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兴趣教学多维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课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意法教育研究》子课题
高中历史课堂兴趣教学多维模式研究
结题报告
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姜景娟
2009年8月6日
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我们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历史备课组应用创意法教育,开展了高中历史课堂兴趣教学多维模式研究,经过半年多的积极探索和科学训练,较好地提升了创意法教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效,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是河南省首批命名的示范性重点高中,多年来在教学改革中处于全市先进行列。为了配合学校进一步抓好教学改革,我们申报的课题《高中历史课堂兴趣教学多维模式研究》获得了2009年学校的重点支持,并被纳入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课题《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意法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会科研规划为课题批号:0618912B)的子课题。
在高中教育阶段,由于学生面临着高考的沉重压力,如何对高中学生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使学生度过高考应试难关,并能保存宝贵的个性化思维,这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然而,历年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无论是学生本人、任课教师,还是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着认为文科生较理科生差的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坚持以创意法教育为指导,认真反思教育改革中某些失败的教训,结合历史教学的实际践,积极探索帮助学生度过应试难关的有效途径,深入研究历史课堂兴趣教学多维模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创意法教育的快乐,不断消除差生的情理影响,以达到“最差生”向“最优生”转化的目的。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依据
本课题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有关规定要求,应用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课题《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意法教育研究》相关理论知识,以及现代教育、教育心理学等教学原理,探索高中历史课堂兴趣教学的多维模式。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找到规律性的知识。
2、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有关价值的资料。
3、定量分析法。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研究对象的发展。
4、个案研究法。通过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5、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按照预期目标的内容要求,经过四步进行了认真研究:
(一)做好准备:引导任课教师树立开展创意法教育的理念,帮助学生坚定参加创意法教育的信念。
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宣传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向总课题组提交了开题报告。
(二)理论研究:加深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课题研究的能力。
这一阶段,主要是组织任课教师集中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是强化学习研究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创意法教育的相关理论,为搞好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储备。
(三)实施操作:开展课堂教学、讲座、设计等形式研究训练,认真解决影响历史课堂兴趣教学中的问题。
这一阶段,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在本校高一第5、6班和高二第15、16、21、22班,进行了历史课堂兴趣教学多维模式训练。采取调查法、观察法,通过对各类学生深入了解,研究设计了历史想象、微型历史专题、角色扮演、历史解说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采取定量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深入发现“差生”的优势,找到了转化的路径,通过建构学生热情学习、教师热心助进的互动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发现、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验收:展示研究成果,提交结题报告。
这一阶段,采取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堂兴趣教学实践的分析与归纳,主要完成了《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特殊教案的编写设计,结合实际撰写了部分教学论文。在此基础上,最后完成了《高中历史课堂兴趣教学多维模式研究》的结题报告。
四、课题实效
我们这次课题研究,取得的实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激励了学生学习。由于创意法教育对历史课堂兴趣教学的指导,学生从中获益匪浅,改变了过去学生不愿学历史、学不好历史的状态。
通过实施历史课堂兴趣教学多维模式,学生的学习有了四个显著变化:一是学历史有了兴趣,消除了不愿学的心理;二是学历史有了精神,克服了不主动学的倾向;三是学历史有了方法,解决了不会学的障碍;四是学历史有了成效,实现了“差生”不差的转化。
据对参加训练的班级学生成绩统计,本学期历史考试较上学期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其中,高一参训的16名学生,本学期在全市期末统考中,成绩优秀的占10名,优秀率达到了62.5%,较上学期优秀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高二参训的32 名学生,本学期在全市期末统考中,成绩优秀的占26 名,优秀率达到了78.1%,较上学期优秀率提高了14 个百分点。
(二)促进了教师教改。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提升了素质,拓宽了视野,各界了经验,进一步关注教改工作的深入开展。告别是课堂兴趣教学的实施,展示了教师教学的魅力形象,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融洽了师生关系,形成了互动学习的优势。并且,有3 名教师被评为市级优质课。
(三)带动了校风校纪。这次开展课题研究,影响和带动了校风校纪的良好转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了,违犯校规校纪的少了;教师教学的改革研究蔚然成风,无所事事的少了。全校的学习、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从研究的成果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编写设计了《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特殊教案,在学校教案评比中获特别奖。
二是撰写了《浅谈历史课堂兴趣教学》、《如何培养学困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等教学论文。
五、课题总结
我们这次参加总课题组的子课题研究,尽管取得了不小收获,尤其是学生的历史成绩得到了普遍提高,本学期参训的6个班48 名学生,在全市统考中实现成绩突破的学生占到了87%。但是,由于高中课业负担过重,加之训练时间较短、参加的班级也少,感觉课题研究的最佳效果尚未完全显现出来。而且,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都还担任多个班的教学任务,研究的时间和精力还没有得到有力保障,编写设计的特殊教案也只限于《世界近现代史》(下册)部分内容,在质量上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基于对教改实践的思考,我们感到创意法教育不仅适应高中历史课堂兴趣教学的改革,而且对各个课堂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都具有指导意义。各地在今后的教改中,关于创意法教育的研究应立足三个扩大:一是要扩大学校的覆盖面,邀请更多的学校参加到创意法教育的研究,有效发挥创意法教育在各类学校的作用;二是要扩大学科的参与面,鼓励更多的学科加入到创意法教育的研究,有效发挥创意法教育在不同学科的作用;三是要扩大学生的实施面,安排更多的学生投身到创意法教育的训练,有效发挥创意法教育在学生个体的作用。
总之,实施创意法教育对学生迈向成功是一种有益探索。我们在今后历史教学中,将以这次课题研究为起点,进一步加强对历史课堂兴趣教学多维模式的研究,努力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取得新成果。
六、课题组织
本课题组成员由学校历史备课小组负责人及历史任课教师组成,并聘请学校相关领导作为课题组的顾问,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组成如下:
顾 问:王风彬(校长) 孙广文(副校长)
主持人:姜景娟
组 员:马黎明 潘保宇
七、参考文献
1、《中国素质教育百科全书》,顾春、张会军,开明出版社,1997年
2、《走进新课程》,朱慕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3、《教师能力学》,罗树华、李洪珍,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4、《历史教学心理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年
5、《新课程理念的更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老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6、《高中生心理学》,郑和钧、邓京华,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7、《新编学习方法》,范德章、王德栓,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8、《21世纪素质教育新说》,武俊平、徐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9、《教海漫记》,于永正,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10、《中国现代教育》杂志,全国教育创新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现代教育杂志社,2006、2007年
11、《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中国国际教育学会,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社,2006、2007年
12、《濮阳市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经验集锦》,濮阳市教育学会,2002年
13、《历史(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曹大为、赵世瑜,岳麓书社,2006年5月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