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沈北新区新城子乡中心小学  陈鑫

一、问题的提出

1、新时代的要求:在我国,大力提倡教师教育的新理念,建立有效的教师培训体制是时代的要求。通过校本培训使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学校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成长的地方,进而提高教师素质。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赢得教师,才能赢得21世纪的教育。

2、学校发展的需要。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整体建设永恒的主题。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而言,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变化节奏日益加快的新时代,学校承担着更严峻的历史使命。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之基、竞争之本、提高之源,是关系学校发展进程、发展水平、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兴校强校的关键。

3、新课改的呼唤: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轮课改具有改革力度大、推进速度快的特点,教师在许多地方感到不适应,急需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艾利奥特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尤其是现代教育观念的要求更高了,这就需要我们的科研工作未雨绸缪,先行一步。

4、教师专业化的需要: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是教师培训的重要使命。教师专业化的指导思想是以教师发展为本,满足教师个性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需要。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只有教师素质提高,专业化水平才能提高。

5、教师职业进程的需要:截止2006年3月,我乡教师平均年龄38.2岁,平均教龄17.2年。这反映出我校教师平均年龄偏大,从教时间较长,进入了职业高原期,应继续进行能力提高培训。另外,我校还有5所下属的村小,如何对村小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因素,我们决定开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

二、实验假说

1、实验假说:依据现代教师教育理论和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以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为出发点,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进行校本培训为主、师训部门全员培训为辅的继续教育培训,从而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课题界定:教师素质,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林崇德语)它的结构包括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能力。

三、实验依据

1、理论依据

(1)16大报告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的论述;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论述中“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规定。

(2)教育部长周济《对“十一五”教育任务的解读》中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形成一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

(3)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主要是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从本质上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4)校本培训理论。校本培训是指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它立足于本校、本职、本岗,它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终身教育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和社会的日新月异,终身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学校、教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实践依据

全国各地先进地区、先进学校的研究成果的借鉴和我校“十五”教师素质提高研究的经验。

四、实验目标

1、科研目标:通过研究探索构建小学教师素质目标体系,探索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2、教师发展目标:通过研究,使我校教师具有良好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职业道德素养、先进的教育观念、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掌握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3、工作目标: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实现“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适应课改需要,提高农村小学的核心竞争力,把我校建成以科研兴校为突出特色,有创新精神的基本现代化农村中心小学”的办学目标。

五、实验原则

1、整体性原则:实现教师素质提高的整体构建,追求培养途径与方法的整体功能效应。

2、科学性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科学方法论为指导,注重对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现实验研究的科学化。

3、激励性原则:运用多种激励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积极性。

4、目标性原则:实验研究既有长效性目标,也有阶段性目标,引导教师逐步实现自我提高目标,坚持量的积累,将自己的目标与学校整体目标结合起来。

5、发展性原则:实验研究要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出发,满足教师个性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需要。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六、实验对象、方法和步骤

1、实验对象:本课题实验对象是我校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教师。

2、实验方法:

针对课题研究的实际,我们主要采取了行动研究法。要求教师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学、研、教结合,解决校本培训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具体问题,提高研究的效度和实用价值。辅之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法。

3、实验步骤

准备阶段(2006.1—7):成立实验领导小组,学习现代教师教育理论、教育科研资料。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分工;制定实验方案,确立实验对象;进行调研,摸清实验对象基本情况;培训实验教师、学习实验方案、讨论实验步骤,依据实验原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专家论证。

实验阶段(2006.8—2007.9):全面实施方案,对教师进行培训,开展相关活动,探讨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途径与方法。

总结阶段(2007.10—11):全面总结验收,进行终端测试和统计分析,撰写实验报告、专题总结,提交验收。

七、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

在实验进行中,我们使用文献研究法,详细研究了教师素质和小学教师素质目标体系。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我们认为,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以及教学行为能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职业理想是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上述的五种教师素质成份并不是简单的平列关系。这五种成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教师素质系统的复杂结构,而且,这个结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结构。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与区教师学校师训部和科研室密切配合,重点进行了8个类别的培训:教师师德培训;教育理论培训;青年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育科研培训;计算机培训;教育科研培训;班主任培训;学历提高培训。目的是通过8个类别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针对培训类别的不同,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实验方法和培训方式。

(一)教师师德培训。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强化教师队伍的职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将这种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称之为教师的职业理想,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师德。在学校营造鼓励教职工干事业,干成事的良好环境,以良好的品质感召人,以高尚的精神激励人,以先进的事迹鼓舞人。通过师德培训,教师按照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在教师师德培训中,我们主要采取专题讲座式和自修-反思式两种培训方式。在实验方法上,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为师先为人,修业先修德。学校管理层和课题组根据教育工作的性质和教师的劳动特点及职业心理,对全体教职员工明确提出了如此要求。树立了“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发展人”以人为本的教师培养思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广大教师的头脑,不断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鼓励教师的创新精神,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等法律法规和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丛书。坚持每周一次的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定期举行师德演讲会,注重优秀教师的经验总结,评选了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并在全校给予表彰。另外,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举行宣誓仪式等活动,通过教师“自修一反思一实践一交流”,帮助教师确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摆脱拜金主义、“师道尊严”等陈旧观念的影响。鼓励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心,多一点表扬,多一点微笑,多一点谈心,多一点家访,塑造了我校独具特色的师德风貌。

