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管理研究》课题申报
三、研究过程
(一)调查分析,为培养教师提供依据
在开展《农村小学青年教师的培养与管理研究》课题实践之前我们对学校教师和学校教师培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教师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在现任的111名教师中,40岁以上有33名,占教师总数的29.73%,年龄在30~40岁有15人,占教师数的13.51%,年龄在20~30岁有63人,占教师数的56.76%,并且新教师队伍正在不断扩大。
教师学习教研制度不够健全。教师政治、业务学习制度不健全,教研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教研活动留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研究、实践、反思。
科研意识和能力薄弱。2003年前,市级立项课题0项,教学案例、论文获奖的等第不高。
学校缺乏培养教师成长的机制。03年之前教师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缺乏有效的培养机制,青年教师培养跟踪机制、骨干教师培养与考核、师徒结对还没有建立,相关的考核制度还没有系统建立。
(二)青年教师培养的思考与策略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实现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必须从上到下,在各个层面上,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师学习、自培活动,创设浓厚研究氛围,实现有利于研究活动广泛开展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1、引导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策略。03年开始,我们引导青年教师围绕学校重点工作,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撰写相关的心得、体会,激发了青年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
2、建立完善管理机制的策略。在以定期考核、奖优罚劣等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中,把理论学习,立题研究、撰写论文等要求引入其中,从而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供机制保证。
3、校本培训策略。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坚持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专著和学习辅导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心得交流相结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校本教研制度。用最经济、现实的手段,实现最大的成效。
(三)建立制度,确保青年教师培养的顺利开展
1.科研管理制度。建立了每学期教学案例、专题总结、教学反思提交制,每学期进行教师科研论文交流制度。
2、建立 “三级”教师培养制度。从03年起,逐步建立了新教师—一般教师—校骨干教师 “三级”教师培养制度。
师徒结对制:新教师引进,进行师徒结对,促使新教师一年内站稳讲台,胜任教学工作;
教研组内互助制:教研组内教师互听互评,强化组内教师同伴互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加快青年教师成长速度;
校学科带头人评选制:制定了校级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和考核标准,采用教师自荐—学校考核—择优评选的原则,确定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然后采取系列措施强化培养,最后进行校学科带头人评选,激励教师竞争成长。
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还分为校本培训――市(县)级骨干培训――市级骨干研修培训。
3、学习培训制度。制定了政治业务学习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外出学习培训制度、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奖励制度。
4、考核评价制度。制定教师师德常规工作考核制度、教师自我发展评价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说课、评课制度、教师学期、年度考核制度。
(四)实践研究,探索青年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
1、科研引领,引导青年教师成长
(1)理论积累――青年教师发展的“不竭能源”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与课程标准,组织收看教育理论专家讲座录像,引导教师学习教育专著。在学习了相关理论后组织教师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更新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理论素养提高了一个层次。
(2)教学科研――青年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现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教学科研。教师教学科研立足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师研究的着力点在于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撰写教后记、教学反思、教学案例、论文活动,及时地将教师的经验总结出来,有效增强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力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有所体现,教师撰写的教学心得、教学论文的理论水平明显提高。
2.教研结合—培养青年教师的最佳整合
我们认为:教而不研则虚,研而不教则空,教与研的目标是双重的,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里有两个主要问题要解决:一是教学思维与科研思路的互动;二是教学中的科研策略。
途径之一:开展诊断性教学研究
在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组内,开展了课堂教学“集体会诊,成果共享”诊断性教学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一些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或者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我们采取了“集体会诊”的办法,加速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提高教师研究问题的能力。
途径二:改进学科组教研活动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开展了教研活动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改革原来教研活动的时间、内容和形式。教研活动时间由原来一节课延长为连续的半天;教研活动内容上改变了过去单一教学研究,增加了科研部分;活动形式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我们教研活动方法之一是:教研组成员深入课堂听课,执教教师述说设计意图,学科组成员集体“会诊”,执教教师课后反思,联系本组教师制定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教研活动方法之二是:理论学习,对下一堂学科组公开课集体备课,共同设计教学方案,最后进行课题研究,检查反馈课题研究情况。
途径三:积极开展教学案例研究。
通过调查、工作模式、教学案例类型和开发模式、教学案例研究的开展方式、教学案例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步骤、教学案例与新课程教学理念实现的诊断等方面的研究,促使青年教师去学习、去研究,不断给自己充电,学会撰写教学案例,会用教学案例,加深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教师自我发展――引导青年教师成长
引导青年教师制订个人发展计划,把自上而下的工作落实转化成教师对自我发展的设计,教师围绕学校重点工作,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撰写相关的小论文、心得、体会,极大激发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在骨干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中,不仅强调了骨干教师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强调带动其它教师的发展,形成合作研究的氛围。
(五)构建评价体系,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为保证青年教师能健康成长,在实践研究中,学校构建了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评价体系,制定了教师系列评价标准。
项目 | 指标 | 操作 | 考核结果 | 负责部门 |
师德师 风 | 教师在爱校、爱岗、爱生,敬业、学习等 | 作定性分等考核(自评+考评) |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 校长室 |
发展计划 | 重点发展项目 | 中期评定 终结评定 达成度定性分等评价 (自评+评价意见) | 描述性评定 | 教导处 师训负责人 |
校本培训 | 参与学习(出勤率) 研习作业 | 校本培训作业评优 分等评价 | 评等递奖 | 校长室 师训负责人 |
教学实践 | 课堂教学评价表 | 行政与教师共同评价 (定性定量分等) | 分值 优、良、中 | 教导处 |
教育科研论文 | 1、科学价值 2、理论价值 3、实用价值 | 定性定量评定 | 分值 优、良、中等级 | 教科室 校长室 |
其他实绩 | 参加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竞赛获奖情况 | 分等评价 | 优、良等级 | 校办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小学实施探究型课程的过程管理研究
- 下一篇:《农村小学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研究…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