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郭成志创意法科研课题网>> 各组 子课题申报>>正文内容

《桃花源记》特殊教案

《桃花源记》特殊教案  

   

我的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
.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
.熟读并背诵全文。  

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引入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对理想生活的憧憬。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正是因为人类对自己的生活理想的不断追求,人类才不断文明不断进步。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在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东晋时期,伟大文学家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学习之后我们也可设想一下自己的生活或是人类未来的生活,希望我们能为自己的生活理想,能为建设理想社会,不断奋斗。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  

师:本文作者是谁?又名?字号分别是?  

生: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 柳 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师:谁能结合预习简单地介绍一下本文作者?  

生: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 柳 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 柳 先生传》。

  

师: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桃花源记》?  

生:《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师:谁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  

生: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知识点演练
1    注音:  

 豁( )然 俨( )然 黄发垂髫( ) 此中人语( )云 问津( )  

2)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今义:       交通——古义:  今义:       妻子——古义:  今义:  

绝境——古义:  今义:       无论——古义:  今义:       不足——古义:  今义:  

如此——古义:  今义:       间隔——古义:  今义:       俨然——古义:  今义:
3通假字:  

便回家

(4)一词多义:

       为:捕鱼为业           舍:便舍船            志:处处志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屋舍俨然              寻向所志

        寻:寻向所志         之: 渔人甚异之         遂 :遂与外人间隔  

       寻病终                处处志之               遂迷                         

 

三、题型训练  

1、选择题  

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说明桃源人小心谨慎。  

B、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C、说明渔人有意捉弄地方官员。  

D、暗指“桃源”人心存戒心,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们的藏身之地。  

   

(教师的解析: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经懂得了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只是此处结合全文看,作者并非要表现“渔人”,渔人只不过是个线索性的人物而已;如果你选择C,说明你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果,只是还要注意前文的细节——“处处志之”,表明渔人“有意回来”而非“有意捉弄”;如果你选D,说明你已经懂得了“桃源”人隐居避世的心理,只是这里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我们要从作者的写作目的出发来思考问题。所以,审题很关键。如果你选B,说明你已经把握了文章的精髓,与作者形成共鸣。“世外桃源”在那个年代是不存在的,只是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2填空题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2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  

发现桃花源——          ——             

3) 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  

如外人                            便还家(            

4第二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 表现村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选择两个,解释它的含义。)  

6“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                                                                                

   

四、学以致用  

1、举一反三  

1)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答:                                                                                

                                                                               

   

2、我要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我们应怎么看这个问题?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