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零阳镇一鸣中学叶新民《创意法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论文
创意法在初中物理单位上的巧妙运用
张家界市慈利县零阳镇一鸣中学 叶新民
一、密度单位是由质量和体积单位组合而成的,教材上除了重点讲述基本单位千克每立方米即kg/m³之外,还介绍了克每立方厘米即g/cm³.其实在实际运算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千克没立方分米(kg/dm³)、顿每立方米(t/m³)、它们和g/cm³是同等大小的。为此,我为了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有意识的出了下面这道例题。
有一瓶子的容积是5L,可装满多少千克的水?如果装满密度是0.8×103kg/m³的食用油,可装多少千克?
题目一出,学生立即忙乎了起来,不一会,做起的同学如雨后春笋般的举起了手。我快速的浏览了一下他们解题的方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
第一种:
V水=V容=5L=5×10-3m³
m水=p水v水=1.0×103kg/m³×5×10m³=5kg
V油=v容=5L=5×10-3m³
M油=p油v油=0.8×103kg/m³×5×10-3m³=4kg
第二种是:
V水=V容=5L=5dm³
m水=p水v水=1.0kg/dm³×5dm³=5kg
M油=p油v油=0.8kg/5dm³×5dm³=4kg/m³
然后,我让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劣,他们一致认为第二种方法简单明了,这种简单明了主要体现在数值上,不易出错;而第一种方法,由于严格使用基本单位,导致数值复杂,计算起来容易出错,我数了一下,运用第一种方法的有几个同学,不是多写一个零就是少一位,而出现了结果错误,而采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几乎没有出现结果上的错误。
我把第一种方法叫做“常规法”,把第二种方法叫做“创意法”,即计算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采用数据简单化的单位,具有一定的创意,并希望在同学中推广。
二、到底学生有多少创意,哪个层次的学生更有创意,在相隔两个星期之后,我复习到机械运动这一章时,又进行一次实验。
教材在速度和路程、时间的计算中,主要是讲两种速度的单位,一是米每秒,即m/s;一是千米每小时,即km/h,在物理教学中,我们物理教师也仅就这两种单位进行运算和训练,一般的优等生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以为速度的单位也就这两种,在任何情况下也就只按此种思维定势出牌,有一次我出了一道有关速度的计算题要全班同学独立去做,比一比看谁做得快,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有几个平时看起来物理学的并不出色的同学,却早就举起了他们的小手,而那几个被称为物理“学霸”的同学,却还在埋头演算,我有些不相信的走到这些“差生”的身边,一看,不仅结果全对,而且过程简约得令人震惊,原来他们并没有机械的套用以上那两个速度单位,而是有创意的运用了千米每分钟这样的单位,即km/min,难道这单位是错误的吗?不是,因为速度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的,路程有千米、米、厘米、毫米等,时间有小时、分钟、秒。组合在一起就有好几种,这些学生正是利用了这种组合的规律,巧妙的运用了速度这一单位,这难道不是运算中的创意法吗?再看那些优等生,他们只知道在米每秒和千米每小时之间化来化去,结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输给了这些“差生”。
例题是这样的:
某一汽车先以60km/h的速度运动了1.2min,休息了0.3min之后,又以72km/h的速度运动了1.5min。问整个过程中该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试看优等生是这样算出这一题的:
v1=60km/h=m/s=m/s
t1=1.2min=72s
s1=v1t1=m/s×72s=1200m
v2=72km/h=m/s=20m/s
t2=1.5min=90s
s2=v2t2=20m/s×90s=1800m/s
s=s1+s2=1200m+1800m=3000m
t3=0.3min=18s
t=t1+t2+t3=72s+18s+90s=180s
v===m/s=60km/h
再看“差生”是这样做的:
v1=60km/h=1km/min
s1=v1t1=1km/min×1.2min=1.2km
v2=72km/h=1.2km/min
s2=v2t2=1.2km/min×1.5min=1.8km
v====1km/min=60km/h
三、为了更进一步地将这种巧妙运用单位的创意思维进行刨底。我故意将他们从来没有看过的物理单位,让他们有创意的运用。
这次的例题是这样的:
有一个重500牛顿的人双脚站在100cm2的物体上时产生的压强正好与一个放在160cm2面积上的物体产生的压强相等,问该物体有多重?
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是这样算的:
P人===5N/ cm2
根据题意P物=P人
F物=P物S物=5N/ cm2×160cm2=800N
还有一少部分同学任然采用“常规法”计算:
S人=100cm2=100×10-4m2=10-2m2
P人==500N/10-2M2=5×104N/m2=5×104pa
而P物=P人=5×104pa
S物=160cm2=160×10-4m2=1.6×10-2m2
F物=P物S物=5×104pa×1.6×10-2m2=800N
殊途同归,但两种方法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第一种方法在单位的运用上明显有创意,N/cm2是几乎从来没有见过的压强单位,但这种压强单位明显是科学的、正确的。因为根据压强的概念,压强是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压强单位是牛顿(N),受力面积单位可就多了,有m2、dm2、cm2、mm2,只要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组合就是正确的,为什么就非得要只能是牛顿(N)与平方米(m2)呢?
所以,物理中单位的运用完全是可以根据题意灵活运用的,而这种灵活运用就需要有创意精神。
通过这种创意思维方法,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又有了进一步高涨,学习物理的热情也越来越提高了,创意法让我和我的学生尝到了甜头,我将进一步探索下去。
2017-1-26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创意法教育看学生灵魂的闪光
- 下一篇:《创意法教育下的初中英语音素教学》论文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