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法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结题报告
《创意法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结题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
我校曾经是县内有点名气的乡镇中学,但近几年,受县内公办一中和二中选优、学生家长观念更新把子女送城区上学以及镇内二所私立中学竞争等因素影响,就读本校的人数连年下降,每届只二百多名的新生。教学中发现:这些学生小学毕业的实际水平能达优秀的只有近5%,小学不能毕业的估计达70%,其他的优秀苗子流向其他学校去了。不仅如此,为了满足成绩较好的学生的家长要求:“我的小孩如果到你校就读必须安排到重点班”,本校在分班上又设立二个“快班”,另二个班理所当然就是“慢班”。可想而知,每个“快班”都有未达小学毕业水平的凑人数,“慢班”只能全部是所谓的“差生”了。
“快班”学生在考试评价中及格率约占20%,“慢班”学生能及格的可谓凤毛麟角。面对这群学生,必须要寻求一套新的教法和学法,否则后果定是“兵败如山倒”。
由于本人长期上网,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往往想到上网搜索。我有幸从网上看到了郭成志老师的“创意法教育”,觉得郭老师的“最差即最优”教育念理独具匠心,因而让我好奇,悉心拜读后发现,该教法的研究对象似乎就是我的学生;再想,能列为国家级的课题一定具有权威性。于是我如获至宝,决定借鉴学习、运用到我的物理教学中。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依据
1.郭成志创意法教育理论及其整套操作模式
2.新课程标准中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3.国内外关于后进生转化的研究成果
3.1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看待学生是否成功的全新视角,对评估学生素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把学习困难的学生称作"后进生"的定义并不准确,其本质是教育歧视;所谓"转化"也有违人才成长的规律,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取消"后进生"的称谓,改变传统的"转化"观念及做法,尊重差异,建立适应这种差异的多元化的教育制度,才是促进全面发展的治本之策。
3.2 赏识教育法
赏识你的学生,给予他无条件的爱,常常竖起你的大拇指,这对学生来说或许是成长道路上的巨大动力。让我们永远记住一句话:“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3.3 关于后进生转化的其他经验与方法。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后进”的成因,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寻求转化的方法。问卷设计要清晰合理,便于统计分析。“后进”的成因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物理没兴趣;②想学但弄不懂;③缺乏家庭的压力;④不喜欢教师(尽量说明理由);⑤其他原因(请详写)。
2.个别谈话法: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谈话与辅导,寻其因,导其果。
3.查阅资料法:针对研究课题寻求多种途径,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比,积累,力求事半功倍。
4.行动研究法: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创意法教育理论。用创意法教育理论指导教学过程。不断进行总结,寻找与本课题有关的方法与途径。使课题研究更具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5.对比研究法:把二个“慢班”作为研究对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记录学生转化的资料。前后进行对比,找到转变原因,找出创意法教育优越性。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查找物理科“后进”的成因。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调查表,向二个“慢班”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统计如下表:
“你对物理课的感受”调查表
(在对应的空格内把你的感受用打√的方式选出来,把你没有的感受打×,“其他原因”请写出来)
你的 感受 指标值 |
对物理没兴趣 |
想学但搞不懂 |
缺乏家庭的压力 |
不喜欢 教师 |
其他原因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
人次 |
51 |
85 |
81 |
3 |
1 |
比重 |
51% |
85% |
81% |
3% |
1% |
调查发现,“后进”的成因主要集中在①②③,对于成因①和②可偿试改革教法和学法;对于成因③比较难办,因为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家乡,家庭的压力空缺,并且大部分家长知道自己的小孩基础一直差,不是读书的料子,因而难以获得来自家长的压力。成因③将较大地影响课研的效果。
2、改革教法。按创意法教育的操作程序,编写特殊教案(学案),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不能再原原本本地教教科书,而要有选择性地开发校本教材,否则内容繁杂学生肯定不能掌握,并且教学进度也将无法完成。
