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志创意法教育基本原理
郭成志
全新的眼光
——书评
湘潭市教育局长 夏国华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六大也重申了关于教育创新的重要精神。近年来,我市教育界同仁积极探索,在创新教育方面已取得可喜的成绩。摆在我面前的这本《郭成志创意法教育论》竟然出自我市一位一线教师之手,难能可贵。我很高兴读到这本创新教育专著。总的来说,该书给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眼光。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谈点感受:
第一、从该书的内容主旨来看,它提出了“最差即最优”的创意法教育观,实质上能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体现了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有机结合。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教育也在逐步向全球化靠拢。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譬如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脱节,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中国学生普遍缺少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甚至有专家说,中国学生不能称之为“学生”,只能称之为“考生”。正因为“考”,所以学生被淘汰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在全球化教育或国际教育的理念里,尚不存在“差”(badness)这个概念,只承认“差别”(difference)的存在。因此,对学生“差别”的尊重和保护是极其必要的。可以说,全球化经济时代的知识体系问题和学生观问题,也就是说,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是目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的郭成志老师,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建立了创意法教育体系,并撰写了专著。在本书中,他倡导一种全新的知识体系——创意法,同时倡导一种全新的学生观。在创意法教育体系下,“学生用创意法,教师也用创意法”。一方面,学生的意识得到了改变,“最错误的答案,换一个角度来看,可能是最优秀的答案”,让学生通过自我意识的改变来获得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的意识得到了改变,“即使最后一名的学生,也发表过自己的创意作品,同样当过最优秀的学生。”,甚至在郭老师主办的《创意》报上,“最差的学生的作品一直上头版头条”。之所以能这样做,我看主要是郭老师自己的意识改变得较彻底,“这片充满素质教育的土地给了他全新的眼光”,而他又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看待学生。所以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多次倡议废除三好学生的评定,反对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本书作者提出“最差即最优”的全新教育观,看起来观点“怪异”,实则倡议废除“优生”和“差生”的概念,甚至进一步倡议废除“标准答案”和“错误答案”的概念。用这样的办法,让学生得到最宽容的成长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差异性,开发其创意潜能,同时建立“最有用而又最容易学”的全新知识体系——创意法。以适用未来的竞争社会,适用全球化经济时代。实质上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做到了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有机结合。让这种全新的教育眼光,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这是本书的成功点之一。
第二、从该书的结构来看,它采用“大家庭读本”的形式,既具有探索性又具有普及性。
本书作者在教育上既然已具有了一种全新的眼光,那么其专著又将采用何种读本形式才能达到一种最佳的推广效果呢?一般的教育书籍,要么是给学生看的,要么是给教师或家长看的,而本书作者创造性地采用“大家庭读本”的形式。它将整个教育大环境视为一个“大家庭”,与我市的三结合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诚然,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也是家长和教师的事情,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所以既有供大人阅读的部分,也有供小孩阅读的部分。尤其在《郭成志创意法》故事中还专门为小孩配备了创意法训练的习题。虽然这些做法带有很大的探索性,甚至使该书有“不好卖”的危险,但毕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既合理就能普及,这是很让人兴奋的事情。探索性和普及性的结合,让这种全新的眼光得到一个最佳的载体,这是本书的第二个成功之处。
当然,创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不是某一个教师可以全部解决的。但即使如此,本书仍作出了非常有益和难能可贵的探索,我很乐意向广大读者推荐这本书。因为它给教育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眼光。
(本文原载湘潭日报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高中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 下一篇:“ 放—收”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