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课题研究方案:优化教育环境,创建“有效学校”

优化教育环境,创建“有效学校”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课题的核心概念

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是“有效学校”。“有效学校”是指如何利用有限的管理资源获得最大的管理效能。这其中“产出”始终是与人的发展,即学生与教师的发展紧密相联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人的发展及才能的培养是遗传、教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不仅受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地、能动地改变环境,又进一步地影响他人和自己。环境是人们精神价值的依托,是促成主体内在品质形成并通过群体自主建构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场”。从生命的视角来思考,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去发挥生命的价值,帮助每个学生健康地、愉快地成长,对学校而言,这种对人的发展及才能的培养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就是学校环境。

2、概念的辨析与理解

学校有效发展,是世界各国关注的共同事务。国外有效学校研究已经形成不同取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1)经济学取向的“有效学校观”

  最初的研究依靠的是对学校输入与结果大样本的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关注的是“教育的生产函数”。这种研究在控制各种背景变量的基础上,评价学校教育投入和教育结果之间的关系。一般把生师比、教师年薪、生均支出作为教育投入的变量,学生的成绩作为教育的结果变量。这种有效学校观关注的或是微观的学生层面、或是学校层面、或是学区层面。认为增加投入就会提高输出,是一种静态的有效学校模型。

 2)管理学取向的“有效学校观”

  从若纳·埃德蒙(Ronald Edmonds)的《城市贫民的有效能学校》研究开始,有效学校的研究逐渐运用比较和案例的方法来描述有效学校的特征。埃德蒙的研究列出了可归因于有效学校的五个因素:(1)强的行政领导;(2)鼓励学习的学校气氛;(3)对学生成绩的高期望值;(4)监控学生学业成绩的清晰的教学目标;(5)重视基本技能的教学。这个时期的有效学校,重视学校过程的影响,关注学校领导的影响力、学校组织气氛的培育、教学的有效组织以及学校生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家校合作)

  3.综合多层面的“有效学校观”

  这种有效学校观认为,影响学校有效的因素是复杂的,提高学校效能的途径是多样的。它从两个基本方面来考虑学校氛围:一是“人”的方面,由校长、教师以及学生组成;二是“情境”的方面,有教学情境、学习情境以及组织情境。并由此认为,学校有效与校长的行政领导效能、教师的教学效能、学生的学习效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受到三者决定性的影响。

  其中,“校长效能”相当重要,它影响各个教师的效能,“教师效能”则直接影响“学生效能”,学生效能的高低则决定教育产出的质量和素质即学校效能的高低。同时,各效能的变项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反馈”影响,学生效能可以影响教师效能,教师效能也可以影响校长效能。教师的效能与学生的效能能否发挥,又与客观的外在情境有关,主要有教学情境、学习情景和组织情境。这些因素透过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动态的、有机的关系,从而决定了有效学校的结构。

综观所述,有效性强调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是改进学校办学,提升学校内涵,形成鲜明特色,促进办学水平全面的提高,而优化教育环境,是达到“有效学校”发展目标的必要保障。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

关于“有效学校”,国外研究得较多,但由于条件限制,我们所能查到的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资料十分有限。相比之下,我国目前较少人关注有效学校的研究,香港、上海等地有学者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讲,很少立足于一个真实的具体的学校现场来进行有效学校的探索,通过优化环境来创建“有效学校”则更少。

美国的威尔逊和卡梅伦在1996年就师生关系影响“有效教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师生关系涉及到教学的有效性。70%的教师调查案例证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型,学生观从一种“个人化”向“专业化”转型,管理观从一种“控制论”向“整体论”转型,教学的有效性则提升较多。他们主张研究者应关注有效教学的师生关系模型研究,应该鼓励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人本管理”,而不是“外控管理”。1996年塞因兹卡调查研究了一些郊区有效学校的内在特质。在调查中,教师们普遍认为有效学校的主要特征在于:(1)强有力的学校领导; (2)安全有序的学校环境;(3)清晰明了的学校课程及目标;(4)学生家长参与;(5)高期望值;(6)跟踪学生进步状况;(7)教师专业发展。

美国家长的“有效学校”观更多体现在家长对于学校的选择。一般而言,家长选择学校以学校教育质量为基准,兼顾学校环境、学校活动以及方便。列维1994年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调查了父母对影响学生在校学习和行为的因素的看法,除了学校领导角色、学校气候、学生进步监控、高期望值、父母参与和学校的使命感等以外,家长提出了影响学生学习和行为的3个关键因素:(1)积极的教师专业发展;(2)教学气氛;(3)赞赏。

2、研究的价值

1)理论价值。“有效学校”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博的概念。它既与教师素养、学生发展紧密相连,又与教学行为、教学绩效紧密相关,在目前教学理论界对它的研究还较薄弱的状况下,有利于拓展和丰富教学理论研究,为教学理论研究提供实践性材料。

2)实践价值。当前,在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的普遍情况下,适时地提出了“有效学校”。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这其实就是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建设。我们期望通过开展这项研究,力图形成与新课程要求相匹配、相一致的学校环境,以此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的有效性。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目标

1)通过对“有效学校”的内涵、要素、特征的研究,形成对“有效学校”的独特认识,构建“有效学校”的要素构成模型和变化发展模型。

2)通过开展优化环境的创造性实践和工作,创建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的学校环境,促进有效学校的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学校建成学生学习的乐园、精神的家园。

2、内容

1)对于“有效学校”的内涵、要素、特征的理论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比较新课程与传统课程对教师、学生的不同要求,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学校”的内涵,提炼、概括出与实施课课程相匹配、相一致的“有效学校”的要素和特征,进而形成“有效学校”的要素构成模型和变化发展模型。

2)本校硬环境与软环境存在问题的现状研究

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不仅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还包括学校的网络环境等。软环境可包括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高雅的校园文化,和谐的师生、生生间的人际关系等。通过观测与调查,对本校所反映的现有问题进行探究,探索优化环境,创建有效学校的方式和途径。

3)优化环境,创建有效学校的策略研究,设想的子课题如下。

①重视自然环境建设,打造“绿色校园”。

重视学校自然环境建设,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

②重视网络环境建设,打造“数字校园”。

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的载体,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创建有效学校的新阵地。

③重视人文环境建设,打造“人文校园”。

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倡导“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营造民主平等的生命活动氛围,这是属于学校的软环境建设,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重视校园人际环境建设,注重教师的文化传承作用,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总之通过各种途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健康、积极的影响。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A、优化教学环境,促进有效教学。

B、优化德育环境,实行有效育人。

C、优化学习环境,进行有效学习。

3、重点

根据“有效学校”的内涵、要素、特征等相关理论模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对教育行为、教学绩效的研究,改善优化校园环境,创建与实施新课程相匹配,与进代发展相一致的有效学校。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有效学校”的研究是以学校作为完整的研究场所展开的研究,所以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校本研究和行动研究,研究主题来源于学校管理者及教师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整个研究过程呈现出全体性、全程性、全面性三个特点。

1、前期准备(2006.2——2006.6

1)采用文献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认识“有效学校”,并对此作出初步的概念界定;了解国内外对“有效学校”研究的现状,并认识本课题的价值。

2)组建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6.9——2008.6)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集中精力研究三个子课题。

3、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08.9——2009.1

1)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论文集、案例集)

2)教师优秀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3)撰写研究总报告。

4)举办成果鉴定活动。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