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强国概念、范畴及指标体系研究[1]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动态

1(总第299)    内部资料    2008年1月10

 

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重大课题开题报告

    编者按:经教育部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领导小组严格审查,我中心申请的人力资源强国概念、范畴及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两个项目,被批准为重大研究课题予以立项。200819,教育部召开重大课题开题报告会,部长助理郭向远同志主持会议,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袁贵仁同志做重要讲话。现将我中心两个项目的开题报告摘要刊登如下。

 

人力资源强国概念、范畴及指标体系研究[1]

开题报告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力研究员

  一、研究的缘起和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财富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源是指总人口在经济活动中可供利用的最高人口数量,即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就学人口、家务劳动人口和军事人口。人力资源强国(A Countryof Profound Human Resource,简称CPHR)是指人力资源存量丰富、开发充分、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是全体国民的人力资源实现充分开发、普遍提升、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国家。

    学术界一般认为,人力资本理论最初兴起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中期。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为活跃,对于强国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综合性,即综合国力的研究。政治家和学者们普遍认为人口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力主要由自然力、人力、经济力、政治力、精神力和科技力等力量组成。

    将人力资源理论与强国思想相结合,提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思想,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和人口发展理论创新。2003年,由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主持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首次提出人力资源强国的概念,实现了人力资源研究的新突破。2005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到人力资源强国。2006年8月29,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对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有关科教兴国思想的发展,是党中央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确定的政策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人力资源强国概念、范畴及指标体系研究是教育部落实十七大精神和中央战略决策的重大研究项目,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1、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于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2、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民族整体素质、实现科学发展与和平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