训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许多教师研训活动质量不高,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使教师对培训活动失去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较高质量培训活动的效益。本课题的选择和研究目标就是如何开展科学、高效的教师研训活动,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成长,进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开创性。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也在于利用教研室开展教师研训活动的便利条件,对教师研训活动的设计、实施、反思、完善的研究,试图建设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师研训机制和系统。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有效指导南京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活动,同时对其它学科和其它地区的教师研训提供一定的借鉴,促进教师研训活动的科学、高效。

 

六、研究的目标

    随着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的基本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的形式由单纯的教师教逐步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形式。教师的观念要变,教师的角色在变,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更高了。

    通过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使教与学在信息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达到新的和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的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通过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培养教师学会分析新教材,学会如何灵活应用新教材备好课,上好课。

    通过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形成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念。努力形成民主、平等、关爱、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通过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研究并实践在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如何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概括起来讲,主要目标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推动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转变教师的教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七、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的形式、内容、途径与方法;

    2.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技术标准;

    3.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

    4.新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5.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学习中,课程物质资源和课程人力资源的建设。

 

八、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运用调查问卷等手段,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寻求相应的研究方法。(主要)

    2.案例研究法:对课堂教学的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寻找内在规律。(主要)

    3.比较分析法:将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基于混合学习法下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区别和联系。(主要)

    4.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内容,对基于混合学习法下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并及时进行调整。(主要)

    5.质的研究法:直接深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访谈和调查等形式总结提炼。

    6.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有关的资料,对课题实践和研究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相关的结论。

    7.综合研究法:即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

 

九、研究对象

    南京市部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

 

十、研究的实验环境

    1、硬件环境

    南京市各个高中的教学环境;

    利用南京市教研室网站,开展教师研训工作;

    每个教师都有电脑,方便教师实现专业的提升。

    2、软件环境:

    多媒体教学软件平台:网络系统、办公软件、教学平台等;

    资源库软件、教师自制教学软件。

 

十一、研究计划

    (1)酝酿阶段

    20073月至20077月,南京市信息技术高中中心组老师针对高中课改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形成共识:教师的不断专业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教研部门,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师研训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各中心组老师搜集相关的课题研究资料。

    (2)形成方案阶段

    20077月至20079月,在酝酿阶段的基础上成立课题研究组,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确立研究小组、实验学校。

    信息组:负责信息收集、整理与反馈的工作。

    实验组:负责研究确定研训方案的制定和实施等工作。

    技术组:对实验所获取的数据进行技术分析。

    (3)准备阶段

    20077月至200710月,各小组确立研究计划,制定研究方案,信息组收集相关的理论信息并形成初步的实施方案;实验组制定实验计划,组织和实验方式等;技术组开始做需求分析、编制数据分析与处理量表,形成数据处理流程计划;

    (4)实验阶段

    200710月至20088月,依据实验方案和计划,在全市开展一系列有关教师研训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活动,收集和分析整理活动数据,及时完善研训方案,形成相关研究论文、实验资料、理论总结。

    技术组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不断完善和调整研究的思路和方案。

    (5)小结阶段

    20088月至200812月,各研究组对一年实验工作进行总结,为修正性验证实验做准备。

    相关人员作实验数据的整理、提交,提出修改建议,撰写中期实验报告,撰写相应的论文、案例等;制定修正性验证阶段实验计划。

    (6)修正性验证阶段

    20091月至2005月,各研究组依据完善性实验方案开始修正性实验活动,修正、补充、完善实验阶段的实验成果;各实验组根据反馈信息,及时提供需修改的实验数据。

    (7)总结阶段

    20095月至20098月,各实验小组汇总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实验小组收集、整理、撰写研究实验报告、小组研究报告、评价方案、研究论文、学案、案例等,形成研究成果。

    (8)结题准备阶段

    20098月至20099月,各实验小组汇总研究材料,完善研究报告、研究论文、学案、案例等,准备结题。

    (9)课题结题时间:200910

    2.课题研究成果

 

十二、成果形式

    1.南京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方案(多种)

    2.南京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一套)

    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有效型课堂教学典型案例(多套)

    4.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师研训案例(多套)

    5.有关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研训的理论与实践论文(若干)

    6.实验报告集(一套)

 

十三、课题的组织管理

    本课题拟在省、市教研室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的直接指导下,由信息技术中心组拟定相关成员成立课题研究组,由教研室田武奎老师牵头组织实施,各学科子课题负责具体研究工作。

    课题组组长:田武奎

    课题组副组长:曹书成、林晖

    资料汇编:张钰、孙泓、王静、张颖杰、郑川

    具体实施研究:全体研究成员

    该课题的主要参加的教师大部分有着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也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水平。其中有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1名,高级教师3名和一级教师4名;中、青年教师结构比较合理。

 

十四、研究措施

    1、由组长常务管理。

    2、专人负责资料收集、整理。

    3、每月组织一次交流研讨活动。

    4、定期检查实验进度。

 

十五、课题研究基础和条件

    .南京市教研室承担着相当一部分高中教师研训的任务,有各学科多年开展高中教师研训的经验,也有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便利条件,同时可以调用很多有关课题研究的力量。

    .市信息技术中心教研组的老师既有教师研训活动的组织能力和经验,同时也都担任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对教师研训有一定的经验和思考,同时又作为研训的对象深入到研训工作中去,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撰写了许多相关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的李艺教授非常关心和支持南京市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他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组的组长,可以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省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李生元老师对南京市信息技术学科及教师发展也经常给予关注和支持。同时南京市教研室与天津市教研室、无锡市教研室、徐州市教研室等市教研室都有密切的合作,在课题研究上可以进行不同地区的实验。

    .我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已进行了很多年,各学校基本配备了计算机网络教室,都能按要求开足信息技术课时,教学秩序正常。

    .南京市已进行课改实验三年多,进行了多次信息技术教师的研训活动,具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全市统一使用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教材。

    .南京市已逐步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且教师整体素质较高。

    .为了确保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在进行课题研究实验的两年内,不论是学校教学还是市区教研,都将抽出足够的时间组织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活动。

    .南京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技术装备部门、电化教育部门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关心与支持。

 

十六、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运用调查问卷等手段,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寻求相应的研究方法。(主要)

    2.案例研究法:对课堂教学的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寻找内在规律。(主要)

    3.比较分析法:将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基于混合学习法下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其区别和联系。(主要)

    4.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内容,对基于混合学习法下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并及时进行调整。(主要)

    5.质的研究法:直接深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访谈和调查等形式总结提炼。

    6.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有关的资料,对课题实践和研究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相关的结论。

    7.综合研究法:即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