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法教育课题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 散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目录
第一组
第一课 散步
第二课 秋天的怀念
第三课 羚羊木雕
第四课 散文诗两首
第五课 《世说新语》
第一组
第一课 散 步
我的学习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引入
1.每课一诵(5分)
2.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
(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
知识点1.为下面加粗的多音多义字注音。
(1)①散( )步 ②一盘散( )沙
(2)①随意地铺( )着 ②店铺( )
(3)①强( )壮 ②勉强( )
(4)①严重( ) ②重( )新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各得其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波粼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信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识点演练
1、变式一演练:选出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嫩芽(nèn)调皮(tiào) B.霎时(sà)依偎(wèi)
C.蹲下(dūn)背起(bèi) D.粼粼(lín lín)拆散(chāi)
2、变式二演练:拓展课文内容。
1下列句子方框里的词语,应选哪一项依次填上才恰当( )
①我的母亲又□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着。
A.①度 ②无奈 ③生长 B.①拖 ②高兴 ③覆盖
C.①熬 ②信服 ③铺 D.①活 ②犹豫 ③滋生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写一段话。
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丰收。
三、题型训练:
语段点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1.在文中方框里加上标点。
2.文中“委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两句话反映了这个家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处景物描写,试用“________”将它画出来,并说明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以致用
1、 我要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作者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将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传统美德,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请问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可以用别的写作题材吗?
学生答:有。
2、每课一测(10分)
1.选出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
A.嫩芽(nèn)调皮(tiào) B.霎时(sà)依偎(wèi)
C.蹲下(dūn)背起(bèi) D.粼粼(lín lín)拆散(chāi
2.在下列横线上,仿照加粗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还要有:春天百花散发的缕缕芳香,夏日碧水带来的阵阵清凉。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中的两个加粗的“我的”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中有不少语句是大致对称的,一般来说,文句对举,是文意对举的反映,那么,你能说出下列每组对举的文句所对举的文意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能进一步分析这种对举文句的作用吗?再从文中找出一些来,分析品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语境意义。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写得很美,我们可以从中找出课文中写得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以强烈美感、给人以有力的感染、给人以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等等的内容,请用下面例句的格式,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例句: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提示:可以是用词生动的句段,句式精美的句段,辞格丰富的句段,描写细腻的句段,情感丰厚的句段,意蕴深刻的句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略
2.秋季稻谷染成的灿灿金黄,冬日雪花舞出的片片遐想。(只要句式相似,语言生动,形象即可)
3.不能。因为连用两个“我的”,意在强调“我”与“母亲”、“妻子和儿子”之间的挚爱之情,所以并非赘词。
4.(1)祖孙对举,表明祖孙之间有不同的要求。
(2)祖孙对举,表明祖孙二人有同样的特点。——听从于“我”。
(3)夫妻对举,表明夫妻二人各有所为,背负着老的、小的,却共同把整个世界背了起来。
这种文句对举,语句大致整齐,以优美整齐的形式强化了亲情,且富有趣味。还有: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了。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祖孙对举,表明二人虽年龄不同,却有共同的特点——不重。
5.(1)一个“像”字架起了母子亲情关系今昔比较的桥梁:儿子小时候很听母亲的话,是个乖孩子;母亲现在老了,十分尊重、顺从正当中年的儿子;可以说是母慈子从,儿孝母顺。写出了母子间几十年来相处和谐的关系,充满骨肉亲情。
(2)“总算”表露出“我”盼春春至的欣喜之情。表达了“我”对慈母的孝敬之情。
(3)一个“熬”字形象地写出了老母亲面对漫长的酷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所经受的磨难之巨。
(4)“太迟,太迟了”表达了“我”对春天久盼不至,致使一些老人经不住严冬的折磨而在清明将到时死去的怅恨之情,其间也交织着对自己母亲身体的担忧和焦虑之情。
6.美在文中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美在文章对称对式的反复运用;
美在“小家伙”的话表现出他的天真可爱;
美在用生活的细节表达出一定的道理;
美在在生活的细节表达出深爱的感情;
美在结尾段表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
美在结尾段的最后一句话。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创意法教育课题学案: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
- 下一篇:邓荣花子课题申报表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