(二)教育理论培训。抓好教师的教育理论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理论的价值体现在本体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两方面。教育理论的本体性价值即潜在意义,表现为教育理论的内涵的凝聚—思想演进与方法论,而工具性价值即现实意义,表现为在教育理论学习者的心理需求与借鉴意义。

在教育理论培训中,我们主要采取了问题探究式和研训互动式两种方法在实验方法上,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问题探究有助于提示教学规律,深化教学认识,或有助于解决教学问题,改善教学实践。课题的形成是一个由意识到的“问题”,经过概括、提炼、转化,成为“问题”的过程。从教师角度而言,研究课题要与自己任教的学科相关联,从而使课题研究活动与日常的学科教学活动合二为一,体现“教学即研究”、“研究教学化”的理念。同时,应围绕教学活动中重点、难点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来确立,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在化解教学难点,重建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事先把教师培训好了整装待发,教师的成长是与改革的深化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应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因而我校在课程改革进程中,采取研训互动式的方法。学校有计划的进行教育科研立项和向上级申报立项,确定集体和教师个人承担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引导教师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课堂直观地表现出来,通过写教学叙事、个案分析和课题研究中表现出来,共同讨论,共同研究,研训变成一个学习与交流的过程。在推进课改实施中,当然会出现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念的矛盾,如《课程标准》要求打破学科的知识体系,把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情感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而教师面对教材,总是觉得教材的“体系”不完整、知识量不够大,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忽视了学生健康情感和过程方法的培养。根据这种情况,学校则着重抓公开课的教学,开设能够充分体现课改精神的公开课主题活动、研讨活动、教学片断评讲活动等,这些典型课例或教学片断在培训过程中起了重要的示范和教育作用,教师们从开始对示范课的生硬模仿逐渐转变为对新的课程理念的自觉运用,教学方式从整体上发生了转变。学校继而开展“一课多上”、“全校共评一堂课”等“参与式”研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说明,这种“参与•分享式”研训,不仅效果好,而且也只可能在课改研训中产生,在以学校为基地的研训中产生,并实现学校全员校本研训、全过程校本研训的初衷。

(三)青年教师培训。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坚持以加强师德教育,更新教育思想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动力,分层次、多渠道,积极抓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研究的具体途径:

1.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具体做法见(二)教育理论培训。

2.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校级、区级或市级以上各类评优课比赛,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等;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市级及以上课改观摩课;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位青年教师每学期上好一节教改实验课,在组里展开评课,由专家、科研人员、培训者担任主评人,进行现场诊断式培训;对于刚毕业的老师,采用示范-模仿式,在学校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传帮结带。

3、加强青年教师教科研水平。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沙龙,请有经验的老师主讲,学习理论专著,展开讨论,撰写心得;在教研组中展开青年教师沙龙活动、青年教师理论学习活动,年长的老师发表观点或意见;每月写好教学反思;扎扎实实做好课题研究工作,青年教师每人承担课题,学期初写好方案,学期结束写好课题总结报告;组织青年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或刊登。加强自修与反思。

4、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业务进修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鼓励年轻的老师参加成人高考,进行本科函授,甚至向高层学历进修。

(四)骨干教师培训

我们重点从骨干教师的培养着手,找问题、理思路、重操作、严管理,走出一条以校本培训为主体、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模式。

1、从学校教育的实际出发,确认骨干教师的培养方向

从实现“双高普九”的要求来看,骨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骨干教师的数量分布的不平衡性;学科结构的不合理性;业务素质的滞后性;思想动态的不稳定性。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现实情况,我校确定了培养骨干教师的培养方向和战略目标:以师德建设为先导规范骨干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以学历培训型向以能力和素质提高为核心的创新型培训转变;以人才成长规律来规划骨干教师的成长之路。

2、构建培养骨干教师的目标体系    

从教师课堂教学入手,确立了校级好课→乡优课→区优课→市评优课→的目标体系;从教师教学业务综合素质入手,确立了教坛新秀→教学能手→课改之星的目标体系;从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入手,确立了教科新秀→教科能手→省市级课题实验教师的目标体系。

3、实施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的骨干教师培训模式

根据“校本培训”思想,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骨干教师的培训。

加强领导。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各负其职、。主要任务是规划本校骨干教师的培训计划、措施、目标等,聘请校内外专家来讲学或讲座,确定本校骨干教师人选,确立本校校本培训的研究课题,解决校本培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制定目标。学校依据本校的实际特点,结合各级骨干教师的条件,确定本校骨干教师的培养人数、方向、层次、要求等。

