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学生主体人格的优质家庭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结题报告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子课题
培养中学生主体人格的优质家庭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重庆市实验区重庆求精中学课题组
执笔人王兵
重庆市求精中学校(重庆六中)创建于1891年,位于渝中区上清寺中山四路69号,毗邻重庆市委和革命纪念地桂园和周公馆(曾家岩50号)。校园环境优雅,周边治安良好,是一所具有优良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是重庆市渝中区区委、区府精心打造的“品牌”学校,是一所正在全面迈向重庆市首批示范高中的百年历史名校。学校占地近150亩,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现有73个教学班,4100多名学生,教师280余人,其中高级教师78人、特级教师、中学研究员10人,国家级骨干教师4人,渝中名师2人,市区骨干教师23人,是一所师资力量雄厚的大型高完中。
我校(重庆六中)最初是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创办的教会学校,是西部地区乃至中国最早接受西方教育的学校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我校是最早的四川省重点中学之一。直辖后,学校成为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其后,学校先后成为重庆市首批德育示范校、首批艺术示范校、首批信息技术示范校,我校也是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校、文明学校、文明单位、最佳文明单位,学校还是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和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创办之初,求精学堂创办者鹿依士博士认为“当时中国知识界‘务虚文而薄实事’,‘因故知新,精益求精,为绝无仅有者’,故以‘求精’为校名。”迄今115年,我校传承和发扬“百年树人,精益求精”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校将办学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提出了“践行办学理念,深化质量管理,争创首批示范,迈向中华名校”的近中期发展战略,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视察我校后,由衷地称赞我校“师生精神面貌好,管理有序,是一所精品学校”;重庆市教委主任彭智勇称赞我校“在特色教育、在示范先导作用方面成绩突出,是重庆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校从1998年参加中央教科所“九•五”规划课题研究以来,连续6年荣获中央教科所“先进实验学校”,在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研究期间,学校课题组完成总课题组研究成果家长学校教材《当代家长》丛书高中学段《指导孩子学会健体》,先后被评为“渝中区家长学校示范校”和“重庆市家长学校示范校”,基本构建了一个家庭、学校教育基本一致,以育人为本、五优结合的(优生、优育、优教、优良家庭环境和优良社会活动)、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网络体系。
一、子课题立项的基本情况
(一)子课题的名称
我校子课题名称经过课题组以及邀请的专家多次论证和调整,最后确定为《培养中学生主体人格的优质家庭教育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独生子女家庭成了主体,单亲及再婚家庭数量成上升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少年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成长环境,中学生的教育问题,既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家庭安宁幸福、教书育人的千秋大业。对于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家长教育素质,丰富和发展青少年教育的有关学科,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家庭、学校、社会承担着各自的社会职能和社会责任。其中,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最重要、最直接、最长期,任何人无法替代。
我校作为实验学校参与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验研究”,连续4年荣获全国和重庆市“先进实验学校”,我们研究的重点是“城市中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研究”,课题结题后,我校一直在思考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把“家庭优质教育”对中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作为“十•五”专项德育课题。
(三)课题研究目的和预期目标
1.本课题以构建家校沟通、家校协作、家校互动方式为突破口,把优质家庭教育研究作为重点。
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优秀学生和后进生(学困生)的调查、动态分析和对比研究,归纳、分析优质家庭教育的要素组成,对优质家庭教育的方法、途径、策略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提供给广大家长,构建家庭、学校教育基本一致的亲子合作的教育体系。
2.预期目标
(1)本课题侧重对优秀学生进行研究,用正面教育引导的方式推进课题研究。调查、了解优秀学生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优质家庭教育与优秀学生的成长/一般家庭教育与优秀学生的关系)。
(2)从研究的过程来讲,我们采用动态的研究、分析方法,在优质家庭教育的要素组成上进行研究、分析,努力构建一个家庭、学校教育基本一致,构建以育人为本,五优结合的(优生、优育、优教、优良家庭环境和优良社会活动)、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网络体系。
(四)课题研究状况
我校课题研究小组是在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依托73个班、4100名学生,依靠全体班主任、年级组长进行的全面研究,主要以高2005级和初2005级为主要实验对象,以学生处为具体组织部门,各年级组长、班主任为实施主体。从2002年3月开始申报立项至2006年5月结题,历时4年,形成了系列过程性资料和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1世纪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信息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我们社会的成员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堪忧,各级政府、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有明确的要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业进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十分重要的任务。”全国基础教育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明确要求:学校要承担起“指导”家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任务,要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相互协同、相互配合的教育网络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学校承担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是顺应历史和现实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义无反顾,责无旁贷。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内容和过程
我校开展的家庭优质教育研究以家长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