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志创意法教育基本原理
第六节:创意法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
创意法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不解决这些问题,创意法教育就难以实施或者说难以完全实施。一句话,创意法教育的实施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专项投入。作为学校方面的代表——教师,教育者在精神上和物质上作了最大的投入。但家庭和社会对该教育的投入却是一片空白。在创意法教育研究阶段,所实施的班级,其实往往根本不具备实施的基本条件。之所以还在实施,“仅仅因为不忍心”。
一、社会问题:“恨教师如老鼠过街”。
当我们在坐公交车时,如果听到对教师的评论,其评论多数不是歌颂教师的。我们知道,在日本,人们在车上碰到教师都要让座,而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碰到教师,正如我看到的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就像碰到过街老鼠,几乎人人喊打”。当然,这样说未免有些夸张,但现实中人们的心理莫不如此。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进行教育革新,难度可想而知。
有意思的是,我在为学生出版《创意》报时,多次受到印刷部门的嘲笑,对这样一项活动,他们不仅不支持,还冷嘲热讽。实际上,我是贴钱,他们是赚钱。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子弟可能同时也在受益者之列。“没有办法的事”。
二、家长问题:“打官腔的多,做实事的少”。
家长们和教师谈及子弟的教育问题,通常的台词是:“请老师严格要求”。其含义似乎是,老师专门制定了一套“不严格的要求”来处理该子弟的教育问题。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应该是对全体学生而言的,为何会偏偏对你的子弟不严格呢?而且,严格要求也有很多讲究。例如,如果我们在孩子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要求孩子讲得很好,一旦说得结结巴巴就要让他挨打,那么将导致孩子多半对说话有一种惧怕心理,一辈子学不会说话。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在学校教育中,有时候也如此。学生在刚学作文时,如果一味的要求孩子写得多么标准,那么必定导致孩子对作文的厌倦。最终也不能使之真正地掌握作文。也就是说,对孩子严格要求,本身不错,但简单的或者不恰当的严格要求却是有害的。“如果不做实事,一句官腔似的严格要求,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师问题:“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一篇报道上说,教师是心理压力最严重的一个群体。绝大多数教师都有心理疾病。这可能也非骇人听闻。工人在做工时,面对是一架没有生命的机器,不会发生任何纠葛。生意人虽然要面对很多顾客,但卖完货,和顾客的关系差不多就结束了。而教师却和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建立了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其间的纠葛是“剪不断,理还乱”。家长跟一个小孩建立密切关系都叫苦连天,而教师的压力就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在目前的教育机制下,教师也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有人撰文说,“如果上面有一千个领导,那么教师就要接受一千种检查”。这可能说得有点夸张。但教师处于教育机制的最底层,就如深海之鱼,没有压力也有压力。
同时,教师自身也是普通人。每天同样要衣食住行,一样的要扮演一个家庭成员的角色。甚至是艰难的角色。“上有老下有小”,一般教师都如此。
在各种压力下,教师还要进行教育革新,那么实在是太难了。似乎也太不现实。
四、学生问题:“现在的孩子不会感恩”。
2004年《湘潭晚报》的教育周刊上有一篇头版头条的文章,不记得是哪天了,题目是《现在的孩子不会感恩》。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现在的孩子不感恩父母这一现象而言的。实际上,在现实中,孩子更不感恩自己的老师。传统的“师恩难忘”成了“师恩易忘”。
在教研者所教过的学生中,有很多学生都在离开学校后还来看望,一些学生都会在过节时准时打电话来问候。甚至创意成为师生联系一种解不开的纽带。但在现实环境下,这种联系是脆弱的,是没有成长的土壤的。不枯竭只怕也得枯竭。
既然,创意法教育的实施困难重重,也没有任何收益,只有无穷无尽的付出,那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如果“仅仅因为不忍心”,那么这种“不忍心”还能维持多久?
但是,以上这些,都是正常的,教育革新之所以难,就是难在这里。
基于以上问题,教育研究者已经确定了相当稳定的工作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如今,创意法教育已经在艰难中壮大和发展。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高中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 下一篇:“ 放—收”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