落实措施。校本培训应根据不同层次教师进行分类培训、逐步平衡、自我完善,依托校本,采取案例教学、现场诊断、问题探究、专题讲座、示范-模仿、情境体验、自修-反思、研训互动、网络信息交流等方式。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讲座、教学演讲、学术交流、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等。定人员、定计划、定时间、定主题、定考核评价机制等。

制度保障。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制定旨在鼓励教师专业成长所需的各种继续教育制度,对教师参加进修、考察、课题研讨、学术交流等方面在经费、时间上保障,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给教师能施展其所学知识的平台,讲究校本培训的实效。

4、规范管理 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

建立骨干的竞争与选拔机制。选拔骨干教师是培养骨干教师的基础环节,对照《骨干教师管理办法》,根据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在广大教师中进行选拔。

建立骨干教师的使用与交流机制。骨干教师的作用归根到底是要通过合理的使用发挥出来。各校要对骨干教师使用制定相应的要求,主要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带教培徒、对口交流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

建立骨干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学校建立骨干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定期对骨干教师进行考核、评估,主要对骨干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教育教学效果、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指导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检查、评估为骨干教师的评聘、晋职晋级、评优评先等提供依据,同时我们规定任何一级的骨干教师的任期为三年。一旦考核不合格,即取消骨干教师的称号。

建立骨干教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一是每年筹集资金用于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进修和奖励。二是我们资助成绩显著的骨干教师参加学习、交流和考察研修,资助他们进行课题研究,教改实验,优先推荐他们参加更高层次的骨干教师的选拔。三是大力宣传骨干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取得的成绩,发挥骨干教师的榜样示范和激励作用。也为骨干教师实现自身个人价值提供良好的发展舞台。

(五)计算机培训

主要采用网络信息交流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网络是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的前提条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建立两级培训网络的方法。

(1)区级培训

依托沈北新区教育局信息中心,对各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管理员进行培训。依托沈北新区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使教师们逐步达到计算机省一级水平。同时,选送优秀教师参加沈阳市“Intel® teach to the future”(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

(2)校本培训

培训对象是本校全体教师。以农远设备实际操作和计算机应用为主。

    培训形式强调和突出四个结合:脱产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系统性与专题性相结合;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培训内容。被培训者至少要求达到计算机省一级水平,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字处理(WORD),汉字输入法,多媒体计算机配置及使用,各相关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简介,网上资料查询,各种有关名词(如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HTML、WWW等);了解和掌握PowerPoint,计算机辅助教学基本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Internet基本知识及简单网上漫游,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操作,各相关学科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利用沈阳市教师基本功竞赛为契机,鼓励教师自己制作课件,业务不熟练的,采用示范-模仿和同伴互助的方式,促进提高。

(六)教育科研培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应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科研型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向科研型教师转化呢?我们采取了行动研究法法,使研究者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通过行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完成自身素养的提高与飞跃。,具体培训方法采用研训互动式。学校有计划的进行教育科研立项和向上级申报立项,确定集体和教师个人承担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在课题的实验中,紧紧抓住实验中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同时,在培训教学中,培训内容又以课题项目为骨干支撑,给学习者以极大的吸引力。这样的培训,既提高专业知识,又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1、围绕中心

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基本素质是科研培训的中心。具体是:通过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的教科研课题为载体,以实际教育教学案例为主线,以《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基础》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培训,使教师了解和掌握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和一般方法,把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程序,并通过研究教学改革方法、撰写课题方案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活动,引导教师学习以科研的思路和方法分析、评价教育教学行为和教育教学质量,逐步养成发现、提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的习惯,培养敢于创新、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形成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促进培训者与受训者在学习培训中共同成长,全面发展。

2、抓住重点

以提高教师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的科研能力为重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我们把提高教师独立开展规划课题子课题(小课题)研究的科研能力作为重点,通过研究,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保障有力

组织保证。学校教育科研室负责教师教育科研专题培训。教导处负责日常考核。

制度保证。学校建立了具体的培训学习制度,制定了具体培训计划,妥善安排培训时间、内容,组织、督促教师认真参加培训,建立并管理好培训业务档案。及时做好培训工作的阶段性、全面性总结。

经费保证。为了确保培训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在教师外出学习、购置学习材料等方面投入了充足的经费。

4、抓好落实

培训人员落实:辅导人员落实,学习人员落实。

培训内容落实:主要使用《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基础》教材。在培训过程中,以此教材为依托安排教学内容,充分开发与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特别是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资源和课题资源,使培训过程与现实问题的剖析、具体课题的设计与解析相结合,把教科研基础知识的教学融合在培养科研能力与态度的过程中,力求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培训任务的个性化。

培训过程落实:主要以集中学习、自学、教育科研实践的方式,完成培训计划规定的学习内容和作业。实践应用能力考核以具体的课题方案设计的方式进行,主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