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面。从文化性质上看,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文化与反映现代工商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现代文化并存。这些多元文化在教育中都会有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当今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必须在教育中确立多元文化观念,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念和跨文化适应力和发展力,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宽容、公平、尊重以及自由思考的品质。同时教育发展应坚持多元视野和个性指向,进行结构统整,以培养所有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世界和平,承担起全球化时代的使命。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学校也必然处于强大的变革风暴之中,并明显具有了新时代的特征。一是全球化的世界背景让学校变革具有国际性。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承载主体,受到全球化影响和制约的程度比其他领域都要强烈和鲜明的多,这种影响体现在学校变革的过程中就是当今的学校变革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要求必须具有国际性的胸怀和视野。二是信息化的教育资源让学校变革具有立体性。与传统的学校教育资源相比,信息化的教育资源具有处理数字化、存储光盘化、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等特征,同时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智能性和协作性等特点,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三是多元文化的现实需求促使学校变革具有多样性,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多样化的国家,反映到文化上也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性。这必然要求学校在变革的目标、方式、渠道、任务等方面必须多样性。

    ()教师适应与学校教育变革存在着互适与互促的关系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学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学校教育变革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教师的适应是学校教育变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学校教育变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完善教育行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教师焕发出新的生命。教师适应是教育改革和学校变革取得成功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对学校变革的适应性。同时学校教育变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教师相应地转变其职责,以适应学校不断变革的需要。教师也正是在不断的适应过程中提高其整体素质。教师必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化水平、强化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实现传统职责向现代职责的转变,才能真正适应学校教育变革的要求。

    1.教师适应能有效地推动学校变革

    学校教育变革是否能取得成功,关键还在于学校教师的发展状况和对教育改革的适应性程度。如果教师对教育改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就会有一个健康、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状态,也能较快地转变传统观念,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并能自觉地将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教学工作中去,积极投身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抓住每一个学习和自我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带动其他的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变革,减少学校变革的阻力,使得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能顺利进行。教师适应学校变革,就能集理论涵养与务实精神于一身,注重不断学习,就会立足于学校的现在,着眼于学校的未来,对学校的全局发展有着通盘的思考与认识,注意树立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

2.教师适应能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教师要增强自身对教育发展和学校变革的适应性,需要自觉地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意思。在观念上,要积极地用新的教育观念取代传统教育观念;在知识方面,要进一步拓宽知识层面、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业务能力方面,需要提高教学实施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学会使用新的教学手段。还主动与同事进行交流与学习,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教育行动研究。为增强自身的适应性,教师根据外界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提高自己对外界以及对教育的适应能力,适应时代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这样,在自主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也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3.教师适应能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教师适应学校变革,能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方法,具体落实到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性因素。教师适应新课程,接受新课程的理念,掌握新的方式与方法,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前提。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学会新的教学技能,较快地实现角色的转变,更加积极地推动教育教学工作。

    ()西南多民族聚居区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区域优势

    选择西南地区,这不仅是因为课题组成员所处的地域关系,主要因为西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多种少数民族长期共存共处,各民族不仅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民族间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对西南地区学校教育变革、教师适应和教师发展的现实考察,属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适应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所探讨的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也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的。

    基于此,课题组把多元文化作为一种研究的视角,一种看待教育问题的理念,一种分析教育问题方法论。通过分析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来揭示西南地区学校教育变革所应坚持的多元文化视野,同时基于多元文化视野,分别对该地区学校教育变革、教师适应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并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该地区学校教育变革、教师适应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不仅分析了该地区学校教育变革对教师适应、教师适应对教师发展所提出的要求,而且还揭示了该地区学校教育变革作为教师专业发展重要力量资源的深刻意义。

    二、研究指导思想和研究基础

    在课题研究中,研究者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着眼于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的同步进行。以多元文化为分析视角,探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变革与教师适应性的关系,分析多元文化对传统课程的挑战以及多元文化视野下课程的理论建构和具体实施。

    该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以已有的教育哲学、心理学、现代课程论等相关学科研究成果,作为支撑该课题的理论基础。另外,该课题的理论基础还来源于课题组成员,特别是课题组负责人陈时见教授十几年来对少数民族教育、课程教学论、多元文化理论的深入研究的成果。如陈时见教授的专著《走向创新教育:教育变革的反思与前瞻》、《课堂学习论》、《比较教学论》、《边际解读:广西基础教育课程现状与变革研究》、《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曾经发表在国内外核心级刊物的文章如“On reforming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人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西南民族学校与普通学校教育发展之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学校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论新时期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教师教育发展与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元文化与课程发展》、《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  《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批评》、《走向创新教育:国际视野下的反思与建构》、  《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互适与互促:民族教育与民族社会现代化的双重变奏》、《角色转换:教育学教学改革的跨世纪断想》、《从少数民族人口状况看民族教育发展战略》等,都为该课题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主要结论

    ()研究方法

    该课题研究内容较多,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主要采用文献法、团体测量法、个人访谈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一是文献法。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