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研究课题申报
兴趣是在认识活动中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是个性的心理特征之一。兴趣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短暂兴趣是在生物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常由于事物的新异性引起,失去新异性后兴趣也就消失。稳定兴趣是在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兴趣与注意有密切关系。对有兴趣的事物能引起无意注意,这是指对事物本身的兴趣,为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的目的、任务、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为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维持有意注意的支力。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学习兴趣是指对学习内容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同时还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所以说,学习兴趣是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
培养在词典中“培养”一是指“以适宜的条件是繁殖”;二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的教育和训练,使之成长”。这里是指第二种。
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指在初中阶段“欣赏·评述”领域里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地实施教学策略,使学生对这个领域的学习产生稳定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成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从根本上说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价值”问题的一门学科。因此教育哲学的有关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原则和重要依据。
(二)现代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为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个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情感品质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
(三)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成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的
(1)通过研究,培养初中生美术欣赏评述的兴趣,提高欣赏教学课堂质量,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2)通过研究,促进初中生美术领域的全面发展,为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模块教学做好铺垫。
(3)通过研究,探寻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培养兴趣的途径和策略;形成文本,为初中美术教学提供可循的依据。
(二)课题研究内容
(1)关于影响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外因和内因分析研究;(包括学生自我价值取向、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校园环境、社会影响等)
(2)关于构建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培养兴趣的途径和策略;(包括学生自我价值取向、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校园环境、社会影响等)
(3)关于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兴趣培养的个案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通过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依据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讨,明确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关知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详实的理论依据。
(二)行动研究法。通过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揭示,加强自我导向性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发展自我。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三)调查研究法。针对影响初中生美术“欣赏·评述”教学兴趣的外因和内因分析以及现状,将通过调查研究摸清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发现在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研究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成效性。
(四)个案研究法。针对本课题将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展开详细论述,使研究工作深入细致,且有说服力。
(五)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的理论研究和成果反映中,将积极鼓励教师总结研究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设计申报
时间划分:2007年9月至2007年12月
达成目标: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填写《常州市教科研课题申报评审书》,收集文献资料、对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进行初步研究。
阶段成果:完成申报、评审书的撰写;撰写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学习现代教育等理论。
(二)实施研究
时间划分:2008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