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协同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协同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蒋美玲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最近十几年来的教育改革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综合性、生成性、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实践与探究的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等等,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教育必须具备这些特质,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这些课程目标的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社会、学校内外的协同合作,即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质,也是课程发展壮大所必须倚仗的支撑。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施 协同研究
一、研究的问题
追溯华师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方式20多年前就已经在华一人心里生根发芽,初入华师一,在老一辈教育家们叙说中,学生自己研究小课题,自己进行创造发明,自己进行探究实践……发展至今,在湖北省高中新课改开始以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迅速全面常态化开展起来,已经历时四年多,在过去的几年里,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与管理,如何进行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管理,这些制度层面和策略层面的问题我们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辐射全国的影响力。而如何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科技创新,如何将学校内部部门之间进行协同合作,如何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如何形成华师一特色化、传统型研究课题,如何在课题研究中突破创新,如何处理高考科目与活动课程之间的博弈,这些将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道路上必须厘清的问题,同时也有可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带来全新面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就目前而言,很多地方很多学校仍然属于放任、形式化阶段,有些地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些地方开了,也只是在课表中的一种摆设,华师一附中作为全国高中课程改革领军式学校,响应课改号召,无惧改革风险力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业负担沉重的高中校园里,激起学生实践探索的热情,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研究景象。但是形式上的成功与内涵式发展之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如何将浅层次的实践活动升华,使之更具连贯性、科学性与发展性,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创新能力启航,这些都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目标中不太明确的。我们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目标体系;
(2)如何进行部门协同,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进行科学化管理;
(3)如何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深层次实践探究;
(4)如何挖掘具有华师一特色化综合实践活动项目;
(5)如何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课题界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协同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它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对知识应用和研究方法上,还表现在需要广大的社会机构、学校内外机构、部门的协同支撑,我们进行此课题研究,正是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希望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协助学生进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激发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课程正在受到各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的全面关注。21世纪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目前国内外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广泛而深入,欧美国家最早以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开始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经过70多年的发展,以活动探究、团队合作为基础目标的课程形式已经完全常态化,所以,在欧美国家的课堂中,课堂特色鲜明,学生基本上都在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在我国连续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也正在以研究性学习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实践探究能力。
通过查阅和收集国外的相关资料得知,很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这些国家却进行了非常详尽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不断将这门课程完善,使得这些国家的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美国、英国、日本和法国的综合实践课程各不相同,拿美国来说,它的课程的开设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各个州都对这门课程非常重视,像自然科学的学习,美国的学校就以综合实践课程的形式展开。我们在一些报道中经常能够听到美国小学生获得了某某科技发明奖,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日本的教育活动在古代就以中国的教育模式为参考,到了近代,日本又吸取了美国的教育模式,教育更为开放,甚至早于美国十年左右的时间,日本就开设了一门课程叫做“特别活动”,这些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对该课程的参与也非常积极,到今天为止,日本的教育中综合实践课程的模式已经渐趋成熟,学生和老师都认为进行综合实践是在学习过輕中不可避免的,家长对这个课程也非常重视,并且协助学校完成。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课程。对我国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起步较晚,在原来活动课的基础上,2001 年 5 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更加明确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规定为从小学三年级起至高中的必修课。它与原来的活动课在本质上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活动课程更有全面的认识,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部分。这次课改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更注重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体验,突出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了研究性学习在课程构成及实施过程中的特有作用,并且还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活动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随后,江苏、浙江、山东、湖南、湖北等地均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近年,我校周鹏程校长提出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的教育理念,周校长提出重点培养学生“4C+ICT”即有效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能力的几大类“关键能力”,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开设以来,就是以这些能力目标作为此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我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悠久的传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就有了最早期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更是坚持了20多年,成为我校特色,到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课堂已经5年有余,伴随着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方心未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进一步与现代教育技术如3D打印等相结合,开创新的局面。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1) 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教学与实施
(2) 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3) 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扎实开展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科技创新教育协同
(5) 现教处、科教处、学工处等部门资源整合与利用
(6) 社会资源整合与利用
(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完成7大研究内容,深入实践探索。
(2)影像记录法:拍摄华师一附中综合实践活动记录片、研究性学习微视频等,通过微课题、微视频大赛,收集学生优秀作品,建立影像资源库。
(3)文献法:查阅相关资料,以辅助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体系的建立。
(4)目标管理法:将七大目标进行细化,明确每一阶段需要完成的问题目标,分阶段完成。
五、研究过程与成果
(一)研究的过程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2014年,我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并与学生科学院等进行了密切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了一些学生优秀研究成果。我们邀请了通用技术组、信息技术组、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管理员等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学生信息互相沟通,学生的需求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在研究效率和质量提高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变。学生觉得无论找哪个老师,都能得到更加积极的帮助。
我们在协助学生进行作品制作的过程中,寻找了各类社会资源,包括光谷创客空间,华中科技大学快速成型中心、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烽火科技、光谷生物城等的极大帮助。我们拍摄了学生研究性学习小型纪录片《变容自封口垃圾桶的设计》,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3D打印中心的鼎力支持,学生的作品得以顺利实现。
在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来改变或调整一些机构,或者设计出一些能够执行的方案,其中,高一(8)班的同学们大胆的提出了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改变学校选修课的一些现状,增设同学们感兴趣而学校没有的课程,学校领导在观看了学生研究成果以后,非常快速地为学生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选修课,学生创设课程不再是一种理念或理想,它得以实现,鼓舞了许多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与决心。
(二)取得的成果
我们研制了适合我校学生学情与课程情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目标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目标体系
能力目标类型 | 高中阶段能力目标描述 |
问题与探究 | {C}a. 具有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b.能够提出表述严谨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c.能够根据问题进行相关探究活动,动手动脑 |
规划与设计 | a.能够设计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案 b.能够合理地进行时间控制和资源利用 c.能够统领团队和研究计划 |
合作与分工 | a.能够形成一个有行动力和执行力的团队 b.成员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c.分工科学,交流畅通,工作高效 |
调查与访问 | a.学习社会研究方法中最常用的调查法与访谈法 b.能够做出有信度和效度的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查、收集数据 c.能够对某些领域专业人士进行深入访谈,获取信息并进行整理 |
观察与实验 | a. 通过观察,认识和把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b. 懂得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能够借助各种先进设备进行实验观察 c.合理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有效的实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 |
信息能力 | a.懂得文献搜集的方法,搜索有用信息,能够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有效信息 b. 懂得利用各种电子或信息技术设备记录信息(如活动照片、影像)、发布信息 c.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对已有信息进行深加工 |
思维能力 | a. 能够进行正常的逻辑思维,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分类、类比与比较等 b.具有很强的发散思维 c. 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
总结与反思 | a.能够对研究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有条理的整理、总结 b.总结的基础上有理论或实践层面的提升 c.任务结束后能够思考和发现自己及他人研究过程中的优秀经验与不足之处,进行方法改良 |
交流与展示 | a.能够与组内、小组间、调查或访谈对象等等进行有效交流与 沟通 b.能够进行成果整理与展示,懂得如何让自己的展示有吸引力 c.能够充分利用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成果展示 |
创新意识 | a.能够提出有创新性的问题或观点 b.创新研究方法 c.设计出有创新性的作品 |
……
更多内容请点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协同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论文:《论教育评价改革进程中的科学化问题》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新时代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