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郭成志创意法科研课题网>> 各组 特色校申报>>正文内容

在农村儿童教育试验田中

在农村儿童教育试验田中在农村儿童教育试验田中  

实施学校、教师、家庭“三维互动”教育的体验  

   

贵州省望谟县乐元镇中心小学  班振勇  

   

农村学校跟城市学校有很大区别。现在,农村学校担负着特殊使命,农村学校是农村最重要的、最主要的、有时候由于已形成的条件还是唯一的文化策源地,它对农村的整个智力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贵州省是一个农村居多的省份之一,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经济、环境等因素制约着学校、家庭的发展,农村学校的教育一直在田野的小路上“散步”。从农村学校的现情出发,我们提倡重视农村儿童的基础教育,就像搞一块试验田,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因素,细心地呵护、培育,实施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互动”教育。即以教师为纽带,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联系起来,紧紧围绕学生这个核心开展工作。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即把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拨地发展,以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谁来完成这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呢?首先是学校,是农村学校。在学校家长会上,我们听到农村家长对老师说:“孩子送到学校,就全靠你们啦,我们不管事。”在家长的潜意识里,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教师是关键,而忽略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把学校、教师、家庭三者孤立对待。  

在我们所处地区的农村,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成了这份实验田中的突出问题。  

、学校和家庭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学应当成为所有的人都懂得的一门科学——无论教师或家长都应当懂得它。”而农村家庭教育中的主要成员——家长,由于知识文化水平低(在对一个班50位家长的学历调查中,小学文化占74%,初中文化占24%,高中文化仅占2%)、信息闭塞等因素,对家庭教育这方面知之甚少。作为学校,对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意识不够重视,二是缺乏组织,即使有组织也没有发挥作用。就拿我们学校的家长会来说,往往都是向他们汇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家长几乎都不发言。学校开展的“一切为了孩子”的书面调查活动中,75.6%的家长在“您希望从学校了解些什么”这一栏中选择了“希望从学校的宣传中得到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给他们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作一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家长怕到学校与老师会面,因为一些老师的“告状式”的交谈,使家长认为到学校就是听教师的数落。一来二往都这样,家长那可热情的心也就随之冷却下来。  

二、学校和学生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第一实施者,学校和学生之间的问题突出在教师和学生上。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农村教育中,部分教师的头上还戴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光环,主宰者课堂的教与学,即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过分注重整体,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不够重视,以“一刀切”、“齐步走”取代因材施教,以“听话”、“不野”、“会读书”通用为好学生的标准。有些教师在学生的心里烙下“冰冷的心,冰棍的脸,枯燥的语言,古板的眼”的印象。  

   

三、家长和孩子  

现在西部的农村经济并不发达,农民的生活并不富裕,很多家长为生活而奔波。据统计,单亲或双亲外出打工的占在校学生家庭的76.8%以上。前不久,我们在做一次“做家长难还是做孩子难”的问卷调查中,83.5%的家长选择“做家长难”,其难处是:“担心孩子生病”、“愁没钱供送孩子读书的生活费及房租费”。在他们的眼里,只要能使孩子吃好、穿好、住好、按时交房租费、身体健康便是称职的家长,而忽视了正常的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也忽视了亲子之间应有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在“望子成龙”心理驱使下粗暴型、溺爱型的家长屡见不鲜。粗暴型的家长,对孩子的错误不论大小一概而论,不是简单粗暴的打骂、训斥,就是放任自流,似有“破罐子破摔”之意。孩子心灵上的创伤一次又一次被捅破,一次又一次淌血。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可以说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揣在怀里怕捂着了,捧在手里怕捏了,扛在肩上怕摔了”,于是就让孩子逐渐形成了自我中心的价值取向,我行我素、安于众星捧月的习惯。  

针对以上调查出现的问题,我们在这个实验田中不断地实践、尝试,总结出学校、教师、家庭“三维互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观念,切实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学校应该转变现行的农村教育“把对学生的教育一杆子揽入怀中”的观念,应重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与家长的联系,加强对家长的教育理论的指导,积极创办家长学校,将这一项工作纳入学校行事历,并作为重点来抓。具体落实以下“四个优化”:  

1、优化家长道德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父母乃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乃至他的一生。因此,在家长学校中开设“父母必读”课,着重学习《小学生家长必读》和《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引导他们将要求落实到行动上。  

2、优化家庭环境。从孟子为子而三择其舍的故事中,不难发现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家长学校中我们必须注意对家长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并要求每个学生家长树立良好形象,改正不良行为,做到不参与赌博,不说脏话,夫妻间不吵架不打架、不看黄色录像等。  

3、优化教育活动。要实现家长学校的工作目标,可少的或缺的载体。我们在学期都举办学生评议教师、家长评议教师、半期家长教子经验交流会、学期评选优秀家长等,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家长的积极性,提高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综合效果。  

4、优化教育方法。家长学校教育的效果体现在家长教育方法的改进和提高。在家长中又分别开设了“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两课。让粗暴型的家长懂得了说服教育的道理;让溺爱型的家长明白了爱在心里的重要;让放纵型的家长知道了对孩子未来的要求,使教育的方法得到了全面优化。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展学生个性  

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教师不仅把学生看做教育的客体,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看做是他们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他的思想精髓就是把学生真正当做“人”。  

教育,首先是人学。学生不是机器,而是有灵性的孩子。素质教育就是向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而绝不是让教育去选择学生。教师应转变“三个中心”观念,把学生放在教育主体性位置,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1、让知识“活”起来。从教育实践中得知,只是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们的智力兴趣,他们掌握知识就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就变成了为了知识而知识。因此,我们让知识“活”起来,努力做到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活”起来。  

2、以兴趣活动促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针对什么样的个性实施什么样的教育。学校通过调查,针对学生的要求开设了演讲朗诵、作文、手抄报、趣味数学、棋类、手工、田径等16项兴趣小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至少一项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随意选择。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小星星”艺术节,为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发展、展示自己的舞台。  

3、重视奖品的个性激励价值。不同个性的孩子对奖品也有不同的需要,适合学生个性的奖品才更受学生的欢迎,更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求知欲。如对喜欢美术的的学生,奖励他100本作业都不及一盒水彩的价值;喜欢动手的学生,奖励他10支毛笔也不及一把美工刀的价值;对喜欢音乐的学生,奖励他一个漂亮的文具盒也不及一盒音乐磁带的价值。因此,奖品也要突出学生的个性。  

三、家长、教师互促互进  

家长和老师是学生在学习阶段接触时间最长、接触次数最多的人。家长和教师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这个中心,紧密的联系起来,互促互进。  

1、以诚恳的态度、民主的方式开好家长会。家长和老师一样是孩子的教育者,地位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应努力与学生家长建立一种平等的同志式关系。首先要开好家长会,以诚恳的态度与家长交心、谈心,让他们明白像是生活中孩子的发展才是重中之重;一民主的方式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教育,让教师知道家长的想法,让家长理解教师的教法。  

2、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情感交流与了解。教师、家长、学生感情的交流与了解并不是一定要进行家访、召开家长会才能做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更能发挥作用。如利用农闲时间召开亲子运动会、以农事为主题的亲子知识竞赛、父母子女同乐主题会等,这些活动既能让家长、教师、学生互相了解,又能增加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  

3、开展家长促学活动。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自己的教育更适应学生,就必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反馈各方面的信息,包括来自家长的建议。因此,开展好家长促学活动,让家长到学校听课、评课、参与活动的组织、阵地的建设是很有必要的。  

在农村儿童教育试验田中实施教师、家长、学生“三维互动”教育以来,我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教师、家长有机、能动地结合起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