3、创新学法。按“创意法教育”编写的学案,首先,让学生明确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其次,考虑到我的学生基础太差,每堂课只列出一二个问题,并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掌握,再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上找答案,培养学生的看书学习习惯。
4、学以致用。物理来源于生活,所学的知识点要与生产生活相联系,重视“创意法教育”中“我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精心设计此题,通过解决此题让学生即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应试技能。
四、课题实效
本课题研究从2010年秋中考后开始,我以中考成绩作为纵向比较的基期数据,成绩统计如下:
2010年秋季物理中考成绩统计表
项目 班别 |
考试人数 |
班平均分 |
及格人数 |
及格率 |
备注 |
123班 |
44人 |
41.5 |
2 |
4.5% |
缺考3人 |
124班 |
53人 |
37.9 |
3 |
5.7% |
|
通过近一年的课题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由原来的上课无所事事而搞小动作、讲小话,大部分养成了从书本上找答案的习惯,也就是说懂得了看书;最终的末考成绩﹙2011年春﹚有了明显提高,见统计表:
2011年春季物理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表
项目 班别 |
考试人数 |
班平均分 |
及格人数 |
及格率 |
备 注 |
123班 |
47人 |
52.7 |
5 |
10.6% |
|
124班 |
53人 |
49.9 |
7 |
13.2% |
|
自从教学中运用创意法教育理念和全套操作模式后,我感觉到教学时越来越有自信,课堂驾驭能力越来越强。学生中求知的眼球也越来越多。成绩虽然离合格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但学生的进步是明显的。随着学习的不断进行,“差生”的智力一定会越来越好。
五、课题总结
通过课题研究本人认为,创意法教育运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之所以能取得可喜的效果,原因应归结于此法“培养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意法教育的成功源于因材施教。所谓的“差生”其实是智力水平尚未达到正常水平,并不是这些人天生愚笨。对这类学生的教育要象“教小学生”一样设计教案和实施教育。创意法教育的其中一个做法是“每课学会1-3个问题”,本人通过实践感到:对于“差生”,每课只要求掌握一个知识点也就够了,对于很容易掌握的问题,才可以增加1-2个知识点;对于教材上较难的应用题内容可以不涉及,事实证明,对这类学生的教育目标如果想“大而全”,结果学生什么都学不会,在做题中如果长期体味不到成功的感受,那么就导致学生自信心下降,最终导致厌学。
2、创意法教育的成功源于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学生的每一丁点进步。教学中我按照创意法教育理念编制了“学案”,我的学生在回答学案中的问题时,由于智力思维的不成熟,做答往往不能有的放矢。我发现,此时按创意法教育的理念先从某一角度赞赏他的回答的正确性、最后再从题目的要求角度点拨他的做答没有完成任务,学生的神态要自然得多。在这种自然而不是紧张的状态下,学生对该题的印象肯定深刻得多。
3、创意法教育的成功源于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意法教育的学案中的“知识点学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而且这些填空题的答案就在教科书上。长此以往地教下去,学生就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从而遇到问题就想到查资料,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就培养出来了。所有教师都懂得在教学中给学生灌输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常挂于口边,但初中生往往不这么做。而创意法教育的操作方式,把这一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功效。
4、创意法教育的成功源于学以致用。在创意法教育理念下,每课都有“我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本人发现,学生最喜欢听这个题。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要用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因而学生受益匪浅。
六、课题组织
课题主持人:易锴,负责课题的全部具体工作。
组员:周细皿,学校负责人,为课题组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
组员:吕校云,负责课题组工作与学校工作的协调,着手其他学科实施的可行性评估。
七、参考文献
1. 郭成志《创意法基本原理》
2.董军《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后进生转化》
3. 林乐波 翟召博《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差生”不差——多元智能理论与后进生转化2004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意法教育模式研究
- 下一篇:易锴实施创意法教育效果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