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埭强把创意教育新思维引进内地

随著中国改革开放,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都重视设计人才的培训,然而,传统单向的教学模式,已变得落后及不合时宜,并未能追上新时代的需求。本地著名设计师靳埭强自从五年前接掌汕头大学长江设计学院后,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把艺术教育的新概念引进内地,获得相当大的成效。

  靳埭强早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已组织设计教育工作者访问团,到广州美院交流,改革开放后,亦长期参与内地的设计教育工作,例如在北京中央工艺美院任教,以及到不同院校担任客座教授。他凭锐利的眼光看到内地艺术教育的需要:「二十年来,全国大部分大学都有设计学科或设计学院了,不过,虽然『量』增加了,但『质』的发展仍未追得上。很多毕业生留校任教,他们沿用旧有的教学模式,没有进步。」因此,他认为中国的设计教育应有第二波的改革。

  旧教学模式已过时

  靳埭强一直都有个心愿:想在北京或上海开办艺术学院,运用崭新的概念教学。二○○三年李嘉诚基金会邀请靳埭强到汕头大学成立设计学院,半年内设计学院又与大学的艺术学院合并,他则担任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至今。

  他冷静地分析道:「内地的艺术教育模式,仍停留在装饰艺术的态度,美术是一种装饰,而不是创作,而教学方式亦是单向的传授,学生较为被动。」因此,他在学院进行改革时,抱著三大宗旨:一是要以「中国文化为本」,他说:「每个地区的设计都应与自己的文化根源有关,内地自从改革后,很多时似乎变得过分西化,以『拿来主义』将西方的东西照搬过来。」其二是引导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创新的能力;其三是将单向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师生双向互动的模式,老师亦可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

  改革之初,首先是要提升师资,靳埭强当时请来了清华大学教授杭间担任副院长、现任顾问,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教授王受之任副院长,中国书籍平面设计师吴勇担任系主任,并邀请香港及外地的设计师任短期课程老师,壮大教师队伍,并鼓励原有的教师逐步去适应新教学方式。 
学院获颁教学改革奖

  他又聘请由国际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重新编写课程。除了保留原有的环艺设计课程外,并将「装饰美术」改为「公共艺术」课程,停办了「美术教育」课程。后来又增加了「多媒体」及「产品设计」课程,最近更增加「设计学系」,专门培训创意产业的策划及管理人才,紧贴著世界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潮流趋势。学院亦经常举办多项工作坊、座谈会及交流活动,将国际视野带进学院。

  最近汕头大学颁发了教学改革奖予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并将校内的艺术教育中心交由学院接管,该艺术教育中心为全校学生提供通识课程,并设有学生艺术团,包括合唱团、舞蹈团、管乐团、打击乐团及电声乐团等。靳埭强期望,将来可整合设计学院与艺术教育中心的资源,进行跨艺术界别的教学,扩阔演艺与视艺教育的领域。

  他表示,改革面对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打破行之以久的旧体制的限制,例如在外聘教师时,有人数的限制,他便需要向校方争取打破这个规限。在该学院的带动下,全校其它行政部门都开始注重改革的工作。同时,他的改革亦渐渐地影响到内地其它省的设计学院或大专院校。例如靳埭强改革了学院的行政架构,开设行政总监一职,首任是香港的资深艺术行政人员郑新文,后来被上海音乐学院聘请担任艺术管理系教授;现任行政总监亦是香港的艺术行政人员丁羽。

  开办设计伦理科目

  虽然要内地与香港两边走,靳埭强说这是他很乐意的事:「香港与内地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香港的设计发展都要看内地,我很惊讶中国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力度和速度,如果是计划经济,就不需要设计,因为没有竞争;但改革开放则是一个好时机,我很乐意可在这个时候为推动内地设计发展作出一分力。」

  他认为现时内地的设计学生很有热诚,对学问有强烈的渴望和求知,亦主动去思考深层的问题,就如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学生般,反而八十年代后香港的学生,也许物质丰富了,欠缺了这种求知慾,未懂得珍惜课堂的学习。他又认为,内地不乏设计人才,但在持守专业的态度、高质素的追求方面仍未足够,因此,他在学院里亦增设「设计伦理」的科目,加强设计学生在诚信、专业态度和操守上的培训。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