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志创意法教育基本原理
第三节:创意法教育对传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1、对尊师重教的继承和发展
可以说,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教师的工作总是一种复杂繁重的工作,是一种奉献的工作,是一种神圣的工作。教师除开工作之外,也必须象普通人一样生活,一般人必须承受的艰难困苦,教师都有;同时,一般人作为社会公民所享受的不可侵犯的权益,教师都应该享受。所以说,教师既“伟大”,更“平凡”!这种复杂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当教师难,当好教师更难。可以说,如果没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观念,忽视这一基本国策,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尤其对于家长来说,“只有你也付出了,你才会理解创意法教育者的工作,没有付出,就没有理解!”如果,你总是“站在岸上”,你永远只是一个“观望者”,麻木地评论着“火势的大小”。中国家长的劣根性莫过如此,在未碰到“好老师”之前,他们想尽办法去“找好老师”。一旦真正碰到“好老师”,他们往往就会退化成“旁观者”。这话可能过激,但有警醒作用。
同时,创意法教育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主张角色互换,不仅提倡“尊师重教”,也提倡“尊生重教”。而应试教育者唯师独尊,学生要么成为言听计从的“奴才”,要么成为无法沟通的“瘤子”。当学生有了错误时,教者首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时你会惊讶地发现他做此事不无道理”,错误的仅仅是处理办法罢了。在与学生获得沟通后,再指出他的缺点,他也会信服的。而应试教育者由于肩负着应试的重任,动不动就“整一下”,而学生的思维可能比你更独立,当与教师缺乏应有的沟通时,后果不堪设想。有时,他的“不听话”,正是你“整”出来的。
当然话还是要说回来,一味地“尊生重教”也是不行的。因为学生不可能是一个“成熟”的个体,一味地尊重他,也可能导致他“迷途不返”。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
2、对“因材施教”的继承与发展
“喜滴眼药水,其实孔子也有如此嗜好”。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这是我国宝贵的教育传统。“因材施教”实质上体现了教育对个人的关注,这是很了不起的。遗憾的是,这样宝贵的教育精神,却只被现代教育当作一个词语在应用。当今教育充其量只是一种“削足适履”的教育。离真正的素质教育的距离,正如北京力迈学校老校长2003年教师节前夕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所说——“还差得远”。当今教育多数还是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少数打着素质教育招牌的,也不过是“伪素质教育”。所以,继承“因材施教”的优良传统是很重要的,从某种角度来说,创意法教育不是对传统的反叛,而是对传统的回归。
因材施教,正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当然,孔子时代的“因材施教”有很大的“局限性”。“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便是明证。也就是说,这种教育的成功率并不高,而且也局限于少数“优生”。创意法教育更加关注个人,更加充满信心,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或者说,它能够获得和一般教育的同等条件,是能做到让“人人成功”的。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高中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 下一篇:“ 放—